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錢這一課,你不給孩子上,社會就會給他上

孩子三歲後我開始認真考慮壓歲錢的處置問題。

三歲前很簡單,小生物們對紅包的興趣遠遠大於裡面的鈔票。

「我有紅包!」就是字面意思,她有一個紅色的信封,每天特別開心地掏出來看上面的各種圖案和金粉。

錢掏出來,問:「這是什麼?」

你只需要平靜地回答:「這是錢。」

然後她就把錢一扔,繼續玩紅包。

但三歲以後,就真的不大好糊弄了。

過完元宵節再把紅包沒收,她就會奇怪地問:「這不是給我的紅包么?」

只好騙她:「媽媽幫你存起來,以後上大學用。」

現在流行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從小讓孩子擁有「財商」,以後能更好地在社會立足——

這種話聽得多了,我也決定給孩子一點財商教育——從自己支配壓歲錢開始。

01

讓娃有「財務責任」意識,首先要學會量入為出。

於是那次過完年,我留了200美刀給老大——

「這些錢給你用一年,以後你所有小朋友過生日要送禮物,你自己要買爸媽不給買的玩具,就花這錢。」

小孩的社交生活也很豐富。班上小朋友三天兩頭生日派對,禮物基本都在20到30刀,我心裡盤算,估計還不一定夠。

但沒想到娃很認真。

從此後,再有小朋友生日派對的請柬來,她就說——「我們不去了吧。」

我的臉立刻抽筋,那不是你的好朋友么?為什麼?人家媽媽把請柬給我我都答應人家了啊!

好說歹說分析了人情世故,她去超市指著一個五塊錢的禮物,一臉認真:「就買這個吧!」

我的內心很崩潰,但裝得模範媽媽那樣問:「你的錢不花,都準備給自己買什麼玩具呢?」

人家扭捏一笑:「不買,太貴了,我讓聖誕老人給我買。」

「那你還有200塊呢?」

「我存起來。」

孩子想了想再補充,「你不是說要大學再用么?」

孩子的財務責任意識就這樣樹立起來了。

後來,隊友對她顯擺了一下2017年美股的漲幅,然後伸出右手:怎麼樣,要不要拿壓歲錢入股,爸爸幫你炒股票。

孩子一臉疑惑:那股票不會輸錢么?

隊友一拍桌子:風險和收益是一致的啊!有風險才能賺錢!

孩子咬咬牙,回了房間,半天,顫顫巍巍遞了20塊錢出來。

你看,她已經對自己的錢負責了,怕輸就少投一點,投資風格可以說非常穩健了。

02

比起讓孩子樹立「我以後要賺大錢,住別墅開寶馬」,我認為,讓孩子明白自己做的每個財務決定都是有後果的,自己要為這個後果負責,是更重要的。

每當在新聞上看到,什麼裸條、幾個借貸平台利滾利最後欠了幾十萬,我都很好奇:這些小孩都不知道「借錢總是要還的」這個基本道理么?

說到底,財商教育要把未來、規劃和責任幾個詞種在孩子心裡。

金錢最基本的意義,就是應該滿足我們的日常生活所需。

但有些家長說「你只要好好做題讀書,其它事情不用操心。」

刻意把孩子和生活隔離開來,到了十幾歲,對自己家庭的財務狀況都一無所知。

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對自己以後的生活和理財有觀念呢?

所以,財商教育的基礎,是認識錢。

美國小朋友上小學後,專門有個主題是用硬幣教數學。

1分、1毛、2毛5、1塊,剛開始先教孩子認識基礎的貨幣單位。

等到了二三年級,學會了加減法,玩法就豐富了。去超市觀察,記錄棒棒糖、奧利奧、麵包,這些東西分別都是多少錢。

我平時就經常帶著孩子逛超市、逛市場,讓她們看價格標籤,替我算總價和找零。

當然,現在國內大家都用支付寶微信了,那也可以算算賬戶餘額,學學比價。

每個家庭都在賺錢花錢,努力收支平衡。讓孩子參與到自己家庭的理財,就是一個最基本的財商教育。

03

慢慢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壓歲錢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孩子是小公主、小皇帝,什麼物質要求家長都像機器貓一樣滿足,TA就學不會責任,想不到將來。

壓歲錢預留一部分自由支配,這件事在我們家成為定例,因為要花一整年,她們就要學會規劃:記賬、做預算,學會取捨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錢真的花完了,就不能去同學生日聚會,不能在學校籌款時候捐款了。

當然,孩子越小,掌控感會越差。可以從每天、每周或每月的零花錢開始,讓孩子學會負起財務責任。

同時,家長也要給孩子做榜樣。

家庭有什麼重要的未來財務規劃,比如要換車子、添置大家電、換房子,要當著孩子面討論,讓孩子見證父母們是怎麼做的。

04

很多人擔心,過早談錢,會讓孩子變得太現實、只注重物質激勵嗎?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遇到過——

我家孩子學校有積分制度,當做了好事的時候就會加分,用分值換取獎勵。

後來這套制度我們在家裡也活學活用:比如5分可以叫爸爸媽媽陪玩10分鐘,10分可以看電視20分鐘,30分可以買一個15刀以下的小樂高。

後來有一天,老二過敏,我在床上給她喝葯,喊老大去拿水。

老大第一反應是:「我能加1分么?」

我愣了一下:「如果不給你加分,你就不幫忙了是么?」

她躊躇了一下,還是去了。

但事後我認真找她談了一次。

我告訴她,家庭是個共同體,我們是靠情感聯繫的,而不是靠法律原則和經濟原則。

親情、友情、愛情,都是不適用法律和經濟原則。而情感往往是比法律懲罰、經濟誘惑有更強大的制約力和動力。

爸爸媽媽愛你們,為你們做那麼多事,主動往自己肩上放那麼多責任,並不是為了讓你們以後在經濟上同等或更多地回報我們,也不是僅僅為了履行法律責任。

家是一個共同體,愛是我們的發動機。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明白:財富只是通向幸福的一座橋樑,並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更不是幸福本身。

推薦閱讀:

寶寶為什麼喜歡趴著睡覺?
1到3歲寶寶感統訓練及要點
寶寶應該吃多少奶?怎麼判斷寶寶吃飽沒有?
孩子錯了不要緊,可怕的是你的第一句話,後悔沒早看到
可悲:童年時的心理創傷,讓他不再跟媽媽說話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