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手術後慢性竇道的處理經驗
字數2489 · 閱讀需要15分鐘 · 歡迎在文末留言
導語:上腹部腹膜後手術常遺留慢性竇道,一般癥狀不嚴重但長期不愈。並且也常有複發性急性發作,威脅生命。處理很困難。下面介紹一些經驗,以供參考。
一上腹部腹膜解剖特點
腹膜腔分為大囊小囊, 以橫結腸系膜及大網膜為界。①小囊內腹膜後有膽、胰、十二指腸等消化液分泌器官及管道,穿孔即可形成分泌性瘺管。分泌物有腐蝕性,能損害周圍器官,發生二期遲發性穿孔。使情況複雜化。②大囊包括遊離腸管及系膜,從右上腹屈氏韌帶至回盲交界固定於腹後壁。使大囊又分為左右兩側。左側低位引流至盆腔,右側低位引流至右腹股溝。兩側交通自由,感染常為全腹膜炎。腸管廣泛粘連可形成多發膿腫,互相引流不暢,影響竇道的癒合。
二竇道不愈器質性原因
- 竇道管引流不暢:腹腔內小腸多能自由移動,發炎後曲折粘連,遺留不規則的間隙與膿腫。
- 異物存留:胃腸穿孔後,遺留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與壞死的纖維塊。此外也有手術時的留置異物。
- 分泌管漏:如膽管、胰管、腸管穿孔,都有持續的分泌。
- 病灶的活動:竇道內合併病灶如結核、梅毒、腫瘤、畸形等均有各自活動與發展,常有分泌滲出物藉竇道向外引流。
三竇道不愈的解剖結構
- 引流不暢:如瘺口皮膚瘢痕狹窄,周圍器官壓迫竇道管癟陷。
- 竇道內有上述器質原因。
- 廣泛感染粘連使竇道管多處形成細小分叉及啞鈴式膿腫,並且常常難以發現。
四局部診斷要求與方法
要求了解:1、竇道管內形態與梗阻位置。2、合併病灶。3、引流量及性質(化學、細菌)。
常用方法:1、竇道內探針探查。2、竇道插管(可藉助內鏡)注葯造影。3、竇道周圍影像檢查(B超、CT等)。4、病理活檢。
五常用的三步治療方案
1、切開瘺口皮膚疤痕松解狹窄,逐漸擴張,撐大竇道管,改善引流,緩解癥狀。2、增號擴張或氣囊擴張,使竇道管撐大、變直、縮短。3、等待自愈或行Roux-Y吻合內引流手術。
全部治療過程需控制感染、加強營養、保護皮膚、評價引流隨時調整治療。
六不同粘連分離方法
- 生理性粘連:能移動、不出血、多用鈍分離。移動堅硬、分離滲血、多用銳分離。
- 病理性粘連:按病理性質區分為「疤痕性粘連」與「浸潤性粘連」(活動性感染或發展中腫瘤)。
- 無界粘連:邊摸邊分或先穿刺再分離。
- 滲血剝離:需各種電刀、超聲波刀、氬氣刀等。邊止血、邊分離,保證術野無血。
常用的方法是:1、手指探摸及捏開分離(finger breaking)。2、先穿刺後切開,細針穿刺抽吸探查出血或管腔,再決定分離方法。3、有的組織較松還可以注水分離(一般稱為無血剝離)。
七步步為營分期手術
準備最壞的情況突然發生,保證生命安全(留得青山在)。「營」者,軍隊的駐地,能攻能守。做手術也需準備臨時下台,改變方案。
- 先做小切口探查,要留出縫合邊緣,預置縫合線,以便隨時縫合下台。為第一營。
- 下一步廣泛皮下分離前,每延長一寸切口,都要先預置傷口「合攏線」,隨時拉閉傷口下台,為第二營。
- 估計有皮膚缺損需準備填塞條件及覆蓋傷口,隨時以事先縫好的補片關閉傷口下台,為第三營。
- 腫瘤意外破裂:須快速掏除腫瘤組織,止血、縫合腫瘤被膜,清洗術野,搶救失血、休克。看情況決定切除腫瘤計劃。
八介紹幾種經驗技術
(1)袋形縫合(marsupialization):將大網膜劈開,胃大彎片與橫結腸片,各自縫於腹壁切口的兩切緣。使大小囊隔離,各自有獨立的通暢引流。一般可以預防複雜竇道的形成(圖1)。
(2)雙管引流(double-barrel drainage):併攏的雙管,可以互相衝洗,預防堵塞。併攏雙管間隙也可保證引流。如能將其中一管接連吸引器,更可保證引流徹底。置管位置:小囊靠近胰膽管,大囊左側為盆腔,右側為右腹股溝上方。(圖2)。
(3)穿刺吸引器(puncture and suction):穿刺針頭後接一短玻璃管再接連吸引器。對不明情況的組織分離前先穿刺試探。發現吸出物為血或其他液體或氣體。則可根據情況,做下一步處理。(圖3)
(4)水壓剝離器(hydraulic pressure dissector):吊瓶輸液器針頭後加一個三通。通過細針穿刺,用10ml針管加壓向組織內注入鹽水,可起無血剝離作用。並且可以避免誤傷出血。(圖4)
(5)導絲探查(Filaments probing):(原始導絲是Latex膠質成套的器械,現已不見)用多條細管(2mm內加細彈性導絲),藉助大量滑潤劑,捻轉插入竇道底部。多條細管填滿竇道岔道,其中總有一條最深者。向管內注入12%碘化鈉造影,觀察是否為竇道底部(或進入某個穿孔的管道)。以後每天沿最深的細管再插入同樣深的細管,同時拔除周邊較淺的細管。使竇道逐漸歸一,形成一條通底的竇管(造影證實)。(圖5)
(6)擴張竇道(sinus dilatation):竇道細長迂曲,操作不利。竇道口皮膚疤痕堅硬常須多處切開(只切皮膚)。皮下多為其他臟器,不能切開或撕開。必須先用細探條探明路徑,以後必須按順序逐一加號擴張,不許跳號,並且見血即停。緩慢逐漸撐開(耐心等待避免損傷)。慢慢推開周圍臟器,使竇管擴大(最好能插入食指活動)。為了減輕多次增號使患兒痛苦,此時可用留置氣囊擴張器,每天注氣擴張。但必須嚴格控制氣囊內的增號(氣囊外鞘的直徑)。(圖6)
(7)製造直接瘺(making direct fistula):如果發現引流管進入或聯通腸管或胰膽管,則可保持此管通暢,適當增大,同時拔除周邊置管或填塞。最後形成腸管瘺口與皮膚瘺口直筒的單一管道。通過逐漸換管加號,使肉芽管道逐漸變粗縮短,腸管粘膜上皮與皮膚瘺口互相連接成為直接造瘺。以後按需要再行內引流手術。(圖7)
(8)原地Roux-Y(Roux-Y anastomosis with cutaneous stoma in situ):直接瘺的皮膚瘺口遊離困難,最好不動。原位環形切開瘺口皮膚(切除疤痕),鬆動周圍皮下組織。將準備好的Roux-Y升支提至皮下,與原位鬆動之皮膚瘺口,行端端吻合。埋於皮下,逐層縫合(圖8)。
(9)鐵指甲:分離看不見的部位,可用食指摸。擺不下剝離器,可用鐵指甲摳。這裡介紹的 「指套刀」尖端是一個鐵指甲,腹面開窗使食指可以觸摸探查。手指是外科醫生的第三隻眼,但須鍛煉與經驗(圖9)。
作者:張金哲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 北京兒童醫院
來源:醫學空間戰略合作夥伴《臨床小兒外科雜誌》,轉載請標明出處。
醫學空間-讓連接有價值
四大主版塊:http://MS.TV,醫學文獻,行業資訊,醫友圈
推薦閱讀:
TAG:消化內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