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與家屬怎樣與主治醫生溝通?
03-18
這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我的看法或許並不是最優的答案。 精神心理疾病明顯與其他類型疾病有區別,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主治醫生對患者疾病狀態的把控更多的是建立在患者自述病情,家屬敘述病情的基礎上。當然主治醫生也會通過觀察病人的狀態來做判斷。然而,當主治醫生並不了解病人時,患者及家屬對醫生所說的話就會明顯影響醫生的判斷。基於這種情況,患者及家屬與主治醫生的溝通方式竟然會左右醫生的診斷。 錯誤的溝通方式會導致誤診,從而導致診斷結果錯誤,用藥錯誤,治療方法錯誤等一些列問題。
做為患者家屬應當怎樣與主治醫生溝通呢?
與主治醫生溝通前,自己要先平靜下來,冷靜下來,保持情緒平穩。家人的患病對於家屬是一種打擊,很多家屬的情緒會出現問題,有的過分悲傷,有的是過分恐懼,也有的是怨天尤人。總之,家屬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不平穩,不是冷靜的狀態。人們說話的時候,很容易受到情緒和心理的影響,從而片面的敘述一件事,或者是加重強調某些事情。這些都會影響醫生的判斷。一個人記憶中的事情或許會客觀很多,但是一個人敘述記憶中的事情時往往會選擇性的敘述。選擇性的敘述會誤導醫生的判斷。與主治醫生溝通的時候,家屬要保持冷靜,同時選擇一個充裕的時間,切忌匆忙。 有的家屬看到自己的家人突然患病,感到崩潰,恐懼和絕望。見到醫生的時候,一直在哭訴自己家人以前是多麼好,患病以後怎樣怎樣,表達出的都是患者負面的信息,甚至有意無意的誇大其詞;也有的家屬見到醫生諱疾忌醫,不肯真實的表達出患者的情況,刻意隱瞞病情;也有的家屬自己查閱了一些疾病相關信息,自己對家人的病情有了判斷,已經認定家人得了某種精神心理疾病,面對醫生的時候,片面講述跟某個疾病相符的癥狀,表達的導向性很明顯,以至於醫生可以輕易做出判斷;我也見到過有的家屬無中生有,捏造病情,尤其是對於有暴力傾向的患者,家屬捏造患者的暴力行為,目的就是希望醫生對患者採取一些措施;有的家屬疑神疑鬼,把患者本身正常的表現也說成是病態的反映;有的家屬更是把患未發病以前的種種正常的行為也扭曲成癥狀...... 上述的情形沒有能夠窮盡家屬跟主治醫生溝通時所出現的錯誤方式類型,僅僅是舉出來其中一些情形。如果主治醫生十分敬業,可能會對家屬的表達分析整理區分對待,不會全盤接受,但是也未免不會受到誤導;如果主治醫生不那麼敬業呢?根據家屬錯誤的表達匆匆診斷,開藥,治療,後果不堪設想。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疾病,家屬的表達會成為診斷疾病的依據。所以,無論家屬的心情是怎樣的,為了家人的健康,請先整理好自己的心情,選擇一個充裕的時間段,冷靜客觀的跟主治醫生進行溝通。要意識到,家屬所說的話,對於醫生的判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是我感覺在首診、複診和康復期間,家屬與醫生溝通時的要點:
首診。首診時家屬應當盡客觀詳盡的表達出家人發病的時間,出現的癥狀,嚴重程度。如果有複發和治療經歷,要向主治醫生如實表達出複發次數,都在哪裡進行過治療,採取過何種治療方法,服用過哪些藥物。一般醫生會問到患者的生活學習或工作情況,以及發病前的性格經歷。家屬在表達的時候,應當保持平靜,全面回憶家人的情況,家人所經歷過的非同尋常的事件一定要告訴醫生。 複診。複診的時候,除去要做一定的檢查,比如血常規,肝功能,心電圖等,了解患者身體基本狀況外,家屬應當重點表達出患者服藥的情況,服藥期間出現的副作用,癥狀的改善程度。患者在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時候,心理和行為的適應狀況和變化。 康復期間。康復期間,患者情況基本穩定。家屬所應表達的重點在於患者在回歸正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藥物的作用對於患者回歸社會帶來的幫助和副作用。對於患者學習,工作,婚姻,生育等重大問題要做比較詳細的表達。 患者本身面對主治醫生應當如何溝通呢?要求患者全面客觀的描述自己的病情本身就是不現實的,這也是精神心理疾病的特點。患者本身的感知和認知已經出現問題了,有的患者甚至完全喪失了認知能力,陷入極端情緒或是無盡妄想之中。
首先我覺得患者與主治醫生的溝通應該進行多次而不是一次。因為患者本身的狀態並不穩定,一次行溝通不能反映出患者的真實狀態。如果在患者情況最糟糕的時候面見醫生,醫生有可能會做出病情嚴重的判斷。但是患者也許僅僅是偶爾表現糟糕呢?如果,只有一次溝通機會,應當選取患者相對平穩的時候進行。而很多情況是,患者發病的時候被家屬帶到醫生面前...... 其次,患者盡量做到開誠布公。我知道這一點很難。能夠意識到醫生對於自己的康復是一種幫助,是友好的,對醫生不隱瞞病情。當然也不是說要把所有自己的秘密都告訴醫生,也要注意自我隱私的保護。患者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是一點一點的建立起來的,向醫生吐露多少心聲,取決於彼此的信任關係。不要強迫自己全盤拖出,也不要刻意隱瞞。順其自然。如果患者一直無法同醫生建立信任關係,也許這個醫生並不適合自己呢? 常見的錯誤溝通方式。有的患者自己給自己看病,自學了很多醫學知識,對號入座。見到醫生後,片面描述自己的癥狀跟某個疾病相關,有意誤導醫生的判斷。相信我,醫生永遠比你見到的病號多,比你經驗多。有的患者為了少服藥,刻意隱瞞癥狀,導致病情逐漸惡化。有的患者不敢講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因為自己覺得自己的想法太過「驚世駭俗」。相信我,醫生見到的「驚世駭俗」的想法絕對不比你少,你嚇不倒醫生。 我覺得患者與主治醫生溝通的關鍵在於一個信任關係。一旦這個信任關係建立起來,溝通就會有效果。而,信任關係是點滴積累起來的。一個醫生並不是適合所有患者。跟感冒不一樣,一個醫生大概可以治療所有人的感冒。而面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即使是一個非常出色的醫生,也不能保證可以治療所有有類似癥狀的患者。因為醫生的氣質,性格心理特徵與患者的氣質、性格心理特徵不一定匹配。選擇一個合適的醫生,更像是選擇一個合適的導師。 我知道家屬和患者跟主治醫生的溝通很重要,但是總結起來卻有點力不從心。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在我懷孕期間,老公被診斷短暫性精神病,按時服藥,現在寶寶已經出生,總是反覆該怎麼辦?
※血液透析後,亢奮和焦慮正常嗎?應該如何照顧患者?
※為何有些人會使用這種說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