張愛玲的家庭背景是怎樣的?

張愛玲的家庭背景是怎樣的

張愛玲的作品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張愛玲的作品取材於世俗生活,將西方現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領和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筆法奇特地結合在一起,風格綺麗而且充滿豐富的意象。

張愛玲作品中的非凡意象,得益於其出身豪門家族的生活閱歷。在現代著名作家中,張愛玲是唯一真正具有貴族血統者。

張愛玲似乎很少數說她的顯赫家世,但晚年寫的《對照記》是個例外,大概是人之將老,特別想追根溯源吧。《對照記》共收照片54幅,大多是張愛玲自己的個照以及她與家人朋友的合照,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她祖父母的照片。張愛玲自己在書中說:「……滿目荒涼,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所以在這裡佔掉不和比例的篇幅。」

張愛玲的曾祖父張印塘,字雨樵,曾任安徽按察使。咸豐年間,李鴻章回鄉間辦團練時曾得到張印塘支持,兩人共同鎮壓太平軍,可稱世交。張印塘的兒子張佩綸,即張愛玲的祖父,由於父輩的關係,受到了當時權傾一時的李鴻章的關注。光緒五年(1879年),張佩綸母親毛太夫人去世,李鴻章就託人邀張佩綸入幕,接著張的原配夫人朱芷薌也去世了,張佩綸回鄉營葬,路過天津時,面見李鴻章,雖辭謝了入幕邀請,卻接受了李鴻章為營葬之需的千兩白銀。這使張佩綸很感激,在日記中曾記這件事:「先世交情之耐久如是,孤兒真感德銜悲也。」

祖父張佩綸一生頗富傳奇色彩,少時熟讀經書,23歲便中進士,開始就是翰林,1875年,以編修大考擢升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憑著一支筆,張佩綸參倒了許多的貪官,也得罪了不少的人,被譽為清流健將,名震天下。中法戰爭時,其以一介書生統兵與洋槍洋炮的法國鬼子對陣,兵敗後被朝廷革了職,發配到了邊疆。數年後,張佩綸又以一個罪臣之身,得到了當時權傾朝野的洋務派領袖李鴻章的賞識。李鴻章很欣賞張佩綸的品行與才識,有意促成他與自己女兒的婚事。

張愛玲的家庭背景是怎樣的

光緒十四年(1888年),李鴻章的大女兒李菊耦嫁給張佩綸做繼室夫人。李菊耦時年二十三歲,知書達禮,貌美如花;而張佩綸已年屆四十,據京中同僚說他已蓄鬚,是「美須髯」,即有一把大鬍子,又結過兩次婚(原配夫人朱芷薌、繼室邊粹玉均已去世),而且是一個流放歸來的罪臣,怎麼講兩人都不相配,然而如日中天的李鴻章卻偏偏挑選了他當自己的乘龍快婿,留下了一段當時文人稱羨的佳話。《孽海花》生動地記述了這樁在當時極為轟動的豪門婚姻。也有好事者藉此調侃一番,如梁鼎芬為張佩綸一張畫題詩竟寫出「簣齋(張佩綸號)學書未學戰,戰敗逍遙走洞房」之句,玩笑中不無譏諷。

張佩綸為迎娶李鴻章的千金李菊耦,不惜重金購下南京著名的豪宅----張侯府。據說當時的建築主要有三幢,呈品子形分布,南側一幢似為主樓,東西兩樓各連著一個花園。張佩綸將東樓命名為繡花樓,專為李菊耦即張愛玲的祖母居住。

雖然張佩綸在任時也只是一個窮京官,但有李鴻章給女兒的嫁妝做經濟基礎,張家在南京的生活想來應該是不錯的,況且還住在那樣帶花園的大宅子里。張愛玲在《對照記》中說:「……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滿的了,在南京蓋了大花園偕隱,詩酒風流……」「我姑姑對於過去就只留戀那園子。她記得一聽說桃花或者杏花開了,她母親就扶著女傭的肩膀去看……」在南京的這所帶花園的大房子里,張佩綸夫婦不但合寫了一本食譜,而且還合著了一本武俠小說,其「詩酒風流」的豪門生活真是雅緻!

張佩綸學問淵博,當時與張之洞並駕,畢生致力於研究《管子》,擅長奏議,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張佩綸晚年看透了官場上的世態炎涼,堅辭了清廷以四品京堂的再次起用,並寫下「袖中合有屯田策,懶向轅門更紀勛」等詩句以明志。1903年正月七日,張佩綸病死於南京,終年56歲。

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就出生在南京的這所富麗堂皇的張侯府內,並在這裡迎娶了張愛玲的生母黃逸梵。李菊耦在世時便為她的兒子張志沂定下了這門親事。1916年,兩人結婚時都是二十歲,新娘黃逸梵非常漂亮。然而,這個婚姻是悲劇。張愛玲說:「我母親還有時候講她自己家從前的事,但是她憎恨我們家。當初說媒的時候都是為了門第葬送了她一生。」

黃逸梵亦是門庭顯赫,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通常稱軍門黃翼升。在李鴻章淮軍初建、開赴上海時,黃翼升所統帶的五千水師也歸李鴻章節制,是他的副手。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奉命鎮壓捻軍,在對東捻的戰鬥中,黃翼升的水師駐守運河一線,阻攔了東捻的向西突圍,又為清政府立下了功勞,功封男爵爵位。黃家在南京也留下了房產,在莫愁路上的朱狀元巷14號,現在被稱為軍門提督府,明代本是朱狀元府的一部分,黃翼升到南京任職後,曾將西側廳改建為生祠,以炫耀其戰功。皇帝命人查辦此事時,李鴻章曾為其庇護。

1894年,黃翼去世,享年七十六歲。他只有一個兒子黃宗炎(另二子早夭),早年中舉,黃翼升為他捐了道台,承襲爵位後,便赴廣西出任鹽道。這位將門之子,婚後一直未有子嗣,赴任前,家中便從長沙家鄉買了一個農村女子給他做妾,有身孕後,將其留在南京。黃宗炎去廣西赴任,不到一年便染瘴氣而亡故,僅活了三十歲。黃宗炎死後,全家人都關注著姨太太的臨產,1896年生下了一女一男的雙胞胎。女孩子便是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瑩又名黃逸梵,男孩就是張愛玲的舅舅黃定柱。

張愛玲父親這輩人中,最輝煌的是她的「三大爺」張人駿(父親張志沂的堂兄)。張人駿是清朝最後一任兩江總督,總督府就在南京。如今南京長江路總統府內的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樓,就是張人駿任兩江總督是所建,1910年建成。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很有才華,靠父輩的餘蔭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但沒什麼遠大志向,並沾染了富貴之家少爺的所有毛病,是個典型的公子哥兒。 

張愛玲的家庭背景是怎樣的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一個了不起的女子。她雖然生身豪門,但由於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因此童年並不幸福。她纏過腳,又深受五四新潮的影響,上世紀20年代出國留洋,學過油畫,跟徐悲鴻、蔣碧微等都熟識,沐浴歐風美雨後,她已經完全是一個新派的女性了。作為張志沂的妻子,接受了新思想的她自然無法容忍丈夫吸食鴉片、嫖妓、娶姨太太,更看不慣他無所作為,最終兩人的婚姻破裂,黃逸梵本人孤苦地死在異國他鄉。婚姻解體後,張愛玲的父親就更自由了,把一個妓院里的「老八」接進家門。後來,他經孫用時的介紹,再娶了孫用時的妹妹孫用蕃。

張愛玲的這位後母也是大家閨秀,是光緒帝師孫詒經的孫女,其父孫寶琦,曾兩度出任北洋軍閥時期的國務總理。孫寶琦治國治家均清廉嚴正,子女個個品行端莊,使得京城內的豪門大戶爭相與孫家攀親,竟有「孫家的女兒大家搶」之說。孫用蕃是孫寶琦的第七個女兒,是在張家沒落時嫁到張家的,並與張愛玲的父親白頭到老,相攜以終。但張愛玲與孫用蕃的矛盾很深,她還曾打過這個後母一記耳光。

家族的日趨衰敗,家庭的不幸,父母的離異,自然給女兒張愛玲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以後曾多次體現在她的作品裡,對她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劉繼興認為,在張愛玲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中,既流著濃濃的中國傳統的血液,也吹著新鮮的來自西洋的風。傳統和現代、守舊和改革、舊式與新式,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共生與交織中,造就了張愛玲日後驚艷的文字與綺麗的文學風格。

在1943至1945年間,張愛玲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許多的文章。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基本集中在此期間。解放後,張愛玲努力去適應環境的變化,寫下了《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可是她還是感覺到她無法適應時代,於是她選擇了逃避,先到香港,後移民於美國,一直到她去世。在美國期間,她主要從事以前作品的整理與改寫,晚年投入很大的精力於《紅樓夢》的考據與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的翻譯。1995年9月8日,七十五歲的張愛玲孤獨地逝世於洛杉磯公寓,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一代傑出才女就這樣香消玉殞,「從塵土裡開出的花」復歸塵土。



推薦閱讀:

文學作品或者說小說的本質是什麼?
(1 條消息)親手寫下一個自己用盡心思創造的悲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在海外華文文學的小說創作領域中以女性作家居多?
為什麼《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 自己卻沒過好這一生呢?
怎樣評價理查德耶茨?

TAG:小說 | 文學 | 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