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的現代社會和無處可去的現代人

1985年,三十六歲的村上春樹出版了第四本長篇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也是他成為職業作家的第二本長篇小說。

兩度入圍芥川獎卻失利之後,村上春樹終於憑藉這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一舉奪得谷崎潤一郎文學獎,初步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評委丸谷才一評價稱「幾乎天衣無縫地構築了一個優雅而抒情的世界……通過逃避而面帶羞澀地完成果敢的冒險,通過扮演虛無的傳達者而探求求生之意義」。

翻開村上春樹的作品年表,可以看到,在出版《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之前,村上春樹一口氣寫了三本短篇集和一本隨筆集。一方面來說,壯年的村上春樹正是創作爆發期,另一方面來說,作為純文學作家,在當時亦殊為不易,也不免出現以數量換質量的狀況。這種情況在他《挪威的森林》成為現象級暢銷書之後,總算得到了緩解。

總之,在我看來,躋身暢銷書作家行列對作家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過去窮酸文人不應當富貴之類的觀念,實在是一件迂腐之極的事情。

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這本書里,村上春樹嘗試雙線敘事的結構,兩個故事交替前行,不斷將故事和讀者推向主題深處。

「冷酷仙境」的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中期的大都會東京。主角是一個叫「組織」麾下的「計算士」,「組織」的對手則是「工廠」,還有生活在地下神出鬼沒的夜鬼。

村上春樹並不滿足於呈現一個原原本本的東京,而是大膽地邁出了現實主義的圍牆,描繪了一個頗為神秘而危機四伏的世界。神秘的人物接踵而至,詭異的事件紛至沓來,於是,讀者便跟隨主角的視線,一會是繁華忙碌的東京大都會,一會又是人煙罕至的黑暗地下。

而「世界盡頭」一線,村上春樹則以舒緩、清新、浪漫的筆調構築了一個寧靜、與世無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所有的人都拋棄了自己的「心」——即「慾望」。

村上春樹為什麼將他筆下的現實世界,或者更準確來講,將主角生活的世界稱之為「冷酷仙境」?我們不妨了解一下當時日本社會的發展狀況。八十年代中期,正值日本經濟繁榮期,社會日新月異,步入了典型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然而,經濟繁榮背後,卻是人們對新時代生活的困惑和迷惘,高科技的出現,大企業之間的爾虞我詐,人際關係的疏遠等等。

主角效力的「組織」也好,「工廠」也好,都像極了為了爭奪市場和利潤而不折手段的大型企業。「組織」不惜代價,不顧人的身心安全,給「計算士」腦中裝上「電腦」,最後這些「計算士」全都莫名死去,僅剩主角一人。而「工廠」則勾結夜鬼,搶奪「組織」的數據,無所不用其極。即便是文中看似與世無爭的博士為了自己的研究,而對主角隱瞞了他的研究目的和真相。

顯然,村上春樹認為,不管是「組織」,還是「工廠」,已經成為了這個社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結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冷酷地朝所有人襲過來。主角在文末悲哀地發現,在這樣的社會下,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已經無處可去、無路可逃了。

面對這種無處可去、無路可逃的困境,村上春樹假設了一個人類沒有「慾望」的世界——「世界盡頭」,象徵著現代人想要逃離現實,尋求理想國的願望。

假如人沒有了「慾望」,他們還會開心,還會難過,還會感動,還會愛一個人嗎?還會有面對生活的勇氣嗎?

村上春樹在小說中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也可以說,是對現實世界的人們的生存狀態提出了疑問,即怎樣面對生活,怎樣活下去的問題。

當然,作者並沒有明確地給出答案。或許,在村上春樹看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社會也確實需要不同的答案。文末,主角和自己的影子分道揚鑣可謂兩種不同的答案,一種是被動地接受,一種是主動地逃離。

村上春樹認為,「世界盡頭」只是成為人們暫時的精神寄託和棲居地,遠非現代人想要尋找的伊甸園、理想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代人無處可去、無家可歸的精神困境。

推薦閱讀:

為何月亮總與思念掛鉤?
你怎麼評價三界紅包群?
元曲《天凈沙·夏》描寫夏的時候運用了什麼手法?
所謂「史皆文也」
小談如今網文仙俠的一些讓人討厭的套路

TAG:村上春樹 | 文學 | 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