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充電:呼喚接地氣的「黑科技」
作者:平全文
Yulong說:平工的研究範圍還是挺寬的,我個人以為隨著BMW和Daimler這些高檔車在無線充電上面的鋪開,機械臂式的自動充電意義不大。而面向350KW的充電的連接器還有整個充電,還是需要人來弄好一些。而大巴方面,隨著歐洲也逐步推開,可能用Combo的系統更為一致。這方面Daimler的話語權更大一些,畢竟商用車、大巴都有
面對這個題目,生出很多感想。我準備分二次闡述,篇一,重點聊聊個人對充電發展的思考;篇二,重點介紹身邊的一匹黑馬,環球車享充電「黑科技」。
「下車就走「「EVCARD 自動充電裝置」
前言
任何技術進步,最後都回歸到,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改變和便利。這才是真正價值所在。當今時代,我們國家太需要科技的黑馬殺出。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多少年的發展坎坷,得出的結論(壓抑的太久):只有依靠自己的發展和創新,才是最靠譜、最靠得住的。
新能源一馬當先,成為當今時代的大黑馬。在馬兒疾如風快跑的時候,我們總感覺哪兒不舒服:那就是充電的掣肘問題。來自2017百人會的數據:「截止2017年底,中國已建成231820個私人充電樁(隨車配建)。以新能源車保有量172.9萬計:車樁比是3.8:1」。按理說,國家層面,政策層面都下了大的力氣,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不方便」「不好用」現狀,仍然難以有質的改變。為什麼呢?恐怕還是存在充電「便捷性」「兼容性」方面的問題。車是移動的工具,它的運行軌跡,不完全是閉合的「等圓」。
正如德國(DLR)的一項調查結論:「車主不關心充電的密集,更關心,是否能「迅速充電」。其實,國內的車主,何嘗不也是這樣的訴求。我們今天不討論「資源分布不勻、標準」問題,僅從充電的便捷性,技術模式角度,看看我們應該在哪些技術方面,尋求突破。讓技術黑馬走向老百姓。
「下車就能充電」「停車就能充電」「行駛也能充電」模式
- 「下車就能充電」體現了「智能互聯」技術高效而且方便。
環球車享(上海國際汽車城):自主泊車+自動充電。實現智能化的「最後一公里」。
「EVCARD始終在通過技術創新解放和服務用戶,早在2015年,小e就瞄準了智能化泊車自動化充電的分時租賃發展方向,布局了自動充電前瞻技術,開啟了e臂充電模式」。
適用性優勢:適應功率範圍大,滿足慢充、快充。也讓大電流充電的「重臂」不再是問題。
- 國外同步技術狀態:Tesla、大眾也有類似的項目。說明我們國內的技術和國際水平齊頭並進,甚至,在一些功能方面還有超越。
分析:「下車就能充電」,主要體現在「智能互聯下的最後一公里」。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難點,需要「車輛端」「互聯網」「充電設備」「智能場地」等諸多企業參與。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一個時代發展的需求:未來的整車廠、充電企業等,再不是孤軍奮戰做好漢的年代了,需要更緊密的聯合,來應對市場的需求。
我覺得環球車享抓住了這個機遇;利用了這個優勢。他們基於「群體客戶」,「公共平台」,利用「分時租賃」「立體車場」模式,很好的整合了這些企業的功能,並以「大客戶」的身份提出技術需求。正是充分利用了這個優勢,才能快速解決「黑科技」落地問題。很自然,上述這種「便捷」的充電技術,離老百姓也就不遠了!同時,他們在解決充電「便捷性」做文章。技術方向更貼近了市場。
2. 「停車就能充電」:也是實現充電「便捷」的一種方法
l 無線充電屬於自動充電範疇。但其充電功率還是有一定限制的。在「充電功率」「轉換效率」「輻射安全」等方面,一直存在爭議,車主用戶也有顧慮。從符合車輛的成熟角度,目前也只有高通和Witricity 將其技術授權給第三方硬體供應商。當然了,我們國內很多優秀的廠家和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從目前SAEJ 2954標準來看,充電功率方面,最新發布的指南中,乘用車的普通充電用輸出功率3.7KW(WPT1),計程車等具有公共性的乘用車,普通充電輸出功率定為7.7KW(WPT2),以歐洲為主要地區的快速充電輸出功率定為11KW(WPT3),其它地區的快速充電輸出功率定為22KW(WPT4)等)
l 為特來電勇於創新、技術落地鼓掌、叫好。「智能充電弓」是不是看起來很酷。電動公交只需8分鐘就能充滿。
3. 「行駛也能充電」:讓新能源真正「清潔」,與大自然溶為一體。
這是前段時間的大新聞:中國首條「超級高速公路,支持自動充電。「中國將在2022年擁有首條太陽能「超級高速公路」。全長約161公里。」這恰恰是我們國家技術進步,勇於探索精神的體現。一句話:「先幹起來」。
如何滿足車主用戶「迅速」充電,應該是企業技術發展創新方向
我沒有看到德國人調查報告的原文,但我似乎理解了譯者的意思:「迅速」其實更多的考慮是車主充電的便捷性:不需要等待,不需要因「發現協議不支持」而苦腦。同時,「迅速」概念內涵也很豐富,不同於「快充」概念,切莫混淆。更何況我們的快充從「電池」「電網資源」再到支持的「硬體」,還沒有做好準備。倒不如站在車主用戶的角度,想辦法解決眼下之痛。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德國大陸集團正式發布「Allcharge 全能充電」技術,「用戶不再需要關注車型、充電電壓、充電功率等問題,更好兼容不同類型的充電樁。據悉,未來這項技術或將提供給汽車製造商,計劃於2022年開始生產。」
這些廠家對車主的「貼心」對市場的「敏銳」,值得學習。其實,車主用戶不關心十年後的哪項技術的宏偉藍圖,他們更喜歡「接地氣」的技術,這才是真實的市場。
小結:
新能源發展這麼多年,人們的認識也在提高。所以,政策層面才有「清潔能源」辭彙出現。充電問題一直制約著新能源發展,是否需要「回頭看,回頭思考」,著眼「用戶需求」而尋求解決市場問題的辦法。同時,引導企業創新方向,讓更多的「黑科技」浮出水面,落地生根。我覺得,這樣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Yulong的聯繫方式,各位可以找我交流^_^
https://u.wechat.com/MAwaeI-UWP9dCKicEsoJ1Qo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你的讚賞是我寫作的動力之一^_^
推薦閱讀:
※一充二用,輕便雙能!Anker 超級充實戰評測
※智能手環已進入彩屏時代,你還在用黑白屏嗎?
※國家電網高速公路快充網路圖
※散熱能力,動力電池快速充電的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