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哭孩子,逼瘋自己,從來都不是他們選擇教育的本意

最近有一個陌生人問我:你會為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嗎?我該怎麼回答?作為一個單身青年,我對於婚後的世界還處於懵懂的幻想,又怎麼會想到有了孩子之後如何對他/她的教育負責呢?

不過旁觀了那麼多年之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面對孩子教育這個問題上,很少有中國父母不會焦慮,甚至有些時候,這種焦慮還會擴散到老一輩人的身上。在很早之前,網上就已經出現了七旬老人凌晨4點排隊5天5夜搶幼兒園名額、鄰居半夜吼孩子作業這樣的新聞。在我們周圍,也時常能夠感受到家長們不經意間散發出的焦慮情緒。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曾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開展中國兒童親子教育現狀大型公益調查,調查發現,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

雖然並非所有的家長都像網上說的那樣因為輔導子女作業問題氣的進醫院,但這種因教育產生的焦慮卻無比真實,而且,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他們也真的有理由如此焦躁不安。

以中國的大學為例,過去近三十年里,中國的大學生畢業了開始要自己找工作,而在此之前,大學生畢業之後,都是由國家統一分配。那時只要上得了大學,工作基本上都沒有問題。即使讀個小學初中,也無需為工作發愁。用作今天的話來說,識字、有文化就是他們最核心的競爭力。

但對於現在的大學生來說,學歷只是作為找工作的基本條件之一,擁有更強的能力和更多的知識技能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例如,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懂一些程序代碼,這些能夠幫助你更好更快速的完成工作任務的技能都會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對大學生的優選過程還會不斷加劇。社會生產力進步,工作對於個人的要求也在增加。以前一位公司文員只要會聽會寫就能夠勝任,但是到了今天,除了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以外,還需要懂得一定程度的電腦知識以及行政管理相關的東西。工廠技工也是如此,面對精密而複雜的機械設備,沒有一定的機械化知識已經無法再擔任此職位。

不止大學生找工作的競爭問題,孩子升學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從進入幼兒園開始,關於優質資源的競爭就已經開始。很難想像,如今孩子報名進入一些幼兒園也要準備個人簡歷,如同公司職位應聘一般,經過一輪簡歷篩選之後還需參加考核,入園難度不亞於某些公務員報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入學名額前面,當初信誓旦旦說要給孩子提供「快樂童年」的那些人也不得不慌了神,乖乖輔導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對於那些父母而言,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孩子,因為教育資源的偏差已經逐步成為影響升學率的重要因素。二十至三十年前,孩子父母年輕的時候,隨便上個幼兒園或者不上幼兒園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而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這種觀念基本消失殆盡。為了遠離旁邊的菜場小學,父母拼盡了全力:買學區房、報才藝輔導班。幼兒園讀完,一口軟萌的英語說得比一些成年人還流暢。

然而孩子進入好的小學和中學,家長的焦慮也並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沉重。因為進入好的學校意味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中國的教育狀況一直都存在這樣一種問題:教育資源的稀缺和有限性。它不會為你劃定一個固定的門檻,而是根據孩子的優秀程度進行挑選。就是這樣一種競爭性的機制存在,讓內部的爭奪更為激烈,即使那些只想要給孩子平凡一生的人,也無可避免的被這股浪潮挾裹著前進。對這些人而言,拼了死力不過是為了孩子爭取一個通向未來最基本的資格證。

這不是關於教育的想像,這就是魔幻現實的本身。即使有無數的新聞在鼓吹讀書無用論,但深陷於教育洪流中的家長已經無法在抽身。就如同古代科舉制度一般,現代教育已然成為了普通大眾改變階層最為可能的途徑。如果你沒有接受好的教育,那麼你連改變的機會都沒有。

相比改變階層,更多人則憂慮自己的孩子能否在未來好好生存,而唯一能夠給予他們慰藉的,除了花不完的遺產,也就只有優於常人的教育了。

微信公眾號:逍遙魚論

weixin.qq.com/r/ljs9JU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一個優秀的英語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
認識文革 反思文革(上)——共識網專訪徐友漁
讓小孩寄宿好還是走讀好?
在你成長過程中對你影響最大的錯誤觀念是什麼,後來是怎麼認識到,怎麼改正的?
跪求精彩的演講稿,最好關於青春大學教育都可以?

TAG:兒童教育 | 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