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沒資格談階級固化
當我們在討論階級固化的時候,其實談的是圍繞中產階級的焦慮。
如何定義中產階級,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切的衡量標準。一般來說,當人開始抱怨階級固化時,其實代表他已經脫離了馬斯洛需求的最低端層次,足以為了自我實現而開始焦慮。
真正位居底層的人,活著就要拼勁全力了,從來就不會去考慮階級是否固化,溫飽對於他們來說已經很奢侈。
當普通民眾用雙手所賺取的勞動收入,遠比不上資本家的資產性收入,只能被維持在「謀生」的狀態,擠占自我提升、投資自己的機會,喪失進階的可能性。
大前研一在《低慾望社會》里寫出了當今日本的現狀:
1、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
2、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3、喪失物慾、成功欲: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慾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慾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4、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由於社會的發達和便利程度高,日本年輕人不用為衣食發愁,更不想背負沉重的貸款,因此選擇降低自身慾望來維持體面的生活。
更糟糕的是,這種低慾望狀態,往往伴隨著年輕人學習和記憶的衰退,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當局者似乎也願意看到低智商社會的形成,讓高智商的精英階層收益,並熱衷於製造各種娛樂來麻痹年輕人的思維。
當日本的「御宅族」越來越多,沉浸在虛擬世界的人就越來越不關心社會,那麼最終和《黑客帝國》里後腦勺被插上管子的人沒什麼區別。
而在中國,由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有矛盾,焦慮就成為中產階級奮鬥的源泉,社會經濟才能保持高速騰飛。
某種程度來說,對未來的焦慮能刺激人們的拼搏精神,但是內心的不安全感,讓廣告商發現了焦慮商機,並將消費主義和中產階級捆綁起來,讓人們通過虛榮的假象來維持脆弱的自尊。
2、也有人因為越焦慮,就越需要娛樂來麻痹自己的神經,從而逃避一切。
很多人對階級固化有一種奇怪的邏輯,他們所羨慕所感嘆的,往往是一些互聯網大佬,一邊唏噓著別人的小目標,一邊抨擊社會的不公。
給我感觸很深的是,在這群抱怨的人群里,是否真的都處於階級固化的跨越邊緣,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呢?好像並不是,且大部分都是年輕人。
社會的上升空間一直都在,有的人高考失利,上不了211、985,即使自怨自艾也無濟於事,但是完全可以充實自我,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如果連英語四六級證書都過不了,如果大學四年都荒廢在打遊戲上面,如果社交上只認識幾個外賣員和快遞員,這和鹹魚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等畢業後找工作時處處碰壁,就開始厚著臉皮抱怨社會,這不是階級固化的受害者,而是異想天開的懶癌患者。
大部分能在北上廣紮根的拼搏者,都是住在城中村、地下室和隔斷間里,用盡生命去熬,耗盡熱血來賺錢,然後才能結出碩果,人到中年時才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和戶口。
但是現在剛出來社會沒多久,20歲出頭的人,受到一點職場的小挫折就埋怨不公,就妄想著買800萬的學區房?
剛畢業就想跨越階層,平步青雲,這不叫社會階層的合理提升,這叫異想天開,攔路打劫。即使你將食物端到他們嘴邊,他們還會抱怨為什麼不用勺子來喂。
根源上屬於思想的懶惰。
不少人有一種毛病,他們寧願被人批評懶惰,不上進,也不願承認天賦上比別人差,就連老師,也只敢在家長面前說,你家的孩子很聰明啊,但就是不努力云云。
因為天賦的缺陷是先天的,難以彌補,只有被打上懶惰的標籤,才能證明當前生活的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努力所造成,只要努力了,就能改變一切。
也正是有這種潛意識的存在,很多人並不屑於在風口上賺錢的投機者,對自己迷之自信,所以一直沒有去行動,充當鍵盤評論機,口頭上的名言永遠是:「我評論冰箱難道還要學會製冷啊?」
某作家寫了一本暢銷書,名利雙收,於是他們大肆鄙夷,這種垃圾的雞湯文也有人看,什麼水平啊,我高中時候就寫爛了,換做是我寫,肯定怎樣怎樣;
看到某主播隨便吃個飯,唱個歌或者打遊戲就有上萬元打賞,他們也暗自嘲諷,這種膚淺的賣弄風騷也能賺錢,這遊戲水平太差了,換做我肯定賺得更多。
當這群人鄙視過後,或許只有20%的人,會真正地嘗試行動,卻被現實狠狠地打臉。
原來暢銷書的文筆雖然直白,卻凝練而有趣,即使講一個膚淺的雞湯例子,也能生動而形象,但是自己的文字和小學生沒什麼區別,連「地的得」的用法都分辨不清;
別人直播是門庭若市,自己直播卻門可羅雀,冷冷清清,摸爬滾打幾個月後才發現,原來直播不是單純地低頭打遊戲,還要實時和觀眾互動,並管理好自己的微表情,遇到噴子也要寵辱不驚,考驗人的定力。
當嘗到一點挫折的時候,大部分人就會選擇放棄,並自我安慰,這不適合我,死活不承認自己的失敗;剩餘的人會進行充電學習,但是也會尋求各種速成的學習方式,往往欲速則不達。
焦慮很多時候伴隨著頹喪而生,越焦慮的人,就越想逃避。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四個月前我就說「經常玩王者榮耀的人,只會擠佔掉提升時間,最終阻礙了自己的發展。」
有讀者頓悟,並立刻卸載了王者榮耀,身邊的朋友也「立地成佛,改過自新。」然而從目前來看,我發現情況並沒有變好。沒有了王者榮耀,還會有各種替代性的殺時間工具出現,就比如最近大火的吃雞。
我曾強調過,心態上沒有轉變過來,只是單純地卸載王者榮耀是無濟於事的,因為已經習慣了遊戲的即時獎勵機制,沒有耐心區做枯燥乏味的工作。
沒有說不給玩遊戲,但是上班8小時,竟然有3個小時玩遊戲,2個小時聊天,1個小時刷微信,1個小時看小說,剩下1個小時匆匆忙忙地處理手頭上的工作,這種狀態,該如何工作呢?
等到了最後,業績成為公司最差的一員,只能淪落到炒魷魚的結局。如果是自身原因導致職場出局,就不要談論被辦公室政治所迫害了,自身能力還沒達到進行權力鬥爭的地位和資格。
最後,他們成為了反智主義,鼓吹「知識改變命運」是一句屁話,卻忘記可憐之人大多是有可恨之處。
真正受階級固化影響的人,無不是到達某個領域的破壁點,卻輸給了有背景的富二代。
他們根本不怕公平競爭,卻怕潛規則的阻撓,這才是真正的焦慮和無奈。
3、階層固化是一個穩定社會裡必然的現象,因為社會流動是雙向的,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往上走。
這就像醫療資源一樣,當每個人都想追求最好的醫療條件時,就意味著必然只有少數人能享受到「最」的待遇。
我們真正思考並解決的,不是擠破腦袋去搶那把天梯,如何從底層爬進頂層,而是要思考如何提高和保障各階層人們的生活質量。
在二三十年前,如果說有階級概念的話,那麼文盲和讀書人就是最大的區別。
經過了20年的努力,中國的文盲人口減少1.2億,在教育方面縮小差距,這就是一種進步。更別說以前人人羨慕的萬元戶和老三樣,現在已是很普遍。
僅當前來看,中國的階級遠未固化,和歐美在培養階段的最大差距就是「教育」。中國一直在保障義務教育的實行,三級考試選拔制度在總體上把「教育公平性」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美國的階層之間,真正拉開距離的不是財富,而是知識。十年前別有用心的國內媒體鼓吹西方的開放式教育,根本就不會出現在美國真正的上流社會裡,因為那裡的精英學校和學生只會比國人更刻苦更努力。
我們總會嘲諷英國人的數學有多差,這固然代表著英國普通民眾的平均水平,但是能入讀劍橋和牛津的學生,普遍是來自出身良好,家庭教育氛圍濃厚的精英階層;
大部分美國人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沙灘,漢堡包,大肚腩和臃腫的身材,但是出沒在華爾街里精英大鱷,身材大多保養得很好,在健康上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比普通人更多(窮人最缺時間);
歐美大學的硬性入讀門檻並不高,但是越來越昂貴的學費阻攔了大部分窮困家庭,學生畢業後都背負著沉重的貸款,工作十幾年才能還清。
歐美的階級已經完全固化,擁有大量穩定的中產階級,唯一能打破的利器,就是知識。因此,美國的上流社會對奢侈品的投入逐漸減少,但是在知識上的投入比重越來越高,並千方百計地壟斷知識,維護階層。
他們會用高度娛樂化的精神鴉片來替代知識,讓「窮人」上癮,最終安逸於現狀,充當維繫社會基本運轉的螺絲釘。
目前我國的高考和大學制度,無論是學費還是考核制度,都給人拼搏的希望,即使真的考進專科,你也能通過熬命,逆襲北大研究生。
所以知識改變命運從來就不是一句空話,反而一味抱怨「階層固化了,再努力也拼不過富二代」的人,印證了階層其實一直在流動,只是這些人從很少錢變成了沒有錢而已。
4、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服區,當長時間沉浸在安逸圈中,一味追求短期效益,人到中年只會職場半坡。
以前或許沒那麼嚴重,在經濟大環境好的時候,進入大公司就職,和端著鐵飯碗沒什麼區別。但是現在競爭如此激烈,沒有人能保證,在中年時候,不被人解僱。
大公司病造就了人的一種錯覺,好像在BAT或者世界500強工作,就成為了人生贏家一樣。這種將公司榮耀當成自己成就的人,最終被公司賣了都不知道。
僅在2015年,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中,就有115所企業制定了裁員計劃。如今經濟不景氣,不拼關係,難以保證裁員的那個人不是你自己,最終只能獲得幾個月的薪水補償。
一直在努力的人會抱怨,自己確實很辛苦,每天被車貸房貸壓垮,工資涼薄難有出頭之日,更別說自我實現了,和精英階層的鴻溝卻越來越大。
誠然,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口號誰都會喊,現實是:如果在同等努力下,富人家的孩子會比窮人家更成功,兩者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馬太效應就是這種意思:「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所以這種僵局要怎麼打破?輿論上總在說寒門難出貴子,不是要出生在農村的人直接認命,而是要看到和城市人存在的差距後,吸取教訓,提高自信、溝通以及合作。
在認知上就要明白,在當下的中國,機遇不可能全集中在精英家庭里,所以沒必要奢求站在山頂,但可以腳踏實地,每天進步一點,總能邁向山腰。
其次,人的改變,需要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因為適應性會有一個過程。如果每天的行程安排滿,任務羅列一堆,你會發現什麼都完成不了,挫敗和頹喪足以擊潰自己。
如果想省出更多時間,應該戒掉晚睡的習慣,並堅持早起,尤其是冬天要來臨了,被窩裡固然暖和,但一味的賴床妥協,意志力會慢慢地被消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奮鬥的根基。
同時,在嘗試任何新領域時,引入獎勵機制,達到正反饋,放棄短期利益,這樣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只有通過努力得到的正反饋,人才有信心去投入更多。
不要停止任何學習,知識是你行走江湖唯一安身立命的武器。如果付不起昂貴的課程,完全可以自己尋找資料,互聯網有很多取之不盡的資源,善加利用,你才會跳脫出井底之蛙的困窘。
此外,我們必須知道,人固然要努力,但是方向性更為重要,如果身處夕陽行業,你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大勢所趨地順應平庸。
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去開創新風口,但是可以順應風口的趨勢發展,諸如電商、內容創業、直播和知識付費等都可以大膽地嘗試。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然後是現在。我始終認為,從0到1的跨步,遠比1到100的意義要大。
真正成熟的人,永遠不會抱怨社會的黑暗,而是在了解現實後,還會熱烈地去擁抱。
推薦閱讀:
※為什麼格局比努力更重要?
※運氣更偏向於天賦還是努力?
※努力是一種天賦嗎?
※努力是什麼?
※如何深入理解「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