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捧回了小金人,但奧斯卡動畫獎卻越來越糟糕了

文/馬小褂

剛剛,也就是北京時間2018年3月5日上午,第九十屆奧斯卡獲獎名單正式公布~

《尋夢環遊記》(《coco》)擊敗《養家之人》、《寶貝老闆》、《公牛歷險記》、《至愛梵高》,不負眾望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

而最佳動畫短片則由《親愛的籃球》獲得,這部出自動畫大師格蘭基恩之手的短片在與《負空間》、《花園派對》、《Lou》、《反叛的童謠》的比拼中最終獲勝。

雖然在小趴看來,《尋夢環遊記》獲得小金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其在內地累計票房高達12.12億元,豆瓣評分也一度高達9.3分。

但奧斯卡動畫獎項的評選近年來屢被質疑。借今天這個機會,學術趴的馬小褂老師想和大家深度探討一下奧斯卡與動畫的「愛恨情仇」。

*本文很長,但絕對值得細讀。看到最後會有本屆奧斯卡的歡樂彩蛋哦!~

越來越糟的奧斯卡動畫獎,我們憑什麼還唯它馬首是瞻?

前言:三年前,學術趴分享了一篇來自 CartoonBrew、由水5郎翻譯的文章,文中揭露了奧斯卡對動畫獎項評定上的諸多問題,我們看到評委們對動畫的傲慢和無知可謂令人髮指。

點擊鏈接查看此文:

祛魅奧斯卡:奧斯卡評委們對動畫和特效多麼無知!

三年過去了,奧斯卡動畫獎項的評選並沒有好轉,情況反而越來越糟糕了。


每年的奧斯卡頒獎季,我聽到最多的兩個問題總是——

「中國動畫距離奧斯卡還有多遠?」

「日本動畫為什麼不受奧斯卡青睞?」

問題的背後,其實普遍隱藏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焦慮,渴望被承認。要麼希望本國的動畫作品能夠闖進美國人的地盤,揚眉吐氣;要麼希望自己喜愛的日本動漫亞文化被主流所承認,彷彿這樣才能夠堂堂正正。儘管這是兩個問題,背後的焦慮心態卻是一致的。

但其實大可不必。奧斯卡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其實是被傳奇化了,它身上的光環來自於美國文化的強勢地位。褪去這身光環來看奧斯卡,它並非一個單純以作品本身藝術品質來決勝負的戰場,場外因素一直佔據非常重大的比例。

拿下奧斯卡的作品大多有可取之處,但沒拿下奧斯卡的作品,並不一定說明它就比獲獎作品要差。

如果說奧斯卡實拍獎項至少還能維持表面上的公正,那當今的奧斯卡動畫獎項,選得可真是夠隨意的。


《阿凡提》:中國動畫距離奧斯卡最近的一次

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誕生於 2001 年,至今還不到 20 年歷史。最佳動畫短片獎則誕生於 1932 年,在 86 年間一共誕生了361 部提名(含獲獎)作品。

然而,其中沒有一部來自中國的動畫短片。

一部都沒有

是中國的動畫不行嗎?當然不。雖然當今的中國動畫有些不盡如人意,但美影廠時期的中國動畫曾經也是傲立於世界動畫之林,在歐洲、亞洲各大動畫節上獲獎無數。

這最大的原因,在於中美直到 1979 年才恢復建交。在此之前,1957-1965 年雖是中國動畫片第一個繁榮時期(也稱黃金時代),但奧斯卡不可能讓意識形態上處於對立的國家參與競選。

文革結束後,中國動畫開始第二個繁榮時期(也稱白銀時代)。其中,有一部作品曾經有很大機會奪得奧斯卡,卻最終失之交臂——它是 1979 年美影廠的定格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

《杭州日報》曾報道過當時的故事:

「當時通知我們的是奧斯卡的華人評委盧燕。」曲建方回憶,當時盧燕通知他們的時候,告訴他們奧斯卡評委會決定將最佳動畫短片獎授予《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但唯一的問題是,片子超時了。

因為奧斯卡規定短片長度不得多於25分鐘,但阿凡提的平均片長都在30-40分鐘之間。「盧燕說,讓我們趕快剪一下,然後再轉錄好了寄過去。」

曲建方說,盧燕可能覺得剪剪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其實修剪的確花不了多少時間,但回錄、配樂就很耗時間,根本幾天之內搞不定。在和導演靳夕(《神筆馬良》編導)商量之後,就決定算了。「其實還有個原因,當時根本不知道奧斯卡的價值,如果知道它的意義,肯定怎麼都得想辦法弄出來。」最終當年的最佳動畫短篇頒給了《每一個小孩》。

最終雖然沒有拿到小金人,但是美國電影藝術學院還是頒發了一個「學術獎」給《阿凡提》,評語是「對這部片子表示非常大的欣賞」。

然而,我在查閱競選 1979 年最佳動畫短片獎的送選名單(submissions)後卻發現,並沒有《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這部片子。文中提及《種金子》最後得到的「學術獎」,其實是最佳外語片獎的送選合格證書。(這裡可能是奧斯卡搞出的烏龍,不作展開了)

但有意思的是,報道中提到「奧斯卡評委會決定將最佳動畫短片獎授予《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措詞彷彿評委會已經內定了一般。

從送選到提名,再到獲獎,中間差了兩個步驟呢。是當時雙方溝通中出了偏差,或者該報道出了偏差,還是說此事另有蹊蹺呢?

事情的真相我們很難得知了,但至少當時奧斯卡高度評價中國動畫,並積極推動中國動畫參賽是不爭的事實。


紅色國家的奧斯卡動畫之路

就在《種金子》送選奧斯卡後的第二年,來自匈牙利人民共和國《蒼蠅》獲得了 1980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這是冷戰時期第一次來自華沙成員國導演的動畫作品獲得提名,並且一舉拿下最終獎項。

這部影片獨具慧心地採用蒼蠅的視角,故事中原本在森林中自由飛舞的蒼蠅在被一戶住宅的玻璃反光吸引後,一頭扎進了人類的世界。它不幸被主人發現,四處掙扎躲閃,最終還是被人類做成了標本。

1980 年最佳動畫短片,匈牙利導演法蘭斯·羅夫茨的《蒼蠅》

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動畫短片,手塚治虫《Jumping》就從中得到了啟發。不過很少有人了解這部獲獎的幕後——實際上,導演法蘭斯·羅夫茨可以算是當時匈牙利的異見分子

《蒼蠅》其實本來並非我們所看到的、蒼蠅被做成標本的結局。在羅夫茨原來的版本中,屋子的主人在打蒼蠅時不小心跌倒,蒼蠅回頭默默盯了他幾秒:那是一個穿著黑大衣和蘇聯制靴子,一副共產黨官員打扮,形似匈牙利第一書記卡達爾的男人。然後,蒼蠅逃出了房間,飛向天空。

羅夫茨原來版本中的政治含義不言而喻。這樣的結局當然沒有通過廠領導的審查,影片最後數十秒被銷毀,500 張原畫也付之一炬,並改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

荒唐的是,匈牙利政府拒絕了羅夫茨前往美國領獎的護照申請,並安排 Hungarofilm(註:這家電影廠是匈牙利專門對外進行電影引進、輸出的,與本片實際毫無關係)的領導官員去領了獎。就這樣,一個與影片毫無關係的人,在眾目睽睽之下領走了小金人,台下的觀眾都被驚呆了,堪稱奧斯卡動畫頒獎史上最魔幻的一幕。年輕的羅夫茨當然忍不下這口氣,並通過西歐媒體痛罵匈牙利當局,數月之後,最終還是拿回了屬於他的小金人。

不過這事情奇怪就奇怪在,既然匈牙利政府禁止羅夫茨出國領獎,《蒼蠅》當初又是如何被送出國、進入奧斯卡送選名單的?奧斯卡委員會又是否知曉《蒼蠅》原本結局的政治隱喻呢?

兩年之後,來自波蘭人民共和國導演薩比格涅夫·瑞普金斯基的作品《探戈》,作為第二部來自華沙成員國的動畫片,榮獲了 1982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1982 年最佳動畫短片,波蘭導演薩比格涅夫·瑞普金斯基的《探戈》

這是一部非常大膽的,採用真人拍攝並融合動畫手法的實驗短片。簡陋的房間里,人們不斷循環著進行他們日常生活的片段,而每一次循環結束後,下一次循環就會多出一個人。隨著影片進行,房間愈加擁擠,但人們彼此之間卻沒有交集。

這部作品本身沒有什麼政治隱喻,但瑞普金斯基與羅夫茨一樣,也是個異見分子——1982 年,瑞普金斯基申請政治避難而逃離波蘭,經過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的緩衝區奧地利,隨後移民到了美國。同年,《探戈》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探戈》的獲獎實屬異類,要知道,奧斯卡動畫獎項一向對實驗動畫敬而遠之。早在 1952 年時,諾曼·麥克拉倫《鄰居》也採用了類似的實時拍攝與動畫結合的手法,當年的奧斯卡不知道該往哪送,最終卻莫名其妙地拿下最佳紀錄短片獎。兩部都一定程度上採取了真人定格動畫的手法,不過動畫佔據的比重卻很小,按當今的奧斯卡動畫片送選標準其實是無法達標的。(動畫佔比重不到 75%)

1952 年最佳紀錄短片,加拿大導演諾曼·麥克拉倫的《鄰居》

《探戈》的獲獎,是奧斯卡動畫短片獎項自成立以來最大膽的一次。一向保守的奧斯卡竟一反常態地選出一部實驗短片,以至於大膽到了選出一部不合標準的動畫片拿獎。促使《探戈》得獎的原因,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瑞普金斯基作為紅色國家異見人士的身份,以及他的政治避難申請。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尤其青睞來自紅色國家、前紅色國家的異見人士,中國就曾經出現兩個獲諾貝爾獎但不能提的人。但國內沒人知道的是,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角逐上,也存在著這一傾向。

這聽起來像毫無證據的陰謀論,但是讓我們看看紅色國家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項的作品和對應年份吧。

南斯拉夫《代用品》,獲得 1961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 1961 年,南斯拉夫發起不結盟運動,在冷戰兩極中保持中立。同年,南斯拉夫動畫短片《代用品》獲得奧斯卡動畫提名,直接獲獎。這是南斯拉夫動畫唯一一次斬獲該獎項,也是第一次由非美國動畫短片獲得該獎項。
  • 1979 年,在反對蘇聯擴張的共同利益推動下,中美建交。同年,《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據說差點拿下該獎項。
  • 1980 年,冷戰持續升級的背景下,匈牙利異見人士羅夫茨的《蒼蠅》拿下該獎項。這是第一次冷戰中來自華沙成員國導演的動畫片拿下該獎項,也是匈牙利動畫的唯一一次。
  • 1982 年,波蘭異見人士瑞普金斯基申請政治避難。同年,《探戈》拿下該獎項。這是第一次波蘭動畫片提名並獲獎。
  • 1989 年,在蘇聯解體前夕,美蘇宣布冷戰結束。同年,蘇聯導演亞歷山大·彼德洛夫《母牛》獲得提名。這是蘇聯動畫唯一一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蘇聯油畫動畫片《母牛》,1989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

是不是每一個紅色國家的首次獲得奧斯卡動畫提名的作品和時間節點,都有些過於巧合了?如果這些並非巧合呢?

那麼我們可以推斷出,匈牙利《蒼蠅》、波蘭《探戈》的獲獎來自於美國藉助異見人士對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爭取;而奧斯卡對南斯拉夫《代用品》、中國《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蘇聯《母牛》的青睞,則是美國釋放的外交親善信號

讓我們回到最初《種金子》那個問題,是否真的有可能「奧斯卡評委會決定將最佳動畫短片獎授予該片」這種黑幕?如果上述獲獎作品和時間點並非巧合,那麼,出於中美建交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政治因素考量,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種金子》超了時長,或許我們已經拿過奧斯卡了。


不受奧斯卡青睞的日本動畫

自奧斯卡動畫獎項開辦以來,就一直被牢牢被美國動畫把控。過去 86 年的最佳動畫短片里,美國就獨佔 54 次,其次是加拿大 9 次,英國 7 次,其餘國家均不多於 3 次。

這並不反應各個國家動畫電影藝術的真實水準。事實上,在 50 年代末美國動畫進入黑暗期時,蘇聯的動畫電影(含短片)正處於上升期,也曾經是世界範圍內影響力唯一能與美國相抗衡的,早期中日動畫電影均深受其影響。而東歐的華沙成員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都已經開始了各自輝煌的動畫歷史,絲毫不遜色於加拿大和英國。

但這些來自紅色國家的動畫作品幾乎不會在奧斯卡舞台上出現,一旦出現了,不是來自異見人士,就可能是受美國外交政策影響下的結果。

蘇聯經典動畫電影《冰雪女王》,對日本動畫造成很大影響

簡單說,來自紅色國家的動畫片,不能上奧斯卡是因為政治,能上奧斯卡,也是因為政治。政治就是這麼無處不在。

不過還有一個動畫大國也一直被奧斯卡冷遇,它規模龐大而成熟的動畫產業是當今唯一能媲美美國的,動畫已經成了該國的文化名片——那就是日本

對於日本動畫片來說,它們進入奧斯卡就不存在政治因素上的障礙了,但商業和文化上的無形障礙依然存在。好萊塢可是個大名利場,想進奧斯卡,電影不光要拍得好就行了,更是考驗其北美髮行公司的公關能力。

要知道,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現在超過有 8000 名會員,他們都有權給動畫片投票,但他們絕大多數不會看完所有的送選、提名作品。如何讓儘可能多的會員看到送選作品,這個市場營銷過程就非常考驗北美髮行公司在好萊塢的人脈了。作品再好,沒有多少人看過,那獲獎根本就無從說起。

我們先看一下日本送選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歷年名單:

2001年:《最終幻想:靈魂深處》

2002年:《千與千尋》(獲獎)

2003年:《東京教父》 、《精靈寶可夢:水都的守護神》、《千年女優》

2004年:《攻殼機動隊2:無罪》

2005年:《蒸汽男孩》、《哈爾的移動城堡》(提名)

2006年:《紅辣椒》

2007年:《惡童》

2008年:《空中殺手》、《異邦人:無皇刃譚》

2009年:《懸崖上的金魚姬》

2010年:《夏日大作戰》

2012年:《神秘之法》、《虞美人盛開的山坡》

2013年:《給桃子的信》、《起風了》(提名)、《魔法少女小圓 劇場版 [新篇] 叛逆的物語》

2014年:《輝夜姬物語》(提名)、《喬瓦尼之島》

2015年:《怪物之子》、《UFO學園的秘密》、《記憶中的瑪妮》(提名)

2016年:《最終幻想15》、《百日紅》、《你的名字。》

2017年:《在這世界的角落》、《瑪麗與魔女之花》、《午睡公主~我不為人知的故事~》、《聲之形》、《刀劍神域:序列之爭》

負責將日本送選動畫長片引進北美院線/影碟的電影發行公司,主要就是四家:迪士尼(主要是旗下的試金石影業,院線+影碟)、GKIDS(院線+影碟)、Funimation(院線+影碟)和Eleven Arts(院線)。

迪士尼不用多提,宮崎駿的三部提名/獲獎作品《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起風了》,均由迪士尼負責北美引進。而《千與千尋》之所以能摘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桂冠,除了本身品質之外,前迪士尼/皮克斯 CCO、最近陷入性騷擾醜聞的約翰·拉塞特功不可沒。

約翰·拉塞特是宮崎駿好友(不知道發生性騷擾醜聞後的現在還是不是……),在 02 年奧斯卡評選季時見人就安利《千與千尋》。正是靠他和迪士尼在好萊塢的人脈,這部來自日本、在美國大眾當中名聲還不響亮的宮崎駿作品才打開了知名度,並一舉拿下奧斯卡。

但在宮崎駿「封山之作」《起風了》之後,迪士尼也隨即不再接手吉卜力作品的北美髮行。接替迪士尼的,是一家專註「深刻的、獨立的動畫」的電影發行公司 GKIDS,後續的吉卜力作品《輝夜姬物語》、《記憶中的瑪妮》均由該公司負責北美院線/影碟發行。

GKIDS 除了日本動畫電影外,也大量引進了歐洲的動畫電影,近年來絕大多數非英美的提名動畫長片基本都來自他們:《艾特熊和賽娜鼠》、《男孩與世界》、《西葫蘆的生活》、《凱爾經的秘密》、《海洋之歌》等等,今年的提名作品《養家之人》也同樣是 GKIDS 負責北美髮行。

GKIDS 對於好萊塢規則很熟悉,在電影界也具有一定人脈,很明白如何利用規則去推廣自己代理的動畫電影。然而,GKIDS 畢竟是小公司,無法與迪士尼的影響力和財力相抗衡,雖然有大量提名作品在身,不過卻一直沒有摘下最終的小金人。

除了 GKIDS,日本動畫在北美院線的主要發行公司則是 Funimation 和 Eleven Arts。Funimation 由日裔美國人創辦,是日本動畫在北美最大的發行方,但他們的企業基因更接近電視動畫劇的影碟發行與在線試聽服務,在好萊塢電影圈是徹徹底底的門外漢。

去年大熱的《你的名字。》即由 Funimation 負責北美髮行。很多人預測《你的名字。》或許將拿到提名,但最終沒能入圍。後來據稱,當時曾收到《你的名字。》試看影碟的投票會員少之又少,都沒有多少人看過,又怎麼可能被提名呢?今年同樣由 Funimation 負責北美髮行的《在這世界的角落》,也沒有拿到提名。

與 Funimation 類似,Eleven Arts 也是一個由日裔美國人創辦的北美電影發行公司。他們沒有影碟發行能力,所以只負責院線引進,在影碟上常常與美國 Aniplex 合作。Eleven Arts 引進北美院線的送選片有《魔法少女小圓》、《聲之形》《刀劍神域》

《魔法少女小圓》送選的那一年,網上很多吃瓜群眾以為這片是華納負責北美髮行,高呼提名有望,這其實是誤把負責日本影碟上的華納 LOGO 當成了北美髮行商。《魔法少女小圓》在北美的發行方,實際上是 Eleven Arts(院線)與美國 Aniplex(影碟)。

Eleven Arts 的體量在好萊塢屬於小蝦米級別,而哪怕是美國 Aniplex 也面臨和 Funimation 一樣的問題:主要做影碟和在線試服務,在好萊塢電影圈也是門外漢。

在迪士尼已經退出日本送選動畫長片引進的現在,GKIDS 是當前唯一有競爭力的北美髮行方,也只有他們能成功將送選片運作到提名。除非出現巨大變革,否則短時間內,看到 Funimation 和 Eleven Arts 負責北美引進的日本動畫長片,那麼可以趁早死心,提名基本無望。

都是日裔美國人開的公司,想玩轉好萊塢自己人的遊戲,哪有那麼容易呢。


投票規則改動之殤:越來越糟糕的奧斯卡動畫獎

每年的奧斯卡動畫長片總會少不了抱怨。

14 年奧斯卡,當時的大熱《樂高大電影》不僅沒能獲獎,連提名都沒得到,這引起了網上大量愛好者的不滿。導演用樂高堆了個小金人,並發推調侃:「沒關係,我自己做了個」,結果竟然成為了當屆奧斯卡動畫最熱的推文。今年,該系列的《樂高蝙蝠俠大電影》再次沒能入圍。

看起來今年奧斯卡動畫的評選好像沒有引發太大的風波,但實際情況更為糟糕。CartoonBrew 在報道中指出,今年《寶貝老闆》《公牛歷險記》的提名被眾多動畫業內所詬病:這兩部作品,《寶貝老闆》爛番茄新鮮度僅為 52%,MetaCritic 50 分,而《公牛歷險記》也才堪堪新鮮度 70%,MTC 58 分

13 年來奧斯卡動畫長片所有提名作品中,影評網站評分最低的《寶貝老闆》

要知道,上一次出現低於 70% 新鮮度的作品進入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那還是在 13 年前的《鯊魚黑幫》!那部作品以僅僅 35% 的新鮮度獲得提名,創造了歷史最低分記錄。但 04 年時參賽作品不多,《鯊魚黑幫》能入圍尚且還能理解。

但近幾年來,送選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作品素質越來越高,以低於 70% 新鮮度入圍就無法容忍了。未能進入提名的送選作品當中,有美國商業大製作《樂高蝙蝠俠大電影》,新鮮度91%,MTC 75 分;也有歐洲小眾獨立製作《無手的少女》,新鮮度 100%,MTC 82 分。這些明顯比《寶貝老闆》更有資格進入奧斯卡。

今年送選片中的獨立神作《無手的少女》,未能進入提名

對比最佳動畫長片提名,最佳影片提名中評分最低的《至暗時刻》也有 86% 的新鮮度,MTC 75 分你能想像最佳影片提名中出現爛番茄、MTC 評分雙雙低至 50 分的情況嗎?真發生那種事,電影業內和影迷絕對會爆炸的。(事實上,11 年真人電影《特別響,非常近》就以如此低分入圍最佳影片,電影圈也確實爆炸了……)

但是動畫中,今年我們不僅發生了這種事,而且動畫圈還能熟視無睹——又或者,大家已經麻木了吧。

前幾年奧斯卡動畫評選雖然也有許多詬病,但遠沒到今年如此糟糕。原因在於很多人都沒有發現的,動畫長片評選規則上「小小」的變動

我先解釋一下奧斯卡的投票規則。奧斯卡的投票採取的是兩階段投票制:從送選名單中投票產生提名,再由提名名單投票出最終獲獎結果。

對於第一階段來說,從送選名單中投票產生提名,所有專項獎是由各個分支(Branch)的專家們投票產生,獲得最多票數的前幾名(具體名額數由於規則和送選影片數會產生變化)獲得提名。例如演員分支的會員投票產生演員獎項提名,剪輯師分支的會員投票產生剪輯提名,攝影師投票產生攝影提名,等等。

對於第二階段來說,則是所有分支的全體會員進行投票。演員分支也可以投攝影獎項,化妝師分支也可以投剪輯獎項,等等。

不過對於第一階段來說,最佳影片獎也是由全體會員進行投票產生提名。除此之外,最佳外語片獎則是由所有分支中志願參與的會員所構成的特別放映委員會來進行投票提名。

最佳動畫長片獎,以前第一階段的投票規則是按類似專項獎的方式投出提名,即由「短片與動畫長片」分支決定誰能投票,最後投票成員大部分是動畫行業從業者,以及一小部分來自於實拍短片、以及對動畫有所了解的人士。(這個分支很奇怪,從事實拍短片和從事動畫的人混在一起……)

在這一制度下,由於大多數委員來自動畫業內,或者對動畫比較了解,雖然無法保證最終的獲獎結果,但至少確保了提名名單的權威性和多樣性

今年送選片中的獨立神作《無手的少女》,未能進入提名

然而,這一切全變了。從今年開始,最佳動畫長片與最佳外語片獎一樣,第一階段的提名名單也由全體志願參與的會員進行投票產生。

這是災難的開始:由於今年美國動畫電影式微,在老規則下,若由專業人士來投票提名,今年本應當是眾多外國動畫長片的舞台;然而在新規則下,大多數不了解動畫的全體會員會更傾向投給來自好萊塢動畫大公司、投給他們更熟悉的動畫電影。

體會以下用詞的改變:

第 89 屆動畫長片規則:

An invitational letter will be sent to a select list of active and life Academy members, approved by the Short Films and Feature Animation Branch Executive Committee, requesting their participation.

邀請信將寄往由「短片與動畫長片」分支執行委員會所挑選出的活躍、終生學院會員名單,邀請他們參與投票。

Those serving on the committee will be required to see 66 percent of the submitted eligible films.

參與評委會要求看過 66 % 的送選合格影片。

第 90 屆動畫長片規則:

An invitational letter will be sent to all active and life Academy members, requesting their participation.

邀請信將寄往全部的活躍、終身學院會員,邀請他們參與投票。

Those serving on the committee will be required to see a minimum percentage of submitted eligible films as defined by the then-current procedures.

參與評委會要求看過最低限度比的送選合格影片,具體數額由當時的公認程序決定。

你可能發現了,另一大規則變動,是從至少看過 66 % ,變成了含糊不清的最低限度比。這個最低限度是怎麼回事呢?據 CartoonBrew 報道,今年每一個志願投票最佳動畫長片的會員將被分配 10 部左右的送選影片去觀看,相比去年的要求(66% 一般會是 20 部左右)少了一半。然而奇怪的是,除了被分配到的影片,他們還必須自行加上 4 部其他沒被分配到的電影,最後按順序選出最喜歡的前 5 名。

要知道,每一個會員已經被分配了 10 部影片觀看,他們很可能並不願意再找額外 4 部來看了,所以會出現一種傾向——乾脆加上之前看過的美國主流商業片算了。本來要求看過的影片就少,再加上莫名其妙的額外 4 部制度,美國大公司因此再次獲得優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規則改變是,最佳動畫長片的投票,也將和最佳影片一樣改用「偏好投票制」。所謂「偏好投票制」,就是每張選票寫上自己心目中的前幾名,按順序排列,不打分。在計票時,第一順位只有在獲得 50% 以上票數時才能得獎;如果沒到 50%,那麼淘汰掉第一順位上獲得投票數最少的那位,但凡第一順位上寫著它的選票,第二順位之後依次往前提。一直重複到第一順位上某個候選者獲得 50% 以上票數為止。

打個比方,你的選票上寫的是「1,張三;2,李四;3,王五」,如果統計結果了,所有選票中把張三放在第一位的人最少,那你的票上的第二位就變成了第一位,變成「1,李四;2,王五」。哪怕是第一位上寫趙六名字的人最多,只要趙六沒拿到 50%,那被很多人寫在第二上的李四就仍有機會翻盤。

「偏好投票制」的本質其實不是選出大多數人最喜歡的電影,而是選出大多數人都不反感的電影。去年奧斯卡上《月光男孩》爆冷戰勝《愛樂之城》,也正是因為偏好投票制。

由於新的投票規則,奧斯卡動畫長片的提名和最終結果都將越來越保守。今年我們有《寶貝老闆》和《公牛歷險記》提名,沒有歐洲的《大壞狐狸的故事》或是《無手的少女》,更沒有日本動畫電影。

而未來,如果投票規則一直保持下去,我們將越來越難看到外國動畫進入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提名。哪怕未來有一天《Emoji 大電影 2》出現在奧斯卡提名里,你也不必奇怪了。


今年奧斯卡動畫長片規則的改變,如果往好處想,其初衷可能確實是為了動畫獎項好——因為近幾年來,動畫獎項最終投票率越來越低,讓全體不同領域的會員都來投票提名,讓更多美國的商業動畫大製作入圍,能提高投票率。

而另一方面,將最佳動畫長片改為和最佳外語片一樣的評選機制,不再局限於單由專家投專項獎的投票方式,名義上是對動畫的肯定:動畫並非某一種專項技術(剪輯、攝影、化妝等等),而是與電影並駕齊驅的藝術形式。既然並非專項技術,那麼由全體會員提名在名義上是正當的。

但這種只是「虛名」,奧斯卡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在於提高全體會員對於動畫的認知:除開動畫分支,對於大多數奧斯卡會員來說,動畫依然就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

《好萊塢記者報》曾經揭露了一批奧斯卡會員投票的理由,其中關於動畫的投票理由荒唐到令人髮指。許多會員完全以家中小孩的喜好來決定投給誰,甚至有一位投票會員把愛爾蘭的《海洋之歌》和日本的《輝夜姬物語》稱呼為「狗日的中國垃圾」(Chinese fuckin things),既暴露了對動畫的無知,也代表了很大一批奧斯卡會員對於非美國商業動畫的態度。

當下奧斯卡動畫獎項的癥結,不是耍個花招來提高投票率,或者給個華而不實的虛名就能解決的。在當前奧斯卡大多數會員對動畫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這種虛名對於動畫獎項反而是一種傷害,只會進一步加深大眾對於動畫的誤解。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無論奧斯卡在實拍電影界有多專業、權威,有多大影響力,在動畫獎項上,奧斯卡並不專業。縱觀動畫獎項的評選歷史,曾經奧斯卡是摻雜了大量的政治因素,當今奧斯卡則是充滿了對動畫的偏見與無知。

以奧斯卡動畫獎馬首是瞻的動畫人與動畫愛好者們,早應該醒醒了。

奧斯卡彩蛋

①奧斯卡的一蛋糕上,是提名動畫長短片的十部動畫作品,你認得出嗎?

②為了防止發生去年最佳影片一樣的烏龍,主持人提醒,這次被念到名字請不要立刻站起來~

③同樣是為了避免烏龍事件,今年奧斯卡特地把信封上用大字明確寫上了所頒發的獎項。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作者十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我們需要資深撰稿人、運營實習生、兼職設計師、網站志願者,有意者可以投稿至xueshupa@163.com。

【點我進入傳送門】


推薦閱讀:

TAG:奧斯卡 | 動畫電影 | 尋夢環遊記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