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受到虐待會對以後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

兒童虐待是由幾種基本的行為類型所組成的:身體虐待、忽視、情感虐待和性虐待。而在我們國人日常觀念中的「虐待」,還僅限於「身體虐待」這個範圍,因而以下的內容更多的針對於此。

還需要說明的是,兒童虐待,並不是對每一位兒童都能造成可預測性的影響。也就是說,虐待的影響 ,不僅取決於某個虐待事件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還和這個虐待事件與兒童個體以及所在家庭氛圍、養育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虐待對兒童以後生活的影響,我們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神經發育

研究發現,無論是正在經受虐待的兒童,還是童年期受過虐待的成人,他們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PA軸)都發生了改變。HPA軸是大腦應對壓力反應的核心,影響著個體的應激。當面臨危險時,大腦會啟動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促使我們做出逃跑還是戰鬥的選擇。隨後,大腦中的一些化學物質又會抑制這種反應,幫助我們從壓力中恢復,這一重要的反饋迴路是這樣形成的:(圖片摘自《Sci Am》)

兒童受到虐待會對以後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

當下丘腦受到刺激時,會分泌出促皮質釋放激素(CRH),CRH會誘導垂體前葉分泌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ACTH刺激腎上腺釋放皮質醇激素(cortisol),cortisol可以激活機體面對挑戰性的情境。當兒童虐待的時間持續延長,腦內的激素水平會逐漸消耗,HPA軸可能會功能失調。反之,大腦又會重新設定cortisol的水平,久而久之,機體就會對壓力變得高度敏感。這種神經生物的改變,會對機體造成持久的傷害。

兒童受到虐待會對以後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

當下丘腦受到刺激時,會分泌出促皮質釋放激素(CRH),CRH會誘導垂體前葉分泌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ACTH刺激腎上腺釋放皮質醇激素(cortisol),cortisol可以激活機體面對挑戰性的情境。當兒童虐待的時間持續延長,腦內的激素水平會逐漸消耗,HPA軸可能會功能失調。反之,大腦又會重新設定cortisol的水平,久而久之,機體就會對壓力變得高度敏感。這種神經生物的改變,會對機體造成持久的傷害。

另外,長期的cortisol水平增加也會損害如下系統:影響學習與記憶中樞的海馬、與情緒有關的杏仁體、影響決策與執行的前額葉皮層以及免疫系統的淋巴組織等等,這些都會導致長期的心理及軀體健康問題。

2、依戀關係

無論是長期、還是偶爾的兒童虐待,都有可能破壞兒童的依戀發展。在嬰幼兒期受虐待的群體,由於他們在安全依戀關係的形成中,缺少一致性的舒適、幫助與刺激,在與養育人或照顧者之間,很難建立起安全、穩定的關係。因而,他們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也有可能會受阻,進而導致出現情緒調節及人際社交的問題。

3、情緒調節

正常成長發育的兒童是通過養育者的情緒表達,自然而然地習得適當的表達和回應情緒。而在受虐待的兒童所身處的環境中,有些情緒的表達,比如哭喊,可能會招致責備、迴避甚至是更惡劣的虐待。所以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情緒表達和調節,變得更加警惕和恐懼。同時, 理解、辨別和調節自身的內在狀態,對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受虐待的兒童很難控制他們自己的情緒,很容易感到焦慮、壓抑、混亂和無助。情緒的表達也會過分強烈,很難用適當、靈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缺乏同齡人所具有的控制情緒的認知能力,不易用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情緒,並且識別他人的情緒,這也是產生交往困難的原因。

4、自我觀念

在兒童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對自我、他人和周圍環境的看法,在健康的養育氛圍下會日益增強,這也激發著他們對他人生活的關注。同時,兒童對他人、關係和世界也形成著複雜的心理表徵,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兒童內化了一種信念:「我是被愛的,而且是值得愛的」,那麼這會成為他對於自我和他人的基本信念,這些想法也將影響著兒童的歸屬感。而對於受虐待的兒童來說,因缺乏健康的養育指導,他們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看法,往往缺乏一些核心的積極信念。當他們內在感受是「我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從而產生羞愧、自責甚至是憤怒,對自己和他人也會形成消極的想法,從而進一步破壞了他們調節情緒的能力。

5、社交適應

受虐待的兒童在與同伴交往時,對他人的痛苦和處境,缺乏社會敏感性,不太會識別或回應他人的痛苦,不僅不能給予關心,反而會做出恐懼、憤怒甚至攻擊的反應。同時,也會傾向使用攻擊行為解決同伴衝突或避免與同伴交往。這也使得他們在社交群體內不受歡迎,而主觀上的過度警惕,加之社交技巧的缺乏,更會使他們受到同齡人的排斥。當受虐兒童進入成年期時,他們一般很難與他人建立和保持健康的、親密的關係。在對待他人、戀人、婚姻伴侶時,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暴力傾向和虐待行為,同時自身的焦慮水平和壓抑心情也會隨之增強。

兒童受到虐待會對以後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

對兒童的虐待破壞並阻礙了兒童的發展,除了上述需要考慮的方面,更嚴重的是,早期的不幸經歷,會讓這個群體成為心理及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

關於對受虐待兒童的疏導,專業中,稱其為干預。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預防兒童虐待事件的發生,除了相關法律的健全,還需要給這些兒童足夠的安全感,並提供相應的心理治療。

治療有很多方式和途徑,對兒童心理治療的目的在於,讓受虐待的兒童有機會發泄和重新認識內心強烈的情緒,學會適當地表達自己,在情緒強烈時能控制住自己。與成人和同伴相處時,形成積極的、可信任的關係,建立起自己的自尊,並主動與外界加強聯結。而對兒童的養育者或是對其整個家庭的治療,目的則在於改變他們關注、教導和訓練兒童的方式。一般通過傳授基本的育兒技巧、強調優質的教養方式、積極的壓力應對以及管理憤怒情緒的方式。同時,也對養育人提供一定的社會支持。

———————————————————————————————————————

最後說一下,最近因幼教虐兒的事件,社會熱點話題將很多關注點投在了兒童虐待這個問題上。但我們需要清楚的意識到,兒童虐待更多是發生在兒童所成長的家庭中,虐待者正是兒童的養育者——父母,而兒童虐待也不僅僅是發生在他們的身體上,精神與情感虐待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比身體上所遭受的少。

身體的傷痛不久就可以癒合,但破碎的心靈,卻需要很久來修復。

治療不如預防,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攜程親子園虐童,虐童現象如何根治?
攜程虐童事件堪憂,怎樣才能讓家長把孩子放心的託付機構?
攜程親子園虐童,怎麼預防虐童事件的發生?
攜程親子幼兒園虐童是真的嗎?
攜程親子園事件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TAG:攜程虐童 | 兒童教育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