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應該問理財經理哪些問題?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理財達人,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希望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買銀行5萬左右起點的理財產品,關注兩點就行,期限和收益。真要深究理財的資金投向,很多客戶經理自己都弄不明白。大池子套小池子,各種對接。不過這種門檻低的理財產品風險大多比較低,監管也比100萬起的信託PE嚴得多。

這點上不妨相信政府。和你一起認購的有各種阿公阿婆,政府不會讓現在肥的流油的銀行把這個群體暴露在高風險下。和諧穩定不出事是壓倒一切的主旋律。


我一般從來不會問:什麼時候到期、利息是多少、保本保息嗎。

我會這麼問理財經理或者銀行客服:(現在一般都有網銀,不用去銀行排隊買產品的。對產品有問題,可以加一個理財經理的電話或微信,或者直接打銀行客服電話轉人工進行諮詢。他們有義務解釋清楚這個產品的每個細節,這也是一個很好測試這個產品靠不靠譜的方法。如果該產品的理財經理或者客服都無法解釋該產品,那麼講真,這個產品不靠譜呢。)

  1. 這款產品是銀行理財嗎?有銀行公章嗎?(有些是銀行代銷的保險等,千萬不能買。我一直秉承著一個觀念,誰的產品到誰的渠道去買是最划算的,在銀行買保險產品,銀行肯定還要賺錢的,最後還是會轉嫁給投資者的。)
  2. 這款產品是掛鉤型的產品嗎?(即內嵌衍生品的銀行理財,一般現在的利息都會在1-8%,有些甚至到20%,但是那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我自己是專門設計這類產品的,要明白沒有免費的午餐,除非你對掛鉤的標的:一般是滬深300指數或者黃金等特別有判斷,而且搞得清楚裡面的結構,對一般的投資者,千萬不要看到8%就買,那個8%歷史上沒什麼人拿到過,一般這類產品最終還沒有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好,因為這其中要賺錢的人太多了。國內有些銀行理財產品里的衍生品都是問外資銀行/券商批發的,他們勢必還要再賺一筆。以後另闢篇章來細說。)
  3. 這款產品里的投資方向有股票嗎?一般有的話,風險類別會在3及以上。4或5的銀行理財或者投資方向有明確表示有股票的不建議買。因為銀行的激勵機制,無法讓裡面的人特別精通股票類別的投資,基金等會更好。所以我個人認為,銀行理財里1-2風險等級的產品是可以買的。1級一般是保本的,2級一般是不保本的,但是銀行是用它的信譽來兜底的,在近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相信是保本保息的。
  4. 你們目前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最高的是哪個?一般是時間越長,利息越高。就看你自己對時間的要求了。同時問一下,如果我有10萬呢?是不是有更高回報率的產品?有些時候,同一款產品,按照投資金額不同也會有利息的差別,不要被銀行給忽悠了。10萬也買別人5萬的產品,就不划算了。
  5. 我什麼時候要把錢轉進來確保能夠買到且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成本等待?(一般都有幾天的募集期,如果非常火爆的產品,到募集期最後一天轉進去都會買不上)
  6. 我哪天能拿回本金及利息?(這跟問產品到期不是一個概念,一般產品到期,還需要幾天到賬的,每個銀行不一樣,有些銀行專門選節假日或周五到期,然後說要1-3個工作日才到賬,這樣會浪費好幾天的時間成本,尤其碰到春節國慶等。到期日到到賬日之間是不計算利息的。募集期到起息日一般會計活期利息。而且有些產品本金和利息是不一起到賬的,也要問清楚。)要麼就是當日到賬,但是當日是個周五,到賬是晚上,那也相當於這個周末只能有活期利息了。。。這些都是時間成本。要小心。
  7. 從我錢轉進來這天開始算,到我最後能拿到錢,算一下,我一共能拿到多少利息?(這裡就是考驗理財經理或客服到底有沒有搞清楚怎麼計算利息的了。這裡面要分3段計算,募集期到起息日是一段、起息日到到期日是一段、到期日到到賬日又是一段,每段都按什麼利息計算,都是要搞清楚的。)同時再按照實際佔用資金的天數算一下我的年化收益率到底是多少?這樣就是你這筆錢這段時間真正產生的效益了。最近南京銀行有一款5.21%的產品,也我躍躍欲試,去銀行的時候許多大叔大媽排隊購買,場面非常壯觀。但是當我得知,這款產品因為太多人買,出來的第一天就會售罄,而起息日是一周後,其實算下來你的實際利息只有4.6%了,而其實4.6%的產品大把,根本不用搶。
  8. 我的網銀/手機銀行錢轉出來要手續費嗎?每天有限額嗎?

PS:如果第一次去銀行,我一般會這麼跟他說我要辦的業務:你幫我把所有該辦的都辦了,目標就是我能通過網銀或手機銀行進行一切操作,不用再來銀行了。當然,如果涉及到什麼服務是要收費的,你再問一下我看我需不需要(有些每月的簡訊服務等要收費的,就看你要不要了。)這樣,就不會出現,一回家發現這個也不好用,那個也不好用,再去銀行,而且他還說你沒有說清楚你要辦什麼啊。。。


樓上說得都比較齊全,不再補充。想強調的是,一定要看清楚是不是銀行本身發行的產品。

非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有可能是客戶經理飛單所為。所謂飛單,就是客戶經理為了自己的私利(或許有別的理由)私自地向購買者推薦非本行的產品的行為。有些客戶看到是在銀行買的,也是銀行正式的客戶經理推薦的,想就沒想就買了簽了合同。其實這種協議不是和銀行簽署的,也不會有銀行的公章。到時候後果難料。

微信公眾號:【神仙蟲子】,歡迎關注~


注意對著群眾要說人話。。。過年就被朋友和親戚問過這問題,還有些是老人的空置房子賣掉要理財的,要用「人話」說出來不是很簡單

幾件事,注意要說人話,不能說術語,說術語的時候就輸了,要讓不知道什麼是「流動性」的普通人明白

1、買了一個理財產品期限多久,多長時間錢不能用了,有沒可能要這個時間內用到錢自己要考慮

2、發行方是誰,合同里那個發行的機構很重要,盡量往權威看,看全稱,對照,要全稱並且自己能看懂

3、有沒後面的繳款義務,這個坑爹就不用說了,交錢只是現在,以後就別交了,要按期繳款的千萬要想清楚

4、收益按年算叫理財經理算出來,不用聽廢話,叫他一五一十列好,正常要3%以上6%以內,高了不靠譜,99%是你認識內理解不來的,低了,你虧了

5、如果產品複雜或你一團漿糊根本不知道什麼鬼,問「兜底」,盡量說兜底而別說保本,你說出這個詞,一般別人心裡會一震,然後,叫理財經理把合同里相關條款,用手指指給你看,看清楚,拍照留個底,最好找個人看看,買理財最後是買理財經理的專業和人品,你通過這個關鍵的東西能看出來

你不用真懂,說這個詞,讓他指給你看,這一步是對理財經理的試探

6、涉及黃金、外匯、保險,一律別當場做決定

涉及資金池,政府債券,信託收益權互換這些,自己可以了解,可以問理財經理,但別多問別為難他,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些人基本連個買入返售都不太懂,他們是銷售不是做產品設計的。。。問了也白問,還有可能干擾你,你自己有心的話多了解就行


多圖預警!!!!!!!!!不想仔細閱讀的請直接跳到中間黑字部分

回答@劉洋 的問題

為了更直觀的說明理財型保險的特點,我在某保險公司的網站上隨機選擇了一款保險

截圖來自某保險公司官網,侵刪

請注意:官方給此產品標定為理財險

然後我閱讀了這款產品的說明書,在說明書中發現了此款保險產品的一些要點

這是一個為期6年的保單

說明了保險賠付的方案

注意,理財型保險在本質上還是保險,並非狹義上的理財產品

這款保險的賠付條件分為兩種,一、保險期內被保險人掛了,保單生效,賠付保險金給受益人,保險合同終止;二、保險期內(6年)保險人沒掛,按保單的價值兌付給受益人保險金,合同終止

在說明書的後面有寫到保單賬戶價值的計算方案,這裡就涉及到客戶最關心的收益率的問題

結合第一章圖,保單賬戶價值的歷史年化收益率在4.8%,最低年收益率2.5%

後面的合同中海說明了保單賬戶價值的收益結算時按月結算的,寫的有點分散沒有截圖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小激動?

好了重點來了

在費用收取條例中說的很清楚

一、買保險要交3%的手續費

二、一年內提前支取(退保)需要交5%手續費

三、根據第一張圖中所示,一年後退保不要手續費

以下是對理財型保險的風險情況的說明

一、本質上是保單,如果發生意外,將按保險金條例進行保險兌付,合同中有表明保險金的賠償方案,這個買過保險的應該都知道吧。給受益人保險金後,合同就終止了,就沒有了後面的收益

二、手續費較高,按最虧的演算法,買的時候3%,提前終止5%,大部分人吃虧就在這個地方

三、收益情況不樂觀。合同中標明最低2.5%的年利率,大於2.5%的部分實際上是浮動收益,在這一部分的收益中,除了基金池的運營收益浮動外,其他投保人保險賠付的金額也會從基金池中支出,因此會影響最終受益

實際上,持有保單一直持續到保險期滿,假定收益率按照預計收益率來計算的話,利率是比現在的銀行定期存款(5年期4%)要略高的,至於如何選擇理財,還是按照自己的理財意向選擇合適的產品,保險也有保險的好處,請在購買的時候仔細閱讀購買合同,但是麻煩記住:

理財不是用來賺錢的!!!

理財不是用來賺錢的!!!

理財不是用來賺錢的!!!

——————————————————————————————————————————

看了一圈答案,發現你們的關注點都在期限,收益,風險等等這些點上。我在銀行工作的時候發現大多數客戶的問題都在這些方面。如果你們仔細看看銀行的宣傳單的話,基本上都會標明理財的期限,起點跟預計收益。

有客戶問我風險,我給他們說的也就是這個理財是不是保本是不是浮動收益,問我風險高不高??呵呵,風險怎麼才算高? 我說低風險你信么?

所以以上答案給的內容要不就是自己能看到的,要不就是問了也沒什麼用的

買理財,首先要做的,麻煩你們把眼睛從收益率上挪開,看看買的到底是不是理財。搞清楚買的到底是銀行理財,還是保險。有的客戶只看收益率,結果被忽悠買了保險,等買完了簽了字發現有各種限制條件。因為銀行是代售保險所以能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所以,先搞清楚買的到底是什麼

第二,理財類型,也就是資金流向。簡單來說就是問理財是投向債券的?還是股票的?理財類型決定風險等級,關心風險的朋友們要多問問,當然一般在簽理財協議的時候上面都會寫清楚的

第三,理財期內能不能贖回。大多數銀行理財在理財期內是不能贖回的,所以在買理財之前預留充足的資金來應對突髮狀況

第四,別過於計較被保本固定收益和非保本浮動收益。有的銀行理財收益高,每期都能達到預期收益,但是就是不能說說是保本固定收益理財,為什麼?因為不讓說啊

當然這個問題最好問問有經常買理財的熟人,理財經理敢說我們的理財每次都能達到預期收益,你敢信嗎,反正我說了沒人信

暫時就這些,時間比較趕,語言比較混亂,手機碼字不好排版,各位將就著看看吧,有空我再來更新,有問題的話我會回復的


推薦閱讀:

【債券日評】20160615 5月金融數據反映經濟需求羸弱,美聯儲6月暫不加息
金融人才都在監獄
大華銀行本周市場指南-2018.01.29
那些商界和金融圈的虎父無犬子
如何評價20160111的股市大跌?

TAG:銀行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