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地藏法門》有感——安忍無生,心無去處
最近有幸通過悲兄讀到禪老師所寫《地藏法門》1—3篇文章,讀誦及消化這系列文章的時候,正巧是生活中遭遇一系列不如意的時候。三篇文章正如照妖鏡,令自心的貪婪、自我、執著無處遁形。消化文章的過程,其實也是面對內心,解剖自心的過程。常常要放下文章去哭一陣,靜坐一陣,才能繼續讀下去。
心無去處,安忍無生,這八個字是佛法的核心,是無論修學任何法門都應該行持的心法。地藏法門,雖是以《地藏經》為切入點,但佛法是一不是二,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因應八萬四千眾生的心而產生,本質核心並無二致。
六度波羅密多,雖然是以不同的點切入去講述修行的技巧,但是本質仍是不變的。最重要的,波羅密多。這四個字是梵文音譯,意思是「離生滅」「到彼岸」。此岸與彼岸,只是心的「迷」還是「覺」。著相即迷,迷即此岸,離相則覺,覺即彼岸。
覺與迷,只是一個觀念的差別,差在何處?對自己身心覺受的認知,對外界際遇的認知。人只是活在身心與外界的互動之中,這互動無可避免會產生種種「覺受」。而人的苦惱皆來自於對種種「覺受」的貪戀攀附,及出於「利己」目的而對種種觀念的執著。因為貪戀覺受而欲多得,進而產生「損人利己」的觀念並付諸行動,患得患失,罪苦由此而生。
欲解脫罪苦,需堪破「覺受」的實相,並安住於對實相的理解,落實於生活一切處。本質來說,覺受什麼也不是。世間一切現象,都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並沒有恆定不變的。並且,世間一切現象都是沒有自主性地,條件匹配則出現,條件改變則消失,而個人只是一系條件中的一個「導致因素」,一個活動中的緣,如此而已。一切現象都是如此,本質上什麼也不是,究竟是空,執著皆會導致苦惱。身心的覺受,自然也是如此,只是一個變幻中的現象,什麼也不是,執著貪戀,進而渴求順應自己心意的覺受及觀點,排斥不滿足自己心意的覺受及觀點,苦由此而生。
人們常常以為,致苦的根源在於外在的現象未能順應自己的觀點而發生。然而真相是,現象只是現象,是沒有自性的,是不斷變幻的活動現象,究竟是空。一切的好壞、成敗、苦樂,都是人心賦予的。根源在於人心的不明真相與貪執。不明真相,則以幻相為真,不明真相則貪戀不斷變幻的現象,欲令其順應自己心意發生。殊不知,現象是千絲萬縷的「導致因素」相匹配而呈現的產物,並且仍不斷出於變幻之中,實相是空,並不能由自心做主。
以上內容,其實並不難理解。難的是做到。
說來慚愧,雖然平時常常以修行人自居,自己的修為如何還是要等生活中真正遇到考驗的時候才見分曉。讀誦《地藏法門》系列文章的時候,碰巧自己的工作、人際、感情、經濟都陷入囧境,進退維谷,常常令我深感無能為力,懷疑自己所學。法理雖都明白,卻又身不由己,無法做到完全放下。
最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原來一直「心有去處」。
種種令自己糾結的原因,究其根源,仍是自己貪戀「滿足自心的覺受」,貪戀「利己」的觀點而已,並不是外界際遇。然而自己又可決定什麼呢?此時口舌的瘡仍然未愈,既痛悔於自己的看不破放不下而導致身心皆苦,又無奈於反覆發作的瘡,那種無能為力的感受常常令我懷疑自己究竟學了些什麼,學來有何用。
說到底,並不是所學無用,而是自己執著深重,人又懶惰,學了不用。
比如,平日里,自忖處處退讓,多多試著換位思考,多多容忍。然而當遇到委屈的時候,怨懟之心還是瞬間生起。自認為未做錯任何事的我,雖知因果不虛,卻仍無法原諒對方。直到自己讀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被深深的震撼與感動。
以虛空那樣大的無邊無際、周遍一切處的心量,發願盡未來際去憐憫眾生流轉輪迴受盡諸苦,隨緣引導眾生破執離苦,如此才能稱為「大悲」「悲無量」。
以虛空那樣大的無邊無際、周遍一切處的心量及勇氣,發願盡未來際觀諸法平等,不取不舍,無論怨親都不起愛憎之心,隨緣隨力以平等心將自心之所樂捨去,布施於無量有情眾生,如此才能稱為「大舍」「舍無量」。
如此的「大」~摩訶,令我深感慚愧。我時常或為爭奪蠅頭小利而生怨懟之心,或為表現自己淡泊名利而混沌度日,得過且過,無論謀生還是其他皆未盡心儘力。
要麼執著這邊,要麼執著那邊,皆因未能堪破一切法,皆變幻無常、沒有自性、究竟是空的實相。
般若波羅密多,即破盡對一切觀點的執著、滯留,經歷一切,而不滯留,駕馭感知而不攀附。如此才做到「離相」,離相則覺,離相即「波羅密多」~到彼岸。
內心仍有「我」的存在,則心有攀附、滯留,如此仍是:心有去處。
內心能做到放低「我」,能跳出個人偏見,跳出二元相對的陷阱,則能安忍無生,心無去處。
不取不舍,是為真舍。
方法是六度波羅密多,修六度波羅密多,又以「布施波羅密多」為先。
布施波羅密多,離生滅的布施,即離相的布施~「無相布施」。接近於現代所說的無私奉獻。自私,將自我看得過重幾乎是人人都有的死穴,修「布施波羅密多」,即是放低自我的磨練。不執著於回報,不執著於有布施者、受施者和布施過程,而行布施。就像某個正在運轉的儀器的某個部件一樣,自然而然地付出自己全部應付出的能量,不去計較地位的輕重高低,不去計較有沒有回報。
其實六度同理。都是安住於對一切現象本質是變幻無常、沒有自性、究竟空無所得的實相的理解,而去行布施,去針對性地持戒;安住於這個實相自然會做到沒有人我分別,自然無辱可忍;起心動念都保持覺醒,念念離相為禪,內心不亂妄念不起為定,精進自度度他,而又不被任何人事物所牽絆、滯留,緣來則應,緣去則空,隨順際遇而盡心努力去面對,盡心努力之後放下任何對結果的期待。
世間眾多的不同,皆因眾多觀點的不同。不應執著滯留於任何觀點,需知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主宰,而只是一個活動中的緣,一個現象的「導致」因素,一切都是究竟空無所得的,觀照參悟以上實相併安住於對實相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安忍無生,心無去處」。
學習地藏法門,就是研究並學習效法地藏菩薩的思維、言行,行持地藏菩薩的願力。念念以地藏菩薩為依歸,以行持六度和履行地藏菩薩相同願力的方法去開通人人本有的等同地藏菩薩的佛性與佛智。
佛法是心法,任何法門都以自心為入手處。參悟自心種種覺受、觀念的變幻無常、沒有自性、究竟為空的實相,觀照自心種種無明執著,針對自心的貪著而起戒,精進努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平等無我,無私奉獻,最終做到如同地藏菩薩的無我及大悲,此人即是地藏菩薩分身。
頂禮禪老師!願正法常駐,善知識常在!
推薦閱讀:
※不管佛道修行,似乎都要節制慾望,但是修道所求的長生不老和修佛所求的寂滅為樂,是否是人世間最大的欲求呢?
※求高手解一下《涅槃經》這句?
※狀態的無常
※學佛,不就是學自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