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應該報「興趣班」嗎?

最近開學期間,在跟家長的溝通中發現,不少家長都對孩子是否需要報課外興趣班,什麼年齡報合適,應該選擇什麼興趣班等問題很關注,也有很多困惑。一方面非常欣慰,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安排也越來越有計劃性;另一方面,也對家長們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的焦慮感同身受,希望能通過分享一些經驗,幫助家長們更好的為孩子選擇最合適的興趣班。

困惑1:孩子什麼年齡需要開始報興趣班?應該報什麼興趣班?

原則1、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沒有最合適的年齡,只有最合適的時機。

0~6歲兒童的發展差異性較大,尤其各智能領域的發育不均衡,個性化是極其明顯的。各大智能領域的發育敏感期,只能給家長們一個大致可參考的年齡範圍,但是絕不能說孩子發育早於或晚於這個時間範圍就是不正常的。

判斷孩子是否到了某一智能領域發展的敏感階段,需要家長、幼兒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平時的遊戲中多給孩子提供各種不同嘗試的機會,並密切關注,孩子是否在某一方面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及樂趣。如音樂、舞蹈、繪畫、語言、空間、身體運動、自然探索,如果發現孩子在某個領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非常樂於參與這個領域的相關活動,並且能夠保持專註,家長就可以考慮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興趣班。

但是要注意避免的誤區是,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孩子應該學習什麼,沒有考慮孩子的興趣,更沒有跟孩子討論要報什麼興趣班,這樣以家長需求為主導的興趣班,就不易起到促進孩子發展,進一步激發孩子興趣的作用。

另一個常見誤區是,家長認為孩子某個領域發展的不好,需要「補習」一下,所以給孩子選擇某個興趣班。0~6歲孩子的發展特點是,各領域發展極不均衡,個性化極強,優先發展優勢領域,孩子自信心和興趣培養起來後,逐漸帶動弱勢領域發展。家長可以忽略孩子不感興趣的領域,不用過於焦慮或擔心孩子會被拉下,要將關注重點放在孩子最感興趣的方向。

困惑2:怎麼判斷孩子興趣班有沒有效果?是否應該繼續學?

原則2、孩子原有的興趣是否持續增強,是否能夠堅持並樂於主動克服困難,眼中是否一直閃著好奇、興奮的光芒就是檢驗興趣班是否有效的最佳手段。

興趣班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給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或遊戲環境,幫助孩子的優勢領域得以持續發展,讓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提高探索慾望,並逐漸獲得自信。當孩子建立起充足的自信後,就能夠堅持下去不斷挑戰自我,克服種種困難,也培養孩子堅韌的品格。對於學齡前兒童,掌握特定領域知識、技能,還有些為時過早。

只要孩子的狀態是越來越快樂的,越來越樂於接受新的知識和挑戰,就說明興趣班是有效的,應該堅持下去。

如果發現孩子每次去興趣班都愁眉苦臉,自信心越來越低,甚至畏懼、恐懼,即使孩子學到了一些所謂的「知識「、「技能」。興趣班也已經失去了本來的目的,不妨暫時緩一緩,把節奏放慢。

最不應該出現的情況是,孩子本來對某個領域特別感興趣,但是經過興趣班的「學習「,反而再也不想繼續探索了,達到談「興趣班」而色變。這種對孩子本源興趣的破壞,是捨本逐末,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多跟老師溝通,多問問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

困惑3:孩子報了興趣班,但是堅持不下去?

原則3、任何興趣的發展,都會面臨挑戰,都需要堅持,持續的成就感是孩子堅持的最大動力。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報了興趣班,一開始還興緻勃勃,但是時間長了,或者學的越來越深,孩子就會出現畏難的情緒,開始哭鬧著不要繼續去興趣班了。家長會很為難,是應該堅持強迫孩子必須堅持下去呢?還是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想去就不去了。

其實,任何一種興趣發展下去,一定會學的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深,這期間孩子會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對孩子來講,從一開始的興趣和好奇心,到發展成一項長期持續的興趣愛好甚至未來的職業、事業。最大的動力就是,一次次克服困難,挑戰自我,達成新目標後的成就感。自我挑戰精神,是每個孩子生而具備的,每個孩子天然就有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

當孩子有畏難情緒時,家長可以耐心跟孩子溝通,是否是這次面臨的挑戰太難了,那就可以跟興趣班的老師商量,適當降低一些難度,放緩一些節奏,但是應該培養孩子堅韌的品格,鼓勵並幫助孩子堅持下去,讓孩子從堅持中體會到堅持的樂趣,避免孩子半途而廢。但是如果孩子的興趣已經發生了轉移,或者興趣班本身的課程設置不適合孩子的發展需求,就要考慮暫停或者更換老師。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讓每個孩子的興趣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成長環境,是老師和家長們的共同心愿,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最好的發展。


推薦閱讀:

國內外有哪些品牌的早教產品適合家庭早教用?巧虎和米卡各有什麼優缺?請寶爸媽給些建議?
10個鍛煉大腦潛能的好方法
孩子3歲前跟誰睡,竟影響一生的性格!媽媽一定要看
為什麼快22歲了還喜歡看喜羊羊,而且還能提高食慾?
不去早教中心就不能給孩子早教了么?

TAG:早教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