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內經——何為營衛

讀內經系列:是引用內經中大量的相關條文,並重新排布,從而對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進行分析和推理。

熟悉原文的同學可以直接翻到文章最後看結論。

1、營衛本源

黃帝曰:願聞之所行,皆何道從來?

岐伯曰:出於中焦,出於下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乎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氣。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小腸,而成下焦。

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於膀胱焉。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何謂脈?岐伯曰:壅遏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何氣為安從生?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岐伯答曰:人氣受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濁者為在脈中,在脈外,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2、營衛運行

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

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以化為血,以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一日一夜五十,以五臟之精。

黃帝曰: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故氣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足太陰合,上行抵脾。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往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欪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

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

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手太陰。

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伯高曰:歲十有二月,日十有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

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別於目內眥,下手太陽,下至小指之間外側。

其散者,至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次指之間。

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中指之間。

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次指之間,入掌中。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複合於目,為一周。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一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複合於目。

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

3、營衛功用

帝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乃通,血氣乃行。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氣,其精氣之行於內者,為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

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氣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氣走之。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命曰漏泄。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

此人之平常也。

4、營衛為病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故人卧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卧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為何疾?

岐伯曰:氣虛,氣實也。氣虛則不仁,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癧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歧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使人佚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黃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氣留久,皮膚濕而分肉不解,則其行遲。

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卧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流,不流則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

寒氣化為熱,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要點:

0、營衛之氣來自谷氣。

1、上焦肺是氣海,宗氣積於胸中,上焦所出者,即呼吸產生的氣,從肺散布全身,與氣並行,所以呼吸產生的能量是營氣的來源之一

2、中焦取汁受氣,可以變化成血,所以血稱之為營血,而營氣是血的源頭

3、下焦分清泌濁,清歸上,濁歸下,衛者氣濁,從太陽之腑而出,膀胱與小腸也。

4、氣行於經隧,即十二經脈的經氣,一天運行下來最後還是回歸寸口,所以手太陰候營氣

5、氣從太陽之腑出,傍三陽經脈走,一天運行下來最後還是回歸風府,所以太陽主表

6、氣一天大概跑50圈,三陰三陽各一半。氣一天大概也跑50圈,內外各25圈。

7、氣夜裡走五臟,睡不著是陽不入陰,白天走表,瞌睡是陽不出陰。

8、血是滋養四肢五臟六腑關節的。

9、衛氣是管皮膚開闔的。

10、營衛都是從中焦到上焦,再通往各處的。

11、上焦不通會出問題,營衛稽留會出大問題。

預告:

下一篇是《熱力學解中醫(4)傷風傷寒》。

如果要搞清風寒對營衛的影響,必須要知道營衛是什麼,在幹什麼,所以得先發此篇。

對於熱力學分析中醫的局限性,下次我自己會吐槽的,如果有朋友覺得污染了環境、亮瞎了狗眼,或者是覺得我從哪裡非法牟利了,請撥110謝謝。
推薦閱讀:

TAG:中醫 | 黃帝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