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嫉妒把你的人生變low

作者:卓早早(富書籤約作者)

01

親友聚餐,大家熱熱鬧鬧地說起一位伯父家的女兒小榮,她在工作了幾年後,決心繼續提升自己,打算在新的一年出國深造,讀研究生課程。

家裡人絕大部分都十分支持,在一起很積極地討論著前期注意事項、後期發展規劃之類。

這時候,突然從一側傳出了一道不冷不淡的聲音:

「現在興奮還早了點吧,那些從國外上學回來還是找不到工作的,不是多了去了嗎。我瞧著我家閨女讀的那個XX理工大學的在職研究生就挺好,比這些洋鬼子的華而不實的東西好多了。」

伯父皺了皺眉看過去,發現是一位向來就以嫉妒心重而聞名的親戚。

這位親戚的家庭經濟狀況還算不錯,他一直都覺得自己家是兄弟姐妹中條件最好的,獨生女兒也是同輩的年輕子女中最有出息的。

平日里,他在朋友圈和家庭微信群中各種自得其樂的炫耀,見到別人家有了什麼好事就各種挑刺,也是經常的事。

了解這位親戚的為人,伯父也就沒有接他的話,而是繼續跟其他人換了個話題繼續聊。

沒想到,這位親戚在聽到伯父他們說起誰家又娶了新媳婦的事情時,又張嘴插話道:

「哎呀,這小榮也是不會挑時候,早些年在學校的時候不出國,現在上了班又要費這個勁出去,等回來這年齡就多大了,找婆家都不好找的。」

這下子伯父的臉徹底黑了,飯沒吃完就提前離席,從此打定主意再也不跟這位親戚有什麼深交了。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嫉妒心重的人。

有些人是像這位親戚一樣,將嫉妒轉化為一種攻擊性的姿態,對於自己嫉妒的人或事,死活都要找出其不足之處,然後將這不足之處加以強化和強調,以此顯示對方的成就並不足為奇。

還有些人,則是表面上不說什麼,但內心卻暗自嫉恨對方,將這種負面情緒壓在心底,一遇到機會,便不遺餘力地在旁人面前抹黑對方,或者在暗中給對方使絆子。

說到底,這都是用了錯誤的認知方式看待別人的成就,形成了負面的嫉妒情緒,所以才會產生惡性的後果。

02

我們的負面情緒實質上有著正反兩面。

在國外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區分了善意認知與惡意認知的不同。

嫉妒作為惡意認知的一種顯著表現,是指情緒中包含了破壞性的意圖,表現為嫉妒者希望減少被自己所嫉妒的人在比較中的優勢,與此同時也減少自己「處於劣勢」的感覺。

在嫉妒的作用下,嫉妒者往往會通過謠言、詆毀、誹謗或其他間接的破壞行動,去極力貶損被嫉妒者。

就如上述那位親戚的行為,或者例如,當某人突然獲得升職加薪時,惡意嫉妒會讓其他一些同事們忍不住在背後貶損ta。

這不僅會對嫉妒者的周圍人際關係產生惡劣破壞,更加會對嫉妒者的整個人生,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Bertrand Russell說,嫉妒是導致人們不幸福的最強因素之一。

《哈佛商業評論》也曾發表過一篇相關文章,研究者對上百位管理者以及他們的企業進行了十年的個案研究。最後統計結果顯示,不加控制的惡意嫉妒對個人事業與企業本身都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或間接損失。

事實上,嫉妒這種影響力巨大的情緒外顯形式,在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過一些嫉妒的體驗。

嫉妒的感覺產生的前提就是要進行比較。

在同樣的比較結果下(對方比我強),每人作為個體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嫉妒或者不嫉妒、善意或惡意嫉妒),這種不同本質上與人們所擁有的自我概念息息相關。

人是社會化的,我們的自我概念往往包含了相對化的特質,比如,智商超群、才貌出眾等特質,都是要與周圍人群相比才會產生的相對化概念。

如果某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建立在與別人對比的基礎之上,這個時候,糟糕的比較結果就會威脅到自我概念,心理學上把這個叫做自我威脅。

因為自我受到了威脅,才會引發心理上的防禦或者反抗機制,才會外顯為嫉妒等各種不同的惡意認知。

03

嫉妒除了主動攻擊型外,還有一種稱作被動攻擊型。具體表現為:

「對他人的成就下意識里不想去關注;從他人本不含特殊含義的話語中讀出嘲諷;在他人不經意的眼神或神態中體會到不屑;

不再甘願為他人提供一些支持;自己變得更加爭強好勝;會試圖搶他人的風頭;在集體活動中總是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等等。」

嫉妒的扳機扣動之後,就形成了自循環。

人們會更多地關注、並反覆回想那個讓自己嫉妒的人,Ta的每一個動作、語氣,然後發現他們身上更多值得被嫉妒的地方,引發更多的嫉妒情緒。

它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模式,並且以一種隱蔽的方式表現在交往的每一刻。

所以,不論是主動攻擊型還是被動攻擊型,嫉妒這種惡意認知一旦產生,就都真的會令人痛苦。有研究也顯示,嫉妒確實會激活與生理疼痛相關的腦區。

王小波說過:「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對於嫉妒這種情緒,這句話也同樣適用。

人之所以會產生嫉妒,本質上都是在潛意識的認知中,對自己無法做到像別人一樣好的無能而憤怒。

牛津詞典把嫉妒定義為「在注視著另一個人擁有一些高於自己的優勢時產生的屈辱感」;而韋伯詞典則把嫉妒定義為「在看到別人的優秀或好命運時感到的氣惱、羞辱、不滿或不安,同時感到一定程度的厭惡,以及佔有相同優勢的渴望。」

其內涵就是,你會嫉妒別人,根本原因就是你真的不如別人。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類社會性的比較、以及其帶來的負面情緒是不可避免的。

它也在某種程度上警醒著我們:其他人擁有了一些對於我們而言也十分重要的東西,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殘酷的社會資源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調整、以及如何調整生存策略。

因此,有負面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負面情緒肆意滋長而不控制,導致惡意認知逐漸成形,對將來的人生產生長久的消極影響。

04

在同樣的情況下,善意認知就是科學家所提倡的一種正確方式。

它通常能讓人們有一種被他人的成功或優勢所激勵的感覺。繼而,人們會通過模仿觀察、學習、自我提升等方式嘗試接近或達到被嫉妒的人的成就。

例如,當得知某位同事得到晉陞之後,嫉妒會讓人們去中傷ta,而善意認知則會讓人們更努力地工作來為自己獲得同樣的升職。

也是一個關於留學的事例。

大學時候宿舍里有個舍友家庭經濟十分富裕,大學還沒畢業就轉學到了美國的學校。另一個也想要出國,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不太確定能不能出去的舍友苗苗,對富裕舍友十分嫉妒。

但苗苗卻並沒有將嫉妒變成惡意認知,而是咬緊牙關拚命考英語、一遍遍刷專業課的績點,想盡一切方法找到權威的老師寫推薦信。

最終,苗苗在大四時就拿到了英國研究生的offer,這比她原先預想中的大學畢業積累一兩年後才能達到錄取標準,整整提前了一年多的時間。

與開頭提到的那位親戚的做法相比,高下立現。

善意認知不僅對人們的行為有激勵意義,還有許多潛在的好處,對生理潛能層面也有著促進作用。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的研究中指出,善意認知更有利於人們在測驗中創造力與智力的發揮。

Sarah E. Hill與同事在一系列實驗中也發現,善意認知能夠提升人們的專註力與記憶力。

在其中一個研究中,他們對200名被試者進行隨機分組。

其中一組被試者在實驗開始前需要回憶一段過去對於他人的成就進行善意認知的經歷;而另一組人則什麼也不做。此後,兩組人分別向「面試者」做模擬面試。

結果在面試過後,善意認知的一組比另一組被試者更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面試過程中所提到的細節。

所以,正確的認知方式,不僅能夠有效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能夠促進自我的鬥志和拼搏,更甚至能夠提升每個人的個體潛能。

這對於短期和長期的人生髮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05

而面對他人的成就時,喚醒正確認知方式的具體實施方法,也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發現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不同點,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全力集中在讓自己感覺到開心和有成就感的事情上。

不要把焦點集中在要去追趕誰,而是要「Focus on yourself」,聚焦自身,自我比較。

第二,林肯有句建議十分到位:「消滅敵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競爭對手變成自己的朋友,那麼我們或許真的能一勞永逸。」

將他人的成就當作是件對自己有益處的好事,在情緒想要向惡意認知的嫉妒方向發展時,及時控制住它,將這種情緒當作是你的潛意識又在為你挑選優秀人士了,你又找到一個極具特色的強大合作夥伴。

第三,要將他人的成就看成是能做動力的汽油,而不是越喝越毀身材的汽水。

就像談到嫉妒,曾奇峰老師說的那樣:「人性還有著另外一種品質,那就是永不服輸的雄心壯志。奮鬥的光輝,足以照亮嫉妒形成的陰暗。」

人生在世,我們嫉妒,源於能見而不能全見,能知而不能盡知;有力而不能竭力,有欲而不能盡遂。

但當我們清醒地認識自我,用善意的認知不斷鞭策和提高自己,總有一天,我們的人生格局,會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卓早早,富書籤約作者,90後旅歐大胸女,留英影視碩士,經濟學新聞學雙學士,外向孤獨患者。味覺鈍感,直覺敏銳,冷辣不忌。讀書觀影幾家話,談情論史一碗茶,詩酒趁年華。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如何禮貌的拒絕別人對自己的索取?
需要幫助但又不願意求助於人,又反感人與人之間只有利益關係,是什麼心理?
有了嫉妒之心怎麼辦,自己無法調解感覺很難受。???
怎樣擁有一個好的心態?不去嫉妒,不去羨慕,不去憎惡。?

TAG:嫉妒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