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苦都吃不了,還能打仗嗎?這個命題到底對不對?
作者:李庸正
一次下大雨機關來人檢查,拉我們出來練隊列,全身淋透,主官喊:下雨就不打仗了!?
有次斷水斷電,一天沒飯吃讓我們跑武裝,跑暈了一個。有人喊:沒飯吃就不打仗了!?
還有次有個新兵站了一夜的崗,第二天教育睡著,被罵:不睡覺就不打仗了!?
那麼為什麼部隊會充斥著這種話,這個邏輯又到底對不對呢?
因為我軍相當一部分帶兵人存在這樣一個思維誤區:吃苦耐勞的能力能夠靠「吃苦」本身來進行鍛煉。
錯在哪?錯在搞錯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們沒有辯證的看到,對痛苦的忍受能力的上限,不是由「我曾經吃過多少苦」,而是由我「願意忍受多大的痛苦」來決定的。前者只是單純的「耐力」,後者我們稱之為「意志」。
一個單位,最肯干,最勤勉,熬更守夜,衝鋒在前的永遠是那些城市出身、軍校剛畢業的新任職年輕幹部。最懶散、最油滑、最不能吃苦耐勞、最能偷懶的總是那些臨近退役的高年資兵油子。
兩者誰吃過的苦多?那怎麼沒見後者更能吃苦?
真要照我們這些帶兵人的思路,誰吃過的苦多,誰更能吃苦。那中國最強大的軍隊是古代暴動的農民軍,是抓壯丁扣軍餉的國軍。像我黨我軍這樣,給泥腿子吃白米飯,搞官兵一體,禁止打罵士兵剋扣軍餉的軍隊,一定是不堪一擊的老爺部隊了。
大謬不然。
對痛苦的耐受我們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吃苦的習慣性或者更準確的說「吃苦的主觀感受」,二是吃苦的意志。而其中,後者是決定性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先說前者。對於同樣的客觀經驗帶來的痛苦程度,每個人的主觀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住帳篷、烈日暴晒、上旱廁、吃帶沙子的燴菜、挖坑、平地基、構件工事、武裝拉練。對一個城市出身、軍校剛畢業的年輕幹部來說,主觀上的不適可想而知,我們假定一個百分制的痛苦指數,保守的估計其帶來的痛苦指數為20。而對於一個農村出身,當兵11年的老兵來說。這樣的經歷,較之農村農忙時的勞動強度都大有不如,何況在部隊11年,這些日常工作早就是駕輕就熟了。我們可以認為他主觀上感受到的痛苦頂多只有年輕幹部的一半,為10。但是這個比例不是絕對的,越強烈的客觀痛苦,帶來的主觀痛苦會越來越趨近。比如三晝夜不眠不休,對年輕幹部而言,主觀痛苦是30。那麼對老兵來說,也不會是15。而更接近20甚至25。
而後者,所謂吃苦的意志,則是指一個人能夠耐受的痛苦程度總的最高上限。也即是說,當痛苦累積到多少分時,一個人會崩潰、逃避、退縮、拒絕繼續忍受痛苦。這一閾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自尊心、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任務的意義、想要證明自己的動機、想要獲得上級肯定的意願、對他人評價顧慮、對上級責罰的恐懼.....等等。閾值的成因非常複雜,受上面提到的或沒提到的諸多因素的影響。並且變化非常劇烈。有時候僅僅是不願輸於人的自尊心就能讓人耐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有時僅僅出於使命感就能讓人悍不畏死。
512汶川大地震時,某工兵團負責搶通某處火車隧道。隧道內有運送化學藥品的罐車爆炸起火悶燒,只能人力進入破拆。餘震不斷,不通風的隧道,悶燒的化學罐車。稱為死亡之洞也不為過。該部某士官因不顧自身安危在隧道內累計工作8小時事後榮立二等功。後來我與其戰友交流,他們告訴我,平時這名同志也和很多臨近復退的高年資士官一樣,不少壞毛病。愛偷懶、愛裝病號、愛逃避訓練、愛翻牆不假外出。完全沒有想到到了關鍵時候能這樣置生死於度外,敢上敢幹。這就是任務的意義和使命感使得人對於危險和痛苦的忍受閾值得到了提升。
回到之前的假設。一個年輕幹部,出於自尊心、想要證明自己的動機、想要獲得上級肯定的意願、對周圍人評價的顧慮。其耐受痛苦的閾值可能很高,我們假定為60。而一個面臨年底復退的高年資老兵,長於事故、對上級看法不再關心,也沒有太多證明自己的意願、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不太在意,那麼他的閾值就可能很低,大約30。那麼好像前述的同樣的客觀經歷:野外駐訓+三晝夜不眠不休,其主觀痛苦對年輕幹部而言是50,尚在他能夠忍受的範圍之內。他仍然能夠口無怨言,默默忍受,衝鋒在前,帶頭親為。而對這位老兵而言,主觀痛苦為30-35,雖然遠低於年輕幹部,但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他能夠耐受的上限了。此時他就會表現為發牢騷、偷懶、裝病、逃避工作。
所以回到開頭的結論。決定一個人乃至整支部隊對逆境和痛苦的耐受能力的決定因素是吃苦的意志,是吃苦上限的閾值。這一閾值是由自尊心、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任務的意義、想要證明自己的動機、想要獲得上級肯定的意願、對他人評價顧慮、對上級責罰的恐懼等等因素決定的。而是否習慣於吃苦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那麼是不是要全盤否定逆境和痛苦的鍛煉?也不是這樣絕對的。我們可以看到,習慣於吃苦確實能在主觀上降低客觀痛苦經歷帶來的主觀痛苦,多少對減輕痛苦,提高耐受是有幫助的。所謂久置鮑魚之肆也。但是吃苦本身也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毫無意義的吃苦就只是單純的痛苦而已,沒有任何價值。如果吃苦之後還使得戰士產生質疑、反抗、敵視的情緒,反而造成榮譽感、自尊心的削減、對任務意義的懷疑,進而降低了對痛苦耐受的閾值,那麼這種訓練方式本身一定存在問題。
那麼真正的耐受性訓練應該如何組織?
比如確定明天有雨,計划進行惡劣天氣下的行軍訓練。那麼首先應該組織隊伍,告知訓練內容,訓練目的。講授惡劣天氣行軍的相關知識,如何保持裝備和裝具的乾燥、如何保持自身體溫、如何通過泥濘濕滑路面、如何確保惡劣天氣下的能見度,如何組織偵察和防衛。訓練實施過程中按要點繼續講授、糾正和實施。訓練完成,退出預設訓練情景後,要保證訓練後的後勤保障。諸如熱水澡、換洗衣物、熱飯菜、衛生隊巡診、傷病人員的修養救治等方面都要妥善計劃。
這樣組訓,我覺得部隊的怨言一定會少很多吧?
總之,莫拿吃苦當自己懶惰的借口。
推薦閱讀:
※野戰部隊仨被轉業35歲正連軍官,都怪自己不來事嗎?
※李道洲烈士的幼子女及身後事,萬勿如趙佔英烈士!邊防軍人8條提案
※青年軍官:你為什麼越工作越不開心?
TAG:軍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