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力計劃|學習效率不高?這本書告訴你打開學習的正確方式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在學習,不管是學習語言、學習物理、學習計算機,還是學習繪畫、學習足球、學習做飯,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種學習。我們的父母、老師、前輩、同學,都有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有些學習方法似乎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還有名人名言佐證。但本書作者卻告訴我們,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絕對正確的學習方法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學習的關鍵在於理解大腦的活動,通過科學家的實證,我們可以掌握一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第一個問題: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錯誤的學習方法

誤區一:如果我反覆閱讀某段話、某篇文章,那麼我會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長久。

舉個例子,我們在閱讀一段關於英語語法書中關於完成時態用法的文章,剛開始看了兩遍沒有看懂,這時候有的老師就會建議我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背誦謀篇文言文,大聲誦讀了幾十遍,等到默寫的時候卻發現還是記不起來。

事實是:對某個知識的熟悉程度並不代表了你掌握了這個知識,檢驗掌握程度和加強記憶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回想(retrieval),而不是閱讀時的流利感覺。

誤區二:作為一個學習者,我很清楚我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沒學會。

舉個例子:在學校的時候,上完課老師經常問我們「這道題關於隨機概率的題目你們弄懂了嗎?」這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懂了!」,但真正等到考試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解答不出來。或者,在練習蝶泳的時候,教練講解了知識要領,我們觀看了動作視頻,也在指導下摸索著嘗試了一下,但等到自己游的時候,卻發現根本掌握不了要領。

事實是:知識假象(illusions of knowing)是經常存在的,我們以為自己掌握或者學會的技能知識,很有可能只是自己的幻覺。

誤區三:如果我只專註於某個知識點或者某項技能的練習,我會更容易掌握這個知識或者技能。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大量重複練習」的作用,在學習籃球運動時,為了提高投籃準確率,有的人會固定站在某個定位點,反覆練習投籃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一萬次,認為只要這樣練習下去,可以大幅提高投籃準確率。

事實是:很多人對大量重複練習(massed practice)存在理解錯誤,簡單、單一、固定的重複練習對提高技能和掌握知識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實驗證明,間隔練習、交替練習和變化練習的效果更明顯。

誤區四:人的智商一出生就是固定的,因而無論再怎麼學習,我都不會得到提高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學校特別是高中畢業之後,由於沒有考進好的大學,就覺得自己智商不高,不是學習這塊料,於是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就放棄了進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想法。

事實是:因為大腦有可塑造性,我們學習的效果最後都會在大腦體現出來。

誤區五:偉大的科學發現和商業成就都是從創新開始的,因而創新比知識更重要

舉個例子:在學習中,我們不得不面對大量需要背誦和記憶得知識要點,即使是在學習一門技術,也有很多口訣和方法。有的人會認為,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創造性地利用知識,因而忽視了基礎知識的積累。

事實是:真正掌握一門學問或者技巧,不僅需要概念理解能力,也就是創新能力,還需要佔有大量知識要點,所以該記憶的必須要記憶。

第二個問題: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打開學習的正確方式到底是什麼

方式一:使用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

定義:就是通過回憶事實、複數概念和重要知識點的方法。

舉個例子:就是你在學習了一個新概念、新知識、新技能之後,把書本合上,用自己的話去解釋這個概念,用身邊的例子去描述這個知識。

原因:在提取,或者回想(reflection)練習中,可以使你將記憶中既有的經驗和知識,與新的經驗相互聯繫,並且在大腦中形成印象,練習使用,以便應用到不同的情況之中。

操作方法:

①回想練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考試(testing),當你學完一個知識之後,可以問問自己這個知識到底講了什麼;

②考試的內容要讓大腦覺得很費力氣,也就是要進行有難度的提取;

③考試的時間要有間隔,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需要重複多次;

④不要在考試後立即給予正確的反饋,可以適當增加反饋的時間跨度,這樣可以讓大腦對這個知識點留下深刻的印象。

備註:在這裡的考試,更多地是一種自問自答的主動行為,要是被迫去參加一個考試,效果會大打折扣。

方式二:混合練習方法

解釋:走出簡單重複練習(massed practice)的誤區,使用間隔練習(spaced practice)、交叉練習(interleaved practice)和變化練習(varied practice)

進一步解釋:

①間隔練習,就是兩次練習之間要間隔一定的時間,間隔時間的長短隨著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而改變,比如剛開始間隔3天,熟練了間隔5天,再熟練了間隔10天;

②交叉練習,就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科目或者技能之間交叉進行練習,比如在學習幾何體的時候,在楔形、球體、三角形等之間相互交替進行練習;

③變化練習,就是改變同一個科目的條件之後再練習,比如練習投籃時,要練習5米、10米等等不同距離、不同方位的投籃。

原因:大量簡單重複練習讓你記憶得快遺忘得也快,而且會陷入心不在焉的無效重複之中。雖然我們直覺上感覺單一性的簡單重複是掌握知識最快的方法,但心理學實驗證明,間隔練習、交叉練習和變化練習會讓學得更快、掌握得更牢固。

操作方法:

①在交叉練習時,使用Leitner Box,如圖,按照掌握熟練程度將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卡片分別放入5個不同等級的盒子,1至5代表了熟練程度,每熟悉一個知識卡片,就將其提升一個等級,不同等級複習間隔時間不同。

②要特別注意「熟悉即掌握」的陷阱,在重複練習中,要增加安排考試,以便檢測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

③在交叉練習中,你要故意讓自己在熟悉掌握一門知識之前改換科目,通過不斷的輪流交替,加深熟練程度。

④在變化練習中,要特別注意防止進入「死循環練習」,就是改變條件不能有規律,要盡量隨機改變,以投籃練習為例,不能總是按照3米、5米、7米的順序,要打亂成隨機距離或者隨機順序。

方法三:適當提高難度

解釋:只有那些鮮明的、重要的、定期練習的知識才會更好地保留在大腦里,在大腦感到最費力氣的時候,才會記得更牢,掌握得更好。因此,學習的過程越簡單,反而越不利於我們掌握這個知識或技能。

原理:任何學習都需要大腦經過編碼(encoding)、固化(consolidation)和提取(retrieval)三個步驟,我們的記憶力是無限的,但提取記憶的能力卻是有限的。人的大腦是根據記憶痕迹(cues)來提取記憶得,記憶痕迹留下的印象越鮮明,我們就越容易提取相關記憶。實驗也證明,在學校教育中,那些適當提高教學難度的方法最有效。

適當的難度對學習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大腦付出的努力越多,重新固化記憶、創建思維模型、拓展熟練程度、培養抽象學習能力、提高靈活性以及優化學習思維的作用發揮越好。

操作方法:

①知識生成:無論學習什麼知識或技能,首先靠自己嘗試去回答或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一開始就依靠書本給出的固定答案。

②「寫即學」(write to learn):學習了某個知識之後,圍繞這個知識寫一篇小論文,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概念,並用身邊的故事去列舉相關的例子。

③避開兩類「不受歡迎的困難」,第一類困難是那些你根本無力解決的障礙,也就是難度太高了;第二類困難是那些無助於你提高在現實生活中使用這些技能,或者是與實際生活無關的難度挑戰,也就是與無益於學習掌握這項知識的困難。

方法四:避開假象錯覺

解釋:我們對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清楚,產生家鄉錯覺的原因主要是感知假象、認知偏見和記憶錯誤

原因:

①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作者介紹了我們的兩種認知系統。系統1,或者說自動系統,是一種無意識的、直覺的、直接的,這種思考方式可以在我們看到某個事物或情況的一瞬間,就做出結論;系統2,是有意識的分析和思考,這個過程相對較慢。這個系統是我們思考選擇、做出決定、並且實施自我管控的一部分。系統1雖然是自動的、快速的,但卻極其容易受到假象干擾。

比如,我們常常所說的刻板映像就是這個道理,看到了穿得很差的人,就覺得肯定經濟很窮,看到了開豪車的人,就直觀上以為很有錢。這些直覺有時候是正確的,但有時候卻又是錯誤的。

②人們對模糊不清的事實和武斷得出結論的事實都非常不喜歡,總是傾向於給某些事情找出一個合理的原因和解釋。正是存在這樣一種特性,我們在回憶某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會放大自己的想像力,通過其他人提示一些比較鮮明的例子,讓他回憶起記憶中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我們也可能由於給出錯誤的線索,而推導出了錯誤的記憶。

③心智結構也可能是造成錯誤的來源。隨著我們掌握的生活中的技能越來越多,我們習慣於將那些解決不同問題的方法集合在一起。它們在人的大腦里,就好像我們智能手機裡面的各類應用。思維定勢幫助我們更快的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讓我們會犯一些習慣性的錯誤。特別是有一些情況看起來和以前的很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的時候,需要我們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做出新的對策。

校準自己學習程度評估的方法:

①同伴指導。這是由哈佛大學教授Eric Mazur發明的方法,學習時成立一個小組,不同的人相互之間共同討論某個話題,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來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觀點意見。

②注意你用來判斷自己學習程度的標準。尤其是要注意,閱讀某篇文章的流利程度不能成為你判斷自己是否掌握這個知識點的依據,更可靠的辦法是採用回想或者自我提問的方法。

③向本領域的專家進行求證。到底自己的能力水平怎麼樣,除了自我進行評估以外,更客觀地方法是請這個領域的專家對你進行評判。

④使用模擬練習。模擬你需要使用學習內容的場景,不斷地改變條件和環境,看自己是否能夠應對自如。

第三個問題:我們如何超越自我的學習偏好,提高學習能力

第一,不同能力的學習者之間的差別在哪裡

①你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能力。 "無論你認為自己可以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你都是正確的」。你對個人能力的描述在形成你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②語言的流利程度和閱讀的能力水平。這點對大多數人是起作用的,許多閱讀困難症患者的學習能力明顯要低於普通人。

③雖然很多學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習偏好(Learning styles)理論,認為不同人之間的學習偏好導致了學習差異,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得到實證證明。

第二,可以改變學習能力的指導性技巧

①智力因素。Robert J.Sternberg認為智力分為三種形式:analy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完成諸如考試之類典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 ,指的是綜合既有知識,並將其應用到新的或者不平常情況的能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一個具體的情況下某個知識應用的能力。只有這三個方面的智力都得到發展了,學習能力才會整體提高。

②動態測試:Sternberg和Grigorenko發明了一種動態評測學習程度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反覆詢問:如果想要得到提到,我到底要做些什麼?

③建立知識結構:又叫做思維模型或思維圖式,就是在學習新知識時,把關鍵思想概括出來,並建立將其建立成一個內在合邏輯的體系。

④規律學習者與案例學習者:有的人比較擅長學習抽象的道理,通過推導掌握知識;有的人比較擅長從具體事例中學習,通過歸納掌握知識。

第三,在實際生活中可以運用的學習習慣

①真正主導學習:在學習中,你必須走出大門,去找到那些你真正追求的東西。掌握某個學問,特別是複雜的概念、技能和操作過程,是一個探索過程。學習知識不僅僅是考試上的一個分數,也不是好老師或教練能直接給你的,更不會隨著你頭髮逐漸變白而自動增加。

②全面發展智力:不要只是呆在你習慣的學習方法裡面,而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發動你所有的「智力」去掌握一個知識,去培養你想要的技能。描述你想要的東西,然後弄清楚你要學的內容,弄明白你到底在什麼地方可以找到這個知識。

③採取積極的學習策略:比如提取練習、間隔練習和交替練習等等,學會避開各種知識假象,把遇到的困難視為提升自我的好機會。

④抽象出根本性原則:建立一個知識邏輯體系。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同時學習兩門知識以上的人,你可以問問自己,這兩者這之間有什麼區別,有什麼相似點。

第四,為什麼我們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原因:所有的學習和記憶歸根到底都是生理學現象,發生在我們的神經和神經通路之中。而大腦具有可塑性,會隨著我們工作學習而發生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提高學習能力的理論基礎。

證據一:IQ是可變的。IQ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產物,雖然絕大部分IQ是通過遺傳得來的,但後天的環境,諸如營養、社會經濟地位以及認知訓練等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IQ。

證據二:大腦是可以鍛煉的。雖然大腦不像肌肉一樣,通過鍛煉某項技能就可以提高整體的素質,雖然許多鍛煉大腦的「遊戲」沒有什麼作用,但科學家們還是發現了一些可以提高大腦的複合性方法。

操作方法:

①保持成長心態:僅僅是態度的不同就能產生巨大的作用。那些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提高的人更容易提高學習能力。對待成績的認知也很重要,那些把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的人,與那些把成功歸因於天賦的人相比,更容易提高能力。

②加強刻意練習:必須要像一個專家一樣,反覆地磨鍊提高自己的某種技能。

③運用記憶線索:運用各種助記手段,比如記憶宮殿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記憶水平。

推薦閱讀:

拆書|如何把1本30塊錢的書讀出3000塊錢的價值?
關於 精進,
我的黃金時代
創造財富的100種方法

TAG:讀書筆記 | 高效學習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