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了解民族融合,感知元曲暢達|給孩子講文化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於1271年創建。這一時期,民族間的融合加強,文學中也沾染了蒙古人的習慣和口語。元朝最有名的莫過於戲曲,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元曲。

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合稱,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到那時元曲主要是元雜劇,因此「元曲」也單指雜劇。元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是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隨著宋朝的滅亡,蒙古人政權建立,元曲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開始流傳。

元曲有嚴格的形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有比較靈活,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

元曲將傳統的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為一體,形成了詼諧、洒脫、率真的藝術風格。

元曲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與當時「八娼九儒十丐」的文人地位相關。讀書人不再像宋代那樣得到重視,因此他們流落到民間,加上政治專權,元曲便帶上了戰鬥的光彩。「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相比於唐詩宋詞,元曲的風格更加接近老百姓,也成為普通人喜歡看的一種表演方式。

元曲名家

關漢卿

被稱為「曲聖」的關漢卿,是元曲的代表人物。關漢卿是河北人,他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且位於「四大家」之首。賈仲明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是無人可及的。

關漢卿不是一個酸腐的文人,他曾寫下《南呂一枝花》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說自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

關漢卿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著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這些都被後人編成不同的劇本和不同的劇種來表演。

關漢卿的劇本有強烈的戰鬥精神,他很少寫風花雪月才子佳人的簡單故事,而是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劇本中既有皇親國戚、又有童養媳,反映了生活中的各種角色。慷慨悲歌,樂觀奮爭,是關漢卿劇作的基調。

關漢卿筆下有眾多普通女子,竇(dòu)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有性格。她們大多出身微賤,但是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懂得反抗。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著名的《天凈沙·秋思》,就是馬致遠的作品。

馬致遠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北京人。年長於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中年中進士之後,曾在江浙、北京當官。但是到了晚年,由於不滿時政,隱居于田園之中,銜杯擊缶(fǒu)自娛。

馬致遠早年參加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當時的文人墨客都有來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有「曲狀元」之譽。

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馬致遠的《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tuán)高卧》、《任風子》這幾部作品。其中以《漢宮秋》最著名,講的是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的故事。但是中間加入很多他自己的創作。《青衫淚》寫的是詩人白居易與妓女之間的故事,從「江州司馬青衫濕」這首《琵琶行》中找到的靈感。

神仙道化劇是馬致遠的強項,如《岳陽樓》、《陳摶高卧》、《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的故事。這些道教神仙故事,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晚年馬致遠隱居,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馬致遠在散曲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

「小學生古詩文誦讀」公眾號特色功能:

1.專註以家長為主導的小朋友語言文化教育

2.每篇文章的生僻字均標註拼音

3.彙集新課標和新大綱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80首》全部篇目

4.獨家技術實現古詩文單句循環播放

5.完美支持隱藏或顯示詩文的拼音、注釋、賞析,幫助孩子靈活記憶

各位家長可使用素材,和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增強孩子們的文化積澱!

weixin.qq.com/r/yToVD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中國有「政治正確」這種文化現象嗎?
為什麼很多人說無錫是文化沙漠?
[i·寧德] 國慶假期結束了,春節還會遠嗎?
以「路」為題,怎麼寫散文?
《傲慢與偏見》涉及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

TAG: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