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法門》學習體會
大概是去年某個時候受修行的朋友影響,我才開始逐漸看經接觸佛法。對於地藏菩薩本願經,在學習地藏法門之前其實並沒有真正接觸過,過去聽聞經裡面有很多描寫地獄刑罰的,就有些心生怖畏,不太敢去看,對地藏菩薩的了解也僅限於聽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和幾度救母的事例。說來真是慚愧,我之前對經的誤解正如悲兄所要棒喝的那樣。直到看了地藏法門的講解後,才明白地藏菩薩本願經究竟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對地藏法門有了認識,再去閱讀經文時,感受已大不同。在此先感謝禪老師和悲兄的法布施!
正如地藏法門所開示,地藏經文里提及的供養讚歎皈依地藏菩薩,並不是流於形式的,重點在於發心。我們要做的是如法稱念地藏菩薩聖號,憶念菩薩的大願,發心皈依供養如地藏菩薩一樣不生不滅,包容一切的自性,以菩薩為榜樣去修行,自覺覺他,而不是膜拜偶像。
眾生自性本清凈,然而由於無明,我們以為「我」以及周遭的環境都是真實存在的,卻不知「凡所有相,皆為虛妄」,這一切就如夢幻泡影一般,反而執著於「我」的存在,迷戀覺受,產生了種種貪慾和放不下的心執,故因果不息,流浪生死,受苦不斷。若要開顯出和地藏菩薩一樣的佛性,我們需要培養四無量心,從修持六度般若波羅蜜多入手。
布施波羅蜜多。經文中描述了布施的行為和功德福報,向我們傳遞布施的重要性,但我們行布施不應秉持求功德回報的利我心,布施對象也不應有所指向,因親疏關係個人喜惡而分別布施對象,行布施時應心無所住才是,即行無相布施,最好連我在布施這個念想都不要有,若還住「我」在布施的相,那就無法舍離我執,又如何做到無私平等。比如我們在給別人提供經濟幫助抑或是在情感上扶持別人時,不應想著我幫助了對方,就期待對方有所回報,也不應抱有我正在幫助你的念想,也不應因為你是我親戚,他是我不熟悉的人就產生幫多幫少的分別,應一視同仁。然而由於還不具備四無量心,無法真正平等無私地看待眾生,這最後一點現階段很難做到,這是以後我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布施不僅指的對外布施,同時也要注意對內布施,即對自己的身心健康負責。若刻意苦行,也是貪,連身心基本訴求都不能保障,就像明明勞累,卻刻意不休息,導致精神萎靡不振,又何談去修行去開顯智慧。
持戒波羅蜜多。我們之所以受苦煩惱不斷,皆因我們的貪慾和執著,沉迷於覺受,執著於觀念,產生心執,故需要對自心起戒,即針對執著的領域持戒,若沒有執著,就無需持戒。比如我本身對飲酒沒有執著,甚少喝酒,更不會喝的酩酊大醉誤事,既沒有執,何須持飲酒戒,滴酒不沾呢。持戒並非否定領域,相本身沒有對錯,需要調伏的是我們的執心。我們要做到破除執念,兩邊均不貪,甚至連中道都不要取,心無所住才是。就像如果我們刻意禁慾食素,這就是在否定性慾領域,否定食肉。而性慾和食肉無有對錯,當我們刻意摒棄它們的時候,又何嘗不是一種貪,故我們要做的不是禁慾擇選飲食,而應既不縱慾也不禁慾,即既不被慾望駕馭又不摒棄訴求,最好連這個中道的相也不要住。飲食也應隨順,不刻意,不要升起我食素或者肉就比另一方慈悲的心,因為都是平等的。雖然常說五戒,但是正如上述所說,每個人的心執不同,需不需要持這五戒抑或持其他的戒皆需關注內心的執著領域。故我們需要時刻觀察內心的利己念頭,但凡升起本已足夠卻又貪求,甚至損人不利己的念頭,都要警惕,及時止住。比如我大學時為了打遊戲,夜裡鬧鈴起來玩,影響自己又影響室友休息,又比如我沉迷於化妝品,哪怕足夠,每次看到新的款式顏色,仍然時常剋制不住去買,甚至導致剛工作的時候每月資金告急,這都是貪,就需要持相應的遊戲戒和化妝品戒。
忍辱波羅蜜多。忍辱是指不要因為種種逆緣產生嗔心亦不要因為別人的尊重自視甚高,產生傲慢。我們之所以面對別人的傷害謾罵抑或是種種不順遂的處境生憤怒,厭惡,是因為我們仍有執心,正因為有執心,執著於「我」,執著於觀念,才無法設身處地的思考,因為心裡只有「我」,故看不到別人的處境體會不到別人的感受,也不會對對方產生同情同理心。我曾因感情問題對對方起過嗔心,執著於對方傷害「我」,故分開後每當提起對方,仍覺得對方差勁,說自己放下,其實根本從未放下。學習地藏法門,我終於可以說自己放下了,因為明白了自己滯留於對傷害的感受,未曾考慮對方的感受想法,而感情本無常,一切皆是緣,緣起性空,又何必執著。面對際遇,放下執心,際遇本身中性,我們覺得好與不好,也是自己的心在攀附觀念,出於自己的覺受而分別。同樣,我們若因為修行而產生對未修行的人的傲慢,亦是在分別,執著。例如,前段時間父親因我誤拿了他的充電器,於是電話我大發脾氣,然而當時我所做的居然是把電話放在一邊,躲避他持續的怒火,防止自己生氣像過去一樣吵架,甚至覺得他發脾氣差勁不知道克制,生了傲慢心。反省這件事的時候,我發現我根本不是在忍辱,而是在逃避讓自己發怒的因。忍辱並不代表逃避際遇,應在直面它時,不執著於我的覺受,而是站在雙方角度問題思考,包容理解對方的行為,甚至化解掉矛盾,在所謂的逆緣中修持忍辱的心。修持忍辱亦需要培養大悲心,若是沒有大悲心,就不會有心量去包容對方。而懂得般若,才能培植大悲心,我們才能平等看待,也不滯留於自己在忍辱的相,安忍無生。
精進波羅蜜多。精進是要我們隨緣盡心,盡心隨緣,不滯留於成敗得失,仍應秉持心無去處去做事修行,也要做到思想與行動同步,不能犯懶鬆懈,要將感悟到和學習到的切實落實到生活中去修行。好比我想凈土,那我不能滯留於求凈土的念頭,當努力在生活的大道場里修行,讓心契入凈土。意識到動了貪的念頭,就要及時持戒,而不是明知不可為卻為之,那豈不是在紙上談兵,又談何精進。修行要精進,生活也要精進,修行和生活是不分家的。佛法教導我們離相,但離相不代表否定我們的生活,故要生起警覺,不要因為人生只是一場虛幻體驗,就對日常工作消極怠工,躲避和周圍的人接觸,甚至引起周遭人反感。亦如上述所說,當我們運用離相的思維去面對生活的大道場,何嘗不是修行。
禪定波羅蜜多。對於禪定,我確實曾以為是打坐,不要起心動念,看了法門才知道這其實是枯禪。真正的禪定不只是在打坐,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啊。並不是要我們不要動念,而是要我們洞悉一切相的本質,在人生際遇,正常的活動中,動念是自然而然的,但是要做到不產生攀緣心,做到離相的定,就如同在精進波羅蜜多里提到的運用離相的思維去面對生活。
般若波羅蜜多。般若的思維就是要我們破除一切二元對立,兩邊皆不住才是,連中道也不執住。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皆是對錯成敗的觀念,然而卻意識不到相本身無有對錯啊,是我們的心賦予了相的好壞,觀念的錯對。譬如調職,有人覺得太好了,可以迎接新的挑戰接觸新的環境,十分樂觀,有的人覺得糟糕透了,好不容易熟悉了一個環境,又要換,實在是麻煩。難道調職本身真的有好或者不好么?其實根本是人們站的立場不同,調職的好壞全都是我們執著於自己的感受產生的,所以感到痛苦或者開心都可以看做是我們心執的果報的體現。所以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做任何行動思維都應做到無滯留於相,駕馭觀念。緣來則應,緣盡則放,無所挂念無所執著,把心放空,因果自然就斷了。就好像如果被別人打了,若我執著對方是錯的,心生怨恨,尋思報復,那麼怨就此結下,結果可能對方亦不平。如此你來我往,冤冤相報何時了。一切唯心造,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皆是由心感召而來。倘若我能意識到這點,不滯留於我憑什麼無端挨打的感受,就不會可能心生怨恨去報復,沒有報復的因,自然沒有果可感召,這個緣因此也就了結了。不應滯留痛苦亦不應滯留快樂,快樂亦不是永久的,當我們滯留於快樂的相,就會心生貪求,而貪,如持戒波羅蜜多里所寫,是我們苦的來源。故一切相皆不可滯留。
在上述其他五度的修持中,同樣也是在運用般若的智慧,離相。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我,對錯,滯留於感知觀念,就不會區分布施對象在乎布施結果,亦不再向外貪求,不會有我在忍辱的意識,當明白眼前的一切際遇實屬無常,就會精進修行,於動靜中都會心無所住,我們的心量自會寬廣,四無量心也逐漸圓滿起來。所以說做不到般若就無法真正做到無私無我,又怎會對眾生生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無量心。
透過禪老師開示的地藏法門,悲兄的種種回答,我對般若,離相,如何修行有所認識,才明白佛法究竟想教導我們做什麼,不再走冤枉路。以上是我學習後的體會,由於自己理解尚淺,有不恰當亦或理解錯誤的地方還請禪老師和悲兄多指正。願自己能履行地藏菩薩的願力,精進修行,不負此生!感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