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愛你」到「我和你」什麼樣的父子關係,才是健康的?
我們相信,父子之間,有一種冥冥之中的聯繫,不論隔多遠,多久,感情都不會生疏和分散。
對我來說,每次過年,從外地返回家鄉蘭州,最大的寬慰,就是被父親領到一家牛肉麵館裡,他笑著,看著我一口一口的把熱氣騰騰的麵條吃完。
雖然每次,假期的時間都不長,但是每天,都會變著花樣做出一手好菜,讓我吃到不同的口味,總覺得我在外面,過著吃不飽飯的日子,尤其到了夏天的晚上,等我睡著了,會在後半夜來到我的房間,為我打蚊子。
在我看來,父親給子女的愛,不僅包容,疼愛,這一種父對子的關懷,也有一種朋友之間的玩耍的感覺,比如今年過年回家,我就和父親一起玩《超級馬里奧奧德賽》.
然而,當我們習慣性的去歌頌親情的偉大和家庭的溫暖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部分家庭並不圓滿和諧。
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從童年起,父親的一言一行,就對孩子的人格有塑造作用。
因此,在一個不和諧的原生家庭里,父與子的關係也會相當緊張,經歷一個會存在矛盾衝突的階段,並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影響,也會揮之不散。
以文學家卡夫卡為例,父親對他的影響,就反覆出現在他的文學作品裡。
在卡夫卡的小說《判決》里,父與子的緊張關係處處體現。比如雖然「父親」年事已高,但「仍然看起來像個巨人」,當他跟父親說話的時候,會「不斷搜尋父親的眼睛」,當父親發怒時,會「立即跪下」乞求原諒。
之所以父親在筆下會是這樣的形象,離不開卡夫卡的年少的記憶,卡夫卡的父親的教育方式很粗暴,從來不給孩子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而且卡夫卡酷愛文學,卻被父親強迫轉修法律。
與之相反,我國的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就很重視自己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影響,孩子有任何困惑,他都會像知心朋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但是在早期,傅雷對子女非常嚴厲,後來他醒悟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不正確,會親自寫信給孩子,深刻反省自己的錯誤,請求原諒。
從這兩個例子里,我們可以探討造成不和諧父子關係的源頭是什麼?
為了深入的剖析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引入一個概念,就是父權原型。
父權原型,是人類潛意識裡最古老,最常見的原型之一,它來自於神話,因為神話是人類幾乎所有文化的基礎,其中父權神話,就是最核心的一個。
神與人的關係,就像父與子的關係,我們通常也把神,叫做天父。
一方面,父親象徵著威權和尊嚴,它是兒子的守護者,一方面,父親又負責教育孩子,是孩子的管理者,他告訴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他就會實施懲罰。這就像《聖經》里的上帝一樣,他創作出亞當夏娃,讓他們住在幸福的伊甸園一樣,但因為他們偷吃禁果,所以被逐出伊甸園。
亞當夏娃的錯,不是在於偷吃禁果,而在於忤逆了上帝的意志,挑釁了他的權力。
所以說,家庭關係,不僅是一種親情的情感關係,也是一種權力關係。
只要我們身處於原生家庭里,就一定會受到這種權力關係的影響。
那麼,在一個不和諧的原生家庭里,這種權力的作用,就沒有解決辦法了嗎?
在我最近看的一部動畫片《媽媽咪鴨》里,就以一種很巧妙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這個故事裡,一個不懂「家」的意義為何物的大雁,和一對找不到「媽媽」的小黃鴨,組成了臨時的父子cp組合,在經歷了一路的冒險後,最終回到了雁群。
然而,其實在一開始,這隻大雁和這對小黃鴨,並沒有互相接受,大雁只是利用小鴨子去回到雁群,而小黃鴨淘淘也是非常的淘氣,一路上鬧出了不少事情,它們也遇到了很多危險。
但是,在最後,他們終於彼此接納,發自內心的成為了一家人。
《媽媽咪鴨》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在故事的一開始,這位大雁並不是這對小黃鴨的父親,而是臨時組隊。
這裡就構成了一個現象,叫做「父權的缺席。」
所以,在一開始,這種父權的規訓作用在這對「臨時的父子cp」組合里就是不存在的。
他們更像是從朋友開始做起,然後共同冒險,面對困難,然後一起成長,最終發自內心的認可這對父子關係。
在這裡,原本父對子的管理,規訓,變成合作,協同的互相成長。
這讓他們可以從合作出發,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而非單向度的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管理,形成了真正牢固的父子之情。
這反應在我們現實的原生家庭里,就是父親對子女想法的尊重,而不僅僅是告訴子女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做錯了事情要受到懲罰。
但是,也許就有人會問,《媽媽咪鴨》只是一部動畫作品,給孩子看的動畫片,當然是美好,但是現實遠遠比動畫殘酷,不可能出現什麼父權從一段權力關係里缺席,雙方像朋友一樣互相成長的橋段。
沒錯,現實不是動畫,但是這個問題,也並不是什麼動畫虛構的美好的問題,而是一個基礎的教育性問題。
愛的雙刃劍,就是來自於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子女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他們要的,是一個更加好的愛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正確的教育,去引導一個健康的家庭權力關係。
我們很多家長所謂的重視教育,不過就是教育孩子「乖」一點,「聽話」一點,「老實」一點。因此就導致了我們的教育義務不是教育孩子知道「知識」是好的,「美德」是好的,「善良」是好的,而是讓孩子知道「乖」是好的,「聽話」是好的,「老實」是好的。
所以,父母要對自己的身份有一個認識,為人父母,所謂的「父權缺席」,其實就是要從「權力者」身份過渡到「教育者」的身份。
告訴孩子,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是「美德」,什麼是「善良」與孩子一起學習,進步和成長,比讓孩子「聽話」「乖」「老實」更加有益於對子女的教育。
這,也是每一個有愛的父母,應該樹立的正確教育目標。
在我的成長經歷里,也有過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其實這些矛盾歸根究底,還是彼此之間不理解,導致的溝通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最終都會冰雪消融,因為家庭之間的愛,會包容和理解一切。
最後,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帶自己的兒女去看一下《媽媽咪鴨》,這對臨時父子cp之間的碰撞和成長的經歷,值得每一個新手爸媽或者老手家長觀看。
或許,大家都會明白,「我愛你」的最好方式,其實就是「我和你」在一起長大。
推薦閱讀:
※標題啊?我也不知道寫什麼
※如何培養一個愛讀書的孩子?
※妻子有外遇的特徵都有什麼?
※父母如何教育男孩子,如何讓男孩子更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