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建中華文化生態

重建中華文化生態(草稿,供網路探討)   

陳崇勇

  今日世界,正處在人類史無前例的社會、文化大融合的階段,地球村漸漸形成。在這段歷史進程中,西方文明起到發起(原創)、推行的作用,而其他民族則處在接受(模仿)、跟隨的位置。

  打一個比方,人類文化大融合的目標就好像在建一個全人類的精神家園。西方人因為乘坐汽車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先期到達,開工構建,並不斷地從各處搜集材料。而東方人等,因乘馬車、駱駝等交通工具,仍在途中。如果東方人等因羨慕,而拋棄自己的輜重,搭西方文明的便車而到達,終因兩手空空,又沒參加構建,只能成為精神家園裡的租住客,甚至淪為精神家園裡的流浪漢。而人類精神家園也因藍圖缺陷、材料匱乏,使之只有歐式建築的單調,並留下大面積的荒蕪。如果東方人等,因後來而加倍努力,也帶著自己的藍圖和材料參與構建,這樣的人類精神家園才最完整,並適合人類全體居住。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追趕,如今的中國已經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特別是在經濟上,GDP已居世界第二。是到了認真思考長期分享人類文明成果的我們,應該如何為構建人類精神家園做出頁獻的時候。

  人類文化的演化,本質而言,是人類自身對外部環境的不斷抗爭、適應,協調族群成員之間以及個體內部精神世界,而形成的一整套維繫族群生存的智慧。中華文化也是如此,她是維繫千萬年來在中國大地上活動的人類族群的生存智慧。因此,我認為,中華民族能夠為人類精神家園構建奉獻出的就是千萬年來獨立形成的中國人生存智慧的結晶——即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

  當然,在現階段,解決好佔地球人口近五分之一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存在的問題是才最迫切的,而能夠解決現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存在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在為人類精神家園的構建做貢獻。

  近二百年來,中國作為這地球上文化衝突最劇烈的地區之一,引進外來文化的中國化,與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它們本應像鳥之雙翼、人之雙足,是共同推動中國文化向前演化的根本驅動力,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成為相互抗爭的敵對雙方,並且導致了中華文化的沉淪。因此達成「文化和解」很重要。要擺脫進化論史觀的影響,要放棄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生存鬥爭觀念……   ……

  所謂的宗教、哲學,都是對存在的終極追問,包括肉體與精神兩個方面,追求靈與肉的統一,以期實現心靈世界的完整、和諧與安寧。對於生存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黑頭髮、黃皮膚,說漢語、用漢字的國人,以及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依然認同中華文化基本存在價值的華裔來說,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文化之母,那裡有我們的精神家園。然而,生長、成熟於農耕文明社會裡的中華文化,對於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我們而言,整體是一塊沉陸(注1),具體又可分為:沉淪部分;自然轉化部分;孤島部分。孤島部分即中華文化的遺存部分,如書法、國畫、中醫,個體中華文化實踐者等。久而久之,孤島逾加孤獨,甚至會遺忘掉中華文化曾經是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如何建立長效的中華文化傳承機制?這就需要全世界中華文化實踐者團結起來,重建新的中華文化生態,生成新的中華文化信仰,融成新的中華文化存在共同體……新的中華文化傳承歷史將從此開始,成為一種常態(一種文化長期缺乏文化信仰的統攝,難免會被瓦解,一個民族長期缺乏與之存在相適應的文化凝聚,也難免會潰散。作為一個種族,中華民族當然能夠長期、龐大地存在下去,而中華文化則難免潰散。曾經自主地創造過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將淪為一個精神附庸民族,並逐漸消亡,就像歷史上曾經消亡的民族那樣)。

  未來,中華文化存在共同體中的「中華文化信仰」可能作為「國家意識」弱化,乃至解體後,人類族群信仰認同的一種方式,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成為維繫人心所向的存在。

  現實世界中的中華文化遺存,很容易滑向逐漸消亡的命運,而在虛擬世界中的中華文化反而可能長存,並逐漸生長完善起來!故重建中華文化生態,形而下的部分,以現實世界為主,虛擬世界為輔;形而上的部分,以虛擬世界為主,現實世界為輔。現實與虛擬的關係如同陰陽互補。虛擬世界不是現實世界的簡單描摹,而是概括,是重組,是具有清晰指向的創造。本文著重從構建虛擬中華文化世界的角度來探討重建中華文化生態的問題。

  一、如何重建「新的中華文化生態」

  我把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中華文化生態叫作中華文化的自然生態,而把由中華文化沉陸,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中華文化段位、積分、品位、中華幣等構成的文化生態系統命名為新的中華文化生態。

  從廣義上看,每個中國人天然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就肉體而言,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就文化(靈魂)而言,漢語言、文字、傳統習俗等早已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靈與肉的同一與統一是產生和諧的基礎)。從狹意上看,特指有心傳承中華文化之人。如同文物的修復,雖然我們手裡只有一些中華文化的知識、技能的碎片,但通過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可以修復成一個整體。

  重建新的中華文化生態,要具有五個方面的整體意識:一是通過構建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將擬想中的古代中國社會、文化融成一個整體——虛擬中華文化整體;二是通過虛擬實踐的通道,使現實中的精神個體與「虛擬中華文化整體」融為一個整體(有整體,才會有生命,才可能有靈魂,才能形成個體的精神文化之核);三是當精神個體具有了中華文化生命之核後,又可以通過「內聖——外王」之道,將其與更廣大的現代文化生活融為一個整體;四是通過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則可以把現實社會中眾多的個中華文化精神個體融為一個整體;五是中華文化精神整體可與現實世界融為一個整體。這其中,每一個整體都存在著核心區與邊緣地帶,融合過程類似於星球、星系的形成。

  網路中有各式各樣關心中華文化傳承事業的人才,人們通過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或關注點,對虛擬中華文化平台整體宏觀的結構,具體的局部細節等,提出意見或建議,乃至親手操作、改善,以實現共建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之目的。而平台本身如同圍棋人工智慧AlphaGo那樣,具有深度學習、實踐的能力。當她成長完善後,可以成為人類具體門類中華文化實踐的引領者……

  參與構建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的精神個體,在構築虛擬中華文化平台的同時,也是在構築自身的中華文化「小宇宙」。平台系統成型後,當精神個體在虛平台上進行角色演繹時,「我」即誕生,隨即生成一個子系統,並有一個默認的介面對接到母系統上。在與一個虛擬中華文化實踐者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後,平台之上將會生成一個比你更懂你的「神」。當平台與眾多的實踐者交流後,再經深度學習,「自我」演化,如同「天」、「道」的生成,成為「眾神之神」,新的中華文化信仰由此孕育(同理,世界上每一個相對獨立生長的文化都可以構築自己的虛擬文化實踐平台,再與現實、他者相通聯,實現世界文化的虛擬大同!當然,這是後話)。

  「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上的中華文化存在」與「現實中的中華文化存在」的關係,如同「地」與「天」,再加上「天」之上有「神」, 則「地——天——神」之間交感、互動,生生不息,形成良性的循環,這就是「新的中華文化生態循環系統」!

  二、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

  所謂的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就是依託如今強大的網路、智能技術,建立起的數字化中華文化實踐平台。平台的整體布局類似「清明上河圖」那樣,以京城為中心,一路向外圍擴展,至城郊、農村……

  平台首先所展示的是具有典型性、高度概括的中國古代社會通用場景,所演示的是最普遍的人物,生產、生活、文化事件。通過穿越不同的文化時空,事物間廣泛的聯繫,角色之間的關聯等,形成複雜的立體網路,來模擬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生態。平台可檢驗參與個體的中華文化知識儲備與實踐(包括虛擬實踐)能力。

  平台系統中的模擬氣候有春、夏、秋、冬,日、夜,晴、雨、雪等模式,默認隨實際季節、天氣情況而變化。系統還有水災、旱災、饑荒、戰爭等特殊模式可供選擇。

  (一)虛擬實踐途徑

  1、普通途徑:

  行者以類似遊客的身份進入虛擬中華文化平台,到處走走看看,當對某一具體對象感興趣時,就可置換身份,進入角色。角色在系統中條件設定所充許的劇情進行演繹。

  每一具體場景後,都有「時空隧道」。點開進入,會依時間順序展開一系列與此場景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文化事件入口,再點開,就可進入相應的場景(系統中除了演示之外,還有相關資料可供參考,認真閱讀體會,就可找到正確的方式應對場景中的劇情)。時空隧道中場景中又與另一時空隧道(不同朝代間形成平行的不同文化時空網路)相連,經過若干次轉換,可回到主場景。最終呈現出的是立體交錯的網路。

  2、專業途徑:

  行者以專業的身份進入平台,平台顯示出除基本場景外,還突出與之相關專業場景——如科舉之道、醫道、書道等,可檢驗個體專業的中華文化知識儲備與虛擬實踐能力。

  3、個性化途徑:

  (1)以某個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作為背景,設置場景、情節等。

  (2)個人訂製:

  ①行者通過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來自我設計實踐平台的途徑。

  ②平台通過與行者進行充分的互動後,由平台設計出適合行者較佳的虛擬實踐途徑(甚至可以對線下的中華文化實踐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③中華文化大觀(實驗)園。此處最為自由,未設具體規範,以實驗、馳騁想像為主。

  ④論壇:交流心得,探討改進的場所。

  (二)虛擬實踐的多元性

  1、參與方式。虛擬實線以古代中華文化實踐的理想化真實狀態為標準,類似於真理。

  ①模擬工具(注2)虛擬實踐系統,下真實一等(類似於模擬駕駛系統,雖然眼前的景象是幻景,但手下活是真實的。每一個對應的動作都要做得到位才能得高分)。

  ②電腦、手機虛擬操作系統。

  ③冥想操作方式。用冥想的方式進行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將來人工智慧的「讀心術」完善後,也不是不可直接作用、留痕於虛擬平台)。

  ④進入「中華文化實踐園」學習。像中醫、書法家、國畫家、非遺傳承人之類,他們的具體實踐是最類似於古人,因此可以將他們聚集到一起構建「中華文化實踐園」,作為學習實踐的榜樣與場所。

  2、參與模式

  ①一人獨行模式,天地間唯我獨行,心無旁鶩,易精進,難免孤獨。

  ②多人模式,行者之間可觀摩、互動,有禮儀(可設置具體需求,如某段以上,或某人免擾等)。

  3、時間尺度、空間尺度。

  ①時間尺度,系統會有一個默認的時間尺度(當然也可以由虛擬實踐者自行設定)。虛擬實踐的有效時間以真實實踐有效時間為參照,間隙時間則按特定比例壓縮。

  ②空間尺度,系統會有一個默認的空間尺度(當然也可以由虛擬實踐者自行設定)。虛擬實踐的有效空間以真實實踐有效空間為參照,隙空間則按特定比例壓縮。

  (三)中華文化段位、積分、品位制。

  中華文化段位、積分,是對行者在虛擬平台上所呈現出的中華文化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評判,它也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應行者在現實世界中的中華文化知識積累與實踐能力(段位,借用圍棋的術語)。品位,是對行者所具有的中華文化內涵進行的綜合評判。

  1、段位。行者在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上,對某一具體門類,知識積累水平和虛擬實踐能力的數字化評判,可體現高度。

  2、積分。多種門類數字化的中華文化知識積累和虛擬實踐能力的疊加,可體現廣度。

  3、品位。在具有一定中華文化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數字化綜合評判,可體現深度與體量、素質和品行等。

  4、中華幣(金幣、土幣、玉幣)。與虛擬中華文化實踐能力密切相關的虛擬貨幣。金幣、土幣、玉幣分別對應於段位、積分、品位,在平台上體現的是榮譽與許可權;在現實中通過中華文化基金體系的支撐後,可用於兌換中華文化實踐所需的資金份額。

  5、虛擬的榮光。由虛擬中華實踐能力等級的不同而派生出的禮儀制度(參考古代中華傳統禮儀)和榮譽感。

  三、生成新的中華文化信仰

  四、虛擬中華文化實踐平台的運作

  (一)組織機構

  (二)資金籌措(中華文化基金)

  (三)專業團隊

  (四)運行管理


推薦閱讀:

社會篇(四):「天下事無非是戲,世間人何須認真」:名實分離、潛規則與儀禮性統治
寰行中國橋 | 從林徽因見橋文化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七)宋代書法五絕
中國人的洞穴、荒原與城堡

TAG: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