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為何在中國走不通?
安樂死一般指對晚期絕症病人注射藥物使其無痛死亡的過程。從人情上說,尊重病人意願讓人體面離開也符合人道主義精神。自私地要求他們忍痛求活既耗費精力財力,也讓親情友情受盡煎熬。不過安樂死也有很多爭議。好死不如賴活的觀念深入人心讓人們無法正視死亡,傳統倫理更是將安樂死視為自殺。
確認
取消
我來回答
|
熱門排序
苗斯里
查看全部
安樂死在中國行不通,主要還是因為多種傳統觀念以及法律規定所致的。傳統觀念有好死不如賴活著,以及百善孝為先等。
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云:「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詩經》中有這麼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我記得從前看過一個新聞,重慶彭水縣一男子不願見母親忍受傷病痛苦,禁不住母親再三請求,將敵敵畏遞給母親助其「安樂死」。然而,民警調查後卻將他抓了起來,後來,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該孝子的行為是幫助他人自殺,間接故意地剝奪了他人的生命,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
一方是母親無法忍受疼痛,請求自殺;一方是兒子出於無奈,在母親身邊放了一瓶「敵敵畏」,法與情之間,該如何去平衡?該案主審法官說,母親雖然請求自殺安樂死,但兒子的行為是幫助他人自殺,間接故意地剝奪了他人的生命。在法律上,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形式,剝奪別人的生命。通過很多新聞的報導其實也可以看出,一些患絕症的病人家屬,雖然自身家庭條件並不好,也明知這種病無法根治,治療只能短暫延長患者的生命,但他們為此也在所不惜,省吃儉用甚至四處借錢來維持治療,抱著能多活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在苦苦支持著。外國人也許更看得開,法律也允許,但對於不少中國人來說,即使法律允許,看著自己的親人就此離去,也是根本無法接受的事情,也許外國人會覺得中國人傻看不清事實,但這也是中國人頑強且不放棄任何一點希望的一面,畢竟多堅持一天,就能多看到自己的親人一天,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支撐他們苦苦堅持下去的動力。安樂死在中國行不通,主要還是因為多種傳統觀念以及法律規定所致的。傳統觀念有好死不如賴活著,以及百善孝為先等。
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云:「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詩經》中有這麼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我記得從前看過一個新聞,重慶彭水縣一男子不願見母親忍受傷病痛苦,禁不住母親再三請求,將敵敵畏遞給母親助其「安樂死」。然而,民警調查後卻將他抓了起來,後來,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該孝子的行為是幫助他人自殺,間接故意地剝奪了他人的生命,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一方是母親無法忍受疼痛,請求自殺;一方是兒子出於無奈,在母親身邊放了一瓶「敵敵畏」,法與情之間,該如何去平衡?
該案主審法官說,母親雖然請求自殺安樂死,但兒子的行為是幫助他人自殺,間接故意地剝奪了他人的生命。在法律上,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形式,剝奪別人的生命。通過很多新聞的報導其實也可以看出,一些患絕症的病人家屬,雖然自身家庭條件並不好,也明知這種病無法根治,治療只能短暫延長患者的生命,但他們為此也在所不惜,省吃儉用甚至四處借錢來維持治療,抱著能多活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在苦苦支持著。外國人也許更看得開,法律也允許,但對於不少中國人來說,即使法律允許,看著自己的親人就此離去,也是根本無法接受的事情,也許外國人會覺得中國人傻看不清事實,但這也是中國人頑強且不放棄任何一點希望的一面,畢竟多堅持一天,就能多看到自己的親人一天,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支撐他們苦苦堅持下去的動力。安樂死在中國行不通,主要還是思想不同國情不同。雖然生老病死是一件很尋常的事,然而國人還是看得很重。
相信很多人有過自殺的念頭甚至行動,不過最後還是好好地活著,因為還想看到更多的世界,還有放不下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沒有體驗的。人生有很多不能選擇,家庭性別等,不過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前段時間在小區發生一件事,一位七十歲高齡的母親自殺了。了解了情況,原來是身患癌症,不想拖累子女,就凌晨跑到馬路邊上,一把椅子一根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件事很多人想不通,因為她兩個子女都過得很好,對她也很孝順,而且她們並不缺錢。所以事情一發生,很多人指責那對子女,認為她們沒有好好和母親溝通才讓母親走到這一步。其實同為人母的應該明白,即便真能治好身體,那也要花幾十萬。而這些錢都可以供孫子孫女到大學了。應該說母親都很偉大,為了子女可以付出很多很多,有些事子女卻永遠做不到。在中國,不僅思想和西方不一樣,就連行為都受方方面面影響。有時做件事要想想別人會怎麼說,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還要違心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老人家可能明白,然而作為一個年輕人,我真覺得沒必要。那些說你的,你需要幫助時人都看不見。那些能施以援手的,只會用她們的心去看你,而不是聽別人說。如果人們覺得自己身患絕症,常常只有兩種選擇:在病痛之中死去或是接受安樂死,平靜且快速地離開人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足夠的關懷和愛。只要病人感受到自己被關愛而不是別人的負擔,只要他們的病情在可控範圍之內,他們就不會對安樂死有訴求。這不是安樂死合不合理的問題,也與安樂死是否讓人接受無關,更不在於它是否實用或有效,這與安樂死本身毫無關係。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特別是直面死亡時,病人的內心是很脆弱的。他們缺乏必要的知識了解自己的現況,而這恰恰影響著他們的決定。許多人以為,病人是承受不了病痛才會要求安樂死,而事實上,是對未知的恐懼讓他們做了這個選擇。病人擔心自己疾病纏身的結局,包括活下來的可能性(事實上往往生不如死),還有最重要的是害怕給親人造成負面影響。的確,沒有人想要成為自己家庭、朋友的負擔,但同時,也沒有人想要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那些說「讓我死吧」的人並非在吐露他們的心聲,實際上,如果醫生拒絕了安樂死的請求,他們會相當感激。
「安樂死」不僅在中國行不通,世界上多數國家也是不被允許的。
大多數國家對「安樂死」採取一種謹慎的態度,是因為在實踐中,有關標準條件的制定和控制非常困難。而且,從倫理道德角度看也難以逾越。所以說,有些事情聽著好聽,但若做起來可能就另一番景象了。安樂死不能出現在中國,我認為還是觀念不一樣導致,也就是中國思想文化跟外國思想文化上的差異。
外國人信養基督,相信人死後會去往天堂,而中國實際上是沒有什麼真正的宗教信仰的,中國人還是比較勢力地看重目前活著的世界。從這點文化根源上來看,安樂死不會出現在中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國人比較注重家國的整體,那在這個整體上,就不會有人願意看著家人以安樂死這樣的姿態死去,我們傾向於去挽回和拯救,安樂死在中國人的心理上看來,等同於是一種對親人生命的放棄,而不是釋放。而國外更注重的是個體的感受和選擇。他們看重人的權,我們看重人的情。
個人認為人雖然敵不生與死的天命,但是經歷一場生和死,也算是對這個世界的一個交待。
我國的傳統觀念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認為生命延繼是天下第一件大事沒人能親自或者間接地去結束自己親人的生命,認為這是一個違反了天條一樣,根本不知道患者這時的痛苦已經超出人們所承受的壓力,快速結束自己的生命已經成為患者唯一的希望,親人們寧可讓親人在萬分痛苦的情況離開人世,也不願意親一人帶著幸福笑容移民到極樂世界,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把死看成了人間最不幸的事,不肯承認這個人生定律,人到時間落班了必須要走,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和抗拒這個定律。
現在的中國, 特別是農村老年人自殺太多了,子女都要進城務工,沒有條件接父母到身邊,沒有生活能力的老人,為什麼不能安樂死、
推薦閱讀:
※小說短評:揭開被壓迫著的真相
※中國社會學界對社會學有哪些看法?
※80、90後是「失去庇護的一代人」| 深度:走親戚送禮有什麼「大用途」?
※回鄉:記載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
※孤獨的觀測者和專業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