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出我自己

我出生在一個雙職工教師家庭,從小就被送去和爺爺奶奶生活,以致於終身都在尋找被愛、被呵護。我的父親重男輕女,他希望我是可以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男孩。兒時我的性格就像男孩一樣剛烈,爬樹掏鳥蛋、下河抓魚、跳沙坑。凡是男孩子做的,我都會去跟著做;男生不敢做的我會第一個衝上前去。

10歲那年,我不小心從二米多高的維族土樓樓頂摔下去,右胳膊手腕部粉碎性骨折,頭部輕微腦震蕩。因為受傷,我離開了養育我多年的奶奶,重回父母身邊。

童年遠離父母雙親的經歷,塑造了我獨立自主的性格,讓我學會了照顧自己和他人;也塑造了我內向、寡言少語性格。這一段沒有母愛、缺少呵護的童年,讓我覺得自己是不被愛、不被保護的。我總是怕自己受傷,對周圍人很疏離。這個模式一直延續到我成人以後。

回到父母身邊後,他們常常爭吵,以至於多次提出離婚。緊張的家庭氛圍,使我處於應激狀態,敏感、焦慮、又叛逆。工作以後,遇到了現在的愛人。我們結婚不久,小家庭的衝突也時有發生。曾經的海誓山盟,曾經的浪漫與甜蜜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關係的疏離,心如死灰和冰冷感覺。在婚姻里呈現的問題還沒有消解,新生命降臨了。孩子出生後,家庭所有的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家中只有孩子的爸爸和媽媽,妻子和丈夫這兩個角色消失了,我感受不到被愛被溫暖,內心極度痛苦,彷彿掉入無盡的黑暗漩渦。

這不是我想擁有的婚姻生活,唯有改變方可脫胎換骨。靜下來的時候,我時常在想,是誰塑造了現在的我?為什麼我不喜歡父母,卻越來越像他們?我為什麼會用媽媽對待爸爸的態度、方式對待自己心愛的人?我要繼續這樣痛苦的走完這一生嗎?難道,我的孩子也要延續這樣的模式,繼續她的婚姻生活嗎?太多的迷茫、痛苦與糾結,讓我踏上了一條心靈探索之路。

我不斷地學習各種心理流派和治療技術,同時也開始了長程的個人成長。在督導老師陪伴關注下,在不斷的覺察反思下,修通了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我不再是一個向外索取愛的小女孩,而是一個與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解,能夠做自己父母照顧好自己的人。曾經冷漠的夫妻關係變得溫暖了,分歧和爭吵有時還在,但是很快可以化解。心理學讓我一點點的把自己從黑暗的漩渦中拯救出來。朋友和同事,總是用「脫胎換骨」來形容我的變化;她們有什麼困惑和心事也會來找我傾訴,傾聽我的看法,獲得我的幫助。

幾年來,我和小夥伴們先後為近千名農村兒童進行心理篩查,開展各類心理講座和團體心理輔導;參與了「把愛帶回家」關愛失獨老人項目;去年和小夥伴們開辦了自己的心理工作室。

回首走過的路,我想起一句看似狗血的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中經歷的所有痛苦,都是破繭成蝶。生命的真諦是放下自己以偏概全的判斷和偏見,與自己和解,與他人與世界和解。

這就是我所走過的心路歷程,我是王怡。

作者:王怡

weixin.qq.com/r/iikVDX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自我 | 叛逆 | 自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