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書都能叫做《經》——「字解《黃帝內經》」之一
黃帝
三皇五帝之一。
《說文解字》曰:黃者,地之色也。
《史記·五帝本紀》曰: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說文》的解釋和《史記》的記載是一個路子,黃帝之所以號為黃帝,是因為他有土德之瑞。至於什麼是土德之瑞,以後會提到,這裡就不發散了。
黃字的甲骨文,有點像一個箭靶,所以黃字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黃者,箭靶也。傳說中黃帝發明了弓箭,所以稱之為黃帝。
我傾向於司馬遷大人的記載,黃帝,以土德而王天下,故號黃帝。
歷史上記載,黃帝姓公孫,生於軒轅,長於姬水,建國於有熊,故而所謂的「有熊氏」「軒轅氏」「公孫軒轅」「姬軒轅」等,說的都是黃帝。
其實黃帝也好,軒轅也好,發明弓箭的帝也好,僅僅是個代號,並不重要,代號存在的意義就是做個區分而已。
內
內者,與外相對。《黃帝內經》 是一本記載身體內部的書,傳言除了內經之外,還有外經。
《史記·扁鵲傳》中記載過一個神醫叫做俞跗,治病不用湯藥針灸等,他看出來哪裡有病直接動手術,但並沒有提到他有哪些著作留下來。
《漢書·藝文志第十》的記載,除了十八卷的《黃帝內經》,還有三十七卷《黃帝外經》。但僅僅是漢書中有記載過,歷代都沒有黃帝外經的流傳,一直到清朝,一個叫做陳士鐸的人,傳下來了一本《外經微言》,裡邊記載的內容聲稱為黃帝外經,但因其內容和外經扯不上太大關係,大部分人認為是一本偽書。
經
經的原字是「巠」,其意為織布時縱向織的絲。後來「巠」又被假借為其他意思,為了區分,在左邊加上「糸」(mì讀音同密,也就是今天的絞絲旁)字,就演變成了今天的「經」。織布的時候,縱向的絲較短,容易織,因此織布都先織縱向的絲,織好了縱向的絲之後,有了參照,橫著的就也好治了。古人給這兩種不同方向織的絲取了兩個名字,縱著織的絲叫做「經」,橫著織的絲叫做「緯」,直到今天地球的經緯度劃分,一樣是參照這兩個含義,南北縱向曰經,東西橫向為緯。
古人云「經定而後緯成」。
經是從無到有,緯是在經的基礎上才有的,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是這個原因,世人便把一些學科的奠基之作都稱之為「經」,如《道德經》《易經》《詩經》《山海經》等等。
《黃帝內經》便是中醫的奠基之作,無論後世理論如何的發展,只要學中醫就永遠跳不過《黃帝內經》,更甚至,任何一個中國人都跳不過《黃帝內經》,你可能沒讀過,也或者讀不懂,但他在你的桌上,在你的床頭,在你的碗中,在你的身上,他像血液般流淌在你的脈絡里,他無處不在。
他像是一個老人,等著你去發現他的智慧,任時代變遷,卻歷久彌新。
後記:在讀書的時候,我認識到,按照現代的教育讀古書,很多理解都是錯的,因此,我想嘗試著把自己對一些字的理解分享出來。但因生性懶散,更新速度不能保證,盡量維持在一周兩篇左右吧,還請理解。
因在下知識淺薄,難免歪批曲解,錯誤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斧正。
字解《黃帝內經》是一個系列,今天是第一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