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生活能力?

培養幸福獨立的孩子,父母要遵守哪些規則?

1

帶娃的父母,如果現在有人告訴你,有人告訴你,帶娃是一件越來越輕鬆的事,你肯定會嗤之以鼻。可能,還會補刀一句:「基因和基因也不一樣,娃和娃不一樣,從來不相信那些所謂專家的理論」。

周圍有不少和自己一樣的全職媽媽。大家對帶孩子這件事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認為「太累了」,鮮有人以享受或者輕鬆的心態看待。

不可否認,的確有「全能」父母,一邊帶孩子,一邊打拚事業,還能樂在其中,且把還自己培養的獨立、快樂、幸福。

《育兒基本》的作者,高志宏、徐智明正是這樣一對「全能父母」。他們都是北京大學高材生,兩人創立了龍之媒廣告文化書店,是廣告圈的典範。在創業和管理企業的同時,他們還養育兩個兒子,陽光、自立,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從容,平衡,成為父母典範。

他們是典範,但不是專業心理專家。他們只是負責任的父母,不斷學習成長,不斷實踐總結,《育兒基本》就是他們平衡與從容的秘籍。書中沒有太多高深理論,沒有各種科學實驗的證據,只是媽媽們之間「嘮家常」式的分享。

初讀,不免將信將疑。整本書看下來,發現,其內容遵從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學上的很多觀點。比如,尊重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孩子所有的情緒情感都是有其動機,等等。而「真心父母」在《育兒基本》里所談的尊重與自主正是順應了這一規律。

《育兒基本》是「真心父母」在網路上發布的一些育兒博客,編輯整理而成。乍看起來,內容稍顯零散。看到最後,就發現,整本書只圍繞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尊重孩子,孩子才能真正自立」。

2

而這本書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有以下兩點:

第一,邏輯清晰,語言簡單直白,理清了親子關係的本質,重新定義了一些模糊的認知。

「你是我兒子(女兒),我是你爸爸(媽媽)。這話毫無問題,但它們表述的,應該是親子關係,而非所有權關係。親子關係基於情感,所有權基於財產。」

從認知心理上看,我們的行為往往受認知影響很大。在生活中,自己也明白孩子是獨立個體,需要尊重孩子。但往往做不到的原因,或許正是沒有真正認清楚,我們和孩子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當有人站在對面,直白地告訴你,親子關係的基礎是情感,父母能做的只有「愛」,而不是各種「控制」。自己心中一下明朗起來,也明白了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孩子。

「等孩子長大之後,你認認真真、親親勉勉帶大他,會因為愛你,而不是迫於孝順的壓力,發自內心地樂於回來看你,樂於以他成人的能力,給你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扶助,其中豐厚的愛意,又豈止是投資與回報那樣淺薄脆弱的關係可以涵蓋?」

這樣的分析、表述,如午間陽光,從雲層中照射下來,撥開迷霧。捫心自問,在對孩子高期待的背後,有沒有一絲「養兒防老」的心理?在生「二胎」的時候,還會說,到時候我們老了,還是兩個孩子能照顧過來?

如果,生兒育女是如此功利的一件事情,我倒是覺得把養孩子的資金投入可以投資其他,可能所謂的「利益」會更高些。

第二,行教育之「道」,循教育之「本」,分享育兒之「術」。

《育兒基本》與其他大多數育兒書不同的是,不只是單純地剖析孩子的心理需求。作者是把自己作為父母的一面對著鏡子,仔細觀察,內觀自省,要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我們到底要做到哪些。這樣的角度,作為讀者,更容易對照自己,反觀自己,找到不足之處。

此外,大多數育兒書在談到「尊重和自主」的話題,往往有理有據,但著墨不多,容易讓人忽略。而《育兒基本》整本書在說這一個主題,無論談規則,談閱讀,談生活,或許學習,都始終圍繞著「自主」這個主題。讓孩子自主獨立、幸福快樂也正是教育的最基本。這樣的衝擊力,確實有當頭棒喝之感。

3

現在的父母,與孩子相處,很多時候要孩子遵守這樣的規則,那樣的規則。

遵守規則,並沒有錯,只是做父母的是否想過,有什麼規則是父母必須遵守的呢?

說實話,我沒想過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答案,只是覺得,盡量成長學習,離「好父母」可能會近一點兒。

書名既為《育兒基本》,現在就看看作者提出的「基本守則」有哪些?

  • 不斷成長。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為人父母,不只是簡單的社會關係,也不只是單純的本能。而我們大多數時候,卻是以本能的反應去「愛」孩子。這種本能中,或許帶隱藏著童年陰影,也或許有自己的焦慮,甚至夾帶著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我們都是由過去而來,無法改變過去,但是可以自省覺知,嘗試改變,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和擔當。

作者在書中,也直接地指出,父母之所以覺得孩子「叛逆」,只是父母沒有成長。叛逆期其實正是孩子迅速發展的階段。

在這部分,「真心父母」都從各自的角度來談家庭事物和夫妻關係的營造,也從父母自身剖析,需要放棄任性,擔當改變,擔當壓力,擔當改變等等。

  • 充足陪伴。

說到陪伴的問題,不得不說,當前普遍的「隱形爸爸」的問題。其中,有一篇小標題為《超級奶爸幸福全家》的文章中,「真心爸爸」毫不留情,向「隱形爸爸」們發問。「我得掙錢養家,真是沒功夫參與照顧和陪伴孩子啊!也是強大到似乎無法辯駁的理由。但抱定這一觀念的爸爸們:您掙錢養家是為什麼呢?不是為了家庭幸福、孩子健康成長嗎?如果不顧家、不著家,忽視妻子、孩子的感受,已經影響到家庭幸福、孩子健康成長,您還能如此理直氣壯嗎?」

這句發問,應該是說出了很多「隱形爸爸」愛人們的心聲,一針見血,值得「隱形爸爸」們好好思考,重新審視自己生活。

有些爸爸工作的確特別忙,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為了生活,這種情況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在家的時間,還拿著手機不放,無法全身心陪伴孩子,或者不願陪伴孩子,就的確是需要反省,完善自身。

或許,我們的童年就沒有得到愛和陪伴,沒有學會如何去表達愛,去陪伴孩子,但現在是成年人,是完全有能力克服,完善自己的成年人。男人的成長不只是在外「征戰」事業,做個好爸爸也是一種成長,為什麼就要放棄可能是唯一一次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呢?

  • 充分尊重。

書中再次重申,孩子是他自己,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是父母的所有物。

其中,作者也給出了尊重孩子的具體表現,很多都是父母常犯的錯誤。比如,不顧把自己期望強加給孩子,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籤,避免孩子被評頭論足,對孩子態度溫和,不嘮叨等等,都是對孩子的尊重。

同樣,看看周圍的父母,有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費勁地把孩子送進名校,上各種補習班。書中這麼來闡述這個問題:「爸爸媽媽所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讓孩子能夠擁有屬於童年的快樂,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天分,能夠發展處健康的個性和人格,至於學習,應該培養的是對知識、思考的熱愛,而不是把知識和各種各樣的學習形式強加給他們。」

「而且很有可能,在這樣功利性極強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很難變成一個真正熱愛知識,熱愛學習,並且自覺地把學習作為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的人,那麼他也失去了真正的發展自我的能力。」

可能有人覺得,作者說這樣的話,是過於樂觀。仔細想想,我們自己或者身邊同齡人,有多少人,大學畢業工作後,就再也不看書,放棄學習?有多少人還會抱著對知識的好奇和熱愛呢?你真的想讓孩子三十年後,成為和我們自己一樣的人嗎?

現在,也有很多父母認識到這一點,說,希望孩子快樂、健康、幸福就好,將來就是個普通人就可以。只是,有這樣認識的父母往往只是簡單的希望,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從小培養孩子幸福、快樂的感知力。

我自己覺得,無論孩子今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起碼要能夠自食其力,有幸福、快樂的能力。這中間,自立,是作為獨立社會人的基本。如果,無法自立,又何談其他。

  • 平等交流。

在此,作者具體說了很多日常與孩子交流的方法和注意的問題。書中分析了「親子溝通」與「親子交流」的不同和側重。

「溝通重目標、重一致。通常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而傳達信息、思想、情感,並且希望通過這種溝通活動,達到彼此之間的一致。而交流重交換,重融合。通常是相互之間交換對方尚未掌握或者尚未了解,或者希望對方更清晰了解的信息、思想、情感,希望通過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就雙方來說,說服對方的意味都很淡,不像溝通那樣,有明確的目的性。」

說到這裡,想起了前幾日在《朗讀者》欄目里看到作家麥家與青春期兒子無法交流溝通的問題。這可能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家庭父母頭疼的問題。

看到在《育兒基本》,就明白了,不是青春期的孩子突然就不喜歡和父母說話了,而是從小到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日常「親子交流」出了問題,雙方都沒辦法傾聽對方,或者是孩子從小無法被傾聽,在青春期時,寧願找網上的陌生人交流,也不願意和父母多說一句話。

在做了父母,才認識到,「愛」,不是盡情揮灑所有本能情感,而是確認對方的需求,對抗部分本能,成全對方,成全對方成為他們自己。這樣的「愛」,或許也適用感情關係。只是,在親子關係中尤其重要,因為對方是有著無限可能的新生命的孩子。這種對抗會痛苦,會不自在,可這,也是父母必須的責任和擔當。

培養孩子就如同種一棵樹,父母的愛就是土壤,是讓孩子把根扎得更深,更廣的土壤。《育兒基本》摒棄了培育「枝繁葉茂」大樹的「宏偉目標」,回歸基本,回歸教育之道,讓被「成功」裹挾而焦慮的家長,冷靜下來,把目光聚焦在育兒之「本」。



結合我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這本書時的感想談談吧:

?

01

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內容是受理個人證件的申請。今年初,我在讀完後浪出版集團的《溝通聖經》一書後,曾經從公職人員的角度思考過,是什麼因素導致辦事群眾與接待人員之間信息交流的不暢,是什麼屢屢讓辦事群眾對公職人員形成誤會與隔閡,最終發展成為「門難進、臉難看」的怨懟?其實,目前公職部門的辦事流程相對已經比較標準化,網路時代發達的信息獲取渠道也能幫助辦事群眾在提前準備材料時少走彎路。信息溝通不暢的原因,大多數可能源自某一方不認真傾聽、隨意插話,以及隨意曲解與明知不可而行之的「討價還價」,相信每個在對外接待窗口的工作人員都怕遇到這樣的人。

除此之外,我在日常工作中最怕的一種類型,就是陪伴成年子女前來辦理業務的父母。

有的是「帶領」已過十六周歲的孩子前來申請證件。生怕錯過什麼的父母拿著詳細的申請菜單逐條詢問,那細緻認真的樣子,甚至有些「咄咄逼人」;而與他們的急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身高已經超過他們、卻還「躲」在他們身後的沉默冷淡的孩子。

十六歲的孩子,正是叛逆心理最重的時候。有時候隔著玻璃,我也能感覺到他們內心深處對自己「事無巨細」都要控制的父母的厭惡與抵觸。上次我親眼目睹了一對母子衝突發生的全過程:

母親:「快點按照人家的要求填申請表啊!」

兒子(不情不願地拿下耳機,撩起遮住眉毛的劉海):「怎麼啦!我知道怎麼填,用得著你多說嗎?」

母親:「你這孩子,不是怕你聽不清楚嗎?……看看,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申請表都填不清楚,難怪成績差……」

兒子(已接近咆哮):「要你管啊!坐到後面去行不行!」

這個時候,我除了勸說母子二人都冷靜消消氣外,也由衷地想勸這位母親一句:家長,你要不在後面等一下吧,他已經十六歲了,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來做,你不要太激動了。

護兒心切,這位家長的心情我們都能理解。只是,她什麼時候可以放開拉著孩子的那雙手呢?

除了像上述母親那樣將十六歲的孩子像六歲那樣「呵護」外;有的父母已榮升為做了爺爺奶奶,還在不斷地替自己同樣為人父母的子女「操著心」---為剛出生的新生兒申報戶口的時候,已初為人父的年輕人坐在一旁擺弄手機,卻任由自己的老父老母跑前跑後;為小嬰兒注射疫苗或者去醫院看病的時候,身形已有些佝僂的老人吃力地抱著孫子,不願意也不放心讓自己年輕的子女上前搭把手---也許,他們永遠是自己的「孩子」,永遠需要自己「照顧」,哪怕他們的孩子已經成年甚至過了而立之年。

02

作為一名四歲孩子的母親,我也理解那些總是忍不住想要「照顧」、「呵護」自己孩子的父母親,在他們眼中,孩子總是有需要他們幫助和扶持的地方;但是,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我們作為父母,也總有老去的一天,我們該如何陪伴孩子的成長,並在必要的時候完成一場「得體的退出」?

親子關係,歸根結底也是溝通關係的一種。以前我曾經寫過一篇《育兒路漫漫,請先育好自己》的文章。誠然,為人父母,我們都是頭一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教育子女這條漫漫長路上,我想,同樣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身為父母,做好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起一個優秀的榜樣,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就像我見到的那位對兒子「事無巨細」束縛太緊的母親,也許在她兒子的心目中也在嘀咕:

你老是覺得我長不大、太笨,連一張簡單的申請表都填不好;那麼,你什麼時候才能放開我的手讓我自己來?

下午我在一個讀書群里打卡的時候,看到有書友說到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近期將會推出一本名為《巨嬰國》的書。看這個名字,就足以發人深省----據說,作者在書中談到,「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那麼,是什麼早就了如此之多的「巨嬰」?我想,放不開孩子雙手的父母,談不上是罪魁禍首,也必須得承擔相當大一部分的責任。

這個觀點,也與我最近在讀的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的觀點不謀而合。繼《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為無數家長指點迷津、解疑答惑,「是一本還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傳的圖書」(百度語),並在圖書市場上大獲成功後,「讀客圖書」出版集團又推出了該書的後續系列。書中精心收錄了讀者們與書的作者尹建莉老師的書信往來,信的內容包羅育兒知識的「萬象」,幾乎涉及到了我們每一個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都可能遇到問題的方方面面。

幾乎所有的教育專家都會反覆強調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承擔的特殊而又重要的責任。因為,每個孩子都曾經是一張純潔無暇的白紙。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行為舉止、思想言行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不僅影響著孩子的性格養成,也塑造了孩子的風度氣質。徐小平曾經在一個演講中說過:「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而尹建莉老師在前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對此就有精闢的論述: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效仿源。無數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因此,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03

回到我在前文中遇到並思考的問題:「說我長不大,那你何時能放開我的手?」尹建莉老師在書的扉頁就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生活能力

?

而本書的第一章以及選取的第一封家長來信,主題就是「與孩子劃清界限」,「管得越少孩子會越好」。

在信中,與15歲女兒隔閡頗深的母親非常懊惱迷茫,「她對我的關心基本不接受,這讓我很難受……我們經常因為很多瑣事發生衝突……她真的很傷我的心……」

這位家長的疑惑和痛苦似乎頗有代表性。15歲的女兒「一心只想往前飛」,急切地想要衝破父母親的約束與管教;而母親卻是一個跟在孩子身後苦苦哀求她早點「穿上秋褲」的「嘮叨狂」。15歲時候如此,也許到她的女兒25歲時,她也還是會對孩子「不放心」;直到演變為我在工作種常常遇到的那些子女與父母----都結婚成家、而立為人父了,卻還是父母親眼中的「巨嬰」和「寶寶」,不僅沒有責任心和承擔感,與父母親的衝突與隔閡也不會減輕。

對此,尹建莉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在心理上,你要給孩子最堅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賞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摯的愛。不管遇到什麼事,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她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的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錯了,你也要允許她去犯錯,平和地接納她的不精彩……」

而同時,「你也不必為自己的『越界』而過分內疚,不必因此對自己耿耿於懷。誰都對自己的孩子犯過錯誤,放下自己的過失就想放下孩子的過失一樣,都是修改過失的必須,否則又會陷入新的困境。你只有真正原諒了自己,才能真正接納孩子。」

所以,「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放開孩子的手」?

什麼時候都不晚,現在開始就好。

04

書中收錄的一百多封信,均是讀者寫給尹建莉老師的親筆信,均是真實案例。而尹建莉老師就是以這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如春風化雨般細水長流地糾正千千萬萬個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誤區和疑惑,為家長們指點迷津。相信每個家長都曾經遇到過、正在遇到或者說將會遇到書中引用的案例,會有來信家長們類似的困惑;腰封上「看完目錄懂一半」的說法可以說毫不誇張。

「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氣」,面對身邊為孩子買學區房、拚命將孩子送進名牌幼兒園及小學的父母們,講真,我也曾經焦慮過。可回答「要不要進名牌幼兒園」這一問題時,尹建莉老師開宗明義地指出:

「胡蘿蔔放進錦盒也變不成人蔘,大門口掛上蒙台梭利的招牌,也不見得這個幼兒園踐行的就是蒙台梭利的理念。」因為,「蒙台梭利精神的精髓,就是自由與愛。」

那麼,只要我們內心滿懷著對子女的愛與理解,又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

我自己也曾經寫過一篇不成熟的文章「別把手段當成了目的」,來論述自己對於目前市面上天花亂墜的課業輔導班和特長培養班那「欲語還休」的複雜的「愛」。在這個節奏漸快的社會,也許我們都被各種育兒法則的教條和揠苗助長的心態綁架了,而忘記了學習和教育的本真及初衷。翻完尹建莉老師的書,才讓我的內心多了一份篤定和淡然。但是這本書,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問題,我們還必須不斷地吸取尹建莉老師的「營養」。是的,為人父母,都是頭一遭;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陪伴他成長的路上,引用偉人的話說,讓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吧,只要我們心懷對孩子的理解與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生活能力



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真是操碎了心,老師們也是殫精竭慮,一邊是死板僵化的教學大綱,一邊是程度不一,狀態不定的數十個孩子。要把兩邊對攏,談何容易。孩子們也辛苦,課內課外忙個不停。然而,如果我們冷靜地審視,說是說「一切為了孩子」,但是我們真的真的做到位了嗎?家長們和老師們的付出,又有多少真正用到了點子上?如果回答是肯定的,為什麼孩子們經過一年又一年的學習,儘管掌握了一些知識,但學習能力卻並沒有明顯的提升呢?為什麼家長和老師們的投入逐年加碼,而孩子們則對學習越來越厭倦?為什麼一些聰明伶俐的孩子在校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為什麼一些成績優秀的孩子,他們的面容上越來越難看到笑容?


我在年僅3歲的小寶身上,看到了遠超過9歲的大寶的學習熱情,令我回想起當年的大寶,雖然興趣不同,但其實也是同樣曾經極為好學的。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孩子們的學習熱情不斷減退,學習不再能令孩子感到快樂呢?



兩位美國教師Gail

Boushey 和 Joan

Moser曾經也和我們一樣,面臨同樣的窘境。但是她們沒有止步於抱怨、妥協和等待,相反,她們下定決心要改變。在她們提出的Daily


5體系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讓孩子們擁有選擇權,我認為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孩子們在邁入校門之前,他們的選擇通常都會得到滿足。他們看書,純粹是因為自己感興趣;他們畫畫,純粹是因為自己想畫。但是,尤其是進入小學之後,學校的安排是整齊劃一的,不管有沒有興趣,課本必須要看,作業必須要寫。大人們一邊說著希望孩子們提高自覺性,主動性。而實際上,孩子們的選擇權卻被剝奪了。就如同給你選舉權投票權,但只給你一位候選人可以選,這樣的狀況,確實讓人感到索然無味。沒有興趣,哪來動力?沒有動力,怎麼可能主動自覺的去學習?



推薦閱讀:

AI List錢琨博士:人工智慧與教育
【視頻直播】《簡易鋼琴教程》慢速精講
有沒有真實的父母毀了孩子的人生?
你的家風是什麼?
狙擊槍那麼多藍洞為什麼欽定98K?

TAG:教育 | 生活 | 性生活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