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你不斷的發泄憤怒,最終是為了與自己和解

文章首次發表於個人微信公眾號:你不斷的發泄憤怒,最終是為了與自己和解。

二刷之後看懂了很多第一遍在電影院里沒有懂的梗。朋友問我這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我說這是奧斯卡類型的電影。這部頒獎季大熱門,我押10塊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押5塊最佳影片。影片關於女主角Mildred在女兒的謀殺案過去幾個月依舊沒有抓到罪犯之後,製作了三塊廣告牌立在通往她居住的小鎮道路上,牌子上質問警察局長Willoughby,「為什麼還沒有抓到兇手?」故事由這三塊廣告牌開始,牽扯進了小鎮上越來越多的人,故事的發展也越來越不受控制,讓很多無辜的人都收到了傷害。

導演兼編劇Martin McDonagh的劇本力量一直很強烈,從《殺手沒有假期》到《七個神經病》,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寫不出來的。這次更是卯足了勁直奔著奧斯卡去了,《三塊廣告牌》的劇本好到我一點都不想給你們劇透,每個人物都刻畫得十分深刻,衝突和轉折更是五分鐘一個,牢牢抓住你的神經。所以這篇影評,想跟你們聊聊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價值,以及它的最佳群像表演。

這是部看起來政治十分不正確的電影,沒有刻意強調,但用小鎮人民的生活狀態和警察的辦案態度,把種族歧視問題,宗教問題表現的一清二楚。將這些問題放在電影的大環境背景下,起到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顯得十分高明。

但這部電影想表達的主旨卻是十分的正能量,「憤怒會招致更大的憤怒。」Mildred對警察局的憤怒帶來了小鎮人民更大的憤怒,像蝴蝶效應一般,憤怒蔓延開來。所以當Mildred聽到前夫的情人說這句話以後,還是放下了手中緊握想要砸出去的香檳瓶,對前夫說「對她好一點,聽懂了嗎?」

這部片子里,你找不到絕對正義的一方,也找不到絕對邪惡的一方。

作為受害者的母親Mildred,沒有像常規電影里一樣哭哭啼啼,消沉悲傷。相反的,她易怒,剛強,能動手解決的事絕不費口舌,是那個不笑的廣告牌女人。儘管她公布在廣告牌上的警察局長Willoughby是癌症晚期患者,也絲毫沒有削弱Mildred的執著與憤怒。她不顧一切後果的堅持著,導致的後果越來越嚴重。但她的眼睛裡沒有一絲後悔和愧疚,似乎所有人都活該為她女兒的悲劇負責。

可是轉過頭來,當她跟兒子坐在後院的鞦韆上,眼睛裡全是悲傷。她聽著前夫對她的數落,跟她說你與女兒的爭吵才導致了這一切。她喃喃在嘴裡念叨著,不是這樣的,你在撒謊。那個瞬間,她又變成了一個普通的母親。Mildred的形象飽滿又充實,她對警察的憤怒何嘗不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憤怒和責備,她一路堅持為了找到兇手何嘗不是為了讓自己解脫。

而警察Dixon雖然也有自己情緒上的問題,他衝動魯莽,滿嘴髒話。更是憑藉自己的權利欺負那些無辜的人只為了發泄自己的怨氣。這樣的人跟我們心中的警察形象相差甚遠,但他還是在所有關鍵時刻都記得他作為一個警察的義務,留下疑似兇手的DNA而自己差點被打個半死,不顧一切在大火中救出了Mildred女兒案子的案宗。

還有Mildred那個有虐待傾向的前夫,幫Mildred脫罪實際只是想睡她的侏儒,想幫警長報仇的胖牙醫,這些人的戲份加起來不過幾分鐘,但都足夠鮮活,存在感也沒有弱過主角。

對這些人物的刻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突出了人物的兩面性。沒有人是絕對完美的,沒有人身上不背負著過錯,原諒別人也是放過自己便是電影想表達的第二層意思了。

這部電影導演想要講的東西太多了,社會問題是它的背景,對人性里各種情感的糅合,最後還是用善意結束了整個故事,完成度之高可以打五星。我能力有限,只分析了幾個議論比較多的主題,但電影想表達的遠遠不止這些。相信我,它非常值得你花兩個小時好好感受。

圖轉自豆瓣劇照

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

不商業,只是寫一些影評希望跟你分享,與你一起遇見好電影。

你們的關注,就是我努力下去的動力呀。

weixin.qq.com/r/Qi7_5t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關於《深海長眠》片名與故事的藝術解讀
成龍為什麼會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榮譽獎?
美國行動中的湯姆·克魯斯有望贏得奧斯卡小金人嗎?
如何評價2017第8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完整版?

TAG:三塊廣告牌電影 | 金球獎影視獎項 | 奧斯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