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富養,是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孩子如同一粒種子,其實只需陽光雨露便能生根發芽並長成參天大樹。只是我們現在的許多父母,不是給的雨露太多,就是陽光太爆烈,孩子自然無法按照他本來的軌跡發展。
我曾經有一次在暴雨中陪著女兒瘋玩的經歷:女兒和小朋友們在雨里整整呆了一個小時,歡聲笑語持續許久。渾身衣服上下濕透,我沒有制止她,更沒有打斷她,只是遠遠的觀察著她和其他孩子進行著的奇妙遊戲。
他們沉浸於獨特的世界裡,或專註或思考或交流或跑動或嬉戲,直到被另一孩子的媽媽所終止。她大呼,這麼大的雨,怎麼在這淋雨啊!感冒怎麼辦?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把她的孩子帶回並好好責罵一番,確實讓女兒感覺有些掃興。而我也深感遺憾,好不容易能夠讓天性喜歡水的小孩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一次,結果不歡而散。
最後,好在這一個小時,我和女兒共同經歷,我感受到在這個過程中她的歡喜和生命的活力,她的好奇和探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這是一種什麼也不做的陪伴,不干擾、不制止、不打岔,反而讓孩子能夠心無旁騖的專註於自己想做和喜歡的事。
對於父母來說,這尤其難。
家長們害怕孩子會感冒、受傷,害怕他不會保護自己,害怕他被人欺負,在焦慮和恐懼中剝奪了他探索的機會,也就失去了陪伴的真正意義。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到了分離的那一天,孩子是否真的有了面對世界的勇氣和能力?
有些家長曾經說:「我小時候受過太多的苦,現在一定不讓孩子痛苦,學習太苦,可以不學,反正以後有錢給他。工作太累,也可以不幹,以後也不指望那點收入。」聽到這裡我對他說,孩子未來所有的痛苦是否都是你能夠幫他承但的?比如他失戀的痛苦,比如他失去親人的痛苦?有些人生必須要面對的課題,是否父母都能替孩子完成?這位家長聽完後,沉默許久。
既然我們無法代替孩子走未來的路,那就在能夠陪伴他時,培養他面對痛苦的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勇敢的能力以及探索的能力。
成長之路並非永遠一帆風順,過度的保護,蠻力的控制,情緒的交互影響,都不是對待孩子的恰當方式。有效的陪伴,定是知道什麼時候該為,什麼時候不該為,也應該懂得,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他有自己獨特的步伐,換牙晚,說話晚,走路晚,都沒關係,你可以一步步的陪著他走,走過每一個成長敏感期,走過每一個階段任務,直到他真正和你分離,這種陪伴會賦予他享用一生的財富。
高質量的陪伴,是讓孩子內心感覺到安全。
安全感,是母嬰關係中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安斯沃斯通過「情境實驗」的結果將孩子的依戀類型分成三種。
實驗過程是由母親帶嬰兒進入實驗場所(陌生環境),實驗者作為陌生人出現在實驗場所里,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動,片刻後母親獨自離開,由嬰兒單獨與實驗者相處,由實驗者觀察嬰兒的表現,再片刻後母親返回。實驗者記錄這個過程中嬰兒從始至終的行為和情緒表現情況。
根據實驗結果,安斯沃斯總結了依戀的三中類型:
A型迴避型依戀。這種依戀類型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能夠獨自在陌生環境里不哭不鬧,不會表現分離焦慮。母親回來的時候,也不會主動靠近母親,反而會逃避母親的親密行為。母親的安慰沒有多大效果。母親在不在不影響孩子的探索行為。這屬於不安全依戀,在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里,母親對孩子陪伴的質量不佳。沒有深度建立和孩子心理的鏈接,穩定的客體形象沒有成功樹立。
B型安全性依戀。這類類型的孩子在陌生情境里對母親的離開會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不要媽媽離開。母親離開後,探索活動明顯減少。媽媽回來後,會主動的表達情感,求擁抱安慰,心裡有了安全基地,會很快恢復探索外部世界的動力。這是一種安全性依戀,也是安全感最初建立的來源。具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母親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是滿足和愉悅的,他會向母親用語言和肢體動作表達情感,分享他探索的樂趣,情緒狀態也更穩定。
C型反抗型依戀。這類孩子在陌生情境中,難以主動地探究周圍環境,而且探究活動很少,表現出明顯的陌生焦慮。母親離開時很傷心,回到他身邊時又會把母親推開,拒絕母親。這些孩子抗拒母親的安慰和接觸。他們的行為表現出一種憤怒的矛盾心理,對母親缺乏信心,不能把母親當作「安全基地」。當母親返回時,他們拒絕去探究,仍表現出明顯的焦慮不安。這同樣是屬於不安全依戀。
不安全依戀關係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夫妻關係和家庭文化都可能影響依戀類型的形成。那麼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如何更有質量的給予他安全感呢?
1.不用情緒去控制孩子。
經常觀察到,孩子想去做一件喜歡的事情時,媽媽害怕麻煩或者可能會有危險時,就會很生氣的對孩子說:你這樣做,媽媽生氣了哦。孩子會迷惑的停止去做。如果仍然不停止,那麼媽媽就會真正憤怒,抱過來打屁股,孩子一陣哇哇大哭。
媽媽的情緒不穩定,必然會對孩子的情緒發展有嚴重的影響,這時候,作為媽媽,可以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同時用簡單清晰的語言直接告訴孩子:媽媽不想讓你去做那件事,因為特別危險,我們可以去其他的地方玩。直接陳述事實會比情緒突然爆發更讓孩子接受和理解。當然,如果沒辦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麼,你需要在爆發後冷靜下來,對孩子說,媽媽剛才又亂髮脾氣,是我的問題,我需要改正,和你無關,媽媽愛你等等,安撫的話語會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
2.不用威脅去嚇唬孩子。
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
如果你不認真完成作業,你就見不到媽媽了。
如果你不叫叔叔阿姨,我們就不讓你回家。
如果你還哭的話,警察叔叔就會把你抓走。
單看這些語言,每一句對孩子都是致命的。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主要撫養者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存所依託的人。如果他被媽媽拋棄或者再也見不到媽媽,他會活不下去,這種深深的恐懼讓他對成人的要求絕對服從。一旦這些話被他聽到,他會乖乖的聽話,懂事,要知道每個懂事的乖孩子背後,都有一雙絕望的眼睛。
3.不用欺騙去敷衍孩子。
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相互信任,有了信任做基礎,很多問題都有解決的出口。信任最初來源於和父母建立關係的質量。作為在孩子成長初期陪伴最多的父母,必然要付出很多艱辛和精力。欺騙,會讓父母在某種程度上省事,但無疑會影響孩子和人打交道的信任能力。
比如,答應孩子考完試,達到了所定目標,就帶他去遊樂園玩。結果覺得麻煩,太累,不了了之;
比如,答應孩子在他生日時送他好看的紅色小汽車,結果因為你覺得黃色小汽車好看,給他換了顏色,覺得反正都是小汽車;
比如,孩子喜歡石頭,正要拿石頭玩,你覺得危險,騙他說,不要拿石頭玩,上面有蟲,會咬人。嚇得他趕緊丟掉,以後再也不玩石頭。
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已經懂得欺騙的含義,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忽略了其傷害的程度。總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騙他幾次沒關係,不影響什麼。其實,孩子的心思比成人更敏感脆弱,他什麼都懂,只是不願意揭穿那些謊言。帶著謊言生活,為他成長的路上增添了更多不必要的問題,也就更難在和他人相處時找到信任的基點。
其實,放下欺騙和敷衍,真正的去理解孩子,建立規則,坦誠的溝通,將父母的權威擱置一旁,和孩子在一起,全然的投入、專註、愉悅。與其說是陪伴孩子,不如說我們在和那個最像自己的小孩過一次童年,而這個童年的顏色可以是溫暖和光彩的。
社會本身就具有許多不安全因素,未知的、不確定的,潛在的危險隨處存在。我們無法把控未知,但可以通過親子關係這條人際紐帶傳遞安全且持久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應對外界社會的動蕩。孩子的內心是安全的,他所面對的世界就更可能是安全的。
每一對親子關係都是獨特的,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應對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也沒有一種標準可以評價所有的父母。判斷你和孩子是否具有安全穩定的關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你們在一起時你的樣子和孩子的樣子。你真正的看見自己的存在和孩子的存在,那就是最深切的情感鏈接。
陪伴孩子成長,也是陪伴自己的另一種方式。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讓我們學習愛的過程。學習讓孩子成長為他自己真實的樣子,學習讓孩子將安全感慢慢裝進心裡,學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的無條件,即使他們會調皮、會任性、會闖禍、會犯錯,也不影響到我們愛他們的本質和初衷,僅僅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賦予孩子的這份源源不斷的愛,讓他內心有了強大的力量,多了面對世界的新勇氣。
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有了這份陪伴,便不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情感便有了出口。
推薦閱讀:
※她花三年時間幫孩子尋找內在驅動力, 最終歸納為這五個原則!
※親子綜藝那麼多,哪種類型的爸爸教育孩子是最你認可的?
※兩胎時代預警:為什麼許多成功的姐姐背後,都有一個充滿失敗感的弟弟?
※針對中國的教育的缺陷,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能做什麼補救?
※我為什麼不鼓勵孩子考「前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