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情商那麼低?還不是小時候被爸媽罵出來的!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遇到過一些情商不高的朋友,他們有可能在你找工作失利的時候全然不顧你失落的心情大肆炫耀自己拿到的 offer ,也有可能在你感到無聊睏倦的時候依然滔滔不絕地繼續著他自己一個人的演講。這時候的你們雖然嘴上依然保持著微笑,但心裡早就不知道翻了多少個白眼了。

圖片來源:wiffles,gemini-dragon-gifs.tumblr.com

很長時間以來,學校教育都把重點放在我們智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卻很少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我們情商的培養上。而父母們,很多時候因為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同時喜歡用說教的方式給孩子們講大道理,這樣不僅對孩子們的情商培養成效甚微,還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和逆反心理。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孩子們的情商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者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全稱情緒智商,常常縮寫為 EI 或者 EQ ),是一種能識別自己及他人情緒,並能恰當地管理情緒,以適應環境、實現自身目標的一種重要能力(Coleman and Andrew,2008)。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愈發密切,情商在人們的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情商更高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多朋友,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同時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更高。不僅如此,在 2013 年,心理學家 Mohzan 等人還發現,一個人的情商與其學習成績成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一個情商高人緣好的人,很有可能他也是個大學霸。(世界總是如此的不公平,以後再也不敢小瞧那些會拍馬屁的人了。)

心理學家們很早就開始關注這種神奇的能力並致力於研究它的發展歷程,他們發現,父母對待年幼孩子情緒的方式,與孩子今後的情商發展有著密切聯繫。

早在 1987 年,Dunn 及其同事們就發現,在嬰兒一歲半大的時候,母親對於情緒的描述與該嬰兒在 2 歲時對於情緒的表達成正相關關係。這說明了父母應對情緒的態度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們自己應對情緒的能力。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們產生哭鬧,煩躁,生氣等負面情緒時,許多家長因為無法理解孩子情緒產生的原因(比如誤以為孩子哭鬧只是為了引起注意,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為了儘快擺脫孩子哭鬧給自己帶來的煩躁感,很多時候會採取「壓抑政策」,比如用責罵,懲罰以及冷漠隔離的態度,以期望儘快讓孩子平靜下來,不再哭鬧(Gottman, 1997)。

這樣做的後果,也許孩子們會在短期內因為害怕父母的懲罰而暫時壓抑住了自己的情緒,但這種負面的情緒會一直儲存在孩子的大腦里,隨著時間的積累,在某個無法承受的節點爆發出來。同時,因為習慣了長期壓抑情緒,也沒有在父母的引導下學會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孩子將來不僅比其他孩子更缺乏共情和社交能力,(Eisenberg et al., 1991;Fabes et al., 2001; Roberts&Strayer,1987),還比其他人更容易遭到焦慮症的困擾 (Buck,1984)。

為了進一步驗證父母對待孩子情緒的態度和孩子情商發展的關係,在 2002 年,美國心理學家Fabes及其同事們找來了 101 位父母,用 CCNES 量表(Coping with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Scale,應對孩子負面情緒態度量表)測量出他們平時對待孩子負面情緒的反應。

量表主要包含了 6 個方面的內容,分為積極回應型消極迴避型:

積極回應型:

  1. 解決問題型:也就是家長在多大程度上會幫助孩子們解決引起情緒問題的原因,比如若孩子因丟失了心愛的玩具而傷心,家長是否會幫助孩子們一起去找回丟失的玩具。
  2. 安撫情緒型:指的是家長能在多大程度上用安撫或者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孩子感覺好一些
  3. 鼓勵表達型:指的是家長能多大程度地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並鼓勵孩子們將其表達出來。研究表明,家長對孩子情緒的接納,與孩子將來的解讀他人情緒的能力(Halberstadt, 1986)、複雜情緒表達能力(Saarni, 1989)、共情能力以及換位思考能力(Bryant, 1987)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消極迴避型:

  1. 忽視型:指的是家長在多大程度上忽略孩子情緒的重要性以及低估家長對孩子情緒的引導價值。
  2. 懲罰型:指的是家長在多大程度上會利用言語懲罰和體罰來壓制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
  3. 煩躁型:指的是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多大程度上會對孩子表現出煩躁,不耐煩的情緒。

之後,研究人員在這 101 位父母的孩子中挑選出了 36 位年紀在 4 歲到 6 歲半的孩子對他們進行情商測試。

實驗一共分為 2 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情緒識別:研究人員將會在每個孩子面前放置 1 個沒有任何錶情的玩偶,幾張帶有各種表情的臉的繪畫(比如快樂,悲傷,憤怒,驚訝等等),並且會給每個孩子描述 8 個日常生活場景(比如收到生日禮物,做了噩夢,弄壞了心愛的玩具等等)。每當一個場景被描述完畢後,孩子們就會被問到,「這個玩偶應該有什麼樣的表情」,然後要選一張表情貼在玩偶的臉上。每當孩子選對 1 個表情,他將會得到 2 分。得分越高的孩子,對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也就越強。

第二部分為情緒表達:在孩子們進行著第一個環節的任務時,另一組研究人員會在單向玻璃後面暗中觀察每個孩子在看到玩偶情緒時的表情和言語動作,以觀察孩子在面對他人情緒時自身的反應並用 1(毫無反應)到 7(反應強烈)給每個孩子的反應進行評分。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支持孩子們表達負面情緒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解讀他人情緒方面獲得了更高的分數,而那些在孩子不高興時表現出不耐煩的父母們,他們的孩子也更加不容易解讀出別人的情緒。同樣的,能夠接納孩子情緒並鼓勵孩子們把負面情緒表達出來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面對他人的情感時也有更明顯的反應,這說明了他們的孩子更有能力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因此,想要培養孩子們的高情商,父母們首先要認識到孩子情緒的重要性,更要明白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很有可能就是孩子今後對待別人的方式。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哭哭鬧鬧的事情隨便應付一下就過去了,往往就是這麼隨便一下,孩子情商發展的黃金期就這樣過去了。

其次,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請多採取積極回應的態度,減少消極迴避的態度。比如:

  1. 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因為煩躁而隨意懲罰、忽視孩子。
  2. 鼓勵孩子將不開心的原因用語言表達出來,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緒表達習慣,並且和孩子一起弄清楚情緒產生的原因,增強孩子對自身情緒的了解。
  3. 使用恰當的策略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的困擾。解決問題型策略和安撫情緒型策略都是不錯的方法。其中,如果當時的情形比較可控,也就是事情還有改變機會的情況下,問題導向型策略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反之,對於當事人已無法改變的事實,安撫情緒型策略會更為有效(Altshuler & Ruble,1989)。

所以,下一次要是再遇到情商低的朋友,請先在心裡為他默哀半分鐘,因為他一定有個坎坷的童年,然後再優雅地離開吧。

圖片來源:wiffles,raeeds.tumblr.com

酷炫腦作者|陳璞玉

編輯|Mandy

原文首發於公眾號「酷炫腦」。 想看更多文章,還可以在公眾號「酷炫腦」 搜索關鍵詞:

記憶,抑鬱,強迫症,上癮,睡眠,衰老,意識,專註力,發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藥,智商,情商,多動症,愛情,拖延症

參考文獻:

Coleman,Andrew (2008). 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3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izatulAkmal Mohd Mohzan, Norhaslinda Hassan, Norhafizah Abd Halil. The Influence of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0(2013) 303 – 312

Dunn,J., Bretherton, I., & Munn, P. (1987). Conversations about feeling states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Psychology, 23,132-139.

Gottman,J. (1997). The heart of parenting: How toraise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Eisenberg,N., Fabes, R. A., Schaller, M., Carlo, G., & Miller, P. A. (1991). Therelations of par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s to children』s vicariousemotional responding. Child Development,62, 1393-1408.

Fabes,R. A., Leonard, S. A., Kupanoff, K., & Martin, C. L. (2001). ParentalCoping with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Emotionaland Social Responding. Child Development,72, 907-920.

Roberts,W., & Strayer, J. (1987). Parents』 responses to the emotional distress oftheir children: 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compet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415-422.

Buck,R. (1984). The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New York: Guilford.

RichardA. Fabes, Richard E. Poulin, Nancy Eisenberg & Debra A. MaddenDerdich(2002) Richard A. Fabes, Department of Family & Human Development, ArizonaState University, Tempe, AZ 85287-2502

Halberstadt,A.G.(1986).Familysocializa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skil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51, 827-836

Saarni,C. (1989).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trategic control of emotionalexpression in social transactions. In C. Saarni & P. L. Harris (Ed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 (pp.181-20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yant,B. K. (1987). Mental health, temperament, family, and friends: Perspectives onchildren』s empathy and 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In N. Eisenberg & J.Strayer (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pp.245-270).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ltshuler,J. L., & Ruble, D. N. (1989).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awarenessof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uncontrollable stress. Child Development, 60, 1337-

推薦閱讀:

你們對子女有什麼美好的期冀或願望?
矽谷之路177 自問自答
人生最低谷的那段時間你們是怎麼過來的?
監考老師監考的時候都在幹嘛?
為什麼「乖」孩子容易自責、自殘、自殺?

TAG:情商 | 教育 | 發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