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盤三次,曾暴跌七成,為啥香港人還買不起房?

1

其實,房地產崩盤是分上下集的。太多人談了房地產是如何崩盤的,卻很少提崩盤之後的情況。

提起崩盤,拿出來最多的例子就是日本和香港。

日本的崩盤跌幅最大的主要是商業寫字樓,那今天就說說香港吧。

歷史上的香港,也曾經經歷過三次崩盤。

第一次:

時間是在1982年,一部分港人選擇離開香港,大量房產、地產被拋售,金融市場上出現了急售港元的危機。

同年年底,香港樓價同比下跌60%,1983年面臨崩盤。具體的指標不查了,年代久遠,很多數據無法考證。

不過業內有個著名的段子是,「英皇」楊受成因為過度投資破產了,滙豐銀行沒收了沒收楊受成名下的所有財產,包括上市公司好世界、地產樓盤、英皇鐘錶以及信用卡,並要求他在8年內還清3.2億的債款。

更可氣的是,滙豐銀行還以「賓士是成功人士的代步工具」為由,沒收了楊sir的愛車。數年後楊sir創辦英皇娛樂東山再起,買了一輛勞斯萊斯Silver-Spirit,並將價值1300萬港幣的香港9號車牌掛在愛車上一雪前恥。

一次崩盤,即使傾家蕩產,也無法改變強者發狠東山再起的決心。

第二次:

1994和1995年的時候,香港住宅樓宇,售價平均下跌約3成,個別地區跌幅更大。寫字樓售價亦大幅下跌3成甚至一半。這次源於前一輪的大漲,從高峰期回落。

第三次:

1997年,香港以歷史上最高位房價的姿態回到祖國懷抱。隨後一年間下跌了一半,1999年反彈兩成,再連續下跌3年多,直到2003年8月份。

這波崩盤,足足下跌了6年。

2

回到2017年,現在香港人是什麼樣的居住狀態呢?

前段時間香港爆火的綜藝節目《有樓萬事足》中提到,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50呎,相當於13.9㎡。而部分低收入人士所住的?房,更是只有5.7平方米。

香港的豬每隻可以住50-80呎的豬圈,相當於4.46-7.43㎡,也就是說

人可能還不如豬住得寬敞

實際上還有一部分人是連?房都住不起的,他們住在由集裝箱改造的貨櫃里。一到下雨天,就會出現很多蛇蟲鼠蟻。

還有人住在連人都站不直的閣樓里。

這不是最可悲的。可悲的是,香港崩盤並沒有縮小貧富差距。相反,住公屋租?房的人越來越多。

1997年,根據資料顯示,因為崩盤導致「負資產」破產的人,有10萬家庭。

而如今,這個數字擴大了很多。香港人口突破了700萬,其中有60%的香港人買不起商品房。45%的市民居住在公屋裡,15%以上的買了自主性房屋。(資料來源於新浪港股專欄作家彭琳)

我們知道香港經歷了三次下跌。最後一次崩盤也長達6年之久。香港人是有足夠機會上車的。嫌棄房價太高觀望的人,為什麼不等房價下跌抄底買入呢?

房價上漲不願意買的人,房價下跌了更不敢買。他猶豫、觀望,怕自己買在高位,怕買了還要跌。

對這種心理的人來說,三次下跌遠遠不夠,可能三十次,三百次都不一定夠。

市場下行房價下跌的時候,最不敢買的反而依然是希望房價下跌的那批人。畢竟,鍵盤下的搖旗吶喊更容易些。

抄底,也是需要勇氣的。

3

造成現在這個局面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房屋的供應不足。

97年之前,港英政府每年提供建房所需土地供給量都非常小。導致香港房價居高不下。香港主權移交後,土地供應不受到限制。董建華為了降低房價,實現「大辟天下寒士」的夢想,推出「八萬五建屋計劃」。

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不少於85000套;10年內讓全港70%的家庭可以擁有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

現在看來,這個建議是多麼良心多麼偉大。但在當時,由於大量的建公屋,導致房價不斷下跌,「民怨沸騰」。

到99年的時候,香港經濟已經向好,房價也開始回升,但隨著八萬五時期建造的房屋逐漸推向市場,巨大的供應量讓香港房價又再次暴跌。

據傳,97年王菲以七成按揭,分20年供款的方式以4800萬港元購入了沙田寶松苑的一個豪宅住房單元,每月供款額達29萬港元,兩年後只能以半價出售。

一時間,50W人的大遊行討伐董,直指他是「製造了負資產階級」的惡人。之後,八萬五計劃難產,公屋停建。

貓叔不去評價這個政策的好壞,不想去喝茶,只是說三個疑問:

1、八萬五計劃至今被人恐懼,建房量過多對誰有害?到底是誰最怕房價下跌?

2、董伯這個計劃惠及了數百萬無房的貧困家庭,為什麼當時這些人不支持董伯一把?而是選擇沉默、甚至加入討伐大軍?

3、香港如此,內地呢?如果北上廣樓市腰斬,媒體會開心的播報泡沫刺破新聞嗎?


推薦閱讀:

太原超1.5萬/㎡樓盤17個,未來一兩年房價還會漲嗎?
房價問題
未來房價走勢是否會下跌?
房價被壓制後的消費崛起是真是假?

TAG:樓市 | 買房 | 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