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覺得自卑,沒準恰好說明你正在快速進步呢?

By Hunter

前兩天,朋友圈瘋狂轉發一篇文章【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開始覺得大概就是某個媒體群體又在推什麼」自卑「熱吧,沒太在意。後來想想,傳播廣泛,說明還是有群眾基礎的。但打開文章一看,再看看評論,就感慨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現實呢?

文章用了作者自身經歷和很大篇幅在描述一個現象,當融入了一個相對層次更高的群體,其實作為主體,自豪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是自卑。這是事實,然而隨著環境的提升,眼界的開闊,發現總是天外有天,即便奮鬥一生,很可能還是比不上別人的一根小手指,又陷入了絕望。

作者描述自身的自卑的時候,其實是因為陷入了兩個極端。第一是覺得上了985,211就很了不起,很鶴立雞群了,第二是覺得這世界上總是存在著些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的人,所以當前的很多努力的價值感成就感就大打折扣了。

第一個錯覺是因為思維沒有與時俱進吧,985&211很稀有,這應該是 至少十年前的事情了,隨著教育資源的豐富,高校的擴招,現在985&211這個社會群體,已經很廣,並不是什麼極端優秀群體的標籤了,上了985就覺得自己牛逼,那是井底之蛙,已經不是一種對自己的客觀評價了。第二個錯誤在於努力方向的偏離,從小的自我感覺良好,導致自身心理對優越感的依賴特別嚴重,以至於之後很多努力的目標不再是所做事情本身,而僅僅是為了優於別人而讓自己產生優越感。當所處環境達到自己的瓶頸,很難再超越同輩,就失去了奮鬥之源,俗稱絕望。

於是乎,便派生出了主要這幾點評論:

1. 憑什麼就該認為自己獨一無二,就該是人上人,就該成為鳳子龍孫,安安靜靜做一個普通人,腦子裡別充滿不該有的慾望就好;

2. 為什麼總要和別人比,和自己比就夠了,只要自己每天都在進步不就好了?

3.為什麼總喜歡用學歷,金錢,地位來衡量人?太世俗,太迂腐。

4. 人活著呢,開心最重要,開開心心的活著就好了,幹嘛非得爭些什麼?

以上四種觀點,其實都是出於自我保護而逃避現實。可以理解,但一個逃避現實的人生並不能給你想要的。

對於觀點1,邏輯錯誤「因為成為獨特的人,社會頂層的人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就不該以此為目標。」同學們,這是高中數學概率知識沒學好啊。從所謂「人上人」(且先不定義什麼是人上人,暫且泛泛而談,諸如偉人領袖,富豪榜上人物為例)的出現頻率上看,確實很小,但「頻率」不等於「概率」,每個人最終成為「人上人」與否並不是一個隨機事件,不同的人成為「人上人」的概率也不盡相同每天的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的概率提升,比作賭博的話,隨著概率的提升,社會對自己押的注碼也會越大(給你更多機會,給你更多收入,更多認可),收益顯而易見。相反,如果是買彩票中獎這種小概率事件,我們確實不應該追求。所以觀點1隻是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不奮鬥的謬論。

對於觀點2,這是典型的消極避世不敢面對社會的心態。人,是社會人的簡稱,競爭是社會的屬性,脫離別人而存活的人並不是典型的「人」。只和自己比,為什麼不能真正實現目標?舉個例子,小明今天學會一道加法題1+1=2,第二天學會一道加法題3+5=8,每天都在進步,自己很滿足;然而小紅10天前就學會了解微分方程,而且以每一個學期五六門新知識的學習速度在進步。從斜率上看,小明永遠都趕不上小紅,久而久之,就會被社會淘汰,可能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小紅能買得起房子,而小明連首付都買不起的原因(別人成長的快,他們的社會價值高,才能買得起房,抬高房價)。成長速度更加重要,而競爭勢必要以別人為參考。「不要在意別人,只要自己每天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最終總會實現目標!」——額,這是口毒雞湯。

對於觀點3,和2有點類似,消極避世。現在社會發展的相對比較健全,不管是物質,技術,藝術品,時間,基本上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雖然金錢不能很客觀地衡量一切,但這社會就是用金錢實現了對社會90%以上實體的,抽象的東西的衡量。如果,遊戲玩得好,電子競技,遊戲主播可以賺錢;文章寫得好,出書,給雜誌投稿都可以賺錢;足球踢得好,球星賺的錢也不少。。。事實上,你覺得用金錢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很庸俗很迂腐,90%以上的原因是自己幾乎在各個能力上都不夠出眾,而不是「金錢」作為價值尺度的功能性缺陷。抓住「金錢不能夠衡量一切」的絕對邏輯正確而得出推論「一切都不能由金錢來衡量」,明顯是個徹頭徹尾的錯誤。

對於觀點4,同意前半句,人活著開心很重要。但是開心的前提是得到心理和物質上的滿足,並不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能在這兩方面得到滿足,這也是爭些什麼的原因。當然,你不爭些什麼也會開開心心,那是因為你的心理需求和物質需求很大程度上已經被你的環境滿足了,比如你的父母,你的學校。就像小時候,不用爭些什麼,在父母的庇護下,很容易得到滿足。一旦你發現自己的物質心理需求不能夠被環境滿足了,就會不開心,就會去「爭」。開不開心,有時候也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了,畢竟風餐露宿,衣不裹體,大概出於生物本能你就會不開心。

然而我也不能責備別人,畢竟我自身也多次陷入過這個絕望乃至抑鬱的處境。上高中的時候,感慨為什麼高中同學的初中生活這麼豐富,教育資源這麼好?因為從小就在這個學區住。上大學的時候感慨,卧槽,我怎麼就沒機會上補習班好好準備自主招生考試,奧利匹克競賽,ACM大賽?因為人家學校不上晚自習,爸媽又有膽子財力支持孩子全身心搞競賽。申請留學的時候再感慨,為什麼有的同學大一大二就開始準備托福GRE,大三大四就找IEEEfellow院士教授發論文了?因為人家叔叔就是我們學校的教授。我也因為自身實力,自身家世的各種相對不足而絕望。無論是實力還是基礎條件,似乎我都沒辦法實現我的理想了。。。所以,高考完抑鬱一陣,大四留學申請完抑鬱一陣,看著這世間的人們,似乎都在被束縛著,逃離了一個網的束縛,外邊還有更多層的網。

這是個事實啊。我們得面對,不能逃避。但整日自卑,消極度日從心理學上來講不利於我們取得更大的成就。

怎麼看待自身實力的不足?別看實力存量。看實力增長斜率。從比別人早一年上小學的落後,到小學三年級開始每次考試第一直到畢業;從跳了小學六年級開始進入初中,到年級前十班級第一的中招考試成績畢業;從剛到省重點高中中招考試成績班級倒數前十,到高考成績年級前列畢業;從一個普通985大學生到一個普通留學生(額,哈哈,大學成績就一直挺普通也挺穩定的,四年一直在五六百人的學院排前五六十名吧,算是個瓶頸233,算是轉了兩次專業,走了不少彎路)感覺整體上來說,自己實力增長斜率還行,雖然實力存量在現在的環境里還是很弱,有足夠時間,應該還是能有一點點微弱的成就的吧。一輩子都不如別人,那我也從一個很微弱的起點極大程度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經驗啊。這個自我安慰還是可以給自己的,畢竟不能活在自卑里了。但是如果增長斜率停滯,就要反思了(比如我的大學)。反而每次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在新環境里的自卑感會讓我覺得興奮,因為我潛意識裡知道,這個環境可以帶給我極大程度上的提升!換句話說,自卑有可能說明我正在快速進步!

怎麼看待自身家世的不足?別看個人,看家族。很多人覺得富二代憑什麼就可以出生就含著金鑰匙,不公平,社會制度有問題。我覺得這正是社會公平的體現,想想如果你是富二代的爹,「老子辛辛苦苦賺的錢,憑什麼不能花給我的兒女,憑什麼不能用我的財富給兒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不能繼承給我子女才是不公平」。對啊,你以為社會的競爭是人與人之間的,其實是家族之間的。憑什麼你一個人小10年的奮鬥就可以超過人家家族二三十年的奮鬥,人家起點還比你早。那你也不能怪爹媽啊23333,時代有時代的局限性,家族有家族的局限性。你可以問問自己的父輩爺爺輩的故事,肯定有些天災人禍的故事。比如文革,比如早年喪父。但是這些都是既定的,怎麼給自己一個愉快的心情去奮鬥而不是自卑?我是用一個邏輯「①我出身不如你,那我現在還比出身比我好的人某種程度上成就高,這感覺很爽;②我出身不如你,實力也不如你,那。。。我們交個朋友吧(自行腦補綠箭口香糖)?」特彆強調的是,我極其反感「因為我出身不如你,所以理所應當各方面都不如你」邏輯。

這其實是我在很多很優秀的人身上看到的共有特質:

1.不逃避現實,客觀面對現實;

2.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哪怕是極其不足的資源;

3.擅長用積極的思維看待自己的劣勢;

4.不停止奮鬥。

其實如果上升到這篇文章背後的本質問題,就是社會流動性的問題。有流動性的社會總比階級固化強。落後的人,停滯不前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淘汰。所以要想讓自己乃至自己的家族在社會上有更好的立足點,就要有比別人更快的成長速度。從長遠角度看,比較存量很短視,畢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成長速度才是決定很多結果的關鍵。如果遇到不利的環境和情緒,就要想著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問題,去利用有限的資源。如果因為自身實力而覺得自卑,沒準恰好說明你正在快速進步呢?

沒錯這就是一篇碎碎念。。。


推薦閱讀:

關於「小寒」,除了「好冷」,還有好多想對孩子說……
承上啟下-天朗且氣清,惠風連和暢
快速學習&成長的心理技巧
如何思考問題?
10、媽媽,讓我長大好嗎?(原創)

TAG:心理 | 社會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