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寫成的漏洞百出的《黃帝內經》為啥會一直被中醫奉為聖典?

作者:郗純

鏈接:zhihu.com/question/2989

來源:知乎

《黃帝內經》100錯

說明:《黃帝內經》100錯,是指普通人一看就明白是錯誤或荒唐的內容,其它內容晦澀難懂的,牽強附會的,似是而非的200錯、300錯,就不列入了。

1、「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

上述所說的意思是說:婦人不長鬍須是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不足營養口唇,所以鬍鬚不得生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女人性腺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分泌雄激素量很少,所以婦人不長鬍須。而不是因為血少的緣故。男性長鬍須是因為,男性性腺分泌的是雄激素,雄激素能使人生鬍鬚。如果把男性性腺切除,他原有的鬍鬚也會脫落,不再生有鬍鬚。所以生不生鬍鬚,主要在與雄激素分泌的多少有關。所以說「婦人無須是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不足營養口唇,所以鬍鬚不得生成。」 的說法是錯誤的。

2、《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黃帝內經》作者認為:右眼視力比左眼視力好的人屬於天理難容,左撇子的人屬於地理難容,能成立嗎?

3、《黃帝內經-素問-宜明五氣篇》記載道:「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黃帝內經-素問-解精微論篇》記載道:「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到底是腦滲為涕還是肺為涕?《黃帝內經》各篇論文作者各說各話,互相矛盾。後世信徒,基本上採取「不爭論」的原則,各取所需,很少評論誰對誰錯,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稀里糊塗。稀里糊塗的理論,稀里糊塗的治療,稀里糊塗的痊癒。

4、「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又說:「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還說:「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疾病的傳變不一定都按照上述的傳變規律進行。死的時間,也不一定在他們說的那個時間。

5、「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膽不過是一個儲藏膽汁的小囊,需要的時候流到胃裡幫助消化脂肪性食物。這個小囊能夠掌控十一藏嗎?如果沒有了這個小囊,十一藏都亂套了嗎?人就完蛋了嗎?

6、人體不只是五臟,而是七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又說:「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還說:「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十二個自然段,有三處提到「五臟」。在金匱真言論中說:「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 這說明《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是「五臟」。

其實人體是七臟,心、肝、脾、肺、腎、腦、胰。有人說腦是奇恆之府。其實腦是臟,因為腦沒有亦腑的地方(奇恆之府是亦臟亦腑的器官叫奇恆之府。),所以腦是臟,不是奇恆之府。胰是臟!因為胰主運化,不是脾主運化。有人說,脾就是胰,脾包含胰。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脾是脾,胰是胰,脾和胰是兩個形態、組織、結構、功能完全不同的兩個器官。有胰用你脾包含幹什麼?所以應該說七臟。有人說用五臟來配合五行,所以只說五臟。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你說用五臟來配合五行,為什麼在腑上就說六腑呢?怎嗎不說五腑呢?所以還是七臟為對。說的全總比說的不全為好!

7、天癸不是腎中產生的,是性腺中產生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說:「天癸至,天癸竭」在這裡說的「天癸」是指有生育能力的物質,即男子的精子,女子的卵子。在這裡說「天癸」的產生是與腎有關,也就是說天癸是腎中產生的。

其實,天癸不是腎中產生的,是性腺中產生的。

8、人總是要死的,沒有與天地同壽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以上黃帝內經白話文中解釋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

黃帝內經中說的這句話有點炫,說的誇大不真實。人怎麼養生、修道也不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人總是要死的,沒有與天地同壽的!說修道養生可以長壽是可能的,但不能沒有終了的時候。所以從古至今,中醫就好誇大事實。以後還能提到中醫就好誇大事實的例子。

9、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一段說的是,告誡人們要作好預防工作,說明預防工作的重要性。但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因為病人沒預防好已經病了,醫生不能不治,而且要耐心地去醫治。作為醫生即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這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醫生。

10、人體是七竅、七臟。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說:「九竅、五藏」。 人體九竅、五臟指的是那「九竅」、那五臟呢?我認為人體是七竅、七臟。七竅是耳、目、鼻、口、舌、肛門、尿道。有人說,耳是左右兩個、眼目也是左右兩個,所以是九竅。按理說,兩耳應該算一竅、兩目也應該算一個竅。七臟是腦、心、肝、胰、肺、脾、腎。有人說,腦是奇恆之府。「奇恆之府」是亦臟亦腑、非臟非腑。其實,腦沒有亦腑的地方,它亦臟,所以腦是臟而不是「奇恆之府」。胰是臟!有人說,胰是脾,脾是胰,胰和脾是一個器官。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胰和脾是兩個器官,就像哥倆一樣,哥倆不能說是一個人。所以脾是脾,胰是胰,應該是兩個臟器。所以,人體是七竅、七臟。

11、澀味不能列入酸味之中,淡味不能列入甘味之中。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說:「陰精的化生,來源於飲食的甘、酸、苦、辛、咸五味」。我認為應該是七味,還有澀味和淡味。有人說,澀味列入酸味之中,淡味列入甘味之中。其實,澀味列入酸味之中,淡味列入甘味之中是不對的。因為澀味不是酸味,如,白礬是澀味,它和山楂的酸味是截然不同的。苡仁淡味幾乎是無味,它跟党參甜味是不同的。所以,,澀味不能列入酸味之中,淡味不能列入甘味之中。

12、我認為應該是七臟七腑。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中說提到:「五藏六府」。在《黃帝內經》中「府」和「腑」是等同的。有時《黃帝內經》中的通假字是很常見的,腑和府常通用。例如《素問?五臟別論篇》中:「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這裡的「腑」字是六腑的「腑」。《素問?五臟別論篇》中:「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

這裡的「府」字同「腑」也指六腑的「腑」。

另外,我認為應該是七臟七腑,不應是五臟六腑。七臟是腦、胰、心、肝、脾、肺、腎。七腑是脊髓、胃腸、血管、膽、淋巴管、氣管、膀胱。

13、《黃帝內經?陰陽別論》中說的死期不一定準確

《黃帝內經?陰陽別論》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幾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肺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黃帝內經?陰陽別論》中又說:「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上面說的幾日幾日死,不一定對。死的日期要根據病情、病的日期、病人體質和護理情況來決定。所以上面說的不一定準確。

14、心不主神明。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實踐證明人的精神意識和智能才華都由大腦中產生。心不能產生精神意識和智能才華,不能神明出焉。有人說,中醫的心不等於西醫的心。那麼請問中醫還要不要科學和真理,如果要真理,那就是腦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識和智能才華都由大腦中產生。如果不要科學和真理,那就可以心主神明,也可以說肝主神明、肺主神明等等。反正不用科學為依據。為什麼《黃帝內經》中說:「心者,神明出焉。」因為黃帝內經時期,科學不夠發達,人們錯誤地認為是心主神明,不知道是大腦主神明。所以人們說話都是「心想事成」和用心想一想。這個錯誤延續至今。當然也有人知道了是大腦主精神意識和智能才華。所以,有人改為你用腦想一想。還有人說你大腦進水了,說這個人笨,反應不靈敏。

15、肝不能謀慮。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還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我說,肝不能謀慮出焉。謀慮出焉的是腦。

16、膽不能決斷。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我說,膽不是中正之官,不能決斷出焉。決斷出焉是腦。

17、膻中不能傳達出來喜樂。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膻中,即心包,圍護著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近臣之官,心志的喜樂,靠它傳達出來。」

我說,膻中不是心包,心包是心的外圍,它不能傳達出來喜樂。喜樂是大腦傳達出來的。

18、腎不能出伎巧。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我說,腎不是作強之官,不能伎巧出焉。伎巧出焉的是腦。

19、「三焦」不是決瀆之官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我說,三焦是胸膜和腹膜,不是腑。更不是決瀆之官。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的「肝者,謀慮出焉」、 「膽者,決斷出焉」、「膻中者,喜樂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沒有真理性可言。

20、《黃帝內經》中硬湊數、前後不一的例子甚多。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天地人三才各分為三,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冀、兗、膏、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在人體分為九臟,胃、大腸、小腸、膀胱四個盛貯有形物質的形臟,肝、心、心、脾、肺、腎五個藏精神的神臟,合為九臟,以應天度節氣。」

看,在這裡為了配合三三為九,就把胃、大腸、小腸、膀胱四個腑說為臟和肝、心、脾、肺、腎五臟湊合九臟,配合九州。在《黃帝內經》中這種湊數配合的還有,不再舉例子了。

我要說的是,以前講五臟六腑,在這裡有又說九臟。請問到底是幾個臟?再請問,胃、大腸、小腸、膀胱到底是臟還是腑?在《黃帝內經》中這種硬湊數、前後不一的例子還有,不再舉例子了。

21、《黃帝內經·五藏別論》中關於腑髒的論述既混亂且不少是錯誤的。

《黃帝內經·五藏別論》中說:「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像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問:聽說醫內人士關於腑臟觀點也不盡相同,有人以腦、髓稱為臟,有人以腸、胃稱為臟,也有的把腸、胃、腦、髓都稱為腑。向他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他們自已的認識。不知哪種觀點是對的,我希望聽聽其中道理。岐伯答:腦、髓、骨、脈管、膽囊、子宮,這六個器官是稟承地氣陰精而生,皆有貯藏陰精的特性,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其作用是藏而不瀉,不像六腑那樣傳導排污,因此稱為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是稟承陽氣所生,它們的作用,象天一樣的運轉不息,特點是瀉而不藏,它們受納並傳導排泄五臟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濁物,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物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泄的緣故。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物,直接影響到五臟功能活動,若大便不通,糟粕停留過久或瀉泄不已,都會使五臟受到侵擾,因此肛門的開合是否正常,反映五臟功能的旺盛與衰弱。所謂五臟功能,其特點是貯藏陰精而不象六腑那樣向外傳導和排瀉,所以正常時五臟中必然充滿著精氣,而不會有糟粕存留其中。六腑的功能,其特點是消化、傳導、排瀉,而不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得充實,但卻不會象五臟那樣充滿著精氣。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相對空虛,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相對空虛,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這裡邊說的有錯誤的地方。比如,腦是臟,而不是奇恆之府,它沒有類似腑的地方。脊髓是腑,因為它有脊髓液起傳化水液,脊髓還有傳送信息作用。血管是腑,因為它傳化物,流淌的是血液。膽是腑,不是奇恆之府,它寫而不藏,沒有藏精氣的作用。子宮不是奇恆之府,性腺是是奇恆之府,亦臟亦腑,非臟非腑,所以,性腺是是奇恆之府。胃、大腸、小腸、應為一腑稱胃腸。三焦不是腑,因為三焦只是膜(胸膜和腹膜)而已,不能算作腑。

22、五十營的錯誤。

《黃帝內經-靈樞-五十營》全文不長,轉錄如下:「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已知:一晝夜呼吸13500次,一晝夜等於28宿,一宿等於36分。

求解:呼吸10次、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幾宿幾分?

正確答案:0.75分、20.2分、40.3分、5宿21.6分。

《中醫大學生基本功訓練叢書-臨床常用數據精選》記載道:「成人不同體位呼吸頻率:卧位14-16/min,坐位16-18/min,立位18-20/min;休息時15-18/min;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2-4/min。…… 正常脈搏。1. 成人脈率:60-100/min,平均72/min;2. 嬰兒脈率:安靜時130-150/min,睡眠時70/min,哭鬧時180/min; 3. 老年人脈率:老年人較慢,平均55-60/min。」由《五十營》推導出的脈搏數37.5次嚴重偏低,低到必死無疑的程度。

《臨床常用數據精選》記載道:「(脈搏)傳導速度:7-10m/min。」由《五十營》推導出的血氣運行速度約為1.3 m/min。

初中《生理衛生》第四章有關血液循環的內容中提到:血管中的一滴血通過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約需20秒。按這個速度計算一下:一天之內血液循環次數約為4300次。由《五十營》給出的一天之內血液循環次數為50次。

《臨床常用數據精選》記載道:「脈率與呼吸的比率:新生兒3:1,<5歲3:1-4:1, 5-12歲4:1,成人4:1。」 由《五十營》給出的脈率與呼吸的比率為4:1。

綜上所述,《五十營》除了脈率與呼吸的比率這個數據正確之外,其他一大堆人體生理數據都是錯誤的。

23、《黃帝內經》理論是我國醫學初級起步階段。

《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中說:「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炙焫。故炙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之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躋,故導引按躋者,亦從中央出也。 」

說明岐伯當時眼界非常狹小。只看到我國地域,沒有看到世界各地。如,澳大利亞就是四面環海。英國也是四面環海,土耳其東方就不是海濱傍水。智利是西部海濱傍水,東面是山。我是說《黃帝內經》中的這一段理論不能實用於世界各地。這說明岐伯(當時醫學家的代表)的醫學理論很狹隘,他的醫學理論也是初級起步階段。所以有人吹捧《黃帝內經》博大精深,深奧莫測是錯誤的。

24、平人絕谷的荒謬。

《黃帝內經·靈樞·平人絕谷》全文也不長,轉錄如下:「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這一段話漏洞很大。首先,「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和「腸胃裡的東西七天才能排泄乾淨」前後矛盾。眾所周知,胃很容易填滿,但是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腸虛」卻需要七天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除非餓死,腸子永遠都不會空虛無物。其次,如果正常人一天吃掉的食物(三頓飯加在一起總該把胃填滿了)需要七天才能排光,那麼正常人在正常飲食條件下不到七天就得撐死,比絕食死得還快。我敢賭一塊錢,黃帝內經的作者絕對沒有連續實測過正常人一天的排泄量。

25、光看顏色深、淺不能確定死期。

《黃帝內經·玉版論要》中說:「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心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天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若顏色淺的,表明病情尚輕,可以用「湯液」來調理,約十天就會痊癒;顏色深的,反映病勢較重,就需要服剛藥劑來治療,約二十一天就能恢復健康;如果顏色過深而晦暗的,說明病勢已很嚴重,必須用藥酒來治療,大約一百天才能治好;假如患者面色枯槁無華,面龐削瘦,就是不治之證,拖延到一百天,氣血枯竭,人就要死亡。」

這一段說的不妥,因為幾日幾日死要看是什麼病,病的情況和治療及護理等情況來定,不是一看顏色深、淺就能確定的。

26、一年四季沒有不應該刺的部位和俞穴。

《黃帝內經·診要經終論》中說:「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剌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慾卧不能眠,眠而有見。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冬刺秋風,病不已,令人善渴。」

以上說法是不妥的!因為一年四季沒有不應該刺的部位和俞穴。當然,就沒有「春天刺到了夏天應該刺的部位或俞穴」就會如何如何。……

27、病人作夢不能根據病來做夢,有什麼病就做什麼夢。

《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中說:「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此說法不妥!有什麼病就做什麼夢,這是經不起驗證的。所以我說上面說法不準。

28、癰腫的原因可能多種,不絕對是寒氣。

《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中說:「此寒氣之腫,」

此說法不妥,癰腫的原因可能多種,不絕對是寒氣。即使中醫也有說癰腫是毒火所致,不能簡單說是寒邪之氣侵傷人體所致。

29、玉機真臟論中說的病傳和死期是不準的。

《黃帝內經·玉機真臟論》中說:「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

玉機真臟論中說的病傳和死期是不準的。病傳不一定按玉機真臟論中說的病傳順序和方式來傳。這在臨床中醫生是有體會和經驗的。他說什麼病什麼時間死推算的也不一定,這個推算也是錯誤的。

30、臟、腑概念的原則都不要了。

《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我說,《黃帝內經》一書有個特點,這個特點就是好湊數。什麼叫湊數呢?湊數就是前面說什麼什麼多少,後面不夠也要湊上多少多少。如,「脈之九候,以相應地上的九州」。再如,「地上的九州相應人的九臟。」地球上(世界上)不光是九州,還有很多,不提。只提九州,為了湊數。再如,「地上的九州相應人的九臟。」,本來不夠九臟,為了湊上九,把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個腑也說是臟,而且還美其名曰四形臟,肝、肺、心、脾、腎五臟說成是神臟。請問,膀胱、胃、大腸、小腸它們到底是腑還是臟,按《黃帝內經》一書中說的臟和腑的概念是不同的。在《黃帝內經》同一書中,一會說膀胱、胃、大腸、小腸是腑,一會又說膀胱、胃、大腸、小腸是臟。為了湊數,臟、腑概念的原則都不要了。

31、不論什麼病,什麼時候都有死的。

《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中說:「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上面這種說法不對。因為不論什麼病,什麼時候都有死的。不是象上面說的那樣,什麼病在什麼時候死。

32、下面說法不妥。

《黃帝內經?臟氣法時論》中說:「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瘐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熱食溫炙衣。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以上說法是不妥的!因為疾病加重或好轉是多方面的原因,不一定按上面說的規律進行。所以說,以上說法是不妥的!

33、這裡有的地方說法不妥。

宣明五氣論中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味入胃後,經過胃酸、膽汁等的混合消化,直接進入小腸了,不可能分別進入肝肺心腎脾的。

34、脾藏意,腎藏志是強加的。

《黃帝內經·宣明五氣輪》中說:「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意是意識,不可能藏在脾里;志是意向,也不可能藏在腎里。

35、經脈和血管亂了,氣和血也亂了。

《黃帝內經·血氣形志篇》中說:「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如果說的是經脈,那麼,流動的是氣,不存在多血少氣或少血多氣的問題;如果說的是血管,那麼,流動的是血,也不存在多血少氣或少血多氣的問題。

36、五行還不如七行。

《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中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

其實,應該是木、氣、火、土、金、電、水七行。相生是: 木生氣; 氣生 火; 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電;電生水;水生木。相剋是:火克木;木克電;電克土;土克氣;氣克水;水克金;金克火。

37、神志失常是大腦受到某些刺激後引起的。

《黃帝內經?陽明脈解篇》中說:「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踈,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神志失常是大腦受到某些刺激後引起的,僅僅陽熱亢盛是不足以使人神志失常的。

38、什麼髒髮生熱病死亡不能都在那一天死亡。

《黃帝內經·刺熱篇》中說:「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卧,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以上什麼什麼髒髮生熱病,什麼什麼日死亡說法是錯誤的。因為無論什麼臟有熱病,那一天都可能有死亡的。不絕對確定的。

39、腎主生長骨髓是錯誤的。

《黃帝內經·逆調論篇》中說:「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

以上意思是說腎主生長骨髓。這段句說的是錯誤的!因為內經時期人們沒有認識到骨髓是由什麼產生的,錯誤地認為是腎生骨髓。所以我說腎主生長骨髓是錯誤的。

40、關於瘧疾病因、病理、病機都是錯的。

《黃帝內經·瘧論篇》中說:「夫痎瘧皆生於風,……」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一般來說,瘧疾都由於感受了風邪而引起,……」

《黃帝內經·瘧論篇》全篇講的瘧疾病因、病理、病機都是錯的。瘧疾是瘧原蟲侵入人體所致,不是什麼風邪而引起。由於瘧疾的病因錯誤,所以,以後講的瘧疾為什麼又冷又熱、為什麼又中間有休止的時候等等都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古人那是科學不發達,沒有顯微鏡,研究不了病原微生物,所以造成這些錯誤。可是現在,還有人說《黃帝內經》博大精深,深奧莫測。你說,《黃帝內經》博大精深,深奧莫測在什麼地方。《黃帝內經》這本書里有很多不妥和錯誤的地方,這怎麼說它是博大精深,深奧莫測呢?還有人說,你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思想、思維和科學方法)看古書。那你說我們用什麼眼光看古書呢?我們用古代人的眼光(思想、思維和科學方法)看古書。如果我們用古代人的眼光(思想、思維和科學方法)看古書,那古書上說的一定是正確的。古代人說「天圓地方」、「太陽圍繞地球轉」是正確的。我們也得用古人的眼光看「天圓地方」、「太陽圍繞地球轉」是正確的。我認為現代人就應該用現代人的科學技術來衡量古人的理論是否正確。正確的我們就應該吸取其精華,不正確的我們就應該摒棄它,修正它,使他變成正確的為人類服務。不能知道錯了,還不去改正,而且,還說錯誤的是正確的。為錯誤的理論去詭辯。

41、瘧疾的治療還是用藥來治療為好。

《黃帝內經·刺瘧篇》中說:「足太陽之瘧,……」

瘧疾的治療還是用藥物來治療為好,用針刺不如用藥物治療好!在《黃帝內經》時期醫學還是剛剛起步階段,可能還沒有找到治療瘧疾的中草藥,所以刺瘧篇著重講用針刺治療瘧疾病。這是條件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42、不能因感受風邪的日期不同,患的病就不一樣

《黃帝內經·風論篇》:「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這種以某日某日感受風邪而分類患病不一樣的說法是不科學的,是錯誤的!因為不能因感受風邪的日期不同,患的病就不一樣。

43、脾和胰是兩個臟器,功能也不一樣!

《黃帝內經·厥論篇》:「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脾的功能是主管輸送胃中的津液營養,」

脾的功能不是運轉水谷津液營養,古人把脾和胰混淆不清。有的說脾象舌形(是指胰臟)有的說是象馬蹄形(是指脾臟)。其實,脾和胰是兩個臟器,功能也不一樣。現在知道了,就要糾正過來。

44、糖尿病用蘭草是治不好的!

《黃帝內經·奇病論篇》中說:「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消渴病用蘭草是治不好的!如果用蘭草能夠治好,那就不會有這麼多糖尿病患者了。

45、主謀慮、主決斷的是腦臟。

《黃帝內經·奇病論篇》:「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諸謀慮取決於膽,」

在這裡又提出了「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肝不主謀慮、膽不主決斷。主謀慮、主決斷的是腦臟(腦是臟,不是奇恆之府)。

46、針刺能不傷及皮嗎?

《黃帝內經·刺要論篇》中說:「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虐,泝泝然寒慄。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然不去矣。」

以上說法有的地方說的不妥,因為你要針刺必然要傷及皮、肉、但不要傷及筋、血管、神經,更不要傷及內臟,這是必須要注意的。如果要傷及內臟就很容易發生醫療事故。

47、《黃帝內經·刺禁論》:「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黃帝內經·刺禁論》:「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的說法是荒謬的!如果用東方、西方來解釋則是牽強附會。因為人面南而立是左東右西,如果人要面北而立可是右東左西了。可想而知,面東而立,是左南右北;面西而立,是左北右南。

48、《黃帝內經·繆刺論》中說:「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疾病不能因為初一就須扎一針,……十五就需要扎十五針。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

49、針刺違反了四時不能引起那些疾病。

《黃帝內經·四時刺逆從論》中說:「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大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以上兩段說的都是錯誤的!因為針刺違反了四時不能引起那些疾病。我通過臨床治療疾病,什麼時候都針刺,什麼時候也都治療各種各樣疾病。只要不扎禁針的疾病,不扎禁針的穴位,不扎錯穴位,就不能產生不良後果。

另外,即使針刺到五臟(其實是腦、心、胰、肝、肺、腎、脾、七臟)也不象上面說的那樣,刺中心臟一天就要死亡;刺中肝臟五天就要死亡;刺中肺臟三天就要死亡……

50、《黃帝內經·標本病傳論》說的不妥。

《黃帝內經·標本病傳論》中說:「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以上說法不妥!因為疾病的傳變不一定按上面傳變程序去傳變。另外,傳變日期也不是象上面說的那樣一成不變。疾病的演變過程和日期要按造疾病的性質、程度、日期、病人的體質和治療情況等等情況的變化來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一個病,有的人就好的快,有的人就好的慢,還有的人就病重死亡了。另外,病人死亡的時間也不是象上面所說的那樣。什麼病就得什麼日期和什麼時辰死亡。同樣一個病,什麼時辰都有死亡的。所以,《黃帝內經·標本病傳論》說的不妥。

51、《黃帝內經》是不完整不全面不準確的。

在《黃帝內經》中只提五臟六腑,還提心包、命門、膏肓所謂臟腑之類的器官。沒有垂體、甲狀腺、腎上腺、性腺、胰臟等器官。因為當時古人還不知道人體有垂體、甲狀腺、腎上腺、性腺、胰臟等器官。或者知道有,但不知道這些器官有什麼功能。所以隻字不提。你想啊!他要知道能不提嗎?拿你來說,你要寫書,知道的你能不寫嗎?

52、用望、聞、問、切四診來猜測內臟疾病是不科學的。

那時科學不發達,非常落後,只能用望、聞、問、切四診來猜測內臟疾病。這四診方法是時代落後無奈之舉,是時代局限性造成的。就像解放前人們不能上月球一樣,科學發展了,人們就可以上月球了。還像現在人們不能上火星一樣,是時代局限性造成的。將來科學再發展人們就可以上火星了。

53、黃帝內經時期僅僅是藥物研究的起步階段

《黃帝內經》一書中只提到幾個簡單的藥方,說明那時對藥物還知之甚少。同時也說明黃帝內經時期是藥物研究的起步階段不能捧得過份,說什麼博大精深,深奧莫測的。

54、《黃帝內經》時期有的穴位治什麼病還沒有研究透測。

雖然《黃帝內經》時期,研究砭石、針灸治療疾病較多,但有的穴位治什麼病還沒有研究透測。直到現在研究的也沒有窮盡當時只能算是起步。

55、 「大氣舉之」的說法是錯誤的。

《黃帝內經?五運行大論》中說: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這一段意思說,黃帝問岐伯,大地它在太空中間依靠的是什麼呢?岐伯回答說:是空間的大氣把他舉起來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宇宙間有萬有引力的現象。所以說是是空間的大氣把他舉起來的。其實是萬有引力的作用,所以我說它的說法是錯誤的。

56、自然環境對人有一定影響,但與天上的金星、火星、水星影響不大。

《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中說:「……上應歲星。……上應太白星。……上應熒惑星。」

自然環境對人和萬物的是有一定影響,但與天上的金星、火星、水星影響不大。說的有些遙遠,不太貼邊。

57、《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中說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中說的是主要記錄了六十年內,六氣司天、在泉、五運主歲時的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規律,這個規律說的不是那麼正確的。因為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要根據日月星辰和我們地球變化有所變化。如植被,過去樹木的砍伐,現在的保護森林,人口的增長,地球植被發生了變化,氣候、物候、災異等必然都有不同的改變。所以,《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中說的六十年內,六氣司天、在泉、五運主歲時的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規律是不準的。山崩地裂、火山爆發、海嘯暴雨、隕石墜落都沒有一定的固定的日期。不管什麼司天、什麼在泉、什麼主歲,氣象、物候、災異不是一成不變。如,俄羅斯今年有隕石墜落,那麼,在同一個什麼司天、什麼在泉、什麼主歲的年份就沒有隕石墜落。

58、「在三年左右,就要便為較大的疫病。」的說法是錯誤的。

《黃帝內經?刺法論》中說:「假令甲子剛柔失守,剛未正,柔孤而有虧,時序不令,即音律非從,如此三年,變大疫也。詳其微甚。察其淺深,欲至而可刺,刺之當先補腎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陰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癘,其法補寫,一如甲子同法也。其刺以畢,又不須夜行及遠行,令七日潔,清靜齋戒,所有自來。腎有久痛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

這一段意思是說,假如甲子年,剛柔失守,失去正常的秩序,在三年左右,就要便為較大的疫病。剛柔失守和較大的疫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所以, 「在三年左右,就要便為較大的疫病。」是錯誤的。

59、「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未必正確。

《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中說:「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又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以上說的寒病用熱葯,熱病用寒葯,表面上看是對症治療。但實際不是這麼簡單思維的。有經驗的中醫醫生不會這麼乾的。大寒大熱之病者,切忌峻猛之葯,真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寒病宜由溫到熱治之,熱病宜由涼到寒治之。

60、《黃帝內經》尚不能真正探求發病的原因。

中醫在黃帝內經時期由於科學不夠發達,比較落後,所以,沒有能夠真正探求發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能從表面上探求發病的原因。例如,瘧疾,黃帝內經時期人們認為是風、寒、濕所致(表面上看),實質是瘧原蟲所致(這是真正探求發病的根本原因)。用中醫的風、寒、濕所致的理論,用治風、寒、濕的中藥,你能治好瘧疾病嗎?不能,肯定是不能!必須用殺滅瘧原蟲的中藥(常山一類中藥)才能治好!

再如,癰腫,黃帝內經時期人們認為是寒凝聚體內所致(表面上看),實質是毒氣所致(這是真正探求發病的根本原因)。用祛寒葯治療癰腫是治不好的,你必須用引發毒氣一類中藥才能治好癰腫。

61、疾病的死亡日期不是一成不變的。

《黃帝內經·陰陽類論》中說:「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干。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以上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疾病死亡是根據病症、病程、病情、環境、條件、醫療情況、科學發展程度、等等都有關係。比如,肺結核病解放前後死亡率很高,現代(2013年)很少死亡。解放前有天花,解放後,天花已經滅絕,以前沒有禽流感,現在有禽流感。有的好了,有的就死亡了。所以上述死期不準。

62、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是錯誤的。

《黃帝內經·方盛衰論》解釋說:「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借借①。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肺氣虛則夢見白色悲慘的事物,或夢見人被殺流血,屍體狼藉,當金旺之時,則夢見戰爭。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淹死人,當水旺之時,則夢見自己伏於水中,好像遇到很恐懼害怕的事。肝氣虛則夢見菌香草木,當木旺之時,則夢見自己伏於樹下不敢起來。心氣虛則夢救火和雷電,當火旺之時,則夢見大火燔灼。脾氣虛則夢見飲食不足,得其土旺之時,則夢作垣蓋屋。」

以上說的不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和疾病沒有必然聯繫。可以到專科醫院的病房去調查,肺結核病人病房裡的人都做夢見人被殺流血,屍體狼藉,或夢見戰爭嗎?所以,以上說法是錯誤的!

63、淚水是體內積聚的水液來源於腎藏之精,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黃帝內經·解精微論》中說:「是以悲 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因此悲哀就會哭泣,泣下的淚水所產生的。水的來源,是體內積聚的水液;積聚的水液,是至陰;所謂至陰,就是腎藏之精。

以上說的淚水是體內積聚的水液來源於腎藏之精。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淚水來源於淚囊而不是腎。有人說,你這是西醫的說法,中醫就是說淚水來源於腎。我認為中西醫對一個事物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絕不能中醫說太陽是綠色的,西醫說太陽是紅色的都對。也絕不能中醫說淚水來源於腎,西醫說淚水來源於淚囊都對。必定有一個符合科學,一個是不符合科學的。所以,我說淚水是體內積聚的水液來源於腎藏之精。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64、腦髓滲漏而成涕的說法是大謬。

《黃帝內經·解精微論》中說:「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哭泣而涕出的,其故在腦,腦屬陰,賄充於骨並且藏於腦,而鼻竅通於腦,所以腦髓滲漏而成涕。

涕是鼻黏膜分泌出來的,不是腦髓滲漏的。另外,在哭泣時淚水也能從鼻淚道流到鼻腔里和鼻涕混合在一起。

而且,鼻腔並不和腦部相通。所以說腦髓滲漏而成涕的說法是大謬的!

65、肺與大腸、心與小腸、脾與胃、心包絡與三焦不能互為表裡關係。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中說:「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肺合大腸,大腸是輸送小腸已化之物的器官。心合小腸,小腸是受盛由胃而來之物的器官。肝合膽,膽是居中受精汁的器官。脾合胃,胃是消化五穀的器官。腎合膀胱,膀胱是貯存小便的器官。手少陽也屬腎,腎又上連於肺,所以能統率三焦和膀胱兩臟器。三焦,是像中瀆一樣行水的器官,水道由此而出,屬於膀胱,沒有臟來配合,是一個孤獨的器官。這就是六腑與五臟相配合的情況。」

「肺合大腸」的「合」字是配合的意思,也是互為表裡的意思。肺配合小腸,與小腸互為表裡。以下「心合小腸」、 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意思相同。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臟腑互為表裡,必須關聯密切,肺與大腸、心與小腸、脾與胃、關係並非密切。要說密切是肺與氣管(是腑)、心與血管(是腑)、脾與淋巴管(是腑)。所以,肺與大腸、心與小腸、脾與胃、互為表裡是不對的,應該是肺與氣管(是腑)、心與血管(是腑)、脾與淋巴管互為表裡才對。肝與膽、腎與膀胱關係密切是不可否認的。所以肝與膽、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是對的。另外,三焦不是腑,因為三焦只是胸膜和腹膜所組成,它沒有自己的功能,它的功能只是其它臟腑的功能,所以三焦不是腑。有人說,三焦與心包絡互為表裡。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心包絡也夠不上一個臟(或說是器官)它只是一個心包膜而已,它也沒有功能,所以它不能算作臟,也不能和三焦互為表裡。

66、睛明穴是「命門」嗎?

《黃帝內經·根結》中說:「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足太陽膀胱經起於足小拇指外側的至陰穴,結於面部的命門。所謂「命門」,就是內眼角的睛明穴。」

上面說的命門是指一個穴位,這個穴位在內眼角,即現在中醫說的睛明穴。在黃帝內經中,再沒有提到別處有命門。是當時錯了,還是後來的中醫理論錯了?

67、膻中不會既是穴位又是器官吧?

《黃帝內經·根結》中說:「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但在書中又說到膻中是十二官中的一個器官,「膻中喜樂出焉。」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外側的大敦穴,歸結於胸部的玉英穴而絡於膻中穴。」

以上說膻中是個穴位名。可《黃帝內經》一書還提到膻中是十二官中的一個器官。還說膻中喜樂出焉。膻中不會既是穴位又是器官吧?不管是穴位還是器官,都不能喜樂出焉,喜樂出焉的是大腦。

68、單憑外形和皮膚的緩急及脈的大小是不能確定人的壽夭的。

《黃帝內經·壽夭剛柔》中說:「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

一個人是否隱藏了心腦血管疾病或者早中期癌症,從外表不一定能看出來。看上去弱不禁風的人,也有長壽的,那個和趙本山搭檔的高秀敏,看上去很健壯的,但49歲就走了。

69、《黃帝內經·本神》中說:「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恍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黃帝內經·壽夭剛柔》中說:「心因恐懼和思慮太過而傷及所藏之神,神傷便會時時恐懼,不能自主,久而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冬季。

脾因憂愁不解而傷及所藏之意,意傷便會胸膈煩悶,手足無力舉動,皮毛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春季。

肝因悲哀太過而傷及所藏的魂,魂傷便會狂妄而不能精明,舉動失常,同時使人前陰萎縮,筋脈拘攣,兩脅不能舒張,皮毛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秋季。

肺因喜樂太過而傷及所藏的魄。魄傷便會形成癲狂,語無倫次,皮毛肌膚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腎因大怒不止而傷及所藏的志,志傷便會記憶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轉動,皮毛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以上說的是心傷神、脾傷意、肝傷魂、肺傷魄、腎傷志,死亡的季節,這個死亡的季節說法是錯誤的。不管什麼病,不管什麼季節和日期都有死亡的。不能說心傷神就都在冬季死亡。脾傷意就都死於春天。肝傷魂就都死於秋季。肺傷魄就都死於夏季。腎傷志就都死於夏季。所以我說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70、不應該勉強對應。

《黃帝內經·經別》中說:「黃帝問於岐伯日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引,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川、十二節引、十二經水引、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人體的組成是與天地萬物相對應的。其在內,有屬陰的五臟與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對應;其在外,有屬陽的六腑與自然界之六律相對應。六律有陰陽之分,故人體就與之相應而有手足陰陽各經;這十二條經脈又與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條河流以及十二時等相對應。以上就是人體之五臟六腑與自然界各種現象相對應的情況。」

看,上面說的是人體的組成是與天地萬物相對應的。其在內,有屬陰的五臟與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對應;其在外,有屬陽的六腑與自然界之六律相對應。六律有陰陽之分,故人體就與之相應而有手足陰陽各經;這十二條經脈又與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條河流以及十二時等相對應。以上就是人體之五臟六腑與自然界各種現象相對應的情況。」其實,不然!他說的五臟勉強湊合五音、五色、五味,其實是七個音符(1、2、3、4、5、6、7)、七色(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味(酸、甜、苦、辣、咸、澀、淡)。是古人生要編造出來與萬物相對應的。再說,人體有手足陰陽12經與十二條河相對應這也是勉強湊合的。中國不僅僅是12條河流還有很多。另外,世界上的河流更多。再說手足陰陽12經與十二條河相對應,那麼,任脈和督脈,帶脈等又與什麼相對應?所以《黃帝內經·經別》中說的這些話是不正確的。《黃帝內經》中類似這樣勉強湊合的對應還有一些。如,五臟對應五行。人體本來是七竅(耳、鼻、眼、口、舌、尿道、肛門)為了對應五臟,不說尿道、肛門兩竅,只說耳、鼻、眼、口、舌五竅。還有不再贅述。

71、谷入於胃,乃傳之肺嗎?

《黃帝內經·營氣》中說:「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①。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胃在肺的下面,何況胃和肺並不相通。下面的「流溢於中」也不對,應該是到腸部。

72、三焦的功能不對。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中說:「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我聽說上焦的作用能輸布精氣,像霧露蒸騰一樣,中焦的作用主腐熟運水化谷,像漚漬東西一樣,下焦的作用主排泄廢料,像溝渠一樣,」

以上說的是三焦的功能。小腸和大腸都在下焦,所以, 腐熟運水化谷,像漚漬東西一樣,排泄廢料,像溝渠一樣,都在下焦。

73、「人七天不飲食就會死亡」是錯誤的。

《黃帝內經·平人絕谷》中說:「黃帝日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說正常的人七天不飲食就會死亡,」

以上說的人七天進不飲食就會死亡,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地震被埋14、5天還活過來了。實踐證明上述說法是錯誤的。

74、耳不是腎之竅,是腦之竅。

《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中說: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耳為腎臟的官竅」

耳為腎臟的官竅是錯誤的。因為耳是腦之竅。尿道是腎之竅。肛門是胰之竅。舌是心之竅。目是肝之竅。口是脾之竅。鼻是肺之竅。

75、人體的十二經脈與自然界的十二經水相應,沒有任何關係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清濁》中說:「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我聽說人體的十二經脈與自然界的十二經水相應,」

以上說的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意思是說人體的十二經脈與自然界的十二經水相應。這個說法是不對的!自然界不光是12條經水。還有很多河流,你說12條經脈與那12條河流相應。另外,它們相應有什麼關係。我說一點關係都沒有!健康與否,疾病與否,與12條河流基本上沒有關係。!

76、只要不是禁針的疾病,不是禁針的穴位都可以針刺。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系日月》中說:「黃帝日以治之奈何?岐伯日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問怎樣把經脈與十二個月的陰陽相配規律運用到治療之中呢?岐伯答道在一年十二個月中,正月、二月和三月,人體的陽氣分別偏重於身體左側下肢的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所以不宜針刺這些經脈。四月、五月和六月,人體的陽氣分別偏重於身體右側下肢的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所以不宜針刺這些經脈。七月、八月和九月,人體的陰氣分別偏重於身體右側下肢的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所以不宜針刺這些經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人體的陰氣分別偏重於身體左側下肢的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所以不宜針刺這些經脈。」

以上說的不妥,把經脈與十二個月的陰陽相配,也是牽強附會,因為無論什麼月份都可以針刺,只要不是禁針的疾病,不是禁針的穴位都可以針刺。

77、《黃帝內經·靈樞·病傳》中說的病傳的說法是錯誤的。

《黃帝內經·靈樞·病傳》中說:「黃帝曰:大氣入臟,奈何?岐伯曰: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④。

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⑤。

病先發於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發於膀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臟及二、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說:邪氣侵入內臟後,會發生什麼樣的病變?岐伯說:邪氣入臟,若疾病先發生在心,過一天就會傳到肺,三天就會傳到肝,五天就會傳到脾,如再過三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於半夜,夏天死於中午。

若疾病先發生在肺,過三天就傳到肝,一天就傳到脾,五天就傳到胃,如再過十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日落的時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時候。

若疾病先發生在肝,過三天就傳到脾,五天就傳到胃,三天就傳到腎,如再過三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日落的時候,夏天死在吃早餐的時候。

若疾病先發生在脾,過一天就傳到胃,兩天就傳到腎,三天就傳到脊背和膀胱,如再過十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夜晚,人們剛入睡的時候,夏天死在吃晚飯的時候。

若疾病首先發生在胃,過五天就傳到肝,三天就傳到脊背和膀胱,五天就上傳到心,如再過兩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半夜,夏天死在午後。

若疾病首先發生在腎,過三天就傳到脊背和膀胱,三天就上傳到心,三天就傳到小腸,如再過三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天亮的時候,夏天死在黃昏的時候。

若疾病首先發生在膀胱,過五天就傳到腎,一天就傳到小腸,一天就傳到心,如再過兩天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在雞鳴的時候,夏天死在午後。」

以上說法不妥。疾病傳變過程不是按上述的的順序傳變的!傳變的日期也不是像上面所說的來傳變的。疾病的死亡日期也不是象上面說的那樣。什麼時候、什麼病都有死亡的。不是固定的。

78、什麼盛,什麼病,不一定就作什麼夢

《黃帝內經·靈樞·淫邪發夢》中說:「岐伯日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岐伯答道如果陰氣亢盛,夢見渡涉大水而感到恐懼。陽氣亢盛,就會夢見大火燒灼的景象。陰氣和陽氣都亢盛,會夢見相互廝殺。人體上部邪氣亢盛,夢見身體在天空飛騰。人體下部邪氣亢盛,夢見身體向下墜墮。過度飢餓的時候,會夢見向人索取東西。過飽的時候,會夢見給予別人東西。肝氣亢盛,做忿怒的夢。肺氣亢盛,做恐懼、哭泣和飛揚騰越的夢。心氣亢盛,夢見好喜笑或恐懼畏怯。脾氣亢盛,夢見歌唱奏樂或身體沉重不能舉動。腎氣亢盛,會夢見腰脊分離而不相連接。」

以上說的不妥。什麼盛,什麼病,不一定就作什麼夢。

79、神氣安定收斂和心臟大小有必然聯繫嗎?

《黃帝內經·靈樞·本藏》中說:「心小則安,……」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心臟小的,神氣安定收斂,……」

運動員的心臟比普通人的心臟要大,體力勞動的人比腦力勞動的人心臟要大。書法家和畫家一般都能心定神閑,而拳擊運動員和足球運動員未必能夠神氣安定。所以,心小則安實在不靠譜。

80、不知有胰臟就不說胰俞穴了。

《黃帝內經·靈樞·背腧》中說:「背腧有肺腧、心腧、膈腧、肝腧、脾腧、腎腧等」。沒有胰臟所以沒有胰腧。現代人根據現代新中醫理論有胰臟,推算出一定有胰臟,所以找出了胰腧穴。胰腧穴在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膈俞穴與肝俞穴之間。

胰俞穴:

位置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膈俞穴與肝俞穴之間。

作用

疏肝利膽,活血化淤,養胰健脾,調和腸胃。

主治

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干,大便不調,多飲多尿,消食,盜汗遺精,肢體無力,肌肉酸楚。

81、人有八虛,說對了嗎?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黃帝問於歧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歧伯答曰:以候五臟。

黃帝曰:候之奈何?歧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腘。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游。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問岐伯說:人身有八虛,由它們可分別診知哪些病症呢?

  岐伯說:可以根據它們診知五髒的疾病。

  黃帝問:怎樣診知?

岐伯說:肺臟、心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兩肘;肝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兩腋,脾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兩髀;腎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兩腘。凡此兩肘、兩腋、兩髀、兩腘八虛的所處部位,都是骨駱連接的樞紐關節所在,也是真氣往來經過的地方,又是血絡遊行的要會之處,邪氣、惡血原本是不可留住於這些部位的,邪氣惡血如留住這些部位,就會傷害經絡,骨節機關不能屈伸,所以形成拘攣。」

以上說的不對!肺臟、心臟有病邪,邪氣多留止於胸部,而不是兩肘。兩肘只會有肘關節的病邪。肝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右上腹部及右脅下,不會到兩腋。脾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左上腹部及左脅下,而不會到兩髀即兩大腿的。 腎臟有病邪,邪氣更不會留止於兩腘即兩膝窩的。

82、沒有什麼禁針的日子

《黃帝內經?靈樞?五禁》中說:「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岐伯回答天干與人體相對應,甲乙應頭,所以每逢甲占磊三呈不要針刺頭部,也不要用發矇的方法針刺耳內。丙丁菇三要每逢丙日和日,不要用振搖法刺肩、喉和廉泉吳。夏暑對竺三足四肢,每逢戊日和己日,不能刺腹部和用去爪法葛世腰脈母逢厭日和辛日,不能刺股部和膝部的口,對應足脛,每逢壬、癸之日不能刺足脛的穴位。此所謂五禁。」

以上說法故弄玄虛。因為只要不是禁針刺的穴位和禁針的疾病什麼時間都可以針刺。沒有什麼禁針的日子。

83、陽痿仍長鬍須和閹割不長鬍須,主要在於體內男性分泌雄激素或女性分泌雌激素的問題。

《黃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中說:「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日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又問道男性中有人損傷了陰器,造成陽痿而不能勃起,喪失了性功能,但他的鬍鬚仍然繼續生長是什麼原因呢,而宦官的鬍鬚因受閹割便不再生長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請你講講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說宦官受閹割是將睾丸切除,傷及沖脈而使沖脈之血外泄,傷口癒合後皮膚乾結,導致沖任二脈血液不能正常循行。口唇周圍得不到血液榮養,所以不再生鬍鬚。黃帝問有人是天閹,宗筋沒受外傷,也不像女性那樣定期排出月經,但是也不長鬍須,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這屬於先天性生理缺陷,這類人沖脈和任脈都不充盛,陰莖和睾丸發育也不健全、宗筋無勢,雖然有氣,而血不足,不能上行榮養口唇四周,所以也不能生長鬍須。」

以上說法不妥,因為無論男女長不長鬍須,主要在於體內男性分泌雄激素或女性分泌雌激素在起作用,而不是血液的問題。

84、瘰癧不僅僅是寒熱之毒氣所致

《黃帝內經》中說:「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瘺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問岐伯說:時發寒熱的瘰病,多生在頸項和腋下,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說:這都是鼠瘺症,是寒熱的毒氣,羈留在經脈中不能消除的結果。

黃帝說:怎樣消除它呢?岐伯說:鼠瘺的病根,都在內臟,它所標症的癥狀,卻上出於頸腋之間,如果毒氣僅是淺浮在脈中,還沒有內傷肌肉腐化為膿血的,較容易治癒。

黃帝說:怎樣治療呢?岐伯說:應從致病的根源著手來治療瘰,可以使毒氣衰退,停止寒熱的發作。要察明主病的臟腑經脈,以便循經取穴,給予刺治,用針緩入緩出,使補泄得當,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若瘰初起,形小如麥粒的,針一次就能見效,針三次就可以痊癒。

黃帝說:診斷這種病,怎樣判斷他的生死呢?岐伯說:診斷的方法,可以翻開眼皮進行觀察,如果眼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的,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出現一條赤脈的,死期當在一年;出現一條半赤脈的,死期當在一年半;出現兩條赤脈的,死期當在兩年;出現兩條半赤脈的,死期當在兩年半。如果出現三條赤脈的,死期當在三年。如果出現赤脈並沒有下貫瞳子,還可以醫治。」

以上說的不對!因為瘰癧不僅僅是寒熱之毒氣所致,主要是淋巴結髮炎或淋巴結結核菌感染所致。另外,決其生死的日期也不對。

85、「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是亂套。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天圓人頭圓,地方人足方,說的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胡亂對應。尤其是這種對應在醫學上沒有意義。何況人足也不是方的。

86、「天有日月,人有兩目」也是亂套。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

日是恆星,月是行星,和人的兩隻眼睛聯繫得上嗎?

87、「地有九州,人有九竅」也是亂套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地有九州,人有九竅;

現在中國有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是不是人也該有31竅?

88、風雨和喜怒有感應嗎?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天有風雨,人則有喜怒;

是不是風來就得喜,雨來就得怒?

89、「天有雷電和人有聲音」能扯上嗎?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天有雷電,人則有聲音;」

先天聾啞人是怎麼回事呀?

90、「天有四時,人有四肢」,春夏秋冬和兩手兩腳有關係嗎?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看來,南極和北極的人只有一手一腳了。

91、「天有五音,人有五臟」,有必然性嗎?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天上的五音和人的五臟有內在必然性嗎?

92、「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聯得上嗎?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上的音律比世間的七律少一律嗎?六腑就是這麼得來的嗎?

93、天有十日嗎?人手有十指是應天上的日嗎?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下面還有什麼「天有十二個時辰,人則有兩足十趾,加上男子的雙睾以對應,女子雖只有兩節不足,但其須懷孕生子;天有陰陽,人則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身則有三百六十五個主要穴位。地有高山,人則有兩肩和雙膝;地有深谷,人則有腋窩和腘窩;地有十二條大河,人則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地有泉水細流,人則有衛氣;地有叢草,人則有毫毛。天有晝夜,人則有起卧;天有列星,人則有牙齒。地有小山,人則有小節;地有山石,人則有高骨;地有林木,人則有筋膜;地有都市,人則有隆起的肌肉。一年有十二月,人體四肢則有十二節;有些地方四季草木不生,人則有終身不育的。以上這些情況都是人體與天地相應的情況。」

不一一說了,充分說明了是在瞎掰亂套。

94、沒有依據的猜想。

《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中說:「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診察有寒熱往來的病時,如果目中有赤脈從上向下貫瞳子,見一條赤脈的,一年死;見一條半赤脈的,一年半死;見兩條赤脈的,兩年死;見兩條半赤脈的,兩年半死;見三條赤脈的,三年死。」

以上說的不準,沒有依據,也不是經驗得來的。是一種猜想,可能、大概、也許等等。

95、人體內氣無處不在,而不是按時刻在某一點的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行》中說:「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入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1]。大要日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予一舍,人氣行三陽行與陰分,常如是無已,天與地同紀,紛紛盼盼[2],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人體內氣無處不在,而不是按時刻在某一點的 。

96、心之包絡只是一層膜而已,不是心主之脈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因此,凡是各種病邪侵犯心臟的,其邪氣均留滯在心臟的外圍心包絡上。包絡,是心主之脈,能夠代心受邪,取其腧穴,可以針刺治療心病。」

心之包絡只是一層膜而已。不是心主之脈。

97、「下焦分別清濁,糟粕從迴腸而下行,水液注於膀胱而滲入其中」是錯誤的。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

黃帝說:請教關於下焦的出處。岐伯答道:下焦分別清濁,糟粕從迴腸而下行,水液注於膀胱而滲入其中。所以說,水谷同在脾胃之中,經過消化吸收以後,糟粕傳入大腸;水液滲入膀胱,這就是下焦的主要功能。總的來看,是經過分別清濁之後,循下焦而滲入於膀胱的。

錯誤,大腸和膀胱之間沒有通道。糟粕中的水分是由大腸吸收的,不是注於膀胱的。

98、營氣運行循環的途徑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黃帝內經》中說:「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說:營氣能運行全身,以納入飲食為最寶貴。飲食入胃後,傳輸到肺,流溢於內營養臟腑,布散於外滋養形體。其中最精純的部分,則行於脈道之中,經常營運不息,終而復始,這是自然的規律。營氣的運行是從手太陰經脈出,注於手陽明經脈,上行傳注足陽明經脈,下行達足跗,傳注足大趾間,與足太陰經脈會合。上行股內入脾,從脾上傳注心中,沿手少陰經脈,出腋窩,下臂,至手小指,會合於手太陽經脈。上行經過腋部,出眼下眶內,注於眼內角,再上行頭頂中央,下走項後,與足太陽經脈會合。沿脊柱下行於尾骶部,再下行注於足小指尖,斜入足心,注於足少陰經脈。上行注入腎臟,由腎轉注心臟,向外布散於胸中,沿手厥陰經脈,出腋窩,下臂,經腕後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尖,回出注無名指尖,合手少陽經脈。上行於兩乳之間,膈膜之上,散佈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肋,注入足少陽經脈。下行至足背,復從足背注入足大指,合足厥陰經脈。上行至肝臟,從肝臟上注於肺臟,再上沿喉嚨,入上顎之竅,深入於鼻內通腦之處。別行的分支,由額沿頭頂,下項後中線,沿脊柱入骶內,這是督脈;再由此環繞陰器,從陰毛中部上行,過臍中,上沿腹內,入缺盆,下注肺臟,復出手太陰經脈。這就是營氣運行的途徑,無論上行下行,都循此常道而不變。」

以上說的是營氣運行循環的途徑。這個途徑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是錯誤的。應該是血按大(體循環)小(肺循環)循環途徑循環,氣按丹田到經脈、絡脈、別脈、孫脈、浮脈的層次運行的。所以,我說《黃帝內經·靈樞·營氣》中說的營氣運行循環的途徑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是錯誤的!

99、概括說六元正紀大論不符合客觀實際。

六元正紀大論中著重講的是六元:指風、火、濕、熱、燥、寒六種氣候變化的本元,也就是主歲的六氣;正,即政;紀,即記事。三十年為一紀,六十年為一周。本篇主要記錄了六十年內,六氣司天、在泉、五運主歲時的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規律,所以篇名稱「六元正紀大論」。具體內容包括六十年內運氣合治及運氣勝復正化的具體情況;五運,六氣的同化;五運、六氣來臨的先後次序;六氣十二變的有關內容;五氣鬱發的物象及致病情況。這種說法是與客觀實際不相符的,因為天體(宇宙)有變化,地球有變化,海洋、陸地、植被,都有變化。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人類在進化、動植物也在進化演變。地震、海嘯、火山、氣候都在變化,物種在演變,細菌、病毒都在演變。沒有一個固定格式。總之,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之中。往年春不澇,今年春澇,往年俄羅斯沒降隕石頭年就降了一塊大隕石。所以氣候變化是反覆無常的,那時的六氣司天、在泉、五運主歲時的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規律是不符合客觀實際。以前有天花、麻疹等病,現代已經滅絕。過去沒有禽流感,現在有禽流感,禽流感還在變,頭幾年是H1N1禽流感,現在是H7N9禽流感。所以「六元正紀大論」中說的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100、《黃帝內經》中說的臟腑功能有的說的不對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猶如相傅輔佐著君主,因主一身之氣而調節全身的活動。肝,主怒,像將軍一樣的勇武,稱為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膻中,圍護著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樂,靠它傳達出來。脾和胃主司飲食的受納和布化,是倉廩之官,五味的營養靠它們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運輸。大腸是傳導之官,它能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化為糞便排出體外。小腸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進一步分化清濁。腎,是作強之官,它能夠使人發揮強力而產生各種技巧。三焦,是決瀆之官,它能夠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

以上說的臟腑功能有的說的不對。如、心不是君主之官,不能神明出焉。肝者,不能謀慮出焉。膽者,不是中正之官,不能決斷出焉。膻中者,不能喜樂出焉。腎者,不是作強之官,不能伎巧出焉。三焦者,不能水道出焉。神明出焉、謀慮出焉、決斷出焉、喜樂出焉、伎巧出焉的只能是腦。三焦只是個膜組織,不是腑,它不能水道出焉,主要水道出焉的是膀胱或尿道,當然還有大腸、汗腺、淚腺等。

-------------------

推薦閱讀:

林夢:中醫崇尚的中醫古籍到底寫了些啥玩意?——《中醫思想的四次劇變之一:黃帝內經》?

zhuanlan.zhihu.com圖標林夢:《本草綱目》到底是本醫學名著還是笑話大全??

zhuanlan.zhihu.com圖標林夢:歷史上真有華佗嗎?——《「神醫」華佗的手術神話》?

zhuanlan.zhihu.com圖標林夢:中醫騙人的老祖宗——《人體特異功能第一人扁鵲》?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以草木之心燃血肉有情之熱——艾灸
不是所有書都能叫做《經》——「字解《黃帝內經》」之一
讀內經——何為營衛

TAG:中醫 | 黃帝內經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