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一類文章,我建議你少讀為妙

新青年:這一類書,我建議你少讀為妙?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睡覺前看到 @新青年 寫的這麼一篇文章,挺有趣的。乍一看挺有道理,細細想來卻覺得不對勁。本來想發個想法或評論,但感覺三言兩語又說不清楚。作為一個前辯手,不如就此機會來剖解一下本文的邏輯鏈,讓大家看一下一個合理的出發點是如何通過包裝,推到一個荒謬的結論的。

作者主邏輯有兩條:

第一(對於專業並非文學的大部分人來說)文學書是從「實用性」(實用性定義為「改善生活質量」)來講,價值較低的一類。因此,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在還需要為生活奮鬥以前」,要多讀「講究功利和實用」的書。

第二,文學讀多了,對於大多數沒有豐富閱歷消化的人來說,會變矯情。(論據1: 作者自己說自己讀過近千本文學書,且有矯情病,窮酸屌被朋友嘲諷; 論據2:很多優秀作家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文學承載的精神能量太重了)

由此,作者給出建議,要多讀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和《怪誕行為學》一類的書籍,少讀文學書。

我們一條條來看。

關於第一點,其實作者的論證起點我是贊同的對於非文學專業的人來說,文學書的「實用性」的確可能比較低。當然,這裡我以己度人一下,認為作者所謂」改善生活質量「就是」升職加薪「這一類非常物質的層面。其實現在的一些文學巨作,其實就是當年的暢銷小說。比如《基督山伯爵》最早在巴黎的《辯論報》開始連載,也就是為了當時的人們讀來茶餘飯後消遣。所以《基督山伯爵》從頭到尾都不是為了「賺錢」而寫的一本書:它不是教材,甚至不是心靈雞湯。讀它,很可能不能讓你出任CEO,迎娶白富美。

但是作者邏輯鏈的下一步就很奇怪了。作者說:「在一個人自我發展所需的專業知識、硬知識尚未掌握完全以前,我並不建議他去讀太多文學類虛構或抒情作品。」那請各位想一想,什麼叫「所需的專業知識」完全掌握了呢?我本人是一個碼農,畢業以後如果寫C++,敢問我C++得到什麼水平我才能不用去讀C++的書,而可以被建議開始讀文學類的虛構作品呢?再進一步了,C++之父Bjarne Stroustrup是否達到了「C++硬知識「的掌握完全呢?他可以被建議去讀文學類虛構或抒情作品嗎?

「知識掌握完全「,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作者營造了一種」讀書應分先後「的潛在邏輯,強調「先讀功利書,再讀文學書「。然而讀書跟數學不一樣,不是你要先學加法才能學乘法。敢問大家,我們在學語文的時候,是先把所有字都認清楚了再開始讀書的嗎?是先把唐詩全都精讀成誦才開始讀第一首宋詞的嗎?閱讀,本身就不是一件線性的事情。根本就沒有所謂「讀完一類書籍再去讀另一類比較好」這樣的說法。從人生的角度,也沒有說「只有人的經濟發展到了某個階段,才能獲得閱讀某類作品的權利和自由」這樣的道理。

所以,文學書「實用性」雖低,但不代表人們在為生活奮鬥的同時,就不應被鼓勵去讀文學書。

再說第二條。其實看完作者的整段,我也沒明白所謂的「矯情病」究竟是什麼。鑒於作者論據2舉的都是自殺了的作家的例子,這裡我再次大膽揣度一下作者所謂的「矯情病」,就是「認為自己悟透了生活本質之荒謬所帶來的以悲觀為主的精神疾病,嚴重者會自殺」。那這裡我們首先希望讀了「近千本文學書」的作者不要走向自殺這條道路,生活還是很美好的(另: 我還是很驚嘆作者能讀近千本文學書的,雖然不太確定作者是怎麼讀這些書,以及怎樣就算讀過了的)。其次,作者也不要擔心自殺的作家的作品就是「死亡筆記」、「殺人邪典」。照此邏輯,大家也不要去看梵高的畫,聽林肯公園的音樂了。再次,如果心裡過不去這個坎,覺得這些作家的作品太過陰暗,那文學作品又不是只有這幾個人的,我們換一批來讀不好嗎?夾雜一點私貨:向大家推薦村上春樹。嗯,不用擔心,他沒死,而且活得很陽光很開心。

所以我們發現,好的文學、音樂、美術作品承載的精神力量固然厚重,但正因為他們厚重,我們才要去多讀、多聽、多品。

當我們小時候背古詩古詞的時候,我們完全理解蘇軾為什麼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么?

當我們二十來歲剛畢業,聽李宗盛的時候,真的懂那種「還未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的感受嗎?

當我們看《星空》的時候,真的能夠體驗到梵高走完最後人生的痛苦嗎?

我們或許不能。因為我們的生活閱歷,的確還粗淺。但是就跟之前的邏輯一樣:我們的閱歷要有多豐富了,才能足夠去消化蘇軾的詞,李宗盛的歌,梵高的畫呢?

引用 @張佳瑋 公子的一句話:「許多東西記下來,就是在心裡生根。日後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這是一個容易自我感動的時代,也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列書單,相比於讀書本身,是大部分人更喜歡做的事情。告訴別人多讀什麼書少讀什麼書,相比於告訴別人想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也是大部分寫文章的人更喜歡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期待自己讀完一本《紅樓夢》一本《百年孤獨》就能成為怎樣怎樣的人——如果《這一類書,我建議你少讀為妙》這篇文章能讓大家記得些什麼的話,我希望是這一點。不要自我感動。讀許多文學作品就是種精神消遣。它真真的,可能跟打遊戲沒什麼區別。

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因噎廢食,因為《紅樓》《百年孤獨》不能幫我升職加薪出任CEO就少讀或者不讀它們。人做事,不都為了所謂物質的「實用性」。如果所謂的「功利和實用」應該成為我們判斷做事情的最高標準的話,那我們也不應該去聽演唱會、吃好吃的餐廳、刷知乎了。人這一生,奮鬥是沒有頭的。知識是掌握不盡的。閱歷是永遠不夠的。所以不要被所謂的「延遲享受」或者「讀書邊際效益」之類的理論沖昏了頭腦,喪失了生活的樂趣。有些時候,讀書就只是一件好玩兒的事。

P.S.: 我的許多讀書觀,是受到張公子的live : 關於閱讀的一些微小經驗所影響的。這裡推薦給大家。


推薦閱讀:

445.讀書15~《瓦爾登湖》
讀了很多書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450.讀書16~《人類簡史》
465.讀書18~《好劇本如何講故事》
悟——為什麼我要做閱讀節奏榜與金字塔榜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