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立法規定銀行貸款不得收利息,不以盈利為目的,社會發展是不是會更快?

對抗通貨膨脹收取的一定利息除外,貸款審查機制比現在更完善的條件下,類似於政策性保險公司的性質。用極限法來考慮這個問題,假設社會上有無限多家銀行,競爭激烈到趨向於正無窮,貸款利率這時就是零,難道這個時候社會資源不是更好的被配置了嗎?請詳細分析,並指出弊端,謝謝!


先答題:

如果真如題主假設,」貸款審查機制更完善」,哪怕假設「貸出去的款絕對不會變成壞賬」,銀行如何判斷這個款貸給誰,資源流到哪裡都是流,不還是按照現有的「授信額度指標」來貸款,降低甚至消除資金成本並不能引導資源更好的配置,市場才是真正引導資源合理配置的渠道,合理的利率(利率市場化?)正是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所必需的手段。利率就是資金的價格或成本,如果資金都沒有價格了,怎麼配置呢?如果這是共產主義,那麼我輸了。

比較好的資源配置手段應該是:合理的利率(商業銀行)來淘汰那些落後、盈利低下、資源效率低的企業,讓資源進入回報高、效益好的企業。較低的利率(政策銀行)來支持一些必須、但投入高回報低的產業發展。

如果真想假設一個讓社會資源配置更好的方案,那麼請幹掉壟斷企業、商業銀行里的行政指令貸款、人為和非人為的貸款審查問題等等(可以補充100條)。

然後說假設,基本是不可能、沒有參考價值的假設,但政策性機構可以做到長期「低利率」經營的。

無限多家銀行、競爭激烈趨於正無窮、貸款利率為0這種假設是不可能實現的,任何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市場只有退出者、沒有進入者,貸款利率為零就意味著銀行主業是不盈利的,無限多家銀行就變成有限多家了,後面的循環不用繼續說了吧。

另外,很多人詬病「0利率」這種假設,「0利率」不可能,但「低利率」不僅可能而且是可行的,就是把利率設定在一個合理的低水平,低於市場利率,投向特定領域,雖然貸款業務有一定的虧損,這種虧損是可以依靠國家補貼、政策支持(例如國家增信發債募資、減免部分稅收)、資金運用收益(特別是保險企業)等渠道來彌補的,以此來進行政策性貸款。大多數政策性金融機構都是這樣的模式,如果內控好、機制合理,是可以做到長期保本經營的。

再說政策性銀行

題主所說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政策性銀行是存在的,例如現在和曾經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韓國產業銀行、美國進出口銀行、中國的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上述例子中,有些銀行已經轉型,例如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拆分為母子公司模式,開發銀行進行商業化轉型,但各自都還承擔了大量的政策性業務(低息、不以盈利為目的);有些還是維持政策性業務為主、商業性業務為輔,例如韓國產業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口頭上說,政策性銀行幾乎都是本著「保本經營,履行政策職能、支持xxxx」理念開展業務的,不應該盈利,是為國家服務的。但從世界歷史上看,如果不對政策性銀行進行嚴格的約束,這些機構都會死的,而且會死的很慘,最後都是國家財政買單。

如果你讓所有商業銀行都低息、不以盈利為目的,泯滅了市場里「經濟人」的天性,那無異於把這些商業機構都變成政策性機構了。且不討論「幾乎為零利率的貸款「發放過程中的風險、操作、審批等人為操作問題,僅就國家進行的巨額擔保,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吃得消。


謝謝邀請。

儘可能按市場規律辦事,對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是最高的。


銀行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一種,也是一種服務業。

一個產業的企業運作至少要維持成本等於收益,這個成本,根據機會成本原則,是包括變動成本和正常利潤的,也就是說賺的錢至少要足夠發員工和領導的工資,當然這是至少。那這些錢來源於哪裡?來源於借貸款利差。

銀行業,更廣泛說,金融業,就是對貨幣和資本進行更加優化的配置,讓有閑錢的人把閑錢投到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地方。本質簡單來說就是撮合、掮客。

作者本身提問就有錯誤,錯誤在於,即使有無數家銀行,完全競爭市場,那麼貸款利率也不可能是0,至少也要略大於存款利率,在我國目前,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是受到限制的(目前貸款利率下限已經放開),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搞利率市場化,如果真的市場化了,那麼存貸款利率大幅度接近也是可能的,當然這取決於貸款市場供求雙方的力量對比,總之,貨幣並不是多的是,也不是不夠用,只不過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

另外吐槽提問者,學學基本的經濟學知識,了解一下銀行資本再說,提出的問題和你的知識水平差距過大,我都不知道從哪裡答起了。。。見諒


銀行再多利息也不可能是零。如果我把錢借你用卻一分錢回報都拿不到,我還不如放床底下藏著。起碼這樣萬一遇到緊急情況我還可以把錢拿出來用而不用麻煩的去催款---俗稱流通性風險。

其次銀行收利息的原因不僅 是因為把錢借給了你,其運營本身也是要消耗大量資源的。有了銀行,轉賬,付款,匯款成了彈指間的事情,這服務本身是有價值的。按你的資源配置理論,如果銀行創造餓價值卻不給其回報,這是典型的非優配置。

最重要的是,無風險的貸款是不可能存在的。你所謂的完善貸款機制,大意指的是建立一個完美的貸款審核機制讓貸款變得無風險,這樣銀行就不用收利息了吧?這種無風險業務是不存在的,因為無風險的條件是要對未來完美預測,而如今人類的理論和計算水平離這還差遠著呢。金融行業內無數分析師用財務,精算,經濟,數學,計算機等工具每天拼死拼活的在各類金融走向,能預測出來的精度也極其有限。之前被普遍認為是無風險的美國國債,2012年也不差點因為政治原因搞的技術違約了嗎?哪怕你讓別人那房子抵押,房子本身還可能因為失火損壞呢,你是不是要顧一批建築安全專家來預測失火概率?何況預測未來還涉及到機械論以及量子測不準等物理哲學問題。總之,」完善的貸款審核機制」所能做的,只是降低銀行貸款風險,而不可能把風險降到0。

除此之外,你還要考慮到,審核貸款本身是有成本的。例如,現在銀行貸款給中小型企業普遍要求抵押,且利息不低。如果銀行原因建立一個」完善的貸款機制」,完全可以僱傭一批了解企業的業內人士,通過預測企業的未來現金流來審核貸款風險。可是銀行不願意這樣做啊,因為這樣不僅麻煩,而且轉的利息還可能不夠付那群分析師的工資。所以審核機制只會把利息降到剛好夠支付審核本身的成本為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人類對未來預測能力有限(受理論和成本雙重限制)的情況下,最有效的利息模式就是預測的越準的利息越小(如國債),預測的越不準的利息越大(如各種p2p貸款)。目前的國際金融體系就是這樣架構的,從銀行存款,到公司債,到垃圾債,股票,槓桿對沖基金,風投,風險一個比一個高,回報也一個比一個高。你能想出一個」完善的審核機制」把它們的風險都降為0嗎?如果能想出來先別急著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你可以先去搞個全球首富噹噹。

如果哪天人類真的可以非常準確了,利息是否就會為0呢?答案是不會的,0的利息本身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有人會通過反覆貸款把還款期無限往後拖。政府也無法通過利息調整貨幣供應等,稍不小心還會通縮,整個經濟會亂套。


從經濟學來看,完全競爭會使利潤趨於0,即商品價格等於其機會成本。如果將貨幣看作一種特殊的商品,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下,其價格應等於機會成本。所以重要的是機會成本的概念,如果一筆錢不用來投資,它也能夠獲得時間價值,所以銀行將錢借給貸款人起碼要求獲得貨幣的時間價值,這部分通常就是存款利率。那麼,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貸款利率通常高於存款利率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混淆了利潤和價格兩個概念。完全競爭會使利潤趨於0,而不是使價格趨於0,也就說銀行的貸款利息最低也會是貨幣的時間價值,而不是0。


推薦閱讀:

【債券日評】20170626 決策的局限
RQBeta 績效分析實例——格雷厄姆價值選股策略
偏微分方程及BS方程的解
為什麼投資結構化的信託計劃時,銀行理財產品都優先支持劣後資金比例較高的?原因是什麼?
吐血整理:過去大半年我們居然發了這麼多刷屏報告(累計超百萬人次下載)!

TAG:銀行 | 金融 | 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