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樣學佛正確嗎?

身邊有一個朋友在學佛,學了多年前後變化很大。她學佛以後,對物質看得很淡,不再講究了,穿衣服甚至有些寒酸(其實她有錢能夠負擔),吃得也簡陋,家裡很少打掃,娛樂生活為零,每天專註念佛,要念一萬多聲佛號。對於她來講,今生來這個世界的目的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穿衣打扮娛樂生活上花時間是不值得的,要抓緊修行。我覺得她學佛之後心量變大了(能吃虧不計較了),德行很好。可在很多不學佛的人眼裡,她好像有些不修邊幅。我不懂佛教,只是佛教有一種好感,但我也是個專註於生活本身的人,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被物質迷了的眾生",我真心向大家求教,這是學佛的正確方式嗎?正確學佛的人的衣食住行應該是什麼樣的?


有位大德曾說——煩惱不見少,學佛沒學好。

學佛的好壞不是看他的境遇如何,不是看他吃喝拉撒如何。

而是看他遇到事情之後,如何……


讚歎呀

不宜以什麼不修邊幅,不專註生活之類來評斷她。

怎麼說呢,您之以為的專註生活乃至享受生活,其實是需要外物烘襯的。而她呢,隨緣淡定,無論外物如何外境怎樣,心中的祥和喜樂是不會變遷的。

這叫自在!

這是說內,再向外說吧,舉個例,您眼裡或許白飯青菜寡淡無味,其實修行人嘴裡滋味萬千,細細嚼去,每一口都有不同層次。這還真不好說清楚,大概和心念專註、五識敏銳有關吧,學佛歸根結底是實踐法門、自力法門,懂的自然懂。

題主能與善知識為友多年,自身也應是有福有慧之人,其它不說,心底良善,內心柔軟是跑不掉的,既然有緣,還是多多親近的好。

子非魚,巴別塔,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任何時候都不宜設已為他人尺度,從這個角度,其實我也輕率了。

您參考

祝福您及友人


您朋友學佛之後心量變大了這很棒啊,而且她目標很明確,我就是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也很堅定的在念佛。

另外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太一樣,她學佛可能看得比較淡,那不是說學佛了就要完全放棄這些的,看每個人了,學佛是學戒定慧,有的菩薩也是示現得很莊嚴的,因為解脫不在於是不是剃頭著染衣,解脫是看有沒有斷某個煩惱。

正確學佛人的衣食住行應該是怎麼樣的?可能就食這塊有點不同吧,因為要吃素。

三乘菩提具足,才是真實佛法。

從一個凡夫到成佛有52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我們可以試著檢查一下自己目前是在哪個階位,或者說對於佛法的了解到底是不是正確,這些都很重要。八正道也是正見排在第一位。

說到最後還是會有一個鏈接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056-060集 正益老師開示 第56集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希望您可以閱讀一下,哈哈


諸多都如法,讚歎!

比如心量變大了是好事,這是諸多學佛人應該追求的目標。學佛就是心量變大的過程。足夠大就解脫了。一切不執,來者接受,隨取隨用。

不過家裡也不打掃卻不太好。


是的。按上面的描述,她已經學得非常好了


題主您好!佛法廣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入,是依照行者的心性,心量,根性的差別而有不同,適合自己就好。您這位朋友的修行方法可能無法讓您對佛法產生嚮往之心,這可能不是您目前所能接受的學佛方式,那麼您可以轉而求取其他學佛修行的方式。比如釋迦牟尼佛應身在人間度化有情時,當時有名的維摩詰大士(等覺菩薩)就是示現廣有資財、眷屬成群、庭院廣大、智慧高廣的,修學大乘佛法本就是逐步實現福德與智慧都圓滿無缺的果報,如果福德欠缺,極可能學佛的時劫還很短,還不懂布施持戒的道理,所以福報欠缺。如果在家學佛人今生廣有福報,為了攝受眾生看到學佛的好處進而也願意來學佛,一樣可以穿名牌,開名車,甚至可以擦口紅,染指甲,然後開著名車去利益眾生,去推廣正法,讓眾生見了歡喜,並對大乘佛法產生敬信仰慕之心,這樣不就起到攝受眾生於佛道中安住的作用了嗎?佛法是心地法門,不在表相上著眼,外表示現大富大貴的樣子,可是心中不會貪著 ,一心只為利益眾生,這就是菩薩的修法。大乘佛法的勝妙與廣大福德智慧,說之不盡。末學淺見如上,供您參考!
推薦閱讀:菩薩正行(一)http://www.hymzw.net/zjdz/pszy/
菩薩正行(二)http://www.hymzw.net/zjdz/pszy2/
阿彌陀佛


正確學佛的人不會在乎有什麼樣的衣食住行。

而總在乎自己能不能總以慈悲心去關愛生命中的每一個過客。

以律己心讓生命中的每一個過客都不受到我的傷害。

我願作慈悲與愛的化身,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我的辯才不是為了羞辱眾生,而是為了讓眾生智慧。

我的智慧不是為了高高山頂立,而是為了更好地關愛眾生。

我的持戒不是為了獨守空門,而是為了防止失心誤眾生。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詣講堂。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曰。

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大人八念。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

大人八念者。謂

道從無欲 非有欲得。

道從知足 非無厭得。

道從遠離 非樂聚會。非住聚會 非合聚會得。

道從精勤 非懈怠得。

道從正念 非邪念得。

道從定意 非亂意得。

道從智慧 非愚痴得。

道從不戲 樂不戲 行不戲。非戲 非樂戲 非行戲得

云何道從無欲 非有欲得。

謂比丘得無欲 自知得無欲。不令他人知我無欲。

得知足 得遠離。得精勤 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 得不戲。自知得不戲。不欲令他知我無欲。

是謂道從無欲 非有欲得。

云何道從知足 非無厭得。

謂比丘行知足。衣取覆形 食取充軀。

是謂道從知足 非無厭得。

云何道從遠離 非樂聚會。非住聚會 非合聚會得。

謂比丘行遠離 成就二遠離。身及心俱遠離。

是謂道從遠離 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

云何道從精進 非懈怠得。

謂比丘常行精進。斷惡不善 修諸善法。恆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舍方便。

是謂道從精勤 非懈怠得。

云何道從正念 非邪念得。

謂比丘觀內身 如身。觀內覺 心 法 如法。

是謂道從正念 非邪念得。

云何道從定意 非亂意得。

謂比丘離欲 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游。

是謂道從定意 非亂意得。

云何道從智慧 非愚痴得。

謂比丘修行智慧 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是謂道從智慧 非愚痴得。

云何道從不戲 樂不戲 行不戲。非戲 非樂戲 非行戲得。

謂比丘意常滅戲 樂住無餘涅槃。心恆樂住歡喜意解。

是謂道從不戲 樂不戲 行不戲。非戲 非樂戲 非行戲得。

諸比丘。阿那律陀比丘成就此大人八念已。然後枝提瘦水渚林中受夏坐也。我以此教。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

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 剃除鬚髮 著袈裟衣。至信舍家 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 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 知如真。

是時尊者阿那律陀。得阿羅呵心正解脫 得長老上尊。則於爾時而說頌曰

遙知我思念 無上世間師

正身心入定 乘虛忽來到

如我心所念 為說而復過

諸佛樂不戲 遠離一切戲

既從彼知法 樂住正法中

逮得三昧達 佛法作已辦

我不樂於死 亦不願於生

隨時任所適 立正念正智

鞞耶離竹林 我壽在彼盡

當在竹林下 無餘般涅槃


你們常人不懂而已,修者不記常人苦樂,不執著於世間得失。常人的一生都是為了名利情而活著,太低,太低。真是苦苦相爭,造業一生!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為什麼,死後根據其業力,各去各道,再入輪迴,欠多少還多少,這就是常人。

還有,我再說一點,西方極樂世界已不在西方,那一位也在被法所正之中!


不錯。已受用佛法而心量擴敞,少欲知足。能隨緣自在,勿枉勿縱,則更好。


讚歎那位師兄的精進啊!但個人家庭衛生、穿衣大方整潔,還是要注意的,否則影響佛教徒形象


如果她能稍微收拾一下外表,讓別人覺得莊嚴相好,也許可以幫助更多人走向解脫之路。至少她的這種表現沒讓你下決心學佛是吧。


不能說沒走偏, 也不能說走偏, 為何, 從初學佛者的特點來講, 勤修精進的眾生, 是會把精力放在佛法上,確實沒精力管理自己的一些私人事情, 可能導致不修邊幅的客觀形象。 那麼這個形象也可能只是暫時的, 從長遠來看, 如果還是不修邊幅(這個客觀形象)上來說, 肯定是不支持的,因為修道修佛者, 都是有各種相好的, 包括不限於外在形象, 如果乞丐修佛, 難道就要學習乞丐的外在形象嗎?我覺得她如果為了彌補過往的差距而忽略形象的整理是可以理解, 但如果為了自己修學, 忽略了周圍朋友的感受 甚至導致朋友對學佛的人是這樣的形象就有點偏差了。

有個典故好像是這樣的, 有位佛陀的弟子由於學法偷懶, 佛陀呵斥了他, 他就勤修苦學而不休息 結果把眼睛看瞎了, 但最後他還是證道得天眼通, 能不通過眼睛觀察世界並且看得比眼睛還要清楚。

所以結論上, 不要像佛陀那位弟子把眼睛弄瞎之後 反而沒證悟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此問題要從她的結果看, 對結果有幫助的話還是可行的, 如果偏離正道就不是特別支持了, 這跟現在很多人盲目放生一樣,別把毒蛇放生到了別人家門口


有一點對,大部分錯,最終還是慾望作祟。信什麼不好,信凈土,看看陳曉旭怎麼死的。


我認為他只學了皮毛。佛學讓你無欲無求。車是用來代步的,但是人們非得追求寶馬,奧拓就不行了嗎?慾望在作祟。

念佛一萬遍?念佛的目的是讓你時刻記得放下慾望,不要被慾望所迷惑。而不是嘴裡念多少遍。


讚歎你朋友的持之以恆,可以路走錯了,叫你朋友試試內觀吧。


貪圖西天,與貪圖現世並無不同

這真是,聲聲彌陀,幾時喚醒痴迷人


信息有單邊誤導的可能,我見過一個女性朋友,用她的話說她穿的很前衛時尚,就是冬天露小腿,夏天露肚子那種。一起走在街上,說那個女孩穿的太土太寒酸。我一看人家穿了身黑運動服而已。

回到正題,沒有證道的佛弟子對衣著要求應該非常嚴格,要乾淨莊嚴,讓人見了能生清凈心。

具體到衣食住行,就是時刻注重禮儀,對自己是為成道業,對眾生是不對三寶生輕視心。

這些細節就算不學佛也應該遵行,最起碼的教養,具備了對在社會上行走也有好處。

南無觀世音菩薩


推薦閱讀:

想要修習南傳佛教,該從何處入手呢?
中國人對本土化的佛教到底有多誤解?
隱僧連載——23
如果點的素食中不小心有肉,此時該不該吃?
關於《金剛經》中的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一個疑問?

TAG:佛教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