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何時開始以瘦為美
原始人為何以胖為美
在減肥廣告隨處可見、脂肪是人人皆欲除之而後快的累贅的今天,如果真的發明了時間機器,相信石器時代將會是胖界人民的第一個理想去處。
在早期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無論男女都需要從事社會勞作或家庭勞作,女性擁有健壯的身材,在生存中才能具備優勢。史前時代中,最能帶給人類強烈的美感當屬「人口的繁殖」和「種族的延續」,沒有辦法解釋生育問題的先民自然尊崇女性,而代表著生殖能力的壯碩身材自然受到異性的欣賞。
所以我們看到出土的石器時代女體像的造型特點就是豐乳、肥臀、鼓腹、整體形象碩大。即便到了有文字的時期,對生育的功利性審美依然根深蒂固。如「好」字,無論甲金篆楷,其結構都從女從子會意,不能多生孩子的婦女不是好婦女。在這樣的審美文化中,胖人的自尊心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健碩不只意味著生育,還意味著力量。
西方中世紀:胖人的美好時代
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漫長的中世紀里,歐洲一直籠罩在連年的戰爭、鼠疫和各種自然災害之中。
對於飢餓和動蕩的記憶如影隨形。人口急劇減少,絕大多數普通人為能夠餵飽自己的肚子而發愁。人們隨處可以見到皮包骨頭、飢腸轆轆的婦人。相較之下,圓潤的、被脂肪包裹的女性胴體成為男性爭相追捧的目標。
頻繁的饑荒和災難導致大部分人的胃無法穩定地得到滿足,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能毫無節制地飲食,所以,豐滿甚至肥胖的身材被認為是一項特權,是上等階層最直觀的標誌。肥胖意味著健康、富有和權力。
在這一時期,減肥不是問題,如何變得更豐滿、更胖才是問題。德國歷史學家約阿希姆·布姆克在《宮廷文化》一書中就曾指出,中世紀宮廷對於美人的評判標準中「圓圓的下巴」是必不可少的特徵。人們對於滅絕的潛意識恐懼,使得「豐滿的婦女更易於生育」這一「真理」在文藝復興之前一直被有機地融入到男人對女人的愛慕里。
人們為何會開始「以瘦為美」
肥胖人群的出現和肥胖現象被社會拒斥,都與近現代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
15世紀文藝復興之後,一撥又一撥的科技革命與啟蒙運動帶領人們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最終,18世紀的工業革命徹底顛覆了古典的農耕文明。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新興交通工具使得糧食種植和運輸的成本大幅度下降。19世紀20年代,鐵路普及,蒸汽船也出現了,在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之間的食物運輸變得廉價而迅速;19世紀60年代,防腐劑的發明使食物可以儲存更長時間;1903年反式脂肪酸被發現,並被大量運用於市售包裝食品、餐廳的煎炸食品中,使食品保存幾個月都不會壞。19世紀,由於物質生活的改善,發福的農民和工人越來越多,肥胖在西方不再是上等階層的專利。
科學的進步讓人們認識到,能量消耗不充分會導致肥胖——要麼吃得過多,要麼運動過少。這一認識促成了歐洲飲食文化的變革,傳統的豐盛大餐被精細健康的中產階級美食所代替。法國人布里亞·薩瓦蘭在其名著《味覺生理學》一書中指出,美食是一門理性的學問,美食的前提是控制體重和保持體型。暴飲暴食從此被視為美食的對立面,饕餮之徒開始受到鄙夷和指責。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以前,人們對苗條、纖細的追求,大部分都停留在上層社會即衣食無憂的階層中。在下層社會,人們依然追求豐滿、健碩的女性。雖然胖不再意味著美和好的社會評價,瘦卻仍然可能是脾氣差、有氣無力和性格憂鬱的外在象徵。可以說,近代早期是一個胖瘦形象平分秋色的時代。
全民求瘦,不過是近100年的事
20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社會帶來的生活節奏加快和現代娛樂的興起,西方人對身材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說此前人們保持身材主要是為了形象的美觀,那麼從20世紀開始,身材則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含義。
人們漸漸意識到了肥胖的危害,也第一次讓「節食」這一概念成為眾人皆知的健康時尚。1933年《柳葉刀》上登載的文章寫道:「如今,節食成了談論減肥的一種流行語,人們不再說『去掉多餘肥肉』。」減肥的專用辭彙的出現,可以看出當時減肥人數不再是少數群體,他們的人數多到已經有了重塑語言體系的能力。
1945年7月5日,巴黎時裝設計師路易斯·里德發明了「比基尼」之後,肥胖徹底與不時髦聯繫起來。在這個觀念的推動下,減肥欄目在各個報紙、雜誌都被歸類到「時尚專欄」里。同時無數以「美女」「沙灘」「比基尼」為主題的電影、廣告、海報,都在不斷強化這個觀念。
醫生和健康專家們也開始關注肥胖對健康的影響,1950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物理學家約翰·葛夫曼認為膽固醇含量與冠心病的關係很大,並且發現血液中含有膽固醇的脂蛋白與心臟病有關聯。研究認為,肥胖和血液脂蛋白有關係。而對高血壓、高血脂的研究也證實肥胖是一個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科學家和醫生也加入了「反肥胖」大潮。
1972年,安塞爾·基斯的《慢性病日記》正式採用BMI(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來衡量人體胖瘦程度。其使用方法是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對於18~65歲的人來說:BMI在18.5~24.9時為正常;BMI在25~30時為超重;BMI超過30則為肥胖。(中國官方標準認為BMI在18.5~23.9之間為正常。大於23.9便是超重了)。
在BMI的精確計量下,科學家可以統計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胖子比例,每個人都被規划到一個「胖」或者「不胖」的框架之內,肥胖頓時無所遁形。此時,肥胖已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整個社會津津樂道、指手畫腳之事。
與此同時,瘦的意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經典美術作品中瘦是死亡或者病痛的象徵,但到20世紀,瘦意味著精緻,象徵著力量和自由,是個人自主的象徵。精力充沛的面孔、沒有多餘脂肪的肌肉、苗條的身材成了新時代的女性美的理想典範。
20世紀正逢大眾傳媒迅速發展的時期,時尚雜誌、報紙、電視的出現,審美的趨勢第一次被大眾傳媒推波助瀾。於是,瘦就是美,迅速而不容質疑地佔據了女性審美的霸權地位。
如果說以前束腰的瘦、細腰的舞蹈都還是貴族對女性的要求,到了20世紀,普通民眾也接受了瘦就是美的「真理」。
電視廣告和T台展示的瘦身明星與那些為瘦女人量身打造的時裝,似乎更是在編織一項社會公理:瘦即是美。同時給予胖女人以格格不入感,於是減肥變成了女人們最流行的話題,苗條也變成男人選擇女人的潛意識標尺。為了追求完美的身材,減肥成了終生事業。人們前所未有地關注自己的身材,時常處於緊張的狀態。
越瘦暗示越年輕
為了更瘦更美,多少女孩走上了「瘋狂」的減肥之路。女人真的是越瘦越美嗎?科學家對最具吸引力的女性身材的脂肪量進行了研究。
研究團隊對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超過1300名受訪志願者進行了調查——讓受訪者對一系列女性的輪廓圖像按照吸引力進行排序。受訪者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來自不同的國家。
研究者用BMI指數來代表女性的胖瘦程度,越瘦的人BMI值越小。上述研究發現,所有國家的受訪者,不論男女,對圖片的排序結果都非常相似,女性的吸引力與其身材的肥胖程度成負相關。也就是說,人們確實認為比較瘦的女性更迷人。此外,研究還發現,受訪者對模特年齡的預測和模特的實際BMI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原來,越瘦的體型還意味著越年輕。
研究結果很好地解釋了人們以瘦為美的心理機制——人們通常認為的最迷人女性的身材,與那些未來生育力和存活力都最強的年輕女性的BMI完全吻合。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封面女郎、性感女星的平均BMI值都在17~20之間,時尚界的潮流為何都是以瘦為美。
《迷你百科脫口秀》今日話題:手機輻射這麼大?聽完我趕緊扔掉了我的IphoneX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推薦閱讀:
※胖女孩穿搭日記(三):如何挑衣服?找到適合你的元素!
※為什麼婚後有些男性會發胖且禿?
※很瘦但腿很粗怎麼改善?
※胖女生如何穿搭?
※穿對顯瘦15斤,全身11個易胖部位穿搭技巧|胖女孩必讀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