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崛起(1):秦獻公嬴師隰

公元前415年,秦國君主靈公病逝。以庶長為代表的守舊貴族堅決反對立靈公之子公子連君,改立靈公叔父悼子為君,這就是秦簡公。不久,公子連流亡魏國。秦國,這個昔日西方的霸主,即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混亂,一個充滿屈辱的黑暗時代。

公元前415年,秦國君主靈公病逝。以庶長為代表的守舊貴族堅決反對立靈公之子公子連為君,改立靈公叔父悼子為君,這就是秦簡公。不久,公子連流亡魏國。秦國,這個昔日西方的霸主,即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混亂,一個充滿屈辱的黑暗時代。

公子連,秦靈公之子。秦國守舊貴族對他的迫害使得他不得不出走魏國,開始長達數十年的流亡生涯。說是流亡,其實只是換個地方生活居住而已。當時的魏國國君魏文侯出於政治目的將公子連留在了魏國都城安邑,不時還贈予一些財物以保證公子連衣食無憂。(在這裡多說一句,魏國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如果是換作那些貴族家的浪蕩子弟,那他肯定會在酒色中度過他的餘生。然鵝,他並不是。秦國的窮困弱小與魏國的富庶強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他深感震撼。而此時秦國在與魏國的戰爭中的屢次失敗,使得魏國佔據了全部的河西之地,也使得他感受到萬分屈辱。出於對秦國未來的擔憂,他暗中學習魏國變法,汲取經驗教訓,同時密切關注秦國局勢,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秦國,執政變法。時光荏苒,一晃就是二十九年。二十九年的時間,使得秦國國力江河日下,幾近滅亡,但是,二十九年的時間,也足以使得一個不諳政事的青澀少年成長為一個成熟穩重的政治家。二十九年的蟄伏,終於換來了一飛衝天的機會。秦國,即將迎來一位勇敢果斷的君主,他將帶領秦國,走上復興之路。

此時的秦國,朝政混亂,國家動蕩不安。當時的國君是出子,年僅四五歲,年幼無知,所以朝政就由他的母親主持。可是這位老夫人是守舊貴族的代表,堅決反對任何改革。說來也是可笑,這位老夫人為了拉攏人心,動不動就賞賜大臣,國庫因此而被掏空。可是國庫沒錢可不行啊,咋辦嘞?徵稅。可是這樣一來,百姓們就很不開心了。這不是拆東牆補西牆么?討好了這頭得罪了那頭。沒過幾年,民眾就怨聲載道,國內局勢動蕩不安。這時,一部分反對守舊勢力的新興勢力擁戴流亡魏國的公子連,並積極謀劃著政變奪權的事。消息很快就被公子連和當時的魏國國君魏武侯知道了。魏武侯一聽,哎,很不錯喲,一筆划算的買賣。為什麼這麼說?聽我慢慢道來。公子連在魏國生活許久,本身就有對魏侯的些許感激之情。如果此時魏國派兵支持公子連登上君位,那麼公子連肯定會對魏國感激涕零,在政治上親魏,這樣一來更加鞏固了魏國的霸主地位。可惜,小小詭計被聰慧過人的公子連一眼看穿,並未接受魏侯的提議。因為當時親秦魏是死敵,在魏國的支持下登上秦國君位勢必會引起國人和大臣的不滿,不利於自己的聲望,同時執政後在政治上也會受到魏國的制約,公子連不願做有損秦國的事。可是也不能完全拒絕,魏國之所以留自己不殺長達二十九年,就是因為自己還有利用價值,一旦完全拒絕,就意味著自己毫無利用價值,多留無益,不如殺之,這樣一來就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綜合各方面的考慮,公子連決定謝絕魏武侯的提議,依靠秦國國內的新興勢力回國。魏武侯見目的已經達到,就不做挽留。最後,公子連被秦國的新興勢力從翟地接入秦國,並在庶長改的支持下在河西即國君位,這就是秦獻公。那位出子小朋友的母親呢,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很是驚恐。慌忙發兵並宣布在國境上討「寇」。可笑的是,秦國當時的新興封建勢力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連討「寇」的部隊也對當時的統治很不滿意,在進軍的途中,秦軍討「寇」的部隊竟然與「寇」同伍,於是討「寇」的部隊變成擁「寇」的部隊。浩浩蕩蕩的部隊將秦獻公迎回秦國都城雍城。出子的母親以及出子也因此被殺。其實我倒是很想知道出子臨死前腦海中在想些什麼。當時的他年不過十歲,尚且年幼無知,於國家於人民無罪,可是卻落得個殺之,沉入深淵的下場。讓我不禁想起南朝宋時皇族劉子鸞被迫自盡前說的:「願來世不復生於帝王家!」可悲,可嘆啊。

多說一點,獻公回雍城的遭遇和拿破崙回巴黎很像。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逃出,率領士兵下進入法國。當時波旁王朝的國王得知很是驚恐,連忙派兵阻擊拿破崙。可是,拿破崙一邊前進一邊發表演講,他的演講是如此的動人心魄以至於使得原本就對波旁王朝有些不滿的群眾紛紛轉而支持拿破崙,就連國王派出去的軍隊也因此而臨陣倒戈,拿破崙在這些人的擁護下成功進入巴黎,開始了他的百日王朝。當然咯,這是題外話,暫且不做深究。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嬴師隰即位,意味著新興改革勢力取得政權,改革就此開始。從此,秦國在經歷漫長黑夜後終於迎來了一絲曙光,秦國也止住了衰敗的趨勢,走上了艱難的強國之路。

實際上,秦國之所以在與魏國的戰爭中屢次失敗,是因為舊制度的衰落,而新制度又尚未出現,面對早已變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魏國,當然只有挨打的份了。因此獻公即位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舊體制的改革,頒布的第一條法令就是「止從死」(《史記-秦本紀》),正式明令禁止人殉制。人殉,顧名思義,就是活人殉葬。這項制度的弊端顯而易見,極大地不利於人口增長和繁衍。要知道,古代不比現在,那時候國家鼓勵多生,因為土地和人口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大小的重要標準。人口的數量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在戰爭時能出動的軍隊的數量,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可用的壯年勞動力的數量。當時秦國經歷了連年的戰亂,成軍人口大為減少,此等情況,如不廢除人殉,對秦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第二個主要措施,編製戶籍—「為戶籍相伍」。在奴隸社會裡,奴隸居住在「野」,平民和奴隸主居住在「國」,所謂貴賤有別。可是,戰國初期,隨著奴隸制的崩潰,各個階級之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動,這就要求國家重新編製戶籍。因此,公元前375年(獻公10年),將全國人口按照五家為一」伍「重新編製,稱為」戶籍相伍「(《史記-秦始皇本紀》)。很明顯,這項改革將全國人口統一編製,有利於戰時徵兵。更重要的在於它取消了」國「和」野「的界限,從法律上承認了奴隸」國人「的身份,提高奴隸的地位,緩解了秦國兵源不足的危機。(翻身農奴把歌唱啊唱,哈哈哈哈哈)。

第三個主要措施,遷國都,推廣縣制。秦國都城原來在雍城,遠在關中西部,不利於與東方的魏國作鬥爭。因此,公元前383年(獻公二年),獻公將都城遷往距離魏國很近的戰略要地-櫟陽。櫟陽,是一個商業貿易旺盛,往來要衝之地,「東通三晉,亦多大賈」(《史記-貨殖列傳》)。獻公將都城遷往這裡的主要是軍事方面的需要,由此可見獻公收復河西之地的決心。( 河西之地 )

而推廣縣制也是獻公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就在邊遠地區設置帶有軍事性質的縣。獻公即位後,秦國不斷增置縣。公元前379年(獻公十一年),獻公在櫟陽設縣。這時候的縣就有點不同的味道了。原本,縣設置在新奪來的土地,或是邊遠地區,現在竟然連都城也設置縣這樣軍政合一的組織。這一舉措表明地方政府也必須適應戰爭需要。獻公的推廣縣制實際上也為之後郡縣制的推廣打下基礎。(PS:這個縣,軍政合一的組織,感覺和拜占庭帝國伊拉克略一世時期的軍區很像啊,有木有,有木有)。

第四個重要舉措,允許商業資本的活動。what?難道以前不讓進行商業活動么?我表示很震驚。公元前378年(獻公七年),秦國明令允許在國都內進行商業活動,「初行為市」。封建經濟下的商業當然與奴隸制社會的「工商食官」制度下的商業活動有本質上的區別。(emmmm,「工商食官」又是啥???這個不著急,慢慢來嘛)。「初行為市」,是封建經濟初步發展的結果,給剛剛發展起來的商業資本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而它的發展無疑又會加速舊制度以及舊的生產方式的分解,對以後秦國封建制的確立有著積極作用。

種種改革,極大地止住了秦國衰敗的趨勢,國力逐步增強。這些改革的成效,很快就在與各國的戰爭中反映出來。獻公時期,秦國的首次得勝是在公元前366年(獻公十九年)。這一年,魏惠王(大家還記得五十步笑百步中的梁惠王不,沒錯,就是他。至於為啥叫梁,還是先不談,嘻嘻)與韓懿侯在宅陽相會。秦國出軍進攻韓、魏聯軍,大敗韓、魏聯軍於洛陰。公元前364年(獻公二十一年),秦國與魏國在石門交戰,秦國大勝,斬首六萬。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連天子周顯王也派人送來黼黻以表示祝賀。(PS:這兩個字不認識。。。不過還好我機智,百度一下。這兩個字念[ fǔ fú ],泛指衣服上繡的華美花紋,在這裡應該指的是一種禮服吧。。。我覺得是的。) 公元前362年,魏國和韓、趙兩國發生戰爭。秦國趁機向魏國進攻,並在少梁與魏軍交戰,魏國全軍覆沒,魏國丞相公叔痤被俘,通過這次戰役,秦軍攻佔了龐城。

史記-魏世家:

九年,伐敗韓於澮。與秦戰少梁,虜我將公叔痤,取龐。

資治通鑒-周紀二:

魏敗韓、趙師於澮。

秦、魏戰於少梁,魏師敗績;獲魏公叔痤。

公元前361年(獻公二十四年),年邁的秦獻公因病去世。獻公即位之前,秦國已是四代亂政,國力大為衰減,幾近滅亡,獻公去世之前,秦國國力大有恢復,能夠正面擊敗當時的中原霸主魏國,同時國內的階級矛盾也得到了極大地緩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秦國真正強大起來了,因為獻公改革是一次不徹底的改革,秦國最根本的社會制度並未發生變化,用一句流行話說:「奴隸制殘餘勢力還很強大吶。」不過,別擔心,秦國,上天已經為你選好了一位英明的君主,你將在他的帶領下徹底走出黑暗,迎來光明。這位英明的君主,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資治通鑒-周紀二:

秦獻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

啦啦啦,解答一些小疑惑咯。

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是西周以及春秋時期手工商業發展的基本制度,也是西周政治結構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政府組織的「六職」之一,是用以保證統治者—周天子獲得工業品供應的重要途徑之一。(何謂六職?謂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功六種職別。)在這種制度下,他們必須按照官府的規定和要求從事生產貿易,屬司空管轄,主要服務於統治階級。(這個可講的很多,待下次專門講講)。

河西之地

這個嘛,下次講到秦國國恥的時候會詳細講的,不急,不急。

參考資料:《史記》 司馬遷著

《資治通鑒》 司馬光著

《秦史稿》 林劍鳴著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周朝秦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