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給自己的原生家庭找茬?
現在有個趨勢,把原生家庭當作筐,有了問題往裡裝。
前不久大學同學聚會,和舍友聊起她最近在上的「家庭關係療愈」課程,恰好我在看心理學,於是仔細和她聊了一下她的課程。在我的理解,這個療愈課程的重點是: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引導你發泄負面情緒。比較籠統,聽起來沒有什麼問題。然而我和她爭論的點(不能說爭論吧,就是有異議)在於,我不贊成所有問題都從原生家庭去尋找根源——而這正是這個療愈班老師指導學員首先要做的事情,而且,身邊也這樣的說法也日益增多。
比如,你今天對老公、對孩子的某些行為會那麼生氣,是因為小時候你遭遇了同樣的情景,而你父母正是這樣對待你的。我舍友強調,當你知道你為什麼會生氣,你自然就放鬆了許多。然後你就想辦法把負面情緒引導走。這樣,就不會傷害和家裡人的關係。
從原生家庭裡面找問題根源,這種做法的源頭是來自於經典精神分析學派,其中非常有名的人物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弗洛伊德。他強調,重要的是你的潛意識。以我舍友舉例來說,就是你生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你兒子打了人,而是你兒子打人這件事情引發了你的潛意識,也許是童年時期的某件事情給你留下了陰影。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成人的人格特徵是童年時期性本能活動壓抑的結果。性壓抑是弗氏理論的重點內容,但是借用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家」或者「心理療愈師」則不把重點放在性,他們提倡的說法是「原生家庭」,基本上你現在的所有行為都是你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同樣過分強調童年時期家庭的影響力,而忽略了人的自主選擇能力。
弗洛伊德是原罪
談論心理學史上繞不過「弗洛伊德」這四個字,很多人都是通過他了解到心理學,可以說,他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公眾心目中的心理學。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現代心理學界,弗洛伊德,卻是個遭受到諸多批判的角色。
美國心理學會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會員中認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數不到會員總數的10%,而另一主要的心理學組織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PS(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比例更低,不高於5%。在現代心理學家所關注的大量研究主題、數據和理論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只佔了其中極小的一部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對於現代心理學的重要性被無限地誇大了。更糟糕的是,這種研究方法徹底地誤導了人們對心理學研究的印象。
他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三點,不採用控制實驗,用個案來當作理論的基礎;他通過個案得出的數據並不能有效地支撐自己的理論;他的理論使用一個複雜的概念結構,在事後解釋人類的行為,但並不做事前的預測,簡而言之,他的理論可以解釋一切,也正是因為這個屬性使得它在科學上毫無用處。不妨簡單粗暴地想想街頭的算命先生,怎麼說都是他有道理,而且你還沒有辦法去驗證。
我費盡唇舌,向我舍友解釋什麼叫「可證偽性」,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精神分析學派下了一個叫做「原生家庭」的蛋,成了一個替死鬼,通過從早期經歷中尋找自己痛苦的根源,來解釋自己今天面臨的所有問題。
這樣做,出過亂子。比如孤獨症的起源(部分是基因決定的),就被精神分析的解釋帶進了死胡同。受到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海姆普及了「冰櫃母親」這個如今已經被證偽的概念,認為「造成嬰兒時期孤獨症的原因是父母不希望孩子存在」,諸如此類的觀念不僅破壞了家庭,而且還阻礙了孤獨症的研究。
你以為你記得的就真的發生過?
還有另外一個駭然的例子。當我說為什麼不能從原生家庭選擇原因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你的記憶並不準確。
很多人都以為一個人對一件事的記憶一定反映著該事件的本來面貌。但是認知心理學學家並不同意這個觀點。華盛頓大學的伊麗莎白·洛夫特斯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她有個很著名的關於人類記憶的演講在TED上,非常有意思),她的研究表明,當人們回憶一件事情時,並不是準確地再現它,相反,回憶是一種對實際發生的事件的一種重構。重構式記憶,是你用新信息和現存信息去填補你回憶某種經歷時所出現的遺漏的結果。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的記憶並不如你以為的那樣穩定可靠,經過一段時間,它們是會出現調整和改變的。伊麗莎白·洛夫特斯做的研究主要是證明了司法中目擊證詞的可行度,她成功解救了一個因錯誤記憶的目擊證詞而差點冤枉入獄的嫌疑犯,這個故事很長,在TED的演講上有說,這裡不提。
回到我說的為什麼不能從原生家庭找原因就是因為,你記憶中和父母的一些相處,事實上並不是你以為的那樣。這是真實發生的案件,也是伊麗莎白·洛夫特斯所經歷過的。一對父母被控告性虐待自己的女兒,證詞是成年的女兒有精神問題,而在自己的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回憶」起了自己幼時受虐的經歷。該案件最後的結局是女兒出了一本書,重新講述自己不真實的記憶而導致的整個事件經過。同類的案件相當多,以至於許多被控性虐待的家長被剝奪了照顧自己子女的機會。
我和我同學的爭論並沒有繼續,也不知道該怎麼結束,是因為她開始用她所接觸到的精神分析來做我的個案研究了。因為我的原生家庭也不並美好,甚至可以說,比她的還要糟糕。但是為什麼人和人之間會有那麼大的不同(這裡並不是想要暗示誰優誰劣,僅僅是強調個性、觀點的不同)。
心理學因為是研究人的思維和行為,這個特殊性就決定了並沒有一套宏觀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它,心理學是被分為許許多多不同的理論,而每個理論僅僅能夠解釋行為的有限方面。另外時刻要記住,心理學家也是人,他們的理論形成很多時候都帶著自己的主觀烙印,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做控制實驗的重要性。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前很多心理學家無法觀察到的信息慢慢浮現,也帶來了新的心理學學派,比如認知心理學。弗洛伊德是屬於精神分析學派(還有一個新精神分析學派),還有特質論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大家都熟悉的馬斯洛需求理論就是屬於這個學派),還有認知心理學派。
你有得選,沒得選,還是懶得選?
之所以太多人喜歡往父母身上找茬(你去看看豆瓣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因為這樣做是最簡單容易的方法,至於能不能解決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給自己的缺點找到了借口,負面情緒找到了發泄的缺口,整個人就輕鬆了。類似於「工作上不順利?和男朋友吵架了?啊,原來從**號-**號是水逆啊」這種情況。
有一點需要特彆強調,不往原生家庭找茬,並不代表不重視原生家庭的影響。沒有一個心理學家會否認早期童年經驗對成人人格造成的深遠影響,就連講究「刺激」和「反應」的行為主義學派,也同意行為塑造和早期受到的刺激有關。我想說的是,不能逃避人有選擇能力的責任。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觀點是強調人的自我的充分發展,人有選擇,對未來的追求的能力。
這就是我和我同學反覆提到的,你有選擇的權利。這也是我不喜歡從原生家庭找原因的核心理由。另外一點我們的爭論是,她強調情緒的自然流動,我強調你的情緒很多時候是不理性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情緒的流動,而是不要讓情緒控制你,你要理性地去控制情緒。
理性思考很累而且現有的環境並不鼓勵我們理性思考,所以,分析一些原生家庭的錯,給自己的不痛快找找借口,是最便捷的選項。
推薦閱讀:
※從悲慘原生家庭里走出來的孩子,如何自救?
※專欄 | 別讓「原生家庭」詛咒,奪走你的幸福
※原生家庭,不會決定你的一生
※熱鍋上的家庭:每個人都有一次重建家庭的機會
※39.「打是親罵是愛,我們都是為你好」|揭露父母指責引起自責的真相
TAG: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