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未讀懂過《孔乙己》
以前,和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我總喜歡聊點兒文學、歷史之類的話題。有時候根本沒想太多,話到嘴邊兒上了本就不吐不快——
「知乎的這個答主真是不懂裝懂,歸有光哪裡就成了明文第一?」
「這個人基本上是瞎說,唐宋八大家的順序我可是認真查過書的!」
「古史辨派的顧頡剛老爺子實際上受清代乾嘉考據學的影響很深……」
一桌噴香的飯菜,俊男靚女賓主盡歡,大家本來都在開心地聊著哪個明星又出軌,哪個男生又跟哪個女生玩起了曖昧,可當我打開話匣子的時候,氣氛便悄然尷尬了起來。大家假笑著點點頭,至多會竄出來一個自詡讀過一點書的哥們,熱情地回應:
「你這個說得沒道理啊,清朝哪有什麼學術,你難道沒聽過文字獄嗎?」
於是我也尷尬了,一陣冷場之後,大家開始各聊各的了,空氣中又充斥著歡樂的氣息。
實際上,和很多密友抱怨起的時候,大家也都紛紛表示,自己也曾扮演過類似的角色。
這樣的人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魯迅經典小說《孔乙己》,孔乙己作為一個現代文學中的經典角色,他與世隔絕、迂腐無聊,在公共場合與周圍的氣氛格格不入,還自抱一股子文人的傲氣。這樣的形象是那麼深入人心,故而每當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出現,我們總會把他跟孔乙己對照起來,將之視作笑柄。
但如果大家還對《孔乙己》這篇文章有點印象,應該還記得,孔乙己有的不僅是迂腐,還有善良與單純。
表現孔乙己善良的描寫,最突出的有這兩處: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在那個「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的咸亨酒館,孔乙己也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主,賒了許多帳,到死也沒還清那十九個錢。可想一碟子茴香豆,對他而言是何其珍貴。可他依然願意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雨露均沾。
反而是這些孩子們,倒有點得寸進尺的意思,也沒有禮貌,不見一聲感謝。孔乙己這個迂腐的窮文人也早是他們眼裡的笑柄,縱然他樂善好施,又何受得起一聲道謝?
(舊圖書封面:孔乙己與孩子們)
第二個表現孔乙己善良單純的地方,便是著名的「回香豆有四種寫法」的段落了:
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柜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圖為回的十種寫法,孔乙己也沒有學全。
這一段描寫極其有意思,但在讀者的眼裡,更多看見的是孔乙己的迂腐,而非其善良單純。
在這一段中,孔乙己在讀者眼裡,總顯得好為人師。他似乎是在炫耀自己的知識,還有點強迫他人接受的意味。這樣的人在現實中的確是非常讓人討厭的,強行推銷一種別人不感興趣的觀念,確實挺遭人嫌。
這也是人們對這一段最大的誤讀。所謂細節出魔鬼,如果深究這段文字的細節,我們就會發現,孔乙己與其說是好為人師,不如說他太寂寞,太孤獨,想找一個能理解他的人說說話罷了。
孔乙己在咸亨酒館,乃至整個魯鎮,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邊緣人物,他受大家歧視,被人疏遠,排斥。一個人不被理解的活著,日子過得孤獨,無助,可想而知他是多麼希望有一個朋友。
我們來具體看看細節描寫。
孔乙己先是試探性的問了問,「你讀過書嗎」?若是「我」不點頭,孔乙己斷然也不會強行推銷自己觀點的。正是因為「我」點頭了,孔乙己認為終於有一個人跟自己有點兒共同語言了。滿腦子之乎者也的孔乙己,也只能在這事兒上與人嘮嘮嗑。趙家的老爺和鄉里的秀才看不上他,酒館裡無論是穿長衫的還是穿短衫的都歧視他,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哪怕是一個幫工的孩子,讀過書,能識字,也顯得彌足珍貴。因為「我」有可能成為孔乙己的知音。
接下來,孔乙己想到的是「我記賬要用」,這裡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善良。他的的確確是在為「我」考慮,而非完全的自說自話。
最值得注意的是,是孔乙己的語氣是「懇切」的。許多讀者認為孔乙己迂腐得不可救藥,考問「我」茴香豆的寫法,不過是在炫耀自己微不足道的才學。但若真是炫耀,語氣可以是「得意」的,但斷不可能是「懇切」的。孔乙己是真正的把自己和「我」放在了一個平等交流的位置,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好為人師。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在於,當「我」回答出了孔乙己的問題時,孔乙己表現出「極其高興的樣子」。若是好為人師,往往巴不得別人回答不了自己的問題,才好賣弄才學。而孔乙己卻是極其高興的,他高興的點在於終於有一個人能夠交流了,干瘠皸裂的內心,因為「我」的回答,又萌發了生機。
最後,孔乙己見「我」毫不熱心,表現出的是「惋惜的樣子」。他為什麼的惋惜,仔細思考下來,也著實讓人心酸。一個沒有朋友的邊緣人物,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能交談的人,卻一瞬間又失去了。沒有什麼比在絕望中看見一點光芒,還沒有看清楚光芒的樣子,光芒就剎那消散更讓人難受的事了。
可見,孔乙己也是一個可憐可悲又善良的人。
值得反思的是,孔乙己這個形象在今日早已成為了一個典型的笑柄。人們總愛去嘲笑孔乙己的迂腐與自閉,卻忘了孔乙己的善良與才學。
大概在我們的生活中,嘲笑和踐踏一個人,總比理解和寬容一個人來得容易;看到一個成功者的缺點,也總比看到一個失敗者的優點來得容易。
若理性的去閱讀《孔乙己》,便會發現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悲劇,但除了被時代拋棄的他之外,咸亨酒館中的那些看客們,才是更大的悲劇,與孔乙己相似,他們其實都是時代巨輪下的螻蟻。
可憐的是,螻蟻也有鄙視鏈,孔乙己作為螻蟻中的異類,飽受了黨同伐異的苦。
孔乙己自有他的局限性,但換個角度思考,他並非全無優點。至少他的文學底蘊還是有的。當今中文系本科的學生,也未必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可見其小學(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總稱)功底還是很過關的。若在今天,他或許也能謀一個古籍出版社的編輯,或者研究員甚至中文教授之類的體面職位。
但在那個讀書人眾,出頭者寡的時代,或許也只能用生不逢時來說他了。我們要看清,魯迅最想要批判的,是那個黯淡無光的時代。孔乙己作為典型的牲醴,首先被抬上了祭壇。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七日重生》里的阿友,作為一名道士世家的後裔,在沒有邪穢可驅的當代,只能窩在一個老舊的公寓區,靠著一間小飯鋪子營生。當年驅邪用的糯米飯,也只能扔進鍋里翻炒,以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
阿友抽了一口煙,沉重又茫然地吐出四個字:「生不逢時。」煙霧繚繞,又漸漸消散。
------------------------------------END--------------------------------------------------------
最後,各位如果覺得文章寫得還行,請關注我和 @夜小紫 共同創辦的公眾號:文藝性幻想。ID:laillusion
關注後在後台回復可以進入我們的讀者群。
現在我倆幾乎所有文章,幾乎都會在此公號首發。每周一三五更新。
謝謝各位的閱讀
推薦閱讀:
※暮江吟原文以及描寫的景物有什麼?
※2018年度推薦書單
※看點什麼書
※從女生進化成女神,靠的是什麼?
※472.讀書19~《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