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臭美」,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一

  我家6歲的娃,特別愛"臭美"。每天挑衣服就要用很長的時間,還經常在鏡子面前照半天不肯走。這麼小就那麼愛打扮,以後可怎麼辦呀?

  睿回媽媽

  孩子「愛打扮」,說明他在意別人怎麼看他。從「禮儀培養」的角度來說是一件好事,媽媽不必太焦慮。而且,我建議這位媽媽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乘機培養她的禮儀,將她打造成為真正的「氣質小公主」。

  當然,我也接觸過一些家長,覺得外表是虛的,尤其擔心孩子注重打扮影響學習。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聽一位赴美留學生是怎麼說的:我的學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要求學生正裝出席全校性的晚宴,學生們分坐成一桌桌,一邊交流一邊優雅地吃晚餐。

  在我的高中,這類社交活動叫vespers。vespers的著裝要求很嚴格,男生西裝革履,女生則要穿正規的禮服,衣裝不整潔、不正式則會被教導主任「趕」出晚宴。每次vespers,我的美國朋友都會花整個下午挑衣服、化妝。初來乍到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他們對美麗的重視,心想:「好不好看又不會上成績單,花這麼多心思幹什麼?」

  每次vespers,我假裝身邊那群忙裡忙外的女生不存在,一個人在寢室里寫作業,直到開始前一小時才起身準備。我不記得自己第一次vespers穿了什麼,但當時一位韓國女生的經歷深深印在了我腦海里。高一時,學校韓國人很多,中國人寥寥無幾。當我們懷著興奮緊張的心情踏入餐廳時,我身後的韓國朋友被教導主任叫到了一旁,因為服裝不達標而被嚴厲地批評了,彷彿曾經在國內的我被教導主任指著劉海大聲呵斥一樣。不過,這次教導主任說的是:「你為什麼不好好打扮自己?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我一直記得這句話。其實,外貌管理是塑造自己公眾形象的一部分,美國學校提倡外貌管理並不是要鼓勵孩子互相攀比、以貌取人,也不是像國內一樣,為了維持良好的學風告訴孩子外表是虛的、不重要的。而是應該正視它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睿回媽媽

  想不到注重外貌還有這麼重要的意義吧?它不僅僅是對自身的不敷衍,不將就,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人在"社交"的過程中,他人首先看見的,對你產生印象的,就是你的外貌。一個人如果幹凈,整潔,表達得得體,大方,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他人成為朋友,這可是"社交禮儀"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哦!

  問題二

  禮儀的確是很重要,可是現在就教小孩禮儀是不是太早了?等到長大之後再學也不遲呀!

  睿回媽媽

  兒童禮儀這件事情是易早不易遲。一般來說,禮儀教育的敏感期為2.5-6歲。因為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就會有很強的主動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意識了,而且這段時間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要從孩子一開始學習社交的時候就幫助孩子打好基礎。

  其次,禮儀的核心意義是表達對人的尊重,而學會尊重他人是兒童教育的基礎點之一,也是孩子從小就應該具備的東西。問題三

  兒童禮儀這個話題好寬泛啊,我們應該從哪幾個方面著手呢?

  睿回媽媽

  幼兒禮儀主要分為生活禮儀、學習禮儀、公共場所禮儀三大部分。睿回媽媽一一說明~

  生活禮儀包括:

  (1)用餐禮儀:學會正確的用餐姿勢;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內的乾淨與整潔;初步學會與人共餐時的禮節。

  (2)儀容儀錶:除了在不同的場合選擇恰當的服飾以外,能養成保持身體和服裝整潔、衛生的習慣;學會用正確的姿勢坐、站、走。

  (3)交往禮儀:在與人交往中,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的禮節;初步學會作客的禮節;能尊重父母、長輩,會根據具體情況與他們打招呼。

  公共場所禮儀: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能謙讓,會尊重和原諒別人。

  學習禮儀:在活動中做到會舉手、會聽,服從活動的規則;在活動室內做到三輕:走路、說話、搬桌椅輕輕;學會商量,能尊重別人的意見;觀看同伴的演出時,能保持安靜、守秩序,結束後,會鼓掌表示感謝。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而孩子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希望父母親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禮儀意識,讓每個孩子都做懂禮貌,講禮儀的好寶寶!


推薦閱讀:

《超強寶貝》學習書法前一定要知道
孩子打鼾非小事,嚴重可釀大禍!
你確定寶寶想要一個因為缺覺每天渾渾噩噩的媽媽?
別作死,逗孩子喝酒,出事後悔都來不及!
嬰幼兒缺鈣怎麼補?

TAG:育兒 | 家庭教育 | 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