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字的故事

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提到「文字是用於解決跨時空的兩個人的對話」。簡短的一句話,就道出了文字在我們生活中的兩大基本功能:一是信息存儲;二是信息交流。人腦對於信息的記憶是有限的,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需要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需要記憶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東西一旦多起來就容易重疊、相互覆蓋,記憶也一樣,一旦超過了大腦的負載容量,就會出現記憶丟失,因此需要額外的東西來輔助我們記憶。

於是人們開始在地上、石壁、樹榦上勾勾畫畫,用一些能夠提醒自己的特殊標記來協助大腦記憶。然而人類種群在不斷擴大,要處理的事務也在逐漸變多,有時除了面對面交流,當事人也希望別人能知道自己的想法,幫助處理問題。

於是跨時間、跨空間的交流就變的日益迫切。然而每個人偏好不一樣,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自己的勾勾畫畫對於自己來說辨識容易,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卻理解困難,於是提供一套大家都好記且易懂的描述符號就成了大家的共同心聲,這也是文字被創造出來的最開始的動力。

中國古代有一本叫《史記》的書,就記載了上古時代的倉頡是如何艱苦造字的。到了東漢時期,甚至有人專門系統的來研究這個問題,出了一本書,叫《說文解字》,詳細的講述了漢字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然而作者許慎的研究並非完美,很多解釋也略顯差強附和之感。不管怎麼樣,至少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去認識漢字的起源和本質職能。這或多或少對於後來的新文化運動有巨大啟示作用,產生重大影響。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就是「廢除舊的、死的文字,提倡易學易懂的新文字」。古代的繁體字雖然能夠幫助我們進行跨時空交流,形成經驗積累,起到文化傳播和傳承的作用。不過也有很多缺點,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學起來困難,不容易掌握,受眾有限。

因此,即使到了民國後期,中國人普遍的識字率也不過5%,並且基本掌握在達官顯貴、地方鄉紳手裡,成為上層社會的一項特權。而普通百姓則基本是文盲,大字不識幾個,嚴重影響知識文化向底層傳播,阻礙社會進步。除此之外,很多繁體字書寫繁複、形體相似,這就導致傳播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差錯,因此考據、校注也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一門例行工作。

為了恢復漢字的本質屬性,方便學習和記憶,擴大國人受教育程度,開啟民智,近代文化先驅進行了很多嘗試。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類:一類宣稱漢字是一種死的文字,壽終正寢,應該被淘汰,因此主張發明一套全新的文字來代替漢字,比如當時甚囂塵上的世界語就是典型。當然也不乏主張全盤西化,使用西方文字的,比如胡適之流;另一類則主張保留漢字,畢竟是祖上留下的寶貝,不能說不好就不要,不過也不意味著全盤接受,可以進行適當改造。

於是就有人從簡化漢字的書寫角度入手,有人從簡化漢字的拼讀入手,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與成就。最近被廣為傳誦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就是因為在漢字拼讀改造方面作出巨大貢獻而被大肆報道。谷歌甚至在自家的瀏覽器封面,不僅用漢語拼音拼出了「Gǔ Gē」兩字,還掛出了周有光的肖像,以表彰他對中國、對人類社會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人也因為他們的辛勤努力、不斷完善,識字率由解放前的5%變為現在的95%以上。國民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當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有效地推進了社會變革,走向繁榮。

所謂營銷無非就是讓別人理解你的想法,並接受你的觀點。文字就是一場跨時空的營銷,它讓二千年前的孔子還能影響當代的知識青年,它能讓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有了共同的文化記憶,有了身份認同,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

最近大火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其展覽的一幅幅古人字畫,一卷卷手文真跡,有力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一起拍手叫好,為祖國自豪。在這裡大家沒有對高房價的沮喪,沒有對經濟可能走向崩盤的悲觀,也沒有對各種不平等的控訴。在這裡,各種意見偏差被消除,各種階級矛盾被緩和,眾人親如一家,文字的力量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TAG:鄉土中國書籍 | 文字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