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凱恩斯貨幣通論讀後隨筆

最近在重讀凱恩斯的利率通論,仍是感覺比較艱澀,不過他對古典利率理論的紕漏洞悉則是非常清楚的,古典的利率理論認為:如果利率不變,則資本的需求曲線不變,同時居民從定量收入中願意儲蓄的數量所受的利率影響也不變,那麼收入水平一定是使得儲蓄與投資相等的因素。凱恩斯指出,在這裡,古典學派的觀點認為儲蓄量改變了,但由儲蓄而來的收入卻不變,在古典理論中,自變數只有兩個,即資本的需求曲線和在定量收入下,利率對儲蓄量的影響。這當然是把現實假設得過於理想,事實上,資本的需求曲線或者一定量收入下的儲蓄曲線變化時,收入本身就會變化。由此,凱恩斯進一步指出,並不是資本的需求曲線和定量收入下的儲蓄曲線決定了經濟體系的運行,而是經濟體系決定了資本需求,儲蓄等變數。

於是,凱恩斯通過對持有貨幣的分析,把貨幣的需求動機分為三種,交易動機,謹慎動機與投機動機——交易動機與收入相關,而其他兩種動機與利率相關,因此,當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時,貨幣的需求不會繼續下降,此時,貨幣供應量增加多少都會被貯藏起來而不是進行投資,這也是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之一。同時,這也表明,當有效需求不足時,由於貨幣的流動性偏好存在,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如財政政策,即擴大財政赤字,增加公共投資,刺激社會的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提高。

凱恩斯理論的誕生背景是30年代的大蕭條,凱恩斯將其歸咎於古典經濟理論的漏洞,市場並不能完全自發調整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導致生產過剩無法消化,什麼薩伊定律都是騙人的。然而,凱恩斯主義也並不完美,某種程度上就像鴉片一樣,剛開始用的時候很美妙,漸漸就沒那麼管用了,最後在70年代,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率同時出現,「滯脹」——在凱恩斯理論中不可能出現的場景出現了。此時,在凱恩斯主義的醉夢中的人們驚醒,芝加哥學派指出了其中的要害:第一,貨幣供應量決定國民名義收入,第二,長期看來,產出水平與貨幣無關。在戰後的數十年中,奉行凱恩斯主義的政府通通擴張公共支出,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但產出水平並未保持相應的增長水平,自然產生滯脹。

然而,凱恩斯主義真正的死穴在於,政府未必比單個個人更理性,即便政府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也無法控制市場這個複雜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凱恩斯主義將被徹底埋葬」(張維迎),但至少在利率理論上,凱恩斯的理論還是能給現今的貨幣政策一些啟示的,例如美聯儲在次貸危機後開展的量化寬鬆,一是避免了流動性陷阱,二是避免了流通中貨幣供應的過快增長。

而看當前國內利率體系的最大問題,就是割裂,一方面,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及其工具,如MLF,SLO以及再貼現,再貸款的利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銀行間市場的利率水平,即shibor利率,而其又與國債收益率等有一定相關度。另一方面,央行又直接決定居民存貸款基準利率,而這兩個利率聯繫並不緊密,造成整個利率體系的紊亂。

在存貸款基準利率下行期的shibor隔夜利率走勢

另一個問題出現在銀行系統,即信貸投放中,利率水平不能反應風險程度,國企央企總能得到貸款,利率總是優惠,民營企業其他個人則難以獲得貸款,即使願意負擔高昂的利息也不能。當然,這一部分是由於銀行營運的謹慎性要求以及防止逆向選擇,但其後果就是這一部分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主體,如果無法通過其他方式間接融資,則會轉向其他的民間融資渠道,而這一部分民間融資很多都進入了影子銀行系統——P2P,信託等等,影子銀行系統不但造成監管上的難度,其對社會利率水平的影響也不能忽略。

最後一個問題,近年來,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每年一直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遠遠跑贏GDP增速,同時通脹率卻一直在溫和水平,那麼多出來的錢去哪了?肯定是以某種方式貯藏起來了,那麼是什麼方式?將來會不會產生某些風險?最近一直在思考,不得其解。


推薦閱讀:

個人融資不同方式的真實利率
現金貸和信用卡分期實際利率怎麼算?
銀行間債券放槓桿的具體方式是怎樣的?
2018年是利率升還是匯率貶? ????
如何看待「五大國有銀行加入存款大戰,存款利率一浮到頂」?

TAG:貨幣 | 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