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進入互聯網尤其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諸如豆瓣、貓眼等一批網站密切對接觀眾、為觀眾提供上映新片信息、觀影指導和購票服務,在推動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今年歲末賀歲檔市場到來之後,豆瓣、貓眼對於3部主打檔期新片的評分,則令人大跌眼鏡。在這些低評分的引導下,不少觀眾對賀歲檔國產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絕觀看國產影片。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12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細說戲說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作為國家喉舌的央媒,竟然為了給幾部爛片背書,怒撕影評人以及專業電影評分平台,真乃千古奇聞。權力的爪牙,竟然伸到電影圈,這也伸的太長了吧。但是這次在影評人和央媒之間。這次我挺影評人,影評人該有...
查看全部

作為國家喉舌的央媒,竟然為了給幾部爛片背書,怒撕影評人以及專業電影評分平台,真乃千古奇聞。權力的爪牙,竟然伸到電影圈,這也伸的太長了吧。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但是這次在影評人和央媒之間。這次我挺影評人,影評人該有的言論自由必須得到保障。之前一時頭腦發熱,也是為了驗證影評人的說法是否屬實,專門去看了張藝謀的新片《長城》。看完才發現,影評人果不欺我,《長城》這部片子除了畫面一無是處,倒也不能說心疼那幾張電影票錢,畢竟心裡已經有準備看一部爛片了。

2016年可謂是爛片雲集,這其實也在預料之中,隨著資本的介入,電影正在成為一種快消品,電影不再和藝術掛鉤,而是牢牢被資本挾持。隨之而來的電影質量的下滑也很正常,但是如今年這般,大投資大製作的結果卻是大爛片,並且能夠爛到如此地步,也是創下了世界電影史的記錄了。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這一年裡上映的爛片數不勝數,小製作不知名導演的小爛片就不說了,大家十有八九也沒看沒聽說過。就說說今年的那些「大片」。像《三人行》、《大話西遊3》、《爵跡》、《封神傳奇》、《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這類的影片,大家也沒什麼期待,還沒上映就已經知道這電影會有多爛了。也有不信邪的觀眾非要去看一遍,結果看完之後也有些指責影評人的,因為影評人罵的不夠狠,分給的不夠低。

還好,年底的11月檔和賀歲檔,還有兩部大導演的作品,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和張藝謀的《長城》,本以為已經是2016年,最後兩部值得期待的國產電影了。結果倒好,兩位國際名導給廣大的觀眾上了一課,原來不只是不知名導演會拍爛片,大導演拍爛片,也是不遑多讓。

先說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熱度不減,馮小剛利用各種機會來保持話題度,自稱題材敏感,炒作范冰冰離場事件撕逼華中師範,甚至連武漢都一起撕。電影上映才一天,又去撕逼萬達,嫌排片少。結果被王家大少懟的灰頭土臉。見過作的,可真沒見過這麼往死了作的,結果就是很多觀眾因為反感馮小剛,而拒絕為其電影買單,直接不去看這部電影,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再說《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本身,從裡到外都是失敗的。外在來說,一方面,影片的圓形構圖,除了標新立異之外我沒有任何用處,觀眾買的全價票,卻只能看到一半的篇幅,給人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其觀感真的相當相當的差。另一方面,馮小剛的旁白太多了點,本來劇情很多應該用也可以用鏡頭來交代,結果都換成了導演蒼白的聲音,導演好像是忘了,這是電影,不是廣播劇。

內在來說,影片最大的失誤就是選擇了范冰冰這樣一位女主角。冰冰真的不適合演一個農婦。這和鞏俐出演的《秋菊打官司》不同,在那部電影中,鞏俐是真的徹徹底底的放棄了形象,沒有任何偶像包袱,給人的感覺也就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農村婦女。可范冰冰,演的還是她自己,我沒有看到任何李雪蓮的影子。

此外電影故事情節極其的不合理。全篇講的就是一個法盲婦女鬧訪的故事,但就是這樣一個鬧訪的農村潑婦,竟然能夠將這件事鬧到中央,最後出來一位青天大老爺,竟然把一乾沒有答應潑婦無理要求的基層官員都撤職了,他們招誰惹誰了啊?而最後女主的上訪原因,「假離婚」甚至都無關緊要了。這在逗我們玩么?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好吧,期待馮小剛的電影的群眾(包括我本人)就像一個傻瓜,早就忘了當年的《夜宴》、《私人訂製》有多爛了。可是還好,還有被水軍封為「國師」張藝謀呢,張大導演的《長城》,帶著中外合拍片的光環強勢來襲,但是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雖然有國際巨星馬特·土豆·達蒙加盟。但也不能掩蓋其單調無聊乏味的劇情。這部電影最大的的一問題,就是劇情的合理性。這電影里的長城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個長城,而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存在。而整個故事太簡單,貌似和中國傳統文化毫無關係,完全是好萊塢流水線的產品。

而演員的選擇上,更是硬傷,女主角景甜就不用說了,選擇景甜對於任何電影都是災難。估計隨便找一個圈內的女演員都要比選擇景甜好得多。用網友評價來說,如果馬特達蒙的演技是五分的話,景甜的演技只有一分。男女主之間的差異太大了。至於小皇帝王俊凱這種明星龍套,純屬多餘。

也難怪會有影評人會喊出那句振聾發聵的「張藝謀已死」。然而,張大導演並不覺得自己的電影差到哪裡,反而是給了那個影評人發去了「警告函」,就連央媒都站出來,怒斥那個直言的影評人,牛X,不愧是「國師」。更牛的是,就連央視都來跪舔,專訪張藝謀,為電影做宣傳。去我估計現在那個影評人現在只敢說一個字,「服」。不服不行啊,胳膊都擰不過大腿,更別說他一個小汗毛了。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雖然影評人那邊已經慫了,但是央媒還不準備就此收手。今天更是將戰火燒到了所有影評人以及豆瓣、貓眼等平台的身上,指責是其惡評差評毀掉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勢頭,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不過這次央媒給出的例子,是有年度最爛電影之稱的《擺渡人》。對於這部片子我還沒看,也懶得去看,所以不想說太多,但看過的朋友都覺的他們欠郭敬明一個道歉。

今年電影市場的確疲軟,2016年全年票房預計只有450億,僅僅比2015年全年票房高了10億元。要知道去年這個時候,對於2016年票房的預測可是600億。但是在廣大觀眾看來,好像並不能怪到影評人的頭上,一眾巨爛的國產片,憑什麼還要高票房?

不過,從導演出片方的角度的話,也的確是怪影評人。畢竟電影不論好壞,都是一鎚子買賣。不管你是覺得好,還是覺得爛,也就看一次。網上經常有人說,「某某電影我看了十遍八遍」之類的,這都是奇葩,少之又少。或許你覺得好看,會給朋友分享,你覺得很爛,會建議朋友不去看。

但作為個人,即使是現在這種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所能影響的也只有幾個人。而影評人的影響力無疑要大得多,一篇影評輕輕鬆鬆幾十萬的閱讀量。說影評人能夠「一言決生死」,可能有點誇大,但也不會誇大太多。不過這沒有什麼不好,影評人客觀的評價電影是其職責所在,我們看影評的目的就是要知道這個電影值不值得看。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觀眾去看電影的電影,只有一個標準,好不好看,值不值得花這個錢。而影評人正好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影評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真實。假設影評人拿錢說話不負責任地誇獎一部爛片,或者惡意指責,只會讓影評人失去其應有的公信力,這是在砸他自己的飯碗。至於什麼中國電影發展,電影創造環境,對不起,作為觀眾,我們不關心。

電影早已不是一種簡單的媒體模式,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其周邊有著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尤其是資本介入電影市場後,這個圈子已經越來越混亂了。質量內容,早已無人關注,這個產業里所有人早已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就連馮小剛張藝謀這種大牌導演也不能例外。

但是這和觀眾,和影評人毫無關係。影評人只需要根據其專業知識,結合電影的劇情人物刻畫劇情等多方面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而觀眾去影院看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去貢獻票房,只是為了看一部質量上說得過去的電影而已。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呢?



作為國家喉舌的央媒,竟然為了給幾部爛片背書,怒撕影評人以及專業電影評分平台,真乃千古奇聞。權力的爪牙,竟然伸到電影圈,這也伸的太長了吧。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但是這次在影評人和央媒之間。這次我挺影評人,影評人該有的言論自由必須得到保障。之前一時頭腦發熱,也是為了驗證影評人的說法是否屬實,專門去看了張藝謀的新片《長城》。看完才發現,影評人果不欺我,《長城》這部片子除了畫面一無是處,倒也不能說心疼那幾張電影票錢,畢竟心裡已經有準備看一部爛片了。

2016年可謂是爛片雲集,這其實也在預料之中,隨著資本的介入,電影正在成為一種快消品,電影不再和藝術掛鉤,而是牢牢被資本挾持。隨之而來的電影質量的下滑也很正常,但是如今年這般,大投資大製作的結果卻是大爛片,並且能夠爛到如此地步,也是創下了世界電影史的記錄了。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這一年裡上映的爛片數不勝數,小製作不知名導演的小爛片就不說了,大家十有八九也沒看沒聽說過。就說說今年的那些「大片」。像《三人行》、《大話西遊3》、《爵跡》、《封神傳奇》、《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這類的影片,大家也沒什麼期待,還沒上映就已經知道這電影會有多爛了。也有不信邪的觀眾非要去看一遍,結果看完之後也有些指責影評人的,因為影評人罵的不夠狠,分給的不夠低。

還好,年底的11月檔和賀歲檔,還有兩部大導演的作品,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和張藝謀的《長城》,本以為已經是2016年,最後兩部值得期待的國產電影了。結果倒好,兩位國際名導給廣大的觀眾上了一課,原來不只是不知名導演會拍爛片,大導演拍爛片,也是不遑多讓。

先說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熱度不減,馮小剛利用各種機會來保持話題度,自稱題材敏感,炒作范冰冰離場事件撕逼華中師範,甚至連武漢都一起撕。電影上映才一天,又去撕逼萬達,嫌排片少。結果被王家大少懟的灰頭土臉。見過作的,可真沒見過這麼往死了作的,結果就是很多觀眾因為反感馮小剛,而拒絕為其電影買單,直接不去看這部電影,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再說《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本身,從裡到外都是失敗的。外在來說,一方面,影片的圓形構圖,除了標新立異之外我沒有任何用處,觀眾買的全價票,卻只能看到一半的篇幅,給人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其觀感真的相當相當的差。另一方面,馮小剛的旁白太多了點,本來劇情很多應該用也可以用鏡頭來交代,結果都換成了導演蒼白的聲音,導演好像是忘了,這是電影,不是廣播劇。

內在來說,影片最大的失誤就是選擇了范冰冰這樣一位女主角。冰冰真的不適合演一個農婦。這和鞏俐出演的《秋菊打官司》不同,在那部電影中,鞏俐是真的徹徹底底的放棄了形象,沒有任何偶像包袱,給人的感覺也就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農村婦女。可范冰冰,演的還是她自己,我沒有看到任何李雪蓮的影子。

此外電影故事情節極其的不合理。全篇講的就是一個法盲婦女鬧訪的故事,但就是這樣一個鬧訪的農村潑婦,竟然能夠將這件事鬧到中央,最後出來一位青天大老爺,竟然把一乾沒有答應潑婦無理要求的基層官員都撤職了,他們招誰惹誰了啊?而最後女主的上訪原因,「假離婚」甚至都無關緊要了。這在逗我們玩么?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好吧,期待馮小剛的電影的群眾(包括我本人)就像一個傻瓜,早就忘了當年的《夜宴》、《私人訂製》有多爛了。可是還好,還有被水軍封為「國師」張藝謀呢,張大導演的《長城》,帶著中外合拍片的光環強勢來襲,但是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雖然有國際巨星馬特·土豆·達蒙加盟。但也不能掩蓋其單調無聊乏味的劇情。這部電影最大的的一問題,就是劇情的合理性。這電影里的長城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個長城,而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存在。而整個故事太簡單,貌似和中國傳統文化毫無關係,完全是好萊塢流水線的產品。

而演員的選擇上,更是硬傷,女主角景甜就不用說了,選擇景甜對於任何電影都是災難。估計隨便找一個圈內的女演員都要比選擇景甜好得多。用網友評價來說,如果馬特達蒙的演技是五分的話,景甜的演技只有一分。男女主之間的差異太大了。至於小皇帝王俊凱這種明星龍套,純屬多餘。

也難怪會有影評人會喊出那句振聾發聵的「張藝謀已死」。然而,張大導演並不覺得自己的電影差到哪裡,反而是給了那個影評人發去了「警告函」,就連央媒都站出來,怒斥那個直言的影評人,牛X,不愧是「國師」。更牛的是,就連央視都來跪舔,專訪張藝謀,為電影做宣傳。去我估計現在那個影評人現在只敢說一個字,「服」。不服不行啊,胳膊都擰不過大腿,更別說他一個小汗毛了。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雖然影評人那邊已經慫了,但是央媒還不準備就此收手。今天更是將戰火燒到了所有影評人以及豆瓣、貓眼等平台的身上,指責是其惡評差評毀掉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勢頭,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不過這次央媒給出的例子,是有年度最爛電影之稱的《擺渡人》。對於這部片子我還沒看,也懶得去看,所以不想說太多,但看過的朋友都覺的他們欠郭敬明一個道歉。

今年電影市場的確疲軟,2016年全年票房預計只有450億,僅僅比2015年全年票房高了10億元。要知道去年這個時候,對於2016年票房的預測可是600億。但是在廣大觀眾看來,好像並不能怪到影評人的頭上,一眾巨爛的國產片,憑什麼還要高票房?

不過,從導演出片方的角度的話,也的確是怪影評人。畢竟電影不論好壞,都是一鎚子買賣。不管你是覺得好,還是覺得爛,也就看一次。網上經常有人說,「某某電影我看了十遍八遍」之類的,這都是奇葩,少之又少。或許你覺得好看,會給朋友分享,你覺得很爛,會建議朋友不去看。

但作為個人,即使是現在這種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所能影響的也只有幾個人。而影評人的影響力無疑要大得多,一篇影評輕輕鬆鬆幾十萬的閱讀量。說影評人能夠「一言決生死」,可能有點誇大,但也不會誇大太多。不過這沒有什麼不好,影評人客觀的評價電影是其職責所在,我們看影評的目的就是要知道這個電影值不值得看。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觀眾去看電影的電影,只有一個標準,好不好看,值不值得花這個錢。而影評人正好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影評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真實。假設影評人拿錢說話不負責任地誇獎一部爛片,或者惡意指責,只會讓影評人失去其應有的公信力,這是在砸他自己的飯碗。至於什麼中國電影發展,電影創造環境,對不起,作為觀眾,我們不關心。

電影早已不是一種簡單的媒體模式,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其周邊有著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尤其是資本介入電影市場後,這個圈子已經越來越混亂了。質量內容,早已無人關注,這個產業里所有人早已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就連馮小剛張藝謀這種大牌導演也不能例外。

但是這和觀眾,和影評人毫無關係。影評人只需要根據其專業知識,結合電影的劇情人物刻畫劇情等多方面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而觀眾去影院看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去貢獻票房,只是為了看一部質量上說得過去的電影而已。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呢?



28日一早,一則題為「人民日報點名批評"豆瓣"、"貓眼"惡意為國產電影評低分,誤導觀眾」的消息在手機屏幕上跳出;不出所料,到了下午,這個消息就在各大論壇炸開了鍋。

「評論員文章」引用了確鑿的數據,麋鹿也去湊熱鬧看了一眼,學了兩個新詞:「肉庫」、「撞雞」;文章雖然也承認了「某些國產電影在質量上存在缺陷」,但更多的似乎是在為《鐵道飛虎》、《擺渡人》、《長城》三部影片的低分鳴不平。

也許確實存在惡意水軍的中傷,某些影評人為了吸引眼球也將「毒舌」發揮到登峰造極;但我想,大多數吃瓜群眾看到這則消息後的第一反應肯定都是:

咋地?電影不好看,還不讓人說啊?

說來也巧,在剛剛過去的周末,麋鹿因為工作關係,只休了一天假;想去看個電影放鬆一下,就上「貓眼」看了下最近有什麼值得一看的: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血戰鋼鋸嶺》前段時間已經看過,上述列表中,我最想看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可是!!!

離我最近的幾家電影院,只有一家為《我在故宮修文物》排片,但是每天只有一場,還排在上午十點……

我想在這唯一的一天假日里睡個懶覺,就放棄了。

然後我就在《長城》和《擺渡人》之間糾結了一小會:《長城》的主演是景甜小姐,「景甜為什麼萬年不紅」都要成了世界第八大未解之謎了;我最近一部看過的張國師的電影還是《山楂樹之戀》,只記得故事講的斷斷續續的,大導演只好用字幕推動劇情;而且,《長城》還是3D,票價也太貴;《擺渡人》呢?可能梁朝偉和金城武的粉絲會去買單吧,但據說只是「有聲書」罷了。

糾結了半天,我哪部都沒去看。

國產電影中不是沒有精品。令張藝謀、陳凱歌這批「第五代」導演在國際上揚名立萬的影片,精品迭出;「第六代」導演更注重自我表達,賈樟柯、婁燁、張元、陸川、寧浩等等,視野更加開闊,關注的角度更加獨特,作品更具有實驗性,哪怕某些元素不為觀眾所接受,但也足可以看出導演們嚴肅的態度。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可是,似乎是從00年代初,國產大片就開始「跑偏」了。張藝謀的《十面埋伏》、《英雄》,構圖、色彩美的一塌糊塗,但是愣是不知道大導演想要表達什麼;陳凱歌的《無極》,集中了當時中、日、韓三國的許多大咖,但是現在留在我這樣的吃瓜群眾心目中的只剩下那部惡搞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了,似乎也是從那時開始,網路上這種「惡搞視頻」多了起來。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惡搞」的背後,是觀眾對這些粗製濫造的影視作品的失望。想想那些經典的影視作品,觀眾們都是如視珍寶、反覆品讀;比如86版的《西遊記》、87版的《紅樓夢》,囿於當時經費、時代的限制,雖然有一些缺陷,但是觀眾在提出善意批評的同時,又怎會抱著揶揄、諷刺的態度來調侃呢?

其實就我本人來講,相比於帶有明顯「好萊塢」特色的美國大片,我更喜歡國產片。拿前段時間我看過的幾部電影來說吧,《血戰鋼鋸嶺》再好看,那反映的也是人家美國的「優秀價值觀」,人家宣揚的是基督教宗教關懷下的普世大愛精神,人家緬懷的是自己在拿下「沖繩戰役」時付出的慘痛代價;人家把與日本的戰爭場面拍得那樣令人熱血沸騰;我們的年輕人們在電影院里看的蠢蠢欲動……

而我們呢?抗日戰爭14年,可歌可泣的故事那麼多,有哪部電影是以這個為題材的?充斥於電視屏幕上的,只有那些層出不窮的「抗日神劇」罷了。

《你的名字》,我聽說有人三進、四進電影院的刷。暴露年齡的說一句,我小的時候,日本動漫方興未艾,我對宮崎駿、新海誠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情懷;不像有的孩子,只要說到日本動漫就兩眼放光,沉浸於二次元的世界而無法自拔。我更懷念的是我小的時候,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等等,包括後來的《寶蓮燈》也都很不錯。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對了,說到動畫電影,央媒你能不能別光批評豆瓣和貓眼了,管管院線方和電影製作行業吧,別再給我每年都放《熊出沒》和《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電影了,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看著這些片子長大。

最近我看過的最喜歡的電影是《三少爺的劍》---還是香港導演拍的。儘管褒貶不一,但我這個偽古龍迷還是對這部電影給予了最誠摯的肯定---當看到劍氣幻化成的黑氣在大屏幕上纏繞、爭鬥,當看到有著濃烈中國國畫山水風格的畫風在大屏幕上呈現,我激動的淚流滿面----我們還能不能在大屏幕上看到多一些古龍先生的作品呢?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最後的最後,想多一句嘴:「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再有人刷數據、惡意差評,也改變不了目前大部分,我說的是大部分國產電影差勁的事實。咱也不說遠了,就跟隔壁的棒子國比吧,韓國電影與韓劇經常讓我懷疑,這是不是同一個國家的影視製作人生產的----咋差距這麼大捏?

《我在故宮修文物》,我想看,可是沒看成。可是,這部片子也是在網路上「火」了之後,才被出品方製作成大電影上映的。這背後,說明了什麼?難道沒有看電視紀錄片火了,想要趁熱打鐵、在粉絲中大賺一筆的心態嗎?

你的眼裡只有「錢」了,我還能愛什麼?讓我心甘情願愛上你給的痛?臣妾做不到啊。



簡介:90後斜杠青年,多語正能量達人。攝影師/自媒體/鋼琴10級 語言:德語/法語/英語/漢語。簡書推薦作者,語言學習社群自運營,新書《學習,就是要高效》籌備中。微信平台:丹妮呀

這其實是人民在被動沒有了言論自由的權利。

人民日報點名批評豆瓣、貓眼電影,覺得給國產電影打分太低了,影響到了票房。但是人民群眾都不傻呀,一部電影是好是壞,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國產電影並不會因為你給高分了,大家就真正的去看,就算被迫把分數打高了,大家去看「哎呀,這是欺騙我們的爛片!」,依舊會去其他網路平台吐槽的。不要怪豆瓣的評分機制!

推特、臉書不給我們用,好吧,那到後面是不是豆瓣、貓眼電影也不給我們評論、打分了呢?

為什麼中國的電影一直很少出好片?導演、製片人為什麼不反思自己,而是去怪平台?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我們群眾已經習慣了被動接受現實,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會為爛片買單。上班本來就累了,下班看電影就只想放鬆一下自己,群眾覺得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呀,難道要逼著群眾花錢去買了個爛片看,還要偽裝自己說好話么?

一部電影的好壞,真的不是由幾個影評人就能決定的!

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在豆瓣上也有給1星的,為什麼大家依舊會非常喜歡呢?因為它拍得好,經久不衰!我自己也不會因為看到低分評價,就不去看這部電影了。

豆瓣自己也用了好幾年了,它不商業、不功利,如果連最後的這片精神凈土到後面都要無奈被「刪除」的話,我會很失望的。

中國電影,要想被大眾所接納認可。首先得找一個好編劇,不要讓劇情如此奇葩。其次,與其砸錢追求各種特效,不如想想如何提高演員的演技,看看好萊塢的那些大片,哪一個演員不是憑演技的?就算人家長得好看,但演電影的時候也是拼了的!

不是我們不愛國,不支持中國的電影。

如果有一天中國的電影開始真正的「講一段好故事」了,而不是找幾個小鮮肉、各種爛劇情,我們一定會支持。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拍的本來就不好,連批評也不讓批評了,

就好比,做的一直都是屎,但是偶爾能做出來一兩頓夾生飯。我們聞到隔壁家飯的味道,去隔壁蹭吃了,你卻不幹了,非得逼著我們吃屎。

《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這兩部主旋律電影,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豆瓣的評分也都是好評啊,觀眾是能分出來到底是屎,還是飯的。

以前沒吃過飯,一直吃的屎 ,把屎當成飯,因為我們不知道飯的味道。後來我們在隔壁家蹭飯,知道了飯的滋味,我們不願意再去吃屎,自己家裡也做出來飯了,哪怕調料不齊全,鹽放的有點多,還有些夾生,但是,沒有嫌棄啊,還是會吃的很香的。可是,現在擺在面前的明明就是屎,你逼著我吃下去,還必須吃乾淨,還不能說不好吃,吃完還必須給好評。隔壁家的有飯我為什麼不吃?

現在狠批我們不愛國產電影,當年把我們和國外的小孩子比的時候,把我批評的一無是處,作為「垮掉的一代」,國家、民族是吃棗藥丸的,被詛咒著長大,現在也沒危害國家、危害社會,恰恰相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長大後,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還做出了相應的貢獻,這個時候就成啞巴了。

點名批評豆瓣,我現在已經養成了去電影看電影之前,先打開豆瓣查一查評分,一目了然的就知道到底是屎,還是飯,還是夾生飯。自從知道了飯的味道,我寧可餓著也不願意再去吃屎了,也省下了大巴大巴買屎的錢。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嗯哼?自己體會吧



【人民日報批評豆瓣: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 惡評傷害電影產業】之後,《中國電影報》就此發布了「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文章。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並放大問題,改標題為「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題主的這個問題,估計題主自己都有明確的答案了吧。

豆瓣等網站對電影的評分是來自於用戶的UGC數據的整合,當代表我大中華十幾億人的人民日報說豆瓣惡意評價的時候,我就笑了,到底是豆瓣代表用戶還是我人民日報代表。當人民日報抓著豆瓣上部分國產片評分差的時候,卻忘了,到底是這些國產電影不行呢還是豆瓣惡意。電影是娛樂,當從大家日益飽滿的精神世界來說,它更應該是藝術的有型有聲的渲染方式。當國產片在世界群眾中成為奇葩:爛片走出10億票房,好片卻成為院線抵制時,全國人民都低頭了。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豆瓣的崛起不是偶然,從我這個吃瓜群眾的眼光來看。記得之前所有的影評除了百度就是雜誌,看到的都是已經大量清洗和修改的評價,本著對權威的信任,去影院去下載去觀看,完了以後各種罵娘,最後還是只能無奈的看著官方說這些片如何好如何好,唯有和私下和朋友說千萬別看。而豆瓣正式基於這種情形產生的,開放的評價體系,評論說法給了大家一個很友好的窗口,讓大家能夠自由的對所有的內容進行評論和解讀,並得到一線用戶的正確評價。大家的看與不看就看大家的評論和說法,看大家信與不信。

「一個饅頭的血案」的《無極》、除了炫富就炫富的《小時代》,看完以後都不知道講什麼的國產電影越來越多。真心的,還是自己好好反思反思吧,我親愛的國產電影。



個人 認為,國產影片不受好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 ,人們的生活需要一些樂趣,生活就需要一些創意,同樣我們的電影行業也需要一些創意,對於國產電影抄襲成風的現象,人們可以說是忍無可忍,大部分人現在看國產電影都是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在看國產電影,首先就看有沒有抄襲,這也說明了我們大部分人對國產電影的信心不足所導致的。觀眾都不是傻子,如果想用抄襲的影片來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那就是大錯特錯。


二是,觀眾不愛看國產片,跟豆瓣惡評引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這是在無事生非,強詞奪理。就我個人來說,看電影之前從來不去看豆瓣的評論,我有我自己的選擇。電影雖然是一種文化作品,它其實也是一種商品 ,就打個很簡單的比方,觀眾需要一個蘋果,你給了觀眾一個梨,這是因為不懂觀眾的需求,還是因為在敷衍觀眾?不受歡迎也是理所當然的啊。


我認為這不是電影製片方的錯 ,這說明了我們國家對電影市場的審核把控太嚴格了不夠靈活,電影市場沒有了自由,不是觀眾想看什麼就能看什麼 ,而是,國家廣電部讓你看什麼你就能看什麼,國家廣電部允許的影片又恰恰不是觀眾所需求的。可能有人說,我想看點小黃片,廣電部能允許嗎?我想那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對於一些電影電視的刪減政策應該是可以適當放寬的。常常看到有人在網路上找某某電影未刪減版,某某電視未刪減版,這也充分的說明了觀眾對廣電部刪減的做法非常不滿,這也導致了部分觀眾不愛看國產的電影。


沒有自由,就會有抗爭 ,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就是一種無聲的抗爭。歸結到底,廣電部對電影的審核制度和審核標準有待改善。治病得治本,而不是通過搞一些什麼國產電影保護月來噁心觀眾 ,這樣適得其反。


這種事到這步田地也不去一朝一夕的原因吧?當然我承認這個評分是有一定導向作用的,國產恐怖片,我表示不管誰演的,我內心都是拒絕的,簡直就是喪心病狂,演完了都不知道看了個啥,基本上只能留給情侶們夜場消耗了。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現在我的觀影選擇基本圍繞影片的劇情,有的影片一看就明顯是來誆錢的。沒有劇情,基本就是找一堆大明星,過來演一個套路,然後會讓我感覺我的錢白花了。是電影就會存在有的人叫好有的人批判,如果二者比例差不多,那說明這個電影還是比較有稜角的,滿足了一部分人,那我大可以一試,現在也很少關注什麼豆瓣評分了,就是看一下劇情,再看一下有沒有實力派,像張涵予,吳京這種的,簡直愛的要死至於央媒說的幾個機構存在惡意拉低國產劇評分,這個事實有沒有我不知道。

對於觀眾來說,在看一部電影之前,能得到的信息就是導演演員和簡介,除此以外就是周圍人的評價和網路上的評價,所以這個評分也是一個大因素,之前聽別人說有些影評機構那個分數都是水分,慢慢養成了可以感知出來某些電影是爛片的技能,哈哈。

隨著時代進步,觀眾們的觀影水平也在提高,對於影片的批判意識也更明顯了,這對製片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國產影片的整體製作水平再上一個台階,迎難而上!



看完之後,我對人民日報真是失望透頂了,貴報還是那個畝產一萬斤的「人民喉舌」啊,到如今看著電影都不能自己評判好不好啦?

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發布惡意、不負責任的言論,踐踏評論底線,一頂頂好大的帽子,壓在豆瓣和貓眼電影的頭上,你說豆瓣貓眼不客觀,可是原本從沒人覺得豆瓣貓眼上的評價是客觀的好嗎,本來就是網友自發的評價,就是表達自己內心感覺的最主觀的評價,何談客觀不客觀呢。還有怎麼就是引導了觀眾拒看國產影片了呢?這分明是好意勸告網友別浪費錢。

還有別拿「國產」的帽子壓人,「支持國產」成了句噁心人的話,國產質量差我也得支持,內銷質量差我也得支持,現在國產電影難看我也得去支持當我是冤大頭嗎?我覺得人民就應該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我買日貨怎麼了,人家的小家電就是好啊。我看啊國內的企業就是得置之死地而後生,到了賣不出的時候他興許就能給國人製造點好東西了。

再來談談國產電影,現在當國產電影是個小嬰兒,票房幾十億的時候怎麼不談?要知道國產電影生態被破壞是因為審查制度從來就不是觀眾。

有個網友在這則新聞下評論:「現在我可知道景甜的背景有多大了。」連人民日報都出來為《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撐腰洗地了。真是噁心。


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悲哀的現象,確實很多中國的觀眾就是愛看網友、影評人的評論,而這些評論甚至能左右中國觀眾是不是去看這部電影。有時候罵聲高漲的話,中國觀眾也會跟著一起罵!所以說,有時候這些觀眾對電影來說,也是一種毒!

我記得當年《大魚海棠》出來的時候,網上很多人也是在吐槽,然而我也看到我身邊的一些人說到:「聽說《大魚海棠》不怎麼樣,本來想去看的,算了不看了,去看《xxx》吧!」瞬間覺得無語。在心裡也哀嘆,我們老說中國應該做好電影好動畫,也老吹什麼中國動畫崛起那些鬼話,但是,作為觀眾的我們自己根本就不給我們的電影和動畫機會,那談何崛起啊!不要給你踩一腳就不錯了!

央媒批評豆瓣惡評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對此你怎麼看

我自己去看了《大魚海棠》之後,確實覺得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中國的動畫導演在講故事上面,跟國外的相比還是很欠缺的。特別是《大魚海棠》的導演其實經驗並不豐富,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也很正常,但是我覺得總體還是應該鼓勵的!可是大家就是抓著不好的地方拚命批!就像最近的《長城》也是一樣的道理,張藝謀的這個想法我覺得首先就是一個中國電影圈的創舉了,先不管其他什麼深邃的東西,反正一個守衛長城的士兵將領的故事,我們是看到了,而且整個過程酣暢淋漓。

希望大家不要太輕信那些所謂的電影評分吧,電影不是單一的面,別人看到了什麼不等於你看到的東西,作為觀眾的我們更應該要有一個自己的標準,不要道聽途說。不管怎麼說,看完了整場電影,你才有資格對電影評頭論足。



我就呵呵了。拍得不好看,難道還不允許別人差評了?哪有這麼一回事。人家花錢去看電影了,還不允許人家吐槽幾句呀。國產電影需要保護,但溫室里的花朵是長不高的,一味的溺愛只能使國產電影越拍越爛。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話相信大家都知道。真話固然難聽,但可以讓我們正視自己,假話固然好聽,但聽久是要出事的。我國電影起步較晚,製作工藝、拍攝水平較國外有一定的差距,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可以理解不代表可以允許你這樣一直下去。你需要努力的去改變,而不是一味的糊弄觀眾。


再說豆瓣評分。豆瓣電影評分在國內還算是比較公平。也正因為比較公平,所以很多人願意去參考他的意見。豆瓣惡評能夠引導觀眾拒看國產影片。這也從一方面說明豆瓣的影響力。那麼,豆瓣的差評是否只針對差評呢?顯然不是。只要你登錄豆瓣,搜索一下就知道了。有一些外國電影、甚至是好萊塢大片可能得分都不高。而另一方面,國產電影獲得高分的也有很多。比如之前的《大聖歸來》《湄公河行動》等等,都有不錯的表現。


電影的好壞,固然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但他也是有一個大概的標準的。一個連故事都講不完整的電影,一部沒有思想的電影都是不能夠成為好電影的。沒錯,說的就是《小時代》這樣的垃圾。如果央媒要想把中國的電影都寵成《小時代》那樣,那我也無話可說了。


這是憲法賦予公民發表意見的權利。臭豆腐不會因為有人說臭就影響銷路,但是強迫所有人都喜歡就是流氓強盜行徑。



我支持國產片,但你也得爭氣。不要消費我們的感情!



推薦閱讀:

《西遊·伏妖篇》評分事件是否會成為豆瓣電影評分公正性的分水嶺?
怎麼才能聯繫到豆瓣客服?
豆瓣為什麼不推出「豆瓣遊戲」?
檢驗真愛粉!豆瓣入局內容付費市場,北島詩歌課賣128元
豆瓣中是如何評價白鹿原的?

TAG:電影 | 豆瓣 | 豆瓣電影 | 韓寒 | 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