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
11月18號,也就是昨天,馮小剛的最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小格期待已久,開心地買了早場票,幫你們先鑒定了一把。
在140分鐘觀影結束後,小格想說,雖然並不贊同「《我不是潘金蓮》是馮小剛最好的電影」這種粗暴的說法,但是電影絕對值得一看。包括前期宣傳中反覆提到的圓形畫幅和范冰冰的演技爭議,看完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不是潘金蓮》是馮小剛和老搭檔劉震雲的第3次合作,原著是劉震雲第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講述一個戴綠帽子女人的洗冤錄,為了證明「我不是潘金蓮」,李雪蓮搭上了一輩子。
馮小剛的 「任性」之作,起碼畫面美到我了
這一次馮導把《我不是潘金蓮》搬上銀幕,不僅玩起了畫幅的遊戲,還在攝影構圖上下了大功夫。英文標題是《I Am Not Madame 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意味深長,看似是為了糾正一句錯誤的話,實際上又打起了官場的擦邊球
兩小時二十分鐘的電影時間很長,但每段切開來都有亮點。
上映前,畫幅的使用已經是個被炒翻的話題。電影中,馮導主要使用了圓形、正方形和正常畫幅。
說起畫幅的變化,其實這並不是馮導的原創。《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三段故事,三個年代分別用三個畫幅表示。《山河故人》中賈樟柯也用三種畫幅來表現過去、現在和未來。
(《布達佩斯大飯店》劇照)
《我不是潘金蓮》中,圓形畫幅的使用,難度可要大不少,對構圖的要求更高。三種畫幅之間的切換,是根據地點而變換的。北京的場景多為方形,農村的多為圓形,最後一段則為正常畫幅。
很多人可能會不適應這種實驗性構圖。但實際上從觀感上來講,遮罩的確可以粗暴地抹去很多雜亂的信息,強行將視覺的焦點集中在畫面中心。
而這次的攝影構圖,馮導也是費了許多心思。圓形畫幅中的中遠景,體現出一種水墨意境般的美感。
這其實是三個方面造成的。第一,取景地自然景色美。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築,小橋流水碧波蕩漾,以及煙雨籠罩下的朦朧潮濕感,自然景色美是畫面美的基礎。而人物選用中遠景也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畫面的整體感。
第二,構圖講究。黃金分割點、對稱構圖等這些術語早已經被說爛了。但要把這些運用在實際中,拍出來的畫面要美還是需要有點天生的審美觀。影片中,除了出現最多的對稱構圖,比如圓形畫幅中左右對稱的門、上下對稱的倒影等,還有前景的遮擋也使用很巧妙。給攝影師加個雞腿。
第三,調色。去影院看一看,就能感受畫面的色彩以及所謂的「水墨意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了。在我看來,講述李雪蓮上訴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卻用了美到失真的色彩,這也是一種強烈的對比。
同樣給人強烈對比感的還有整部影片的配樂。鼓聲是用得最多的一個樂器。在故事情節轉場的時候,部分畫面還配上了弦樂。
充滿節奏的打擊和突兀的婉約音樂,像極了各種角色齊聚一堂的戲台。《我不是潘金蓮》講了一個很真實很現實的故事,但同時它又是一場荒誕的戲。
一個女人和28個男人的故事
在定下范冰冰出演這部「純女主戲」時,很多人擔心范爺能否撐起這部影片,在吃瓜群眾的眼裡她身上貼著「花瓶」的標籤。
「如果用一個大家都覺得好的(演員),那麼這部電影的成功和她演得好跟我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在我的指導下,你們覺得不好的演員能演好,才能表現我的實力對不對?」
馮導「小剛炮」的稱呼不是白來的,他早期回應這個問題時就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段話中有著太多的含義。
因為圓形遮罩的原因,電影大都用中景 、遠景這種畫幅來呈現。這讓演員的表演都需要經過精心設計。除了面部表情,演員們的肢體語言也尤為重要。
為了演好這部影片,李雪蓮的走路、穿衣方式,甚至肩膀的角度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還嘗試著講帶著口音的台詞(Maybe 這個台詞會讓你不適)。好在,范爺憑藉這部影片拿下了國際性的獎項。
雖然,電影中范爺有著絕對的戲份。但是,出現在她10年上訪路中的28個男演員都很出彩,而且取的名字也有著特殊的含義。
因為法官王公道的一次開庭,才讓李雪蓮走上了10年的上訪之路。兩人也算是就糾纏了10年,他見證了整個事件的發展。如果說,之前大鵬的作品都是為了搞笑,這部電影他來真的了,在一群老戲骨中,他的戲份也是可圈可點的。
跟李雪蓮有感情糾葛的趙大頭(郭濤),是她上訪路上的一個助力,也是一個疙瘩。重要的是石頭爸和范爺還有船(chuang)戲。
十年後升了官的賈聰明審判長。看完《追兇者也》後,老覺得張譯自帶搞笑色彩,這次的角色他又幹了傻事。雖然戲份不多,但是起了劇情推動的效果。
還有來搞笑的范偉大爺。
張嘉譯、于和偉、李宗翰、劉樺、高明、還有李晨(壞笑),裡面能說的男演員太多了!!!你們自己去認臉吧TT-TT(噗通一聲跪下了)
《我不是潘金蓮》:人最怕的莫過於自己和自己死磕
前一天看完了一場微博罵戰,和朋友去看電影之前還調侃了一下萬達和華誼的恩恩怨怨。前一天也刷了朋友圈,看了不少褒貶不一的評價,甚至有朋友說看到一半直接離場。
所以,抱著一顆沒那麼好看的心去看了爭議頗多的《我不是潘金蓮》,等到所有字幕完結之後,和朋友異口同聲地說了一句。
馮小剛果然是馮小剛。
在返程路途中想了好多個角度,要如何去評價這部電影。我是該去抨擊社會官僚階層的自保行為,還是應該去責怪政府政策下的民怨無法訴求。我是該去打趣一句一炮解千愁,上床治百病,還是應該去聊聊女性所處的地位。
思慮萬分,我依然想站在最感性的角度說說,人最怕的莫過於自己和自己死磕。
人們都說凡事應該有因有果,有頭有尾。可是實際上,這世上有太多事情都是無疾而終。你越是非要去糾結一個答案,反而會將自己置於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中。
縱觀整個故事,因為一起上訴案牽連無數人群,大到市長,小到當事人,可是,這究竟又是誰的錯呢?
李雪蓮因為一出假離婚的事件開啟了她的上訪之路,而這條路一走就是十年。因為她的執拗,因為她的不懂法,也因為她的一廂情願,讓這個原本就該息事寧人的鄉村小事成為了整個城市每年最揪心的大事。
中國的古語說的確實有道理,因小失大,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你永遠不知道微弱的小火苗,撲騰掙扎之後竟然也擁有可以燎原的氣焰。你也永遠想不到一隻不起眼的小蝴蝶振翅幾下,亦能掀起一場驚濤駭浪。
李雪蓮追根到底不過就是想證明自己當初的假離婚的確是假離婚,自己也並非丈夫口中的潘金蓮。而這時所有人都咄咄逼人都告訴你,放棄吧,別去為了這個不爭的事實爭口氣,你就吃一次虧沒什麼的。
如同她後來所說,一時錯沒什麼,難道這十年全錯了嗎?
耗費了那麼多精力,花費了那麼多時間,走過了那麼波折,一棒子給你打死了。從我學經濟的角度上來講,的確不合乎成本。
於是呀,她依然卯足了一口氣,雖然其中經歷了勸阻欺騙,也一定要將上訪事業兢兢業業地進行下去。可她在聽到自己的前夫身亡的那一刻,心卻像掏空一般。這麼多年,靠著這份心結走到了今天,如今那個結卻不復存在,又要靠什麼走接下來的路呢。
一直與自己較勁,一直與自己周旋,一直與自己抵死糾纏,而最後唯一的寄託都消失殆盡,生活就如同一片死寂的苦海。
感情這種事情很微妙,因為它無法用一種形態用一種實體去承載。就像流淌在血液里,就像融入在點滴中。
我曾經毫無指望地喜歡過一個人,用盡所有力氣只為了博他的青眼,這種感覺甚至持續了三年,他如同宙斯存在於我的整個生命軌跡。在腦海里想像了無數和他的並肩而行的畫面,也將所有的情緒傾注於他的身上。
直到他後來和別人走在一起,是真的聲嘶力竭地悲痛過,也才發現自己迷戀的不過是那種奮不顧身的喜歡他的感覺。
你我本無緣分,全靠自己硬撐。而撞得頭破血流,碰得遍體鱗傷,還不是自己擦拭完血跡後又自我安慰,陷入永無止境的愛戀循環中。
很多人都禁錮於最終的那個結果,於是一股腦的,鑽牛角尖的為達目的不折手段,決不罷休。
在感情里,我們也常常愛問為什麼。為什麼要分手,為什麼要不喜歡我,為什麼有了別人。索性憋著一口受害者的氣,刨根究底,非要一切都掘地三尺,而最後知道真相了又如何。還是一個人難過抑鬱許久,還不是一個人拚命說服自己又拚命自我矛盾中。
很多人栽跟頭沒有栽到大事上,都是栽到了小事上。那些微乎其微的細密情感,在日益堆砌中迸發出了巨大情緒火山。
所以呀,不管生活多麼艱苦,不管世道多麼險阻,也不管前路多麼窮兇惡極。不要和自己的情緒做拉力戰自我拔河,也不要自己與自己死磕。
不管是置身於圓形的弧度之中,也不管是置身於方形的框架之中。願你可以有衝出一切桎梏的本真與衝動,也願你別囿於微妙的情緒關口將自我束縛。
你可以不喜歡馮小剛的說話風格,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有性格。
就在《我不是潘金蓮》上映的當天,馮小剛喊話王健林,大意是「給老娘排片就多排點,否則就別排。別因華誼與萬達公司的恩怨,影響到我的票房。」
馮小剛寫的是長微博,內容很長,說話方式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反感。王思聰在微博直接嗆聲:
馮大導演,麻煩你說話別那麼陰陽怪氣的,聽著噁心。本來兩家私企的恩怨應該是兩家公司的事情,怎就因為你是大導演就能煽動網路群眾和輿論來噴我們了?咱就事論事,只准華誼挖我們有敬業協議在身的高管,不准我們有任何不悅?只准你們排片擠走別人,不允許我們對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
講道理,沒有人和錢過不去,如果你這電影票房好,我們也一定會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你作為一個導演,用拿得出手的作品說話,豈不是更好?
第二天,馮小剛在上海參加《我不是潘金蓮》路演活動中,回應王思聰:
昨天,王思聰說「我給你排多少片,是我的商業行為,我不看好你這個電影所以我給你排的低。如果這個電影真好我就會提高它的排片。」那麼,昨天的票房出來了,現在可以回答王思聰先生了,我們排片佔比全國均值是40%,我們的票房佔比在昨天達到了62%。我不知道觀眾清楚不清楚,給40%的排片,票房佔比達到了62%,也就是說這40%的排片其實沒有高估我,是吧?當然我覺得也很好了,那麼《我不是潘金蓮》在萬達院線13%不到的排片,票房佔比達到了30%,這個數字說明什麼呢?這個數字說明了萬達因為和華誼的矛盾給它低排片,萬達承受了損失。
其實,冷靜看下來,一個導演希望自己拍的電影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也非常能理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它導演選擇是忍,馮小剛選擇的是「不怕事兒」,將這個矛盾公開。
當然,馮小剛敢站出來,一方面是個性使然。一方面是對自己的作品比較自信。
那麼,來看下《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到底怎麼樣?
總體感覺:這部電影有諸多的不足,但仍然不失一部具有突破性的馮氏作品。
.
主要突破和不足表現在:
1.題材上有突破,一部「官場現形記」,但內容表達上走得還是比較安全的路線。
2.范冰冰形象有突破,飾演一個為證明「我不是潘金蓮」而不斷打官司、倔強的農村婦女,但總感覺欠點力度,特別是蹩腳的方言讓人不易入戲。
3.畫面構圖有突破,圓形畫幅沒有帶來觀賞的不適,反而加深了窺探和荒誕的效果。不過,這部電影的笑果,明顯不如馮小剛以往拍的一些經典喜劇電影。
4.故事具有荒誕的感覺,但笑點金句少了。獨白多了,增加了說教痕迹。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笑點高了,還是怎麼的,全片我只笑了兩處:
一處是「張譯飾演的賈聰明把事情搞砸了,變成了「假聰明」。一處是: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最後上吊遇到果農范偉,范偉把我弄笑了。
一直以來,馮小剛的電影作品,總是很接地氣,用其獨特的幽默風格,直擊現實生活,從甲方乙方、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非誠勿擾……無不如是。
《我不是潘金蓮》,雖然經典笑點台詞稍微少了點,但同樣有著其反映現實的深刻內涵:
1.社會「假離婚」現象:因為限購、限生,為了多要套房子,或是多要個孩子,「假離婚」成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中國式民間解決方案。
2.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婚煙如同兒戲,這種不安全感,讓人感覺隨時要掉到坑裡。李雪蓮明明跟丈夫秦玉河說好假離婚,再復婚。結果沒等到復婚,她丈夫一句招呼不打,卻跟別的女人結了婚。
3.真真假假,人言可畏:李雪蓮想糾正一句「我不是潘金蓮」,從鎮到縣,由市至省,再到首都,打了10年官司,堅持了10年,結果硬是被弄成了「潘成蓮」。
4.維穩大於法治:李雪蓮開始是告秦玉河,後來變成告庭長、院長、縣長、市長,以及秦玉河,還驚動了中央首長。結果,李雪蓮成為各級政府官員維穩的對象,最後事情的結束,卻是因為一場意外:秦玉河死了。
……
關於這部電影的思考:為什麼一個普通農村婦女能有這麼大的能量,能夠把庭長、院長、縣長、市長拉下馬,並成為繼任者的心頭病、每年全國人代會的大麻煩?
馬市長在最後反思這個事情的時候,跟鄭縣長談的一段話,以及落馬的史縣長和李雪蓮在麵館的一番談話,讓我發現這其中深層次的原因:
因為他們怕麻煩,李雪蓮成了這些人最大的麻煩。
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的改編,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不僅呈現著一場用黑色幽默所寫實的現代官場現形記,而對三種不同畫幅的善用,更使電影在觀感上呈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意蘊,可以說馮式喜劇的魅力在這部電影中即有著延續也有著創新。
圓形、正方形、寬銀幕三種不同畫幅的善用,成為了電影一道鮮明的亮點,在主人公李雪蓮故事所發生的地方,電影採用了圓形畫幅,這一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的畫幅,不僅形成了一種對人物和內心的聚焦,契合電影水墨丹青般的質感,也使電影仿若一場唯美的畫卷,而當李雪蓮上訪進京的時候,電影又採用了方形畫幅體現法制社會的天圓地方,李雪蓮不再告狀,回憶新生活的時候,畫符也變回了正常的寬銀幕,體現主人公對執念的放下,這使《我不是潘金蓮》在頗具意境之美的同時又做到了與人物劇情的高度契合。
電影劇情上以一個假離婚不料被丈夫假戲真做,還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李雪蓮為展開,她為了去還自已清白,執拗不肯妥協的四處告狀希望各級官員給她幫助,但電影中的官員,看似在幫助她試圖去解決問題,但實則只是明哲保身的求和諧求穩定,甚至阻撓她繼續上訪,以此所引發的諸多黑色幽默在逗人捧腹的同時。也令電影的深度從一個情感糾葛的故事轉化成了一場將矛頭直指體制,極具諷刺意味的現代官僚主義現形記。在看這部作品的同時,其不經會令人聯想到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雖然不論是從拍攝手法,還是從構思形式來說,《我不是潘金蓮》都顯得更勝一籌,但從故事的根本來看,李雪蓮或許很可憐,但她所做的種種卻並不值得認可,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種《秋菊打官司》那源於對公平正義的堅守,在法律對她不利的時候,她選擇了鑽空子,假離婚,而當被騙了,又希望法律能給她以幫助,甚至偏執的想利用他人幫自已殺人,如若並非是突如其來的意外,那麼這個故事又應該走向何處?以如此手法所形成的官場諷刺,並無從反襯小人物的苦難與對正義公知的告解。雖然電影在感情上很難給人以何般真摯的動容,但我更願意相信馮小剛這次已然在嚴苛的審核制度下做到了極致,對比如今浮誇盛行的中國電影,不談感動,但講幽默的這場官場現形記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
推薦閱讀:
※看完《少女潘金蓮》,你是怎麼評價潘金蓮這個人物的?
※潘金蓮:體制內外的艱難圍城
※潘金蓮比較喜歡武松還是西門慶?
※我不是潘金蓮主要人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