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法門學習有感——破執離相,安忍無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頂禮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慈悲攝受!頂禮禪老師及悲兄將地藏法門傳遞給世間有情眾生!隨喜讚歎諸位同修精進修習地藏法門!
學佛至今已有十載,《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第一本接觸的佛經,也是學佛以來誦讀的最多的佛經,但卻一直未領會經文的意旨,曾經以為時常誦持地藏菩薩聖號便可一勞永逸,心想事成,內心充斥著迷信思想,一門心思心外求法。此刻通過此篇文章,我也想送給仍在被迷信思想所困擾的人以下一段話:求覺者一定要樹立一個觀念,一個人從來不會因為信奉一個宗教,便開始平步青雲,無病無災。人是大自然的延伸,隨著因果有著種種際遇,際遇來了不要想著求神拜佛一切便會迎合你的心意,這是完完全全的迷信,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點絲毫不會錯,沒有任何外力可以介入。生活就是大道場,在際遇中磨練你自己的心,逐步放下執著的心,慢慢會怎麼樣,慢慢你會意識到你一直期待的那個無所不能的「神」就是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自性。求覺者要自救,救什麼?改變你的思維,讓你的思維發生重組,萬法唯心,一切都會開始發生變化。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是否是時間開始反思自己了呢?首先請從不再迷信開始。一年多前學習佛法之後,懂得佛法是心地法門,修行乃修心,真正的修行人,不是說信了什麼是什麼教派就是修行人,而是他的那顆心,是否覺醒,或者是否走在通往覺醒的路上,佛法是否在他的心上產生了實際效用。那時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體會到了地藏菩薩的大悲大願,感受到了地藏菩薩的無相布施,深受觸動,但也知自身仍未全面理解地藏法門的精髓。直至今次竟有幸聽聞禪老師對地藏法門心法的系統開示,三篇開示反覆讀完簡直醍醐灌頂,讚歎地藏法門的智慧,經文其實是在向眾生教授修行之法,通過呈現地藏菩薩的大願,教育眾生以地藏菩薩為榜樣,以行持六度波羅密多為切入,進而降心和住心,不斷舍離對我相的執著做到念念離相,最終達到無我和大悲的境界,而這個無我大悲之境,就是我們人人具有的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減,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地藏法門是什麼?就是教授我們如何恢復自性,教授我們覺醒的方法。地藏菩薩在外嗎?當然不,地藏菩薩就是慈悲的狀態,就是那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慈悲狀態,所以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外在的地藏菩薩形象,而是去學習平等無私無我無相無貪無求的慈悲狀態。問題來了,如何去學習地藏菩薩的慈悲呢,即如何去修行?
首先,修行第一步要明白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眾生執幻為實,執著於六根所帶來的覺受,對覺受攀附滯留、流連忘返、念念不忘、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時刻以自我為中心,滿足心意的際遇出現便欣喜若狂,違背心意的際遇出現便煩惱不堪,終日奔波於去滿足自己主觀「創造」出來的預設觀念,所謂有漏皆苦。四聖諦告訴我們,只要能夠戒止自身對於覺受的貪心,對一切的覺受做到放下,做到收放自如,瀟瀟洒灑、立刻抽離的狀態,便可止息煩惱和痛苦。要做到對覺受的放下,應當先認識到諸法的實相,即諸法無生。何謂諸法無生?諸指所有,法指感知到的現象際遇,諸法無生即指感知到的一切現象際遇其實根本是沒有感情沒有顏色沒有自主性的活動,而我們所有喜怒哀樂情緒以及對待所感知到際遇所產生的看法全部都是心製造出來的種種分別和顏色而已。我們所謂的人生只是個人透過六根的感知功能產生覺受,個人執取觀念而造作出的各種體驗,其實是人為賦予了色聲香味觸法的聚合以種種感覺。也就是諸法本無生,為心說有無。我經常想,其實我們自己的心就是一個導演,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自編自導自演的幻影,一切都是人心分別出來的。其實,人所經歷的一切際遇都是中性,因為緣分不同,每個人的人生的劇情便會不同,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人是大自然的延伸,是萬物互動中的一個組成部份。面對際遇,我們可以盡情經歷,盡情感受。但是感受過後,要懂得駕馭自己的感知,不被感知所束縛,用一顆平等心去接納一切,然後學會放下,再去擁抱下一個際遇。例如,此刻我寫下這篇文章,完成此刻的互動,這只是電影里的一個橋段而已,自己只是劇本中的一個角色,寫完文章這一刻已經曲終人散,其實根本什麼也沒有發生過,寫完文章便放下自己的心。為什麼要理解諸法無生,理解實相的道理呢?是因為只有打心底接受諸法無生,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影這個事實,才能真正說服自己不再沉迷於幻影並頭也不回的走上修行之路。人生本就無常,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或為緣淺或為緣深,緣淺者擦肩而過,緣深者並肩而行一段路,世人眼中的「悲歡離合」大抵如此。明白此理,每段劇情過後,自己的心便不再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會懂得從這段際遇中汲取養料,反思自身,調整腳步。然後心懷感恩的走向下一段路程。其實,寫到現在已經很清晰了,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教人不要滯留攀附於你的感知你的覺受你的觀念,要破執離相,安忍無生,這就是地藏法門的精髓之所在。對於一切際遇,經歷過後,認清實相,內心便即刻放下,彷彿一切從未發生。這是讓我們學做木頭人嗎?當然不是,人有色身有六根,所有的感覺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們要學習的是時刻駕馭自己的感覺,不被感覺所束縛,不要滯留於任何一種感覺中而流連忘返升起貪心,吃了一頓美食可以開心嗎?看了一番美景可以欣喜嗎?當然可以。重要的是過後要放下對這個美味美景的感受,然後心無旁騖的走進下一段劇情。例如此刻,我在夏威夷度假,我很享受我的旅途,對很多景色都嘆為觀止,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我會經常發出哇哦的感嘆,我會在大海里玩耍時傻笑得像個孩子,我會看到火山的岩漿時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但是一旦當我離開一個景點之後,我便會立刻拋下對該景點的感受,不再念念不忘,難分難捨,瀟瀟洒灑的開車去下一個景點遊玩。修行人要鍛煉的就是這顆不滯留的心。再舉一例,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特別愛吃辣,每每進食簡直是無辣不歡,我曾經在成都旅行的五天間,基本上頓頓吃了超辣火鍋,旅行結束整個人都不好了,從頭到腳開始上火,難受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因為執著於吃辣,而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在吃辣這件事上產生了十足的貪心和執著。為此之後,我便開始了吃辣戒,去降伏自己對吃辣的執著心。所以戒律的真正含義不是讓你去否定某種行為,就像我仍會吃辣,我不會否定吃辣,但是要不執著於必須吃辣或者說是對吃辣的貪心,所以戒律戒的不是行為,不是讓你否定人生中的某個領域,而是要戒止你在某個領域上的貪心,或者說是你在某個領域上那顆執著的心。進一步而言,什麼是輪迴?輪迴是因為眾生慣性滯留於覺受和觀念而產生的牽引力。你以為天堂地獄在外界嗎?不,全部來源於你的心,天堂和地獄的景象之差其實全部是心識滯留的體現。如何出離輪迴?當你不再滯留於覺受和觀念時,即離相的當下。所以佛陀說法45年,都是在說離相二字。
其次,修行人要升起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為什麼是無量心?因為無法度量,能包虛空。為什麼無法度量?因為皆為不住於相的心,皆為離相的心,即離相的慈,離相的悲,離相的喜,離相的舍。很多人以為,慈悲是說一個人要善良,不吃肉要吃素,其實大錯特錯,慈悲真正之內涵是說不求回報不計得失事後不滯留的扶持世間的平等無分別的精神狀態。如果難以理解,不妨可以這樣想,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的願力就是不求回報不計得失平等無分別的扶持眾生,我們要升起的就是如地藏菩薩一般的慈悲心。戒律不殺生,是說萬物平等,我們要尊重且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重要的是你那一刻的心如何。吃素就是慈悲了嗎?恐怕不是吧。真正的慈悲不在於形式上如何如何,而是自己的心,是那個不落入「二元對立」的平等心,敬仰萬物同等對待,也就是說尊重活生生的生命,問問你對身旁的生命是否保持了平等心呢?慈悲是對生命,而非對屍體,真正的慈悲是一顆離相的心,因為在他眼前沒有絲毫的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我經常想,修行人常言說要扶持眾生廣度眾生,其實心外哪有眾生可扶持哪有眾生可度呀?其實眾生就在自己的自性里啊,地藏菩薩的明珠光攝的不是外在的大千世界而是自性啊,為什麼要升起離相的慈悲喜舍之心?因為要用四無量心這顆明珠照亮你的自性,照亮你的本來面貌,照亮你回家的路啊!最後,要懂得以六度波羅蜜多作為修行的切入點,或者說是修行的抓手。六度波羅蜜多分別為:布施波羅密多、持戒波羅密多、忍辱波羅密多、精進波羅密多、禪定波羅密多、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人一定要懂得融會貫通,前文已講,佛法的核心是離相二字,所以六度波羅蜜多的重點是六度後面的波羅蜜多四字。所謂波羅蜜多,是指到彼岸,離生滅,即心無去處。此岸,有生滅;
彼岸,無生滅。
滯留於「個人的利益、意願、認為、取向」的「想法或言行」,即屬「有去處」,為此岸,著相;
不滯留於「個人的利益、意願、認為、取向」的「觀點或言行」,即屬「無去處」,就是彼岸,離相。
六度只是佛陀列舉的六個方面的切入,要做到的是通過某個點的切入最終達到破執離相,安忍無生的境地。就像即使不同的溪流口也就是六度為切入最終都是要匯入大海這個波羅蜜多,難道大海還能切割成不同的部分嗎?其實六度波羅蜜多本就是一體,即離生滅,離相。明白此理便可知,布施波羅蜜多是指,離生滅、離相的布施,藉助扶持眾生去破除對我相的執著;持戒波羅蜜多是指,離生滅、離相的持戒,通過持戒降服自身對某個領域的執著之心;忍辱波羅蜜多是指,離生滅、離相的忍辱,通過鍛煉自身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來破除執著之心;精進波羅密多是指,離生滅、離相的精進,隨順際遇而盡心努力,盡心努力後隨順際遇,不斷破除對自身的貪著而產生的懈怠執著之心;禪定波羅密多是指,離生滅、離相的禪定,面對一切際遇安住離相的境界,不攀附,降服執著之心;般若波羅密多是指,離生滅、離相的智慧,即內心不滯留於一切觀念和立場,不住相,降服執著之心。
最後的最後,佛法說了什麼?唯離相爾。
願有緣眾生,早日破執離相,安忍無生!
皈命至聖地藏菩薩摩訶薩!
Nama ārya k?iti-garbha bodhi-sattvāya, mahā sattvāya.
推薦閱讀:
※凈慧長老:理悟和事修
※對心經的理解是不是千人千面,心經是有終極理解還是高就高在千人千面?
※什麼是般若?
※夢似花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