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濫的自媒體是否將迎來一場改革?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

對於自媒體而言,今日頭條和微信公眾號,是里程碑式的存在。而自媒體的泛濫以及是時至今日走向一種接近失控的局面,今日頭條和微信公眾號也難辭其咎。

我始終相信一點,受眾的素養與情趣是自媒體改革的驅動力,所以總有一天,自媒體會迎來一場透徹的改革。

但距離這一天,還有多遠?

泛濫的自媒體是否將迎來一場改革


究竟什麼是自媒體?

雖然我承認,今日頭條所帶來的影響是極具開拓性的,但我卻不願意承認今日頭條是自媒體。

任何以流量與金錢為目的的媒體,都不能稱之為媒體,也就不能稱之為自媒體。

從今日頭條開始,百家號,大魚號,網易號,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給民眾提供一種發聲平台。然而其實質,其所提供的平台,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稱不上發聲平台。

對於絕大部分從事包括頭條百家在內的各種自媒體平台的作者而言,這些平台,是其盈利的工具,而非發聲的平台。這也是為什麼我說不論是頭條還是百家,嚴格地講都稱不上是自媒體的緣由所在。

這些平台,他們的作者發聲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吸取流量兌換財富。

我也見識到了稿子是如何野蠻生產出來:從貼吧、微博、微信、門戶里扒拉出300-500字,修改,再加上自己的「修飾」和「想像」,然後貼上三張圖,取一個標題,發布。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每天「寫」20篇。 ——來源:雪球,原文作者:阿爾法工廠

所以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認同所謂的頭條號作者或是百家號作者,並不是自媒體人士,而是平台的打工一族。依靠人力為平台獲得流量,依靠流量兌換收益。一百個頭條號作者中,甚至找不出一個是在表達個體性思想的人。

這一點,從頭條號開始採用機器人寫作就可以論證。機器人何曾有思想,所以,頭條號作者與機器人又有何異?

標題黨,抄襲黨,這些亂象無一例外,其產生的根源都在於作者為賺錢而非為表達。

泛濫的自媒體是否將迎來一場改革

目前受眾數量較大的平台中,微信公眾平台是我唯一局部承認的自媒體。或許B站也算,但是以搬運視頻為主的B站也缺乏了「表達」這個元素。

為什麼我說我只局部承認微信公眾平台?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所有今日頭條有的毛病,微信公眾平台無一例外也都有。

唯一的差別僅在於微信公眾平台還留存著起表達的初衷,而非盈利。

這一點,從自媒體的用戶粘性上足夠說明問題,一個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粉絲數量。但是一個頭條號,其閱讀量與其粉絲數量的關聯度低得不可想像。

百萬的爆文,可以發生在一個粉絲數量不足一百的頭條號上。

泛濫的自媒體是否將迎來一場改革

不論是百科上對於自媒體的定義,還是我個人對於自媒體其屬性的理解,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得出結論:

頭條號也好,大魚號也好,網易號也好,都算不得真正的自媒體。


那麼,自媒體的亂象又是什麼?

如果將頭條百家等一系列平台在內的個人號通通從自媒體的範疇中劃掉,你會發現自媒體亂象這個概念就已經失去了其價值。

如果不夠規範的自媒體稱不上自媒體,那麼自媒體又何曾有亂象可言?

所以我們需要明白一點:

至少,它曾經規範過,說的矯情一些,它有初心。

在今日頭條用戶數量與作者數量極具膨脹的一兩年前,它曾經嚴謹過,至少我相信它曾經嚴謹過。

但是後來仿照今日頭條模式而發展起來的網易號也好,一點資訊也好,或許它們確實未曾嚴謹過。

所以說白了,自媒體亂象,就是「自媒體從自媒體向不再稱得上自媒體」這一轉變的過程。

不論是抄襲,標題黨,還是謠言,口水文,這一切都不過是這一轉變的外在表現而已。

泛濫的自媒體是否將迎來一場改革

而自媒體的亂象,不僅在於其自身對於初衷的破壞,還在於自媒體的轉變直接影響到了許多傳統媒體或是新媒體的運營細節:

新浪、搜狐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標題黨性質的新聞,花邊新聞的比例越來越高。

這些媒體,它們正踏上了自媒體的發展道路:唯流量是圖。

追求流量從來沒有錯,這點我是承認的。哪怕是傳統媒體,紙質媒體時代,那些報業也都想方設法在追求報紙的銷量。

但報紙,永遠無法依靠標題黨和內容空洞的花邊來獲得銷量。民眾買報紙是要花錢的,一份內容空洞的報紙永遠不可能獲得同一個人第二次的購買。

但是網路媒體不同,網路媒體是免費的,因為免費這一點,民眾會不厭其煩地去點擊那些標題吸引人而內容或許極其空洞的新聞。

唯流量是圖這一點,讓絕大部分的網路媒體,越陷越深。廣告的存在,使得流量能夠直接兌換金錢,對流量的追逐只會愈演愈烈。

因為本質上傾向於娛樂的民眾,對於自媒體亂象只會助紂為虐。

泛濫的自媒體是否將迎來一場改革


泛濫的自媒體能否迎來一場改革?

雖然在文章開頭我提到,民眾素質與情趣的提高,是自媒體亂象改革的驅動力。但宏觀上的調控同樣必不可少,兩者應當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如今自媒體的亂象已經到了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的地步了,根本原因在於媒體存在的價值之一,就是引導。

這是媒體的責任,是國家對媒體的要求。

媒體是發聲平台,也是導向平台,泛濫的自媒體催生出的亂象,使其在將民眾往一個低級的,低劣的方向引導。

其在不斷地推進民眾的「娛樂傾向性」。

文章的開頭我就提到過,今天自媒體的亂象,今日頭條和微信公眾平台難辭其咎。今日頭條吸收了受眾日常消遣的大量流量,其旗下的火山小視頻和抖音可謂「青出於藍」。

而微信公眾號,則是傳播了或許七成以上的謠言。從傳播性上來說,微信公眾號遠勝於其它自媒體。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國家直接限制了微信公眾號方面的新聞報道。

新《規定》指出,通過互聯網站、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即時通信工具、網路直播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禁止未經許可或超越許可範圍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活動。——來自於國家層面的調控

泛濫的自媒體是否將迎來一場改革

所以,泛濫的自媒體亂象該如何終止,如何改革?


改革前景或許並不那麼樂觀

你知道嗎,微信謠言的傳播者中,中老年人佔據了七成以上,很多謠言甚至佔據九成。

今日頭條大量娛樂篇的一部分受眾,其文化層次相對較低。

在這裡沒有任何偏見,只是想陳述這一事實:

在自媒體亂象的蔓延上,受眾的文化素質是極具影響力的一個因素。

所以當人民日報信誓旦旦地表示「快手滿足了不同層次的人群的文娛剛需性」的時候,我總覺得有些不是滋味。

毫無疑問,快手上的部分低俗違規內容需要整治。但在區域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應該承認並尊重不同層次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也更應看到,在廣袤而多樣化的中國大地上,文娛產品的市場升級空間還大有可為。

這很像是一種悖論,你不能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去強行限制民眾的閱讀自由,但又不能縱容不負責任的自媒體肆意引導受眾趨向於「娛樂化本性」。

因為我們都知道,「娛樂化本性」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縱容「娛樂化本性」,那誰都只想娛樂,誰都不想嚴肅。

馬東在《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中就提到過,文化是沉澱的結果,娛樂是人的本性。而只有5%的人在試著沉澱,剩下的人,就只是在「生活」而已。

但就是因為現狀如此,我們才要試著改變而不是順其自然,不是嗎?

泛濫的自媒體是否將迎來一場改革

過去經常有人把歐美髮達國家或是日本的民眾一年平均閱讀書籍的數量同中國民眾平均一年閱讀書籍的數量拿來做比較,其實這個比較放在這裡也很合適,說白了都是由民眾素質與情趣決定的。


你看,現在各大平台似乎都在儘力去解決自媒體的亂象:

今日頭條在打擊抄襲,抵制三俗,鼓勵原創,在流量分配上進行主動調控。

微信公眾平台在打擊謠言,在保護原創,在健全相關的制度。

有用嗎?當然有用,這就是上層調控,受眾看什麼,取決於平台給什麼。但是,在民眾素質與情趣短時間內仍難得到提升,在人口的新陳代謝的自然進程無比緩慢的前提下,這些調控很難起到實質性的效果。

流量的魅力不會被消減,民眾想看的東西,清清楚楚,一個平台很難真正去「拒絕」民眾的需求。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對自由的褻瀆。

所以,就像我最初說到的,真正能夠改變這種亂象的驅動力,主要還是民眾的素質與情趣。

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儘力去遏制這種亂象的蔓延惡化而已,做不到撲滅這種火焰,事實上也沒到撲滅它的時候。



至少該整頓一下,人云亦云和抄襲都是絕大多數,再有就是啥都不懂的人在那裡裝腔裝大師裝導師,還有一些各種黑子很廉價地以腹黑為思想影響別人,一影響可能就影響別人幾十年甚至一生,這些人不僅自己是廢物,還要禍害別人和社會,禍害了別人還要為自己牟利,還要說這是他的基本權力,動不動還要流淚裝委屈來捍衛,這些無恥的人渣啊,,,,,


推薦閱讀:

政府官員稱媒體不應刪除網友發帖,你怎麼看?
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的播出引起了怎樣的反響?
一轉成雙有什麼節目亮點?
上海媒體記者邀約參加活動流程
沙特反腐風暴近日暫時告一段落,沙特反腐的目的是什麼?

TAG:媒體 | 自媒體 | 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