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n In The Game》塔勒布由風險管理引出的一碗毒雞湯

《反脆弱》的提到了這樣的一條風險管理原則,漢莫拉比法典規定,造房子的工匠,若是他造的房子塌了壓死了別人家的孩子,他自己的孩子也要受罰。但我沒有想到的是,作者塔勒布為了寫這個故事,竟然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漢莫拉比法典所用的閃米特人的語言,之所以這麼做,據說是為了讓他在寫他的新書《Skin In The Game》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從而良心不會感到不安。這個理由若你覺得奇怪,不妨看下去。

相比於塔勒布的前幾本書,這本書涉及的範圍更廣,不止是個人的生活,還包括地緣政治和宗教這兩個有爭議的話題,整本書讀起來解氣,痞子氣也比《反脆弱》更重了,滿紙的F××K,A××hole,不過按照作者的觀點,敢於將一本書寫的不那麼政治正確,人畜無害,反而說明了這本書的作者有乾貨,有話憋在肚子里,非說不可。通過寫一本有爭議的書,作者讓自己切身的參與了書籍的創作,並可能由於書的創作受到傷害,即have a skin in the game。(這個詞的中文翻譯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據說是由巴菲特第一次提出的,之後我會用英語,翻譯的話,怎麼都不夠靈動)

不了解塔勒布的讀者,下面這幅圖,可以總結他之前書的觀點,或者參考之前的文章高斯與天鵝 無常世界的生存聖經 (上) 無常世界的生存聖經 (下) 和殺不死我的東西,使我變得更強大|BetterRead

從這本新書中可以提取如下幾個關鍵詞:代理(agency),度量(scale),遍歷(ergodicity)和靈魂(soul),這四個的片語合也許會讓你覺得不論不類,尤其是這第四個靈魂,塔勒布作為一個做金融產品風控出生的理科男,在這本書的附錄還列出了一堆公式,怎麼會談論靈魂這樣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話題了?他又會怎樣去展開自己的討論了?答案是前三個關鍵詞,它們是原理,是手段,而塔勒布在他這本書中真正想做的,卻是如同寫作《巨人三傳》的羅曼羅蘭,寫一首對英雄的禮讚。

代理人問題是信息經濟學中的核心問題,說的是代理人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看似是在為主人服務,但實際卻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思考這個問題,還有另一個角度,即問問自己究竟是誰?假設你是個富二代,那富二代這個身份就會是你的agent,你因為這個標籤,不能去吃街邊攤的烤串,而必需去米其林餐廳,雖然烤串可以帶給你更大的幸福感。這其實就是代理人問題的另一種顯示,在這本書的第10章說的就是這個問題,這章的標題是「只有富人被下毒,他人的喜好」(Only the rich are poisoned The perferences of others),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這章講的是那些給出身份標籤的人由於沒有skin in the game,所以他們給出的規範是不值得追隨的。

類似的討論還包括少數人是如何綁架大部分人的偏好的,比如一個街區中的一個家庭不喜歡轉基因食品,那麼這一家就會因此不吃轉基因大豆,這家人不吃轉基因,就要求超市標註出那些食品是轉基因的,生產商覺得生產兩種產品或者標註的成本太高,那還不如只生產反轉基因食品。在每一個層次上,集體需求都是由少數需求明確的人決定。只要少數人的偏好要滿足,又不需要多少額外的成本,那麼少數人就能剝削多數人。數學上有重整化群的概念,例如下圖中,如果少數決定多數,那隻需要三步,從第一章圖中的一小點就能變成第三章圖中的全部。這裡的take home message是你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中,那些異類的身份標籤很重要,不要因為小眾就忽略你的回答。

回到那個問題,問問你自己究竟是誰?或者說你的本質屬性是什麼?然後將你針對這個問題做出的回答,進行一下分類,看看那些答案正讓你因為代理人問題而受到傷害,或者在未來會承受風險。比如你覺得你是個善良的人,那你要問的是自己是不是為了為了獲得這個標籤,給NGO每年捐上一筆錢,若是這樣,那麼按照塔勒布的觀點,你所做的和中世紀從教會購買贖罪卷的人差不多,真正的美德是你在沒有人觀看的地方,還能堅持做困難的選擇,而不是展示給他人的捐款記錄。同理,若你覺得自己關心弱勢群體,要問的是你能和掃地的大媽聊多久,聊多深,而不是去參加一場相關的TED活動。

回到那個問題,問問你究竟是誰?你也許會回到你是個有思想有見解的人,但真正能顯示你的本質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當長者看到學生打出的「民有,民享,民治」的口號時,他背出了這段話的來源,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全篇的英文原文,這就是用行動去表達觀點。你若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那麼你的投資組合,你將時間花在什麼地方,這些比你說的話更能表達你的觀點。一個人的話語不過是他的一個代理,要時刻記住代理人的利益不等於主人的利益,代理人的榮光也不意味著主人的光彩。

回到那個問題,問問你究竟是誰?你也許會說你是一個閱讀廣泛的人,是一個終身學習者。然而這個身份也會帶來相應的代理人問題。若你真的讀書破萬卷,那麼你的閱讀關注的是作者在書中說了那句話?還是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這本書的第12章標題是來自川普的一句話(The facts are true,the news are fake),說的不止是標題黨,追熱點,蹭焦慮。這一章提到異見的倫理基石是提出反對意見者要能像原作者一樣先清晰全面的複述一遍對手的觀點。但在這個社交媒體的時代,有多少人能記住這條規則了?這一章還指出信息是無法被某個人獨自擁有的,你可以控制你說了什麼,可是你無法控制別人怎麼解讀你的言行,所以那些知識需要付費,誰願意去付費這件事本身就是第一流的知識。

回到那個問題,問問你究竟是誰?現在你也許只敢說自己想要世界和平了吧。可這同樣會面臨代理人問題,這裡的代理人是那些抽象的觀念和歷史的包袱。若是沒有大國間的角力,不管是敘利亞還是棒子,那裡的人民都會走向和平。貿易會帶來和平,鐵絲網確定的固定邊界能帶來和平,但唯獨由外人加給你的和平協議無法帶來和平。塔勒布在書的第14章談論起地緣政治,強調唯有從下而上湧現出的和平,才可以避免由虛幻的理念帶來的代理人問題。

最後一次來問這個問題,問問你究竟是誰?你的回答也許是你的職業,比如一個優秀的醫生。那接下來的問題是,你是表現的像一個好醫生了,還是不那麼像了。按照塔勒布的觀點,第一種人很有可能不是一個好醫生,而那些看起來不怎麼像好醫生的反而更可能好醫生。就像不露相的高人,特立獨行的人只能靠他人無法取代的真本事立足。類似的道理,評價一個斜杠青年,要看他斜杠左右的兩個身份是否相關,若是差距足夠的大,說明這個人更值得看重,畢竟若是一個人難以同時扮演兩種身份,那麼其一定是靠自己做出的成績而不是表現出的姿態成為斜杠青年的。

塔勒布在這本書的序言說當今有比歷史中任何時代都多的奴隸,其實他說的是那些奴隸翻譯到中國的語境,就是體制內的人,一輩子只想按照他人的要求,聽話守規矩。為何稱其為奴隸,是因為他們一旦自己表現的不像體制內的人,就覺得失去了主心骨。當代的「奴隸」看似什麼都不缺少,但決定一個人是不是奴隸的不是其缺少什麼,而是他害怕失去什麼。在這一點上,體制內的人和奴隸是一致的,害怕失去穩定的生活,害怕失去自己的身份,害怕失去自己的枷鎖。大嘴的川普,鐵漢的普京,甚至還包括小鮮肉馬克龍,他們之所以能夠當選,共同的原因就是他們是政客這群馴服的狗中的那只有野性的狼。

總結關於代理這個關鍵詞的討論,我之所以要原創的通過問問你自己是誰這個問題串起來書中這些看似零散的觀點,正是由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比任何雞湯都能讓你更好的過好這一生。你需要能看出你的回答,除了那唯一的一個,都會帶給你相應的代理人問題,讓你無法輕裝上陣,讓你為他人的風險背鍋。唯有找到這個問題的回答中那個你願意為之破釜沉舟的標籤,作為成年人的你,生活才有了原點起點基點。

接下來說scale這個關鍵詞,這可以理解成大有大的難處,在不同的尺度上,要解決不同的問題。但具體是什麼樣的問題了,答案是由於體量大引起的脆弱性的增加,反過來說,小的組織具有更強的反脆弱性,能夠更容易從錯誤中獲得改進。不要將系統理解窄了,舉一個你想不到的例子。計算機和物理領域的文章,大多發表在arxiv上,發表文章,不需要編輯審稿人,而生物醫學則依賴於同行評審,相比來說,文章的發表就需要更多的流程。

接下來的問題是,對於個人來說,一篇文章在arxiv上被吐槽是好事,這意味著自己知道自己該怎麼修改文章或者調整研究方向,而若是一篇同行評審的文章被撤稿,那簡直是職業生涯的慘敗,也是所有參與這篇文章評審的編輯和審稿人的失誤。那一種具有反脆弱的特徵,一目了然。個體的反脆弱構成了集體進步的基礎,這是人類歷史不管在什麼時代,什麼領域共通的一條規律。決定一個觀點能否站住腳的,不是同行的意見,這只是初審,更不是什麼學術規範里的條條框框,而是其能否解釋時間帶來的意外。

用度量的角度來衡量,若是一篇論文有六個第一作者,而且這些作者還說他們貢獻是相同的,那麼這篇文章一定不如一篇只有一倆個一作的文章,因為六個人更難以確保每個人都have a skin in the game。一個領域,准入的標準如果是可以精確量化的「影響因子」,那麼這個領域的發展,也不如那些沒有明確的職位描述的領域進展快,原因是制定那些影響因子的人沒有have a skin in the game,因而他們給出的評價,一旦錯了,那就只能等著葬禮來修正錯誤。

大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使尋租變得隱蔽,因此更容易出現。尋租之所以有害,那是由於尋租會改變人們的心態,世上有兩種不平等,第一種讓社會駛入高速路,第二種讓其走入死胡同。第一種是你看到愛因斯坦莫扎特這種天才時感受到的不平等,第二種是你看到隔壁老王認了乾爹後感受到的不平等。第一種不平等越多越好,啟蒙運動最大的進步就是鼓勵了人與人之間,不因尋租行為而產生的不平等。

正如《國家為何失敗》這本書論述的,一個攫取性的制度會讓發展停滯,具體來看,不同制度的區別就在於其是否讓尋租變得明顯,不是禁止尋租,而是讓尋租變得不是免費的,讓尋租者也have a skin in the game。這有點像羅爾斯的正義之幕,公平不是靜態的,而是機會的平等,動態的平等。好的制度,是讓每個人的一生都預期要過二十年赤貧的生活,三十年小康的生活,二十年富足的生活,再過一年土豪的生活。

scale同樣適用於道德的討論,適合個人的道德規範,和適用於一個集體的觀念是不同的,適用於個人的規矩,不適合一個群體,反之也不行。Scale還可以用來評判數據,若是一篇文章中充滿了各種統計數據和圖表,那你一定要小心,這麼多數據,這意味著這些數據犯錯的可能性顯著增加,這還意味著作者真正理解這些統計數據的意義的概率降低了。要說明一個觀點,尤其是證偽性的觀點,不需要刷屏的圖表,一次觀測足夠了。

總結下scale這個關鍵詞,一句話:「船小好掉頭」,兩句話的總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這裡的什伯之器是十倍百倍的器具,又有翻譯成武器的)前一句可以看成是去槓桿,而下一句可以理解成避免由於遷移帶來系統性脆弱。

接下來說遍歷(ergodic),(官方的翻譯是各態歷經),這是一個來自統計物理的概念,說的是一個孤立系統從任一初態出發,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後將無限接近一切可能的微觀狀態,其實這就是墨菲法則,原話是這樣說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你也可以理解成均值回歸,聰明父母的孩子比更有可能會他們要笨一些,決定智商的隨機因素不可能每次都眷顧你家。

現實世界不是百米跑,而是馬拉松,不是比賽的那個,我說的是歷史中那第一次的馬拉松。在這個舞台上,重要的不是你是第幾名,而是你是否堅持了下來,是否還活著。當下的社會若具有ergodic的性質,那麼千年之後,重要的就不是你贏過多少次,而是你最後是不是還在台上。一個人連續在賭場賭一萬次和一萬個人每人去賭場賭一次,對於賭場來說,意義完全不同,前者意味他們可能成為了冤大頭,後者則正好相反。

三體中有這樣的問題,太陽要落下了,你們的孩子竟然不害怕。而羅輯的回答是,當然不害怕,因為他們知道明天太陽還會在升起來。這個情節反映了對ergodic這個概念缺少理解。群體的生存從來都應該是第一位的,若是那些認知偏差能讓你生存下來,那將這些認知偏差通過助推(nudge)的方法改變,是不是一種致命的自負?

你可以說損失厭惡,錨定效應是進化留給我們的闌尾,需要被切除,但這麼做,你是選擇了下圖中的左邊那一幅,低誤差,高偏差,而不是右邊的低偏差高誤差。從短期看沒問題,但缺少了隨機的變化,也缺少了可進化性。為了保證進化可以繼續,系統會引入個人層面錯誤觀念。這使你對所謂的迷信,不再抱有高高在上的俯視感。當下的認知偏差,未來就可能是救命的動物精神,不要忘了那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所有。我想塔勒布一定認同這句話。

前文我說過這本書有討論宗教,而這個話題正好結合了上述的三個關鍵詞。宗教不會來自小的部落,必然要等到社會發展到一定規模才會出現。這說明宗教是用來應對由於大規模合作帶來的脆弱性的。那宗教是怎麼應對代理人問題的了?答案是入會費,加入任何一種宗教,意味著你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意味著你需要承擔本來不必要承擔的風險。具體什麼風險你不必知道,宗教不必教你ergodic的概念,通過強制的規範,讓你在面對他人的或者未來未知的風險時,願意承擔。簡單的說,塔勒布認為,宗教帶給社會的價值來自於讓人直面生活中的墨菲法則,不管是在行動還是在心靈上。

終於到了靈魂的討論了,為什麼說塔勒布這本書是一本對英雄的讚歌,讓我們首先看看英雄的定義,這個定義一定要簡單,要是由一個本身就是英雄的人說出,比如這一句「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看清生活的真相,說的是認清楚墨菲法則的詛咒,認識到代理人問題永遠都在,正如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而熱愛生活,就不止是have you skin in the game, 而是have our skin in the game。前者只是活下來,後者才是為了那些比自己更長久更廣大的東西活著。

該拿出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張表了,看懂了這張表,就能明白什麼樣的人算是民族的脊樑,不止是蘇格拉底這樣的聖賢,企業家,藝術家,異見者,調查記者這些平凡的人也是。看懂了這張表,你也能明白本文的標題中的毒雞湯是什麼意思,提示一下,雞湯文教給你的,是做的是下面哪一類的人的捷徑?

寫道這裡,關於這本書,要說的其實都已經說了。我在思考,我寫這篇文章,是否也have a skin in the game, 是否也需要像塔勒布一樣,至少將這本書讀三遍,將書後的數學證明自己推一遍,再來去寫,這樣才不會良心不安。但若是真的這樣東施效顰,那反而是落入窠臼,拘泥形式,食古不化了。所以最後要提醒讀者,keep your mind wide open,這篇文章是我看了這本書一遍後,結合個人經歷寫出的個性化的解讀。

回憶就像沒有完全晒乾的棉襖,若是完全晒乾了,那就是知識市場里叫賣的死魚臭蝦。濕棉襖穿上沉沉的,也不舒服,但脫去肯定會冷。沒有回憶的人,無法面對蒼涼的荒野,就像忘記歷史的民族是那樣的可憐。但我們穿著回憶的濕棉襖,一定要走在陽光下,讓新鮮的觀念,矛盾的觀念照進來。29年的生活帶給我一件珍寶,我願意它非常脆弱,一陣風就可從我這裡奪走。因為受威脅是事物本質的充要條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這說的是那些have a soul in the game 的大寫的人,即使我無法時時刻刻做一個這樣的人,我也要做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不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 微信巡洋艦 chaoscruiser


推薦閱讀:

華商韜略丨中國式合伙人的「悲劇」
10個最low公司文化,你體驗過幾個?
梵高題材|一杯假裝成雞尾酒的毒雞湯

TAG:讀書筆記 | 毒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