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星:啟示錄》說起:科學討論如何「炸掉」一顆行星
「愚蠢的唯物主義者:-100。」
編輯丨林志偉(知乎ID @林內向 )
每個人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遙望星空時,總會免不了去思考,在漫天繁星中會不會有一顆像地球一樣存在智慧生命,在這樣的星球上是不是也有一群人在仰望著我們。你也許還會繼續想像:這群在千萬光年之外與人類仰望著同一片星空的外星人,會不會像人類一樣,在漫長的發展演化歷程中不斷學習、進步,發展出璀璨的文明,然後炸光,再在廢墟上發展出璀璨的文明,然後再炸光……
從《文明:太空》到《毀滅戰士4》,從《家園》到《自由槍騎兵》,再到「死亡空間」「質量效應」系列,太空題材的電子遊戲數不勝數。但也許是受限於人類的想像力,這類作品的舞台大多發生宇宙飛船、星際港口或是固態行星之中。為滿足人類血液里流淌的破壞欲,我們已經可以在許多太空題材遊戲里把前兩者炸掉了,而且這不僅僅發生在劇情里,你可以在遊戲進行中「親力親為」。可是,行星,一顆巨大的,也許是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卻長久以來在遊戲中幸免於難。在許多科幻題材藝術作品裡,智慧生命已經能夠炸掉行星、炸掉恆星、炸掉星系,甚至還有把整個銀河系都傳送二次元的,不過在遊戲世界裡,我們多數時候還是無法對行星痛下狠手——至少無法在主線劇情之外這樣做。
Why?我們在《上古捲軸5》里能單人屠村、在《真·三國無雙》中能一騎當千、在《文明5》里能互射核彈以示敬意,可我們在哪裡才能炸掉一顆行星呢?!
答案是:在《群星》的新DLC《啟示錄》里就可以辦到。
丨 是的,我們可以在遊戲里炸行星了
《群星》(Stellaris)是Paradox Interactive在2016年推出的首款太空題材戰略遊戲,不同於P社之前的歷史題材作品, 《群星》將遊戲舞台放在未來外太空,這不僅意味著玩家再也無法通過歷史知識自己給自己劇透,也意味著玩家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到這群瑞典歷史宅出眾的「想像力」(與Neta功力)。
在隨著《群星》2.0版本同步更新的DLC《啟示錄》(Apocalypse)發售後,玩家可以解鎖製造星球武器的科技與法案,造出「巨像」(Colossus),這種武器能夠從本質上摧毀一顆行星。
一直以來都有玩家認為,P社的DLC有抄襲民間Mod的嫌疑,但把爭議先放諸腦後,這款DLC的內容還是很飽滿的,《啟示錄》中的太空海盜、全新的飛升技能以及巨型戰艦泰坦、行星兵器巨像能為遊戲增添上百小時的遊戲時間。作為一份國區定價70元的DLC,素質算得上不錯——這個評價僅僅針對《啟示錄》DLC,不包括同期發售的《群星》2.0版本。
在《啟示錄》DLC推出之前,玩家在正常操作下,對「P社銀河」能做出的最大破壞不過是把一整顆行星上百十億的生靈在幾年之內殺光,而且還會給你的遊戲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即便你還會在其中遇到一些奇怪的事件,也不過是碰到一隻異次元大蟲子罷了——也可能是巨龍。
這一次在《啟示錄》中卻有所不同,製造難度極高的巨像現在有了更強的破壞力。在遊戲中,根據先決條件的不同,巨像一共能提供5種不同的星球打擊方式,它們分別是:
- 直接通過高能射線引發行星地質運動,讓行星自我爆炸;
- 在不破壞地表環境的前提下,使用中子光束殺死地表所有生物;
- 製造覆蓋全行星的屏障,讓行星上的生命永遠無法與外界交流,外界也無法與行星進行溝通(你可以將其理解為《三體》里的低光速世界);
- 用納米機器人將全體碳基生命轉化成機械生命;
- 用洗腦光束將全星球唯物主義者轉化成忠誠的信徒。
我想其中最勁爆的就是炸行星了。在現實中,我們要如何才能炸掉一顆行星呢?
在討論如何炸掉一顆行星前,我們首先得下一個定義,那就是怎麼樣的行為能夠被定義為「炸掉」。正如我之前所言,《群星》遊戲本身已經把「毀滅行星上的所有生命」區別於「毀滅行星本身」,雖然毀滅行星必然也毀滅了行星上的所有生命,但「毀滅」與「炸掉」在概念上有本質的不同。
看過《三體》的玩家應該都會對書中的水滴記憶猶新。在小說中,使用強互作用力科技製成的水滴,外殼幾乎無堅不摧,一口氣就能將上千艘人類太空戰艦擊毀。在極端情況下,水滴能夠直接射穿地球。如果水滴真的這麼做了,當然可以輕易地消滅地表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命,卻無法消滅作為行星存在的「地球」。
萬物皆有引力,人類之所以能站立在大地上,而不是漂浮在宇宙中,靠的就是地球提供的引力,也就是重力。如果三體人的水滴真的把地球撞了個對穿的話,短時間內必然會有大量物質隨著水滴一起脫離地球本身。這些物質如果脫離地球的速度達到了第一宇宙速度,那麼會在地球的引力影響下變成一圈圍繞地球的小行星帶,或者變成第二個類似月球那樣的衛星。如果他們的逃逸速度再快一些,他們也許就能逃離地球的引力,然後被別的星體的引力所捕獲,成為太陽系內其他行星的衛星——當然,也可能直接飛出太陽系。
無論如何,水滴射穿地球後只能將一部分地球的質量帶走,如果我們要想像《群星》里說的那樣徹底毀滅一顆行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整顆行星都化為碎塊,並且碎塊之間的引力無法讓它們重新團聚成為一顆星球。如果不這麼做,任何對於行星的傷害都會在引力作用下快速癒合。
因此我們就直接來討論,讓一顆行星在物理意義上不復存在需要怎麼做。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將我們的地球炸成這樣的碎塊需要多少能量呢?
丨 關於能量的換算
在進行計算前先定下幾個規則:
- 第一,毀滅地球,意味著地球上所有物質都脫離地球引力,進入了太陽軌道,甚至更遠;
- 第二,毀滅地球的所有能量都被100%利用。
在確定這兩點後,就能開始計算了。
讓地球上所有物質脫離地球重力,需要將其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即7.9千米/秒,而地球的質量為5.97×10^24千克,那麼套用m=E/c2,有人已經算出,想要將地球徹底炸出自己的軌道,至少需要2.24×10^32焦耳的能量。用世界通用的能量計量單位——一枚「廣島核彈」的當量來換算,得出的結論是:有3.6×10^18個廣島級別的原子彈——大約60億人每人手提6億顆「小男孩」——就能把我們的母星徹底摧毀。
當然,人類還沒有瘋狂到要炸掉母星的程度,這只是在科學論證的過程中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讓我們回到遊戲世界,在《群星》這款遊戲中,P社對行星有一套自己的判定標準。比如,屬性為陸地行星的地球,它的地表面積為16個地塊,在這裡我們默認在人類有能力上天之後,海洋也能進行農工業生產(畢竟遊戲里還有可殖民的海洋星球這種東西)。另一方面,遊戲中一顆行星的最大地塊數為25,也就是說,即使做最粗糙的估算,巨像炸毀一顆最大質量的陸地行星需要3.584×10^32焦耳的能量,也就是5.625×10^18個廣島核彈,需要60億人每人手提9億多顆。
全人類的工作量瞬間增加50%,簡直喪心病狂。
遊戲中還存在荒漠行星、冰凍行星、熱帶行星,以及可以讓所有生命體維持生存的蓋亞行星這種玄學星體,因此,如果說9.8424×10^32焦耳是巨像的極限功率,這是不嚴謹的。但是鑒於P社對行星的判定本身就不嚴謹,那麼我們就默認在《群星》里人類想要炸掉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最多只需要每人攜帶30億顆古董級的廣島核彈過去就好了。
考慮到現實宇宙中複雜的重力學因素,我們要是真的把地球給徹底炸沒,所需要的能量可能會更多,也可能更少。既然P社已經把《群星》弄得這麼玄學了,我們不如就把引爆行星的方式也弄得玄學一點——直接從內部引爆。
丨 炸行星的省力方法是什麼?
在遊戲中,被巨像射爆的行星會被變成破碎行星,還有一定幾率產生12單位的礦產。由於《群星》這款遊戲中的礦物也是一個十分玄學的概念(全銀河通用一種礦產),我們就暫時先不談行星破碎後為什麼會產生更多礦物的問題,而是先來看遊戲中對破碎行星的描述:
這就意味著,巨像還存在另外一種更加討巧的射爆行星的方式,就是靠行星自身的力量摧毀自己。我們常在新聞中看到,某場颶風或是某次地震,釋放了相當於多少多少當量的能量。作為一個地質活動不算特彆強烈的行星,以人類的角度來看,地球自身所蘊含的能量也已經足夠巨大,但這些能量單純是由潮汐力以及板塊碰撞產生的,其能量遠不足以讓地球的碎片以第二宇宙速度四散開去。想要從內摧毀地球,我們需要一種更高級一些的能量釋放方式。
上個世紀末,有人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地球內部的地核里蘊含著大量的放射性元素。這個觀點認為,這些放射物是在地球形成初期氧氣不足時下沉到地核中的,一共約有64%的鈾聚集到了地核, 地核本身甚至就可能是個大型反應堆。鑒於現在人類對地核的了解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地外類似星體的解析,因此關於地核內是否存在放射性元素還真不好說對還是錯。
不如先假設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再進行進一步的計算。
我們知道,一顆釋放了5.5×10^13焦耳能量的廣島核彈只消耗了不到1千克的鈾-235。乾脆取個整數值,1千克放射性物質釋放出能量相當於一個「廣島核彈」,那麼其餘參數不變,從內部炸掉地球只需要3.6×10^18千克的鈾-235就行了。
地核的質量是1.88×10^27千克。簡單換算後得知,地核中只需要含有0.00000019%的鈾-235就能把地球直接從宇宙中炸沒了。
簡單來說,如果按照先前理論所說的64%的鈾聚集到了地核,光靠鈾-235,怎麼算都夠把地球炸光了。以上推斷意味著,靠核裂變這種在許多科幻小說中被認作很低級的能量轉換,地球自身包含的放射性元素就完全足夠讓太陽系八大行星變成七大行星。
出於P社宇宙觀的魔幻性以及遊戲自身的娛樂性,以上計算只能算是有一定科學基礎的自娛自樂,再加上《群星》遊戲自身對炸行星這件事也語焉不詳,所以真正等哪天我們發明出了炸行星的技術,形式與運作方式可能與現在的所有想像都完全不同。
總之,有關「行星是如何被炸掉的」這件事我們就到此為止,下面一個話題也很嚴肅:行星被炸之後會造成怎樣的連鎖反應?
丨 炸完行星會怎樣
為了保證電腦CPU不會和星港、戰艦以及星球一起爆炸,《群星》中的宇宙實際上是靜態的——遊戲中的行星不會圍繞恆星轉動,衛星也不會圍繞行星轉動,一切星體的運動僅有自轉,這在行星被射爆後也是一樣的。當玩家或是AI的巨像將一顆行星射爆之後,行星的碎片就像漂浮在無重力空間的麥片一樣,就這樣靜靜地待在原地,既不會在重力作用之下重新聚合成一個新星體,也不會在其他星體的引力下被牽引移動。
也就是說,在模擬行星爆炸後的情形時,《群星》是不能為我們提供什麼幫助,畢竟這麼極端的「靜態宇宙」理論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了。
萬幸的是,還是有遊戲能夠稍微幫我們模擬一下行星爆炸後會是什麼樣子。在《宇宙沙盒2》(Universe Sandbox2)這款遊戲中,如果我們打開遊戲內置的太陽系行星圖,選擇一顆適合被引爆的星球,譬如地球,只要簡單輸入一些參數就能看到地球爆炸後的景象。
從這張模擬圖中可以看出,在地球被炸掉後的幾天內,碎片會在在恆星引力的作用下圍繞太陽軌道運動,還有一小部分碎片會由於初速度過快直接掙脫太陽的引力,直接飛出太陽系,永遠在宇宙間遊盪,直到被下一個恆星系的引力捕獲。
大部分地球的碎片會由於自身質量過小,成為運行在金星與水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這之中也許會有幾顆在若干年後被金星或水星的重力捕獲,成為它們的衛星。當然,這些碎片上都會有固態水的存在,甚至其中一些小行星上還會保留著文明的遺迹,但文明是絕不可能存在了。自身過小的質量令其難以形成穩定的大氣環境,因此這些行星裸露在宇宙空間當中,在陽光照射和無法照射的區域表面溫差很大。
由於電腦配置的問題,方才模擬的只是不包含衛星的太陽系,想要準確模擬出整個太陽系所有星體構成的複雜引力條件,以個人電腦來看實在是有些困難,畢竟光土星已確認的衛星數量就達到了67顆,這其中還不包括星體數量瀚如煙海的土星環。
因此,我們只能從微觀角度看看地球爆炸後,會對離我們最近的星體——月球產生什麼影響。同樣是用《宇宙沙盒2》這款遊戲進行模擬,只不過這次只有局部模擬,模擬的準確度與精細程度要提升許多。我們可以看見,在地球爆炸之後,其實也有一部分碎片會直接噴射到月球上,在短時間內讓月面溫度上升到3000攝氏度。
前面已經提到,一些質量較大的地球碎片中含有一定的固態水。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地球真的爆炸了,地表上倖存的微生物和水也能在太空中旅行,成為傳播生命的方舟,讓太陽系或是銀河系的某顆行星也孕育出生命來。這些生命將在地球毀滅之後成為銀河中傳承文明的種子。在千萬年的演化後,他們也將不斷學習、進步,發展出璀璨的文明,然後炸光,再在廢墟上發展出璀璨的文明,然後再炸光……
丨 結語
正如我在前文所說,在《群星》這款遊戲里雖然玩家可以擺脫歷史,不再自己被自己劇透,但失去了歷史的限制,P社的那些「瑞典蠢驢」們也開始徹底放飛自我了。從《群星》遊戲本體到歷代DLC,他們致敬、惡搞、Neta了《星際傘兵》《海伯利安》以及「光環」系列、「星球大戰」系列等科幻名作,他們的一些任務甚至還提及了旅行者一號探測器以及「羅素的茶壺」這一哲學概念。
《啟示錄》中巨像的設定其實也有許多Neta的成分存在,且不說軌道洗腦光束這種東西已經被陰謀論者玩過了多少遍,「隔絕整個行星的護罩」這種功能也總會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光環」系列中的盾世界。
雖然《群星》也如P社的其他作品一樣,看上去上手極難,枯燥晦澀,但只要掌握了玩法,你就能發現製作者隱藏在層層兵牌以及滿屏幕數據背後的小惡搞。這些無傷大雅的玩笑讓歷史、政治、經濟以及硬科幻這些晦澀複雜的概念變得不那麼讓人望之生畏,我所認識的許多P社遊戲玩家也有許多因為「P社五萌」而入坑了歷史、政治等學科,我想就是P社遊戲最大的魅力所在。
即便它們本質上都是塗地圖遊戲。
原文鏈接:從《群星:啟示錄》說起:科學討論如何「炸掉」一顆行星
觸樂邀請到雷亞創始人游名揚,聯合孫志超、孫迅遲兩位遊戲行業從業者,為大家帶來一場關於音游的Live:
如何打造一款優質「音游」?另外我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優惠,歡迎在觸樂微博或微信領取:通過微博私信/直接在微信里向觸樂微博/公眾號發送「Live優惠」領取。先到先得,數量有限~
關注觸樂專欄,閱讀更多優質遊戲文章與深度報道。
推薦閱讀:
※絕地求生最低配置是什麼?
※呂布和典韋哪個戰士在團戰中更好用嗎?
※電腦玩遊戲卡,這都是你需要了解的!
※最讓你記憶深刻的抓狂的遊戲畫面有哪些?
※你認為《夢幻西遊》手游中有哪些方面是做得特別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