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表達了一種怎樣的人生觀?
一流的故事,一流的表達
——評電影《血戰鋼鋸嶺》
作者 張雅笛 藝術學院電影賞析專業課教師
看完電影《血戰鋼鋸嶺》後,我久久不願說話,我被電影震撼了,這種情況在看完《泰坦尼克號》後曾出現過一次。首先震撼我的是那種慘烈的戰爭場面,繼而是男主人公道斯冒著槍林彈雨勇救75名傷員的英雄事迹,當然受震撼的還有信仰、愛情的力量及其它。
作為一位講授電影賞析課的專業教師,我覺得有評一評這部電影的必要。
首先表達我的觀點,電影《血戰鋼鋸嶺》是一流導演,用一流的表達,講述的一個一流的故事,該片獲得2017年奧斯卡金像獎7項提名及一些電影節大獎實至名歸。
一流的故事
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沖繩島戰役中救了75人的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勳章,同時他也是首位在戰場上不願拿槍、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沖繩島戰役是二戰最慘烈的戰役,美日雙方都投入了幾十萬兵力,英國首相邱吉爾說沖繩戰役將以史詩般的戰鬥,列入世界上最激烈、最著名的戰鬥而流傳後世。但是美軍佔領沖繩後,沒有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因為傷亡太慘重了,日軍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傷亡超過8萬人。同時,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或被日軍脅迫自殺。因為這次登島戰傷亡太大,美國杜魯門政府最終決定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
「鋼鋸嶺」是沖繩島上一個軍事要塞,美軍高層認為拿下鋼鋸嶺,就能佔領沖繩,佔據沖繩,就能進攻佔領日本。日軍呢?則在「鋼鋸嶺」構建了堅固的堡壘,殊死抵抗。日軍指揮官戰前命令,每一個士兵,必須隱藏好自己,在戰死或自殺前,必須至少殺死三個美國兵才算是合格。日軍士兵忠實地執行了命令,給登陸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以重創。
《血戰鋼鋸嶺》就是以此為背景,講述70年前那場戰爭中一個英雄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也是一個基督徒家庭。道斯的父親參加過一戰,幾個戰友犧牲了,他經常到墓地和戰友對話,戰爭的創傷,使他變成了一個酒鬼,經常使用暴力。道斯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道斯也信仰基督。童年的道斯在與哥哥的打鬥中差點一磚將哥哥拍死,而心存懺悔。青年的道斯樂於助人,救助一名車禍傷員到醫院並主動獻血,遇到女護士而墮入愛河。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道斯的哥哥報名參軍了,參加過一戰的父親堅決反對,但反對無效。而道斯在女友醫院看到許多傷兵,也決定上戰場當一名醫療兵,去救助更多的人。父親仍然反對他參軍,但反對仍然無效。
在新兵營訓練時,列兵道斯因信仰基督,認為槍是殺人武器而絕拒拿槍,因此被看成另類和懦夫,受到隊友欺凌。中士也認為他不拿槍上戰場不僅會使自己丟命也不能保護隊友。上慰跟他講《聖經》,但道斯仍堅持自己的信仰。少校因道斯步槍考核不過關,不批准他休假,他因此錯過了婚禮,同時被指控不聽軍令被送上軍事法庭。父親找到一戰時的戰友現役准將斡旋,法庭最終判其有權不拿槍在一線部隊服役,當一名醫療兵。
戰場上,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冒著槍林彈雨,救助傷員,在大部隊撤退時,他在鋼鋸嶺上獨自救回了75個戰友的生命。「讓我再救一個,再救一個。」成為他的信條。他的勇敢、執著,孤膽英雄壯舉,贏得了隊友的尊重,並獲得美國國會榮譽勳章。
這是一個一流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拯救大兵瑞恩》講的是一群人去救一個人故事,而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救75個人的故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救了75人的功德堪比造了525層的佛塔。
但是,二戰離我們已很久遠了,反映二戰的電影已非常之多,經典的二戰片有《兵臨城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硫磺島的來信》、《遙遠的橋》、《太平洋的奇蹟》、《中途島之戰》、《巴頓將軍》、《細細的紅線》、《珍珠港》、《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等。
由於戰爭片場面宏大,拍攝難道較高,且耗資巨大,要拍好戰爭片並非易事,米高梅公司投拍二戰影片《哈特的戰爭》票房不佳,之後,投拍二戰影片《風語者》(吳宇森導演)耗資1.2億美元,票房僅收3300多萬美元,巨虧成為壓倒米高梅最後一根稻草。
將一個一流的故事變成一流的電影,還需要一流的導演,一流的編劇等很多因素。
一流的表達
現實中二戰英雄戴斯蒙德·道斯一直比較低調,不願接受採訪,他認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犧牲了的戰友。直到暮年,2004年,一部反映他這段經歷的紀錄片《良心拒服兵役者》才拍攝完成,他對拍成電影有想法,他希望把他的故事交給有能力的、可以值得信任的、理解他的電影人手裡。最終,他遇到了一位天才導演,在他逝世十年後,導演梅爾·吉布森將他的故事搬上了銀幕。
20年前,梅爾·吉布森導演、蘭道爾·華萊士編劇的史詩戰爭大片《勇敢的心》一舉多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兩項大獎。
儘管2006年梅爾·吉布森酒駕被捕,並在現場大罵猶太人,之後被認為是種族主義者。從而得罪了大部分有猶太血統的好萊塢金主,被打入冷宮沉寂數年,但沒有人懷疑他仍是一個才華的導演。
這次導演梅爾·吉布森怎樣去講好這個故事呢?
為了拍好《血戰鋼鋸嶺》,他請來了老搭檔蘭道爾·華萊士共同擔綱編劇,演員安德魯·加菲爾德扮演道斯這個角色,安德魯是《超凡蜘蛛俠》男主演,男二號上尉飾演者薩姆·沃辛頓是《阿凡達》男主演。這稱得上好萊塢一流班底。
在設置好人物後,編導在整個故事中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和衝突,首先是道斯家庭的矛盾,童年時,道斯與哥哥的衝突,青年時,酗酒的父親拿槍威脅母親,道斯搶過手槍對準父親,衝突中槍支走火,幾乎打死父親。道斯的哥哥和道斯先後去當兵,父親極力反對,父子間產生矛盾和衝突。在兵營,道斯拒絕拿槍,與隊友及士官、上尉、少校不斷發生衝突,當然其中最大的衝突是美軍與日軍的衝突——激烈的戰鬥,有了這些矛盾和衝突,故事因此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梅爾·吉布森確實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
《血戰鋼鋸嶺》要突出的主題當然是英雄主義,這是好萊塢永恆的主題,與《勇敢的心》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完全不同,該劇塑造的是一個有堅定信仰,表面懦弱,內心強大的英雄,道斯的光芒是透過銀幕一點點地散發出來的,他的成長帶著家庭矛盾和時代的印記,他參軍在軍營也是「問題士兵」,與長官進行著不卑不亢的對峙,但是,當他轉身沖向槍林彈雨救人的時候,他的那個始終被嘲笑的信仰卻成為神跡——信仰不只是用來祈禱,更是一種勇敢的行動。
為了演好道斯這個經歷奇特的英雄人物,安德魯花了很長時間去融入角色。他來到道斯的家鄉,走道斯曾走過的路,甚至把道斯看過的書都認真讀了一遍,試圖了解他是如何堅定自己的信仰,在殘酷的戰場上救死扶傷。正是由於安德魯的努力,讓我們能從影片中「讓我再救一個」的祈禱中感受到主角的良知與信仰給他帶來的力量。
戰爭片最大的看點是真實,當然難點也在這裡,為了拍出真實場景,劇組邀請到二戰軍事指導參與監督。
為營造戰爭中硝煙瀰漫的真實感,現場用了大量的煙霧機,產生大量硝煙,以達到最好的視覺效果。為求達到二戰時期士兵的真實形象,連演員服裝都要做到與二戰時期的軍服一
模一樣,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哪怕一顆很小的紐扣都要與原來的一樣。
電影片頭3分鐘一組蒙太奇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滿屏的火焰、子彈打穿人體、手雷爆炸、血肉模糊的傷兵等,渲染了一種情緒,提示這是一部戰爭片,電影很快轉場到16年前道斯成長過程,導演梅爾·吉布森沿襲了一貫的手法,這裡著重表現的是宗教和愛情,影片最精彩的是後半段戰爭場面,展現出了導演無與倫比的才華。
其中給觀眾較大衝擊的畫面是新兵們奔赴戰場時,滿載屍體的卡車通過的鏡頭,之後,視覺衝擊不斷,裝死的日本士兵突然復活,大吼一聲給美軍迎頭痛擊,蜂擁而出的日本兵拚命反撲,道斯裝死騙過日軍,以及在絕壁上將傷員一個一個吊下去等鏡頭都極具衝擊力。
《血戰鋼鋸嶺》中對於戰爭如何血腥與殘酷的展現,以及戰鬥規模的宏大,日軍的殘暴與勇猛,都是在同類題材影片中少見的,可以說到了極致。
為了真實還原沖繩島戰役的戰爭場景,美術設計團隊放棄使用3D構圖等現代特效技術,而通過人工雕塑等比模型,模擬搭建高模擬度的戰場地貌,如絕壁、繩梯等。更誇張的是為拍攝電影需要,炸毀了澳洲悉尼郊區一個大農場,營造出最貼近人間煉獄的戰爭場景。在角色動作場面上盡量使用原生態的鏡頭語言,最大限度減少後期CG的使用。讓真人演員被火點著然後用威亞吊飛模擬爆炸,於是觀眾在影院看到最真實的戰場慘狀:火焰噴射燒死的日軍,屍橫遍野的戰場,炮彈打碎的士兵,炸飛的肢體,呼嘯而過的子彈,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傷兵的慘叫呼號等等。
這部影片的意義,也許就是讓我們真正理解戰爭的殘酷,理解戰場上那些克服了恐懼和軟弱,為信仰為國家慷慨獻身的真實又普通的一個個生命。真實的戰爭,並不是抗日神劇中,匪夷所思地手撕鬼子,也不止是那些散發著光輝,標榜高大上的英雄形象。
顯然,這種正面表達戰爭殘酷的手法同樣起到反戰的效果。戰爭是件悲慘的事情,但戰爭還是會不斷重複上演,這是人類的悲劇。
當你走進影院去感受殘酷的戰場後,也將會珍惜當下的和平。這也是這部電影所想表達的東西。
(上文為轉載 版權歸原作者
)
推薦閱讀:
※馬雲主演電影《功守道》是不務正業嗎?
※《星際迷航》為什麼會很受歡迎?
※《敦刻爾克》是根據哪個歷史事件改編?
※《戰爭之王》最後尤里為什麼沒有給弟弟報仇?
※《唐山大地震》電影虐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