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詩詞與音樂結合的《經典詠流傳》,實現了文化類節目的再度創新
央視一套於春節期間推出了大型詩詞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由撒貝南主持,將古典及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的旋律,讓歌手用歌曲的形式傳唱。
節目播出之後,迅速收穫了廣泛的反響與好評,豆瓣評分也高達9分。第四期節目將於本周六播出,後續還將有成龍、龔琳娜、騰格爾、齊豫、張衛健等近百位傳唱人登台演唱。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從《國家寶藏》到《經典詠流傳》,央視出品的文化類節目再次獲得大眾的追捧。當然,優秀的節目都有著類似的部分,接下來冷眼君就來詳細聊一下這檔節目。
為優質內容賦予應有的儀式感
《經典詠流傳》每期節目一個半小時的時長,傳唱六首經典,每首歌曲平均15分鐘。在15分鐘內完成了詩句的朗讀,歌曲的演繹,背後文化的解讀。不論是作品的選取,傳唱人的演繹,都是高質量且多樣化的。
既有一位青年歌手完成的作品,比如王俊凱的《明日歌》,譚維維的《墨梅》;也有青年歌手與老一輩藝術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經典,楊洪基和王晰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陳力和余少群合作的《枉凝眉》;還有梁俊和小朋友們這樣的純素人組合帶來的《苔》。
節目播出之後,熱度最高的當屬袁枚的《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樣的詩句彷彿是為支教老師和山區孩子量身打造的,從他們的視角出發,除了直接的文化傳遞外,能夠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是《苔》廣為流傳的原因。
不得不誇獎一下節目的舞美,和《國家寶藏》的氣質相似,整個舞台恢弘大氣,藍色為主色調,圓弧的元素給人一種蒼穹的感覺。中央升降的柱狀LED屏幕呈現出古代竹帛樣態,是詩詞的載體,演唱者背後的大屏幕也會根據詩詞的意象進行相應變換。
每首詩詞緩緩下降到舞台中央,由撒貝南朗讀過後,請出演唱者。從演唱者表演前的「我是XXX,讓我把《XXX》唱給你們聽」的宣言,到最後在經典名冊上籤上自己的名字,每個單獨的段落都是非常規整而具有儀式感的。不僅讓經典本身得到完整的呈現,也體現出對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心。包括微信搖一搖分享歌曲的線下互動,也拉近了觀眾和經典的距離。
形式上最大的不足之處在於點亮紅心的操作,鑒賞團與現場觀眾通過點亮紅心的方式,表達對經典傳唱作品的喜愛和支持。然而鑒賞團成員,現場觀眾有多少人按下紅心完全沒有交代,連一個簡單的數字都沒給出。
不論經典作品得到多少紅心,都會進入之後的「鑒賞時刻」,點亮紅心的舉動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結果。而鑒賞時刻四位嘉賓的分享,跟歌曲演唱完畢後的採訪交流沒有差別,只是強行分隔而已。除了康震教授能給出專業性的解讀,其他三位嘉賓的鑒賞能力還需要提高。
節目的實質就是純粹的欣賞和文化的傳播,如果以紅心的數量設定一個界限就帶著競技的味道,顯然是不合理的。但目前的做法也十分雞肋,倒不如去掉這一環節,選擇與康震教授文學素養相當的嘉賓進行等量級的思想碰撞,讓節目的基調更上一層樓。
再者是詩詞選擇的問題,節目中大部分經典是被重新譜曲演唱的,比如《苔》《三字經》等,相當於全新的作品。而《滾滾長江東逝水》《枉凝眉》這類作品則是存在於節目之外的既有歌曲,即便是讓老藝術家和青年歌手共同演唱,也沒有太大的不同之處。這些經典已經廣為流傳,在節目中再度演繹更多的是在向老一輩藝術家們致敬。兩種類型的經典混搭播出,稍稍有一點突兀。
而和老藝術家合作的青年歌手,也需要跟作品本身有所關聯。和陳力合唱《枉凝眉》的余少群,因為《紅樓夢》決定學戲參加海選,是上海區五強賈寶玉,也是這個機緣使得他出演了《梅蘭芳》。余少群跟《紅樓夢》的關聯使得他與陳力合唱有了恰當的名分。
而和楊洪基搭檔的王晰,在後續的採訪環節沒有任何發言。作為歌曲的合唱者,卻和經典本身沒有任何關聯,這讓王晰在舞台上失去了存在感。如果在青年歌手的選擇上不僅僅從音樂性、作品的完成度上考慮,也注重演唱者跟作品本身的故事性,那麼兩代人之間的傳承就會更有說服力。
文化類節目也可以有多樣化的形式
不同於《經典詠流傳》的純演播室欣賞,河南衛視15年播出的文學戶外真人秀《文學英雄》,主要由戶外真人秀作為敘事主體。
演員吳越、柯藍、張曉龍、李乃文,和作家李承鵬、蔣方舟、蔡崇達、張曉晗搭檔,以答題、探險和演講等形式在各地開展文學PK賽,最後由作家進行創作,明星以舞台劇的形式呈現。雖然節目旨在通過採風創作文學,但競爭素材的環節基本上淪為一般的戶外真人秀了,文學性稍顯不足。
貴州衛視的原生態音樂體驗節目《讓世界聽見》也是戶外採風和舞台演繹結合的形式,只不過創作的主體是音樂,參與嘉賓都是歌手。
包括東方衛視的《拜見小師父》其實也是走的這個路子,通過明星向身懷中華傳統技藝的小朋友們拜師學藝,達到傳承文化的效果。節目同樣由演播室表演和戶外真人秀兩部分構成,小師父的才藝展示和明星最後的彙報演出在演播室完成,明星在戶外書院的訓練過程承擔真人秀的敘事。
兩期節目一輪的體量設置導致戶外真人秀的部分被大量壓縮,明星訓練的部分展現地不夠全面。好在最後的彙報演出都有理想的呈現效果,傳承傳統技藝的主旨也達到了。可惜的是,即便形式較為新穎,主旨也很正能量,節目還是停播了。
傳統音樂節目一直都在消耗廣為傳唱的歌曲,《金曲撈》轉向塵封金曲的打撈,《天籟之戰》《不凡的改變》等節目又從改編歌曲的角度,給觀眾帶來新的視聽刺激。從音樂類節目的角度來看,《經典詠流傳》用詩詞解決了作品來源的問題。
古人和詩以歌,具有韻律的詩詞本身就具有音樂性,節目中既有現成歌曲的再度演繹,也有歌手及團隊的重新譜曲和改編。《明日歌》《三字經》《聲律啟蒙》是童年記憶的再度喚起,《滾滾長江東逝水》《枉凝眉》依託於影視作品,《苔》則是全新的文學衝擊。
本質上《經典詠流傳》還是一檔泛文化類節目,將詩詞這一已經被文化類節目多次使用的文學主體用新的形式表達出來。欣賞而非說教的方式更容易被觀眾接受,文化浸入和接受程度比以往的節目更高。
從大會系列,《朗讀者》,《國家寶藏》到《經典詠流傳》,央視在文化節目上持續發力,這些節目有著各自創新的形式,更有著無法取代的核心價值。即便帶著些許不得不弘揚的主旋律,可能因為是央視的作品,觀眾也就不太介意了。冷眼君覺得,這樣的節目才是央視應該做的節目,恐怕也只有央視能夠呈現出這樣的水準。
推薦閱讀:
※《經典詠流傳》16首詩及意境海報來了!快來一起回憶吧
※和詩以歌,唯此抒懷
TAG:經典詠流傳 |