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帶你犯喪之《論世間苦難》

摘了一下全書金句,塗書筆記掃的,印象筆記導出。其中一些段落活生生的就是大群嘲術,十個知乎er里有九個讀了要跳腳的那種,請諸君慢用。

? 有時插入語並非句子的有機部分,而是生硬嵌入,造成刺目的斷裂。如果說打斷別人說話是失禮,那打斷自己說話也同樣失禮。出現這種遣詞造句的方式已有多年。現在,所有胡塗亂寫,一心想著報酬的作家,每一頁都要打斷自己六次,並以此為樂。理無例不明——他們的做法就是拆散一個短語,以便插入另一個短語。他們這樣做不僅出於懶惰,也由於愚蠢,他們以為這樣可以使文筆生動、搖曳生姿。除極個別的例外,這種做法不可原諒。

?

? 第87頁

? 思想從頭腦傳遞到紙上,要比從紙上傳遞到頭腦容易得多。

?

? 第85頁

? 乏味總體而言有兩種:客觀的和主觀的。客觀上的乏味是因為沒有提出問題,作者沒有明確的觀點或信息需要表達;因為如果有的話,他就會直接說出,從而處處給出清晰無誤的概念,既不模稜兩可,也不莫衷一是,更不含糊其辭,因此也就不會乏味。即便他的主導思想是錯的,仍經過清楚的思考和審慎的考慮,即至少形式上是正確的,他的作品因此具有一定價值。相反,出於同樣的原因,客觀上乏味的作品一無是處。主觀上的乏味則僅是相對的,其原因在於讀者對論題缺少興趣,當然這源於讀者的局限。因此,最值得稱道的作品從主觀角度看可能是乏味的,即此讀者或彼讀者認為它乏味;相反,最差的作品從主觀角度看可能是有趣的,因為此讀者或彼讀者對論題或作者感興趣。矯揉造作的作家好比一個人裝扮起來,以免混同於大眾,而紳士不管如何衣衫襤褸也不願冒此風險。正像過分花哨華而不實的著裝暴露了普通人的身份,矯揉造作的風格也暴露了平庸的頭腦。

?

? 第85頁

? 庸常之人言語乏味,也許是因為他們說話時不夠清醒,也就是說,不真正理解用詞的意義,因為這些用語他們通盤照搬,所以他們組織在一起的是慣用語(老生常談)而非一個個詞語。正因為這樣,他們的作品明顯缺乏清晰的觀點,因為他們的作品裡沒有構成清晰觀點的東西,即明晰的個人思考。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大堆含糊不清的詞,現成的短語,陳腐的表達,還有時髦的措辭。

?

? 第83頁

? 期刊撰稿人一般為教授或文人,他們工資不高或報酬微薄,因為目標緻,利益一致,他們聯合起來,互相幫襯,彼此吹捧,這就是為什麼文學期刊對壞書一片讚譽之聲。他們的人生格言是:讓自己活,也得讓別人活!

?

? 第82頁

? 質料是指作者的思考建立在什麼之上,形式是指作者處理質料的方法,即對質料的思考是什麼。……大眾對質料遠比對形式感興趣。這種傾向表現在對待詩歌作品的荒誕態度上。他們費盡心機,四處搜羅觸發作品創作的真實事件或個人經歷,是的,他們對這些些東西比對作品本身更感興趣。……重質料而輕形式,這就好比一個人看到美麗的伊特魯里亞古瓮,只為對顏料粘土作化學分析,便對其造型和圖案視而不見。

?

? 第81頁

? 作家也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作家寫作但不思考,他們的寫作素材取自記憶、回憶錄,甚至直接取自別人的著作,此類作家人數最眾。第二類作家邊寫作邊思考,他們為了寫作而思考,這樣的作家很常見。第三種作家動筆之前先已思考,他們寫作只是因為之前的思考,此類作家很罕見。即便那些動筆之前已認真思考的少數作家,思考主題本身的人也少之又少,其他人思考的都是書,都是他人對主題說過什麼。也就是說,得有他人的想法在旁邊用力推一下,他們才能思考。於是這些想法成了他們直接的話題,因此他們總受別人影響,也就永遠不能有創見。相反,上述少之又少的作家,他們思考是受到主題本身的觸動,因此他們的思考緊緊圍繞著主題。只有在他們當中才能找到生命力長乃至不朽的作家。作家所寫直接出自自己的頭腦,他的書才值得一讀。

?

? 第80頁

? 作家總共分兩種:一種不得不寫,一種為寫而寫。前者有一些想法和經驗,自覺需要與人分享;後者缺錢,他們寫作的目的就是賺錢。他們思考是為了寫作。你可以根據以下特點認出他們:他們竭盡全力把觀點拖長,他們的觀點半真半假、曖昧不清、做作且多變,他們通常更愛暮色沉沉,以便矇混過關。正因為這樣,他們的作品既不精確也不清晰。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寫作僅僅是為了用字把紙填滿。一旦看清這一點,你就會把他們的書扔到一邊,因為時間寶貴。

?

? 第76頁

? 人謀生靠繆斯的恩賜,我是說詩才,對我來說,就像女子謀生靠美貌,兩者都是褻瀆自身天賦,換取卑劣好處,兩者都易色衰力馳,蒙羞收場。別把詩神貶低為妓女。

?

? 第68頁

? 能人為金錢和名譽而工作,但天才苦苦耕耘的動機卻不容易確定。不是錢,因為天才很少有錢;也不是名,名譽太不確定,更深一層考慮,價值甚少。嚴格地說,天才工作也不是為了自己的樂趣,因為付出的大量辛勞幾乎超過了獲得的樂趣。不妨說,天才工作是出於某種奇特的本能,他們對其他動機並不了解,只是不得不付出長期的勞作,表達他們的所見所感。籠統而論,樹木結果也出自同樣的必要,它向世界索取的只是一塊土壤,好讓它開花結果。

?

? 第67頁

? 誠然,天才與常人的智力只有量的區別,即只是程度的區別。不過,常人儘管個個不同,卻都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因此常常眾口一詞,贊同一些實則錯誤的判斷,乃至懷抱一些基本觀念,一代代流傳重複;而每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都或公開或秘密地反對這些觀念。考慮到這一點,我們難免要說:天才與常人的智力是質的區別。

?

? 第63頁

? 可憐的平庸之輩到處泛濫,他們缺乏兩種密切相關的能力:達成判斷的能力和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但不是平庸之輩,就無從了解他們能力的缺乏,也無從了解他們生活的可悲。不過,正因為能力的缺乏,胡塗亂寫才能在各國大行其道,超凡脫俗之人才命途多舛。真正的思想和藝術在某種程度上都試圖將偉大的頭腦置於渺小的人群之上,無怪乎此類嘗試難以實現。作家要提供樂趣,須在其思考方式和讀者的思考方式之間取得某種一致,兩者越是一致,提供的樂趣越大。偉大的心靈只能對另一個偉大的心靈心領神會。

? 【 本人吐槽: 學霸也並不是什麼都知道,學霸不知道你為什麼不知道(笑)。】

? 第62頁

? 我們對某事物已有一定之見,對與之相關的新觀點就會採取防衛和否定的態度,這很自然。新觀點像一個敵人,突破進入我們自身信條的封閉體系,打破了我們由此體系而得的心靈的平靜,要求我們付出額外的努力,並宣布此前的努力作廢。因此,將我們從錯誤中拯救出來的真理就像藥水,不僅味道苦澀難忍,而且不能立竿見影,須經一段時間才發揮效力。

?

? 第61頁

? 從以下事實即可見出,常人的智力多麼瑣碎和片面,人類意識又是多麼含混不清:儘管人生朝生暮死、充滿變數、迷霧重重,人們卻都不去進行堅持不懈的哲學探索。除了極少的例外,大多數人渾渾噩噩地過此一生,與動物沒有多大區別,他們與動物的最終區別只是他們能為未來幾年做一些籌備。如果他們偶有思考形而上問題的需要,也有各種宗教自上而下事先提供給他們思考的結果。他們有宗教就夠了,不管是什麼樣的宗教。

?

? 第58頁

? 從一個命題只能引出此命題所蘊含的東西,即其顯義與隱義;但兩個命題如構成三段論的前提,則可引出兩個命題均不具有的東西,正像身體乃各部件湊泊而成,但其性質則為任一部件所不具備。邏輯推論的價值正在於此。

?

? 第52頁

? 動物的整個生命僅是一連串的現在,對過去和未來毫無覺察。一般人的智力範圍雖然大於動物,但並不像通常所想的那樣大得沒有邊際。

?

? 第52頁

? 只有出發點是為了給自己提供導引,你的思考才有價值。思想家可分兩類:第一種出發點是為了指導自己,第二種為了指導他人。前者是真正的獨立思想家,當得起「獨立"和思考"兩個詞。他們是真正的哲學家。他們本就認真。他們生活的樂趣和幸福在於思考。後者則是詭辯家,他們想裝得像思想家,他們的快樂來自他們希望從別人那裡得來什麼。

?

? 第51頁

? 一流頭腦的特徵是,凡有判斷都出自第一手資料。這樣的頭腦產生的思想都是獨立思考的結果,從他們對思想的表達上也處處可以看出這一點。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像是君王,不肯居於人下。他的判斷,就像君王的決定,直接來自他的絕對權能。他不再接受權威,正如君王不受命於人。除了他自己確定的,他不承認任何事物是有效的。

?

? 第50頁

? 獨立思考者先得出觀點,才知道權威說法,因此權威說法無非印證自己的觀點;書齋里的哲學家卻從權威說法出發,通過收集別人的觀點形成自己的觀點。後者與前者相比,正如機器人與活生生的人。

?

? 第43頁

? 男人和男人天生僅是陌生人,但女人和女人天生就是敵人,原因無疑是同行相輕。男人相輕僅限於同行之間,女人相輕則包括全部女性,因為女人的行業都是一樣。

? 【本人吐槽:人是被環境塑造的,所以別看迂腐文人們歧視女性的話說得多麼頭頭是道——可是他們政治失意的樣子跟怨婦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 第37頁

? 主動選擇放棄生命,對那些宣揚一切皆善的人豈不是一種嘲弄?如真是這樣,那這就成了一神教強制人們樂觀的又一例證。一神教譴責自我毀滅,以便不被自我毀滅的行為所譴責。

? 【本人吐槽:「譴責自我毀滅,以便不被自我毀滅的行為所譴責」的現象是如此地普遍,以至於讓絕大多數人習以為常,這正表明了我們身處的世界有多令人絕望——人們並不熱愛生活,被生活折磨到如此冷酷,以至於要靠傷害責罵他人來合理化「自己還活著」這件事了呢。】

? 第37頁

? 什麼樣的懲罰能阻止一心求死之人呢?如果懲罰的是自殺的企圖,也只有自殺未遂者才能受到懲罰。唯一令人信服的反對自殺的道德論證是,自殺與實現最高道德目標背道而馳,因為自殺表面上是種解脫,卻取代了從苦難世界的真正解脫。不過,這種錯誤和罪行相去甚遠。

?

? 第36頁

? 據我所知,只有一神教即猶太教的信徒把自我毀滅視為犯罪。尤其令人吃驚的是,無論在《舊約》還是《新約》中,都找不到對自殺的禁止,甚至找不到明確的反對。因此,宗教導師只好根據自己創造的哲學來反對自殺,然而他們創造的哲學根基太淺,缺少力量,為了彌補,他們不得不藉助些字眼的力量來表達他們對自殺的嫌惡,也就是說,他們求助於謾罵。……誰沒有親友主動離開人世?人們想到他們時會心懷厭惡,好像他們是罪犯嗎?依我看,反倒應該要求那些教士說說,他們憑什麼在講壇上或書桌上,把很多為我們尊敬和熱愛的人所做的一種行為定義為罪行,並拒絕體面地安葬那些自願離開人世的人。

?

? 第16頁

? 但表象存在的前提是有一個同時具有面積和體積的內層,並可推論出該內層具有某種性質。這兩點是形而上學的主題。……每一種教條的先驗哲學都想從表象的規律認識自在之物,這就像想讓兩個截然不同的物體重合一樣,必定會失敗,因為不管怎麼擺弄,總有這個角或那個角露出來。

?

? 第14頁

? 我們生命的圖景猶如胡亂拼湊的圖畫,近看粗陋,要想顯得美,只能遠觀。這就是為什麼所求之物一旦獲得即覺空虛,這就是為什麼儘管我們一生都在希求更好的事物,同時也經常對過去戀戀不捨。相反,現時被認為是暫時的,只是通往目的的途徑。因此,大多數人回首一生時都會發現,自己一直活在過渡狀態,他們吃驚地看到,他們放手的正是自己的生命,正是他們生活中期望的東西。

?

? 第14頁

? 生命首先表現為一個任務,保有自身的任務,即糊口。若此任務完成,所得的便成了負擔,於是有了第二個任務:做些什麼,以趕走獵禽般盤旋在安定生活之上的無聊。於是,第一個任務是得到什麼,第二個任務是忘記所得的,否則所得的便成了負擔。

?

? 第13頁

? 你的確可以認同這樣的說法:最高的智慧是享受現時,並以此為生活的目標,因為現時是唯一真實的,其他一切都假象。但你也可以將這種生活方式稱為最大的愚蠢,因為現時轉瞬即逝,像夢一樣消失無蹤,不值得為此大費周章。

?

? 第9頁

? 人,活得越久越會清楚地了解,生活就整體而言是一個挫敗,不,是一場騙局。如果年輕時的好友多年後重逢,過去時光猶在眼前,那相見時兩人心中湧起的最強烈的感覺是對人生徹底的失望。在青春歲月玫瑰色的黎明裡,人生曾顯得那麼美好,它許諾的那麼多,兌現的又那麼少。

?

? 第4頁

? 有人宣稱世間快樂多於痛苦,或兩者至少相抵。欲驗其真偽,可作一簡單比較:一隻動物正大嚼獵物,則食肉者與被食者的感受孰強孰弱?

?

? 第3頁

? 正如一條平緩流動、無所遮擋的河,隨順己願的,我們從不注意或覺察,這是人和動物的天性;若我們需注意到什麼,則我們的意志必先遭遇挫折,必先經歷某種震驚。

? 【本人吐槽:針不扎在自己身上就覺得不疼,能上桌吃飯的就是能一邊繼續歧視,一邊對別人說「不就是件小事嘛幹嘛搞得雞飛狗跳」。喲,真要是小事的話那為何連小事都不能尊重他人的感受呢?」】

? 前言第4頁

? 思想之偉大,在於其影響之深遠,而不意味著這些思想是「好」的,實際上一些書可列入「壞」思想之列。叢書中很多作家受到同一叢書其他作家的很大影響,例如,馬塞爾?普魯斯特承認受約翰?羅斯金影響很大,米歇爾?德?蒙田也承認深受塞內加影響,但其他作家彼此憎恨,如果發現他們被收入同一叢書,一定會氣憤難平。不過,讀者可自行決定這些思想是否合理。

推薦閱讀:

《大思想》(公方彬)
123456
追求穩定是你身邊的定時炸彈
筆記:印刷術與德意志宗教改革【1】
《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

TAG:讀書筆記 | 外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